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手术和经腹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志宇 周士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1期2146-2149,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和经腹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于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3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5例...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和经腹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于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3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5例)和经腹手术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子宫肌瘤种类、子宫肌瘤所在部位、子宫肌瘤大小、子宫肌瘤个数、术后妊娠率、生产方式、生产过程、新生儿质量等。结果 经过为期3年的观察期,腹腔镜手术组术后有55例患者怀孕,成功妊娠47例,怀孕率72.30%;经腹手术组术后有56例患者怀孕,成功妊娠49例,怀孕率7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腹腔镜手术组和经腹手术组患者在顺产、剖宫产、胎吸助产、产钳助产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时间、生产过程中出血量、需要输血的病例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所产新生儿的Apgar评分(1 min、5 min)和NACS评分(15 min、24 h)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所产新生儿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子宫肌瘤患者,无论是采用腹腔镜还是经腹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腹腔镜手术 经腹手术 妊娠结局
下载PDF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GRMC1)对预测乳腺癌预后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颖 阮祥燕 +2 位作者 米鑫 王刚乐 Alfred O.Mueck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在乳腺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预测依据。方法试验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初诊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50例...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在乳腺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预测依据。方法试验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初诊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50例,记录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预后相关因素,追踪随访患者预后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标本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Ki67、PGRMC1表达情况,并分析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试验的50名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ERa阳性表达率为48.0%,共24例;PR阳性表达率为42.0%,共21例;Ki67阳性表达率为4%,共2例;PGRMC1阳性表达率为70.0%,共35例。PGMRC1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病理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间有明显相关性(OR=1.60,95%CI:1.11-2.29;OR=1.12,95%CI:1.02-1.23),PGRMC1表达阳性程度越高,患者复发可能性越大(P=0.011),远期生存情况越差(P=0.028)。结论PGRMC1与常见预后因子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间存在关联,与患者疾病复发、远期生存情况存在关联,其很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 雌激素受体 预后因子
下载PDF
DMBA对大鼠胰腺肿瘤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宇 侯晓朴 +2 位作者 李丹 李颖 朱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29期4700-4705,共6页
目的:探讨7,1 2-二甲基苯并蒽(7,1 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肿瘤发生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实验组)70只,将DMBA按4 mg/100 g体质量置入胰腺;B组(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置入任何药物.... 目的:探讨7,1 2-二甲基苯并蒽(7,1 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肿瘤发生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实验组)70只,将DMBA按4 mg/100 g体质量置入胰腺;B组(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置入任何药物.2组分别在手术后每月观察体质量变化;并于手术后2、4、6 mo后取胰腺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大鼠术后5 mo及6 mo体质量较B组明显下降.大鼠术后4 mo平滑肌肉瘤发生率为42.1%(8/19),6 mo为75%(15/20),6 mo大鼠肉瘤发生率高于4 mo大鼠肉瘤发生率(P=0.037);并伴有恶液质、血性腹水及腹腔胰腺外肿瘤.但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结论:采用DMBA置入SD大鼠胰腺内的方法建立胰腺癌动物模型,出现体质量增长曲线下降趋势,病理学诊断显示为急、慢性胰腺炎、平滑肌肉瘤及肿瘤浸润食管、胃及肠道等脏器,无胰腺上皮内瘤变和胰腺癌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平滑肌肉瘤 DMBA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小剂量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宇 侯晓朴 +2 位作者 李丹 李颖 朱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6-941,共6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只,手术切开大鼠胰腺被膜按2 mg/100 g置入DMBA;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 目的探讨小剂量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只,手术切开大鼠胰腺被膜按2 mg/100 g置入DMBA;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置入任何药物。2组术后每月称量大鼠体质量,并分别在手术后2、4、6个月取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实验组大鼠6个月内体质量增长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2实验组大鼠术后4个月胰腺囊肿发生率为33.3%(6/18),6个月胰腺囊肿发生率38.9%(7/18),6个月胰腺部位平滑肌肉瘤发生率为5.6%(1/18),胰腺部位平滑肌肉瘤总发生率1.8%(1/55);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结论小剂量DMBA(2 mg/100 g)置入SD大鼠6个月后可引起大鼠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腺囊肿,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胰腺肉瘤发生率很低,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肉瘤 7 12-二甲基苯并蒽(DMBA)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