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念疗法在常见精神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柯蒙 汪晓 张庆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36-640,F0003,共6页
正念疗法是基于正念发展而来的心理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辨证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正念疗法通过调节认知和情感系统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显示正念疗法有助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依... 正念疗法是基于正念发展而来的心理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辨证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正念疗法通过调节认知和情感系统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显示正念疗法有助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依赖、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在抑郁症及焦虑症中治疗效果与一线治疗方式等同,这为精神疾病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疗法 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认知疗法 精神疾病 抑郁症 焦虑症 物质依赖 创伤后应激 障碍 进食障碍
下载PDF
预处理经颅磁刺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秦琴 韩云毅 +2 位作者 王鹏飞 张广平 王智民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目前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抗抑郁效果已经得到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但临床疗效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近年来,有关进一步提高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的疗效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包...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目前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抗抑郁效果已经得到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但临床疗效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近年来,有关进一步提高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的疗效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包括预处理经颅磁刺激。通过综述总结近年来预处理经颅磁刺激抗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旨在为今后预处理经颅磁刺激应用于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预处理 重性抑郁障碍
下载PDF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在高糖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曌慧 刘潇 +4 位作者 周玥 魏心怡 王玥 李俊发 赵丽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 探索高糖条件下小胶质细胞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 TREM2)的表达情况,以及TREM2在高糖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增殖、迁移和吞噬中的作用。方法 小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处理组(67.5 m... 目的 探索高糖条件下小胶质细胞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 TREM2)的表达情况,以及TREM2在高糖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增殖、迁移和吞噬中的作用。方法 小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处理组(67.5 mmol/L葡萄糖,24 h),检测小胶质细胞数量、Iba1和TREM2的表达水平;转染TREM2的siRNA,检测小胶质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加入带有荧光标签的淀粉样蛋白β(Aβ),观察小胶质细胞对Aβ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小胶质细胞相比,高糖处理后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下降(P<0.001),而TREM2和Iba1表达显著升高(P<0.001)。高糖和TREM2均不影响小胶质细胞的增殖能力。与正常组相比,高糖处理后小胶质细胞迁移能力下降(P<0.05),而TREM2对高糖小胶质细胞的迁移能力无显著影响。与正常小胶质细胞相比,高糖处理组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能力显著下降(P<0.001),TREM2 siRNA敲减后高糖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能力进一步下降(P<0.001)。结论 高糖处理后小胶质细胞TREM2表达明显升高,其主要影响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 小胶质细胞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纵向变化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江启彤 薄奇静 +4 位作者 赵蕾 李田 陈真竹 王怡梦 王传跃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3-389,共7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致残性疾病,其神经影像学异常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这些结构异常何时发生以及如何随时间进展尚不明确,其与抗精神病药治疗间的关系有待深入探索。对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精神...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致残性疾病,其神经影像学异常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这些结构异常何时发生以及如何随时间进展尚不明确,其与抗精神病药治疗间的关系有待深入探索。对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进行纵向研究,并探索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有助于构建精神分裂症全病程脑结构改变轨迹,动态追踪患者的脑结构变化,明确药物因素对脑结构变化的效应,从而进一步探究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发掘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本文就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纵向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抗精神病药
原文传递
糖尿病合并TREM2突变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
作者 刘潇 王曌慧 +4 位作者 魏心怡 周玥 赵丽 王玥 李俊发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630-636,共7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寻糖尿病(DM)合并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突变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基因及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利用微阵列数据分析,分别得到糖尿病合并TREM2突变相关认知功能障碍2个疾病的差异基因并交集得到共同的差异...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寻糖尿病(DM)合并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突变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基因及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利用微阵列数据分析,分别得到糖尿病合并TREM2突变相关认知功能障碍2个疾病的差异基因并交集得到共同的差异基因。对其进行GO分析、KEGG和Reactome通路分析,利用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最后利用水迷宫检测糖尿病和TREM2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SNAP25表达的变化。结果在这2个数据集中,有19个基因变化相同,这些基因主要在与神经元和代谢相关的生物过程和通路富集。根据PPI分析结果,确定DNER、GFAP、GRM5、SNAP25为核心基因。Trem2敲除加重糖尿病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糖尿病小鼠海马SNAP25表达明显增加,Trem2敲除后SNAP25表达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发现19个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中TREM2相关基因,得到4个核心基因。这些结果为治疗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相关不良危害 被引量:8
6
作者 邱允 郑伟 +6 位作者 李先宾 杨欣湖 蔡东滨 胡晋卿 张广平 项玉涛 宁玉萍 《四川精神卫生》 2018年第1期84-88,共5页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HPRL)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问题,但人们对HPRL所致不良危害的认识和关注不足。故本课题组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抗精神病药物所致HPRL的机制和发生率,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HPRL)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问题,但人们对HPRL所致不良危害的认识和关注不足。故本课题组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抗精神病药物所致HPRL的机制和发生率,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系统阐述HPRL的相关不良危害,旨在为HPRL所致相关不良危害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 高催乳素血症 不良危害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计算机化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秋伏 张晓龙 +1 位作者 沙莎 王刚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8-342,共5页
计算机化心理治疗是指研究者根据心理治疗原理设计的计算机化心理治疗程序,即通过电脑交互界面,以清晰的操作步骤,高度结构化的多种媒介互动方式(如文本、漫画、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心理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使精神疾病的心理... 计算机化心理治疗是指研究者根据心理治疗原理设计的计算机化心理治疗程序,即通过电脑交互界面,以清晰的操作步骤,高度结构化的多种媒介互动方式(如文本、漫画、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心理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使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不仅仅局限于诊室内的面对面接触,而是通过计算机化的、远程的心理治疗的形式使更多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患者 心理治疗 计算机化 应用 诊疗 治疗程序 治疗原理 结构化
原文传递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诊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袁俊亮 谭云龙 +10 位作者 王强 石川 王刚 吴仁容 胡少华 万新华 刘铁榜 商慧芳 陈海波 司天梅 于欣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药物诱发的多动性运动障碍,一般表现为舌、下面部和下颌以及四肢不自主痉挛或舞蹈样运动(至少持续数周),发生在使用神经阻滞剂类药物至少数月后,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不可逆,显著影响患者的功能预...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药物诱发的多动性运动障碍,一般表现为舌、下面部和下颌以及四肢不自主痉挛或舞蹈样运动(至少持续数周),发生在使用神经阻滞剂类药物至少数月后,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不可逆,显著影响患者的功能预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TD相关危险因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评估识别及治疗管理等最新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专业人员对TD的认识,实现早期预防和识别,规范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障碍 药物性 迟发性运动障碍 迟发性综合征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药物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原文传递
焦虑障碍的脑电生理研究进展
9
作者 袁丹凤 杨祥云 李占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年第6期423-428,共6页
焦虑障碍临床表现复杂,目前缺乏诊断以及疗效预测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脑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工具,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能锁时反映焦虑障碍认知损害的时间进程。现对焦虑障碍的时域、频域、功能连接脑电特征的相关... 焦虑障碍临床表现复杂,目前缺乏诊断以及疗效预测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脑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工具,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能锁时反映焦虑障碍认知损害的时间进程。现对焦虑障碍的时域、频域、功能连接脑电特征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索焦虑障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异常,为进一步明确焦虑障碍的神经心理机制以及探索焦虑障碍预测、诊断、预后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客观指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障碍 脑电图 脑电描记术 综述
原文传递
惊恐障碍焦虑敏感性的特征及其作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何放 李占江 杨祥云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年第8期584-589,共6页
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为特征的急性焦虑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惊恐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表明焦虑敏感性是惊恐障碍发作的易感因素,高水平的焦虑敏感性与惊恐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导致... 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为特征的急性焦虑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惊恐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表明焦虑敏感性是惊恐障碍发作的易感因素,高水平的焦虑敏感性与惊恐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本文对惊恐障碍患者焦虑敏感性特征及焦虑敏感性在惊恐障碍发生、发展、干预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惊恐障碍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恐障碍 焦虑敏感性 特征 作用机制 综述
原文传递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常见精神科共患病及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环环 何凡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88-592,共5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ADHD共患病率高,共患疾病种类多,共患病的存在常导致患儿的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影响预后。该文就儿童ADHD常见精神科共患病进行介绍,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ADHD共患病率高,共患疾病种类多,共患病的存在常导致患儿的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影响预后。该文就儿童ADHD常见精神科共患病进行介绍,并对ADHD常见共患病的治疗进行讨论,进一步帮助医务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该病并更有针对性地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共患病 治疗 儿童
原文传递
精神科医生对伴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诊疗现况调查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晶晶 王小平 +8 位作者 方贻儒 司天梅 江开达 李涛 李晓白 杨甫德 姚志剑 王刚 李凌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3年第9期626-634,共9页
目的基于精神科医生视角,调查我国伴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现状以及目前临床诊疗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选取在我国24个省/直辖市的三甲综合医... 目的基于精神科医生视角,调查我国伴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现状以及目前临床诊疗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选取在我国24个省/直辖市的三甲综合医院或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工作的医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回顾和临床实践设计电子调查问卷,由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完成问卷设计,采用该问卷收集医生的基本信息、接诊抑郁症患者的构成、接诊的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诊疗现况、医生与患者的临床需求和期望。本研究发放问卷317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5.9%。结果分别有29.2%(61/209)和10.0%(21/209)的医生认为其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中,>50%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而认为住院抑郁症患者>50%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医生分别占58.4%(122/209)和16.3%(34/209)。46.9%(98/209)的医生认为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会发展出现自杀未遂的比例在10%~30%。医生认为自杀未遂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既往自杀史、抑郁症状加重、重大生活负性事件、自杀家族史以及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等。目前,临床对于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分别为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改良电抽搐治疗。医生对新型药物治疗期待的3个特点分别是药物快速起效,可以使患者恢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社交和降低复发风险。结论医生对伴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的诊治存在不一致性,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估工具和临床干预手段,未来尚需围绕上述瓶颈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此外,制订规范化诊治模式,缩短院间及医生间的治疗水平差异,也是提高患者预后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科医生 自杀意念 自杀未遂
原文传递
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技术的复合指标早期变化对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祁娜 杨晓帆 +1 位作者 朱雪泉 冯媛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3年第4期240-245,共6页
目的 探索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技术的复合指标早期变化在抑郁症急性期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135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抑郁剂治疗,于... 目的 探索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技术的复合指标早期变化在抑郁症急性期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135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抑郁剂治疗,于基线期、第8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的治疗疗效,根据HAMD-17减分率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于基线期、第2周末完成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通过测评过程获取眼动轨迹和反应时两类指标,经过数据预处理提取出可用于分析的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复合指标对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治疗第8周末的疗效预测能力。结果 复合指标包括认知速度PN、认知速度P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指标预测抑郁症患者第8周末治疗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8,敏感度为65.9%,特异度为55.8%。结论 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技术的复合指标可以预测抑郁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结局,但仍有待大规模独立样本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负性注意偏向 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技术 疗效预测
原文传递
躯体症状自我筛查问卷在中国居民中的效度和信度
14
作者 杨丽娟 王鹏翀 +2 位作者 黄芳芳 李占江 罗佳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年第6期394-400,共7页
目的评估躯体症状自我筛查问卷(SQSS)在中国普通居民中的效度和信度,分析功能躯体症状检出阳性的受试者一般特征。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2—3月通过问卷星向中国居民发送调查问卷,进行一般资料、SQSS、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 目的评估躯体症状自我筛查问卷(SQSS)在中国普通居民中的效度和信度,分析功能躯体症状检出阳性的受试者一般特征。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2—3月通过问卷星向中国居民发送调查问卷,进行一般资料、SQSS、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怀特利指数-7(WI-7)的施测。2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0名受试者进行SQSS的重测。采用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分析、极端组检验进行项目分析;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和重测相关系数检验信度;采用χ^(2)检验、t检验比较功能性躯体症状筛查阳性及阴性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问卷1506份,剔除无效问卷56份,最终纳入1450名(96.3%)受试者。SQSS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均呈正相关(r=0.49~0.70,均P<0.001),量表各条目区分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37~27.862,均P<0.001)。探索性因素分析示SQSS可分为4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示SQSS的4因子结构模型拟合良好,卡方/自由度(χ^(2)/df)为5.79,拟合优度系数(GFI)为0.94,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6,均方根残差(RMR)为0.03,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3,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92,不规范拟合指数(NNFI)为0.92,Tucker-Lewis指数(TLI)为0.92;SQS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分半信度系数为0.90;SQSS总分和WI-7、PHQ-9、GAD-7得分均呈正相关(r=0.67、0.68、0.61;均P<0.01)。以SQSS 29分为划界分,功能性躯体症状在普通居民中的检出率为10.28%(149/1450)。功能性躯体症状检出阳性者中女性、有精神疾病者、有慢性躯体疾病者占比更高(χ^(2)=5.12、29.90、34.08;均P<0.05),检出阳性者的SQSS、GAD-7、PHQ-9、WI-7得分高于阴性者(Z=20.03、14.51、13.03、15.27,均P<0.001)。结论SQSS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在普通人群中进行功能性躯体症状的自我筛查。在中国普通居民中,功能性躯体症状检出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化症状 效度 信度 心理测量学
原文传递
抑郁症运动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睿楠 王刚 周晶晶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但由于治疗方式的局限性,导致治疗依从性欠佳。运动治疗作为多个指南中推荐的治疗手段,因其依从性高、操作性强、副作用少的优势,而成为目前抑郁症治疗... 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但由于治疗方式的局限性,导致治疗依从性欠佳。运动治疗作为多个指南中推荐的治疗手段,因其依从性高、操作性强、副作用少的优势,而成为目前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热点,但关于运动干预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的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人员针对运动的类型和强度频率以及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效果等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目前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运动治疗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左眶额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强迫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米丝 杨祥云 +3 位作者 周丹娜 王玉娟 任艳萍 李占江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3-377,共5页
目的 初步探讨左眶额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强迫症的疗效、起效时间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入舍曲林+rTM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12)及舍曲林+模... 目的 初步探讨左眶额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强迫症的疗效、起效时间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入舍曲林+rTM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12)及舍曲林+模拟rTMS治疗组(药物治疗组,n=12).2组共治疗6周,舍曲林治疗起始剂量50 mg/d,固定剂量100~200 mg/d;rTMS治疗刺激强度为80~~110~运动阈值,刺激频率为1 Hz,每周治疗5次.在基线及第2、4、6周末采用Y-BOCS、HAMD、HAMA评估患者临床症状;记录表记录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结果 2组在不同时点的Y-BOCS总分(F=23.401,P<0.01)、强迫观念评分(F=23.516,P<0.01)、强迫行为评分(F= 15.025,P<0.01)、HAMD总分(F=7.231,P<0.01)、HAMA总分(F=8.389,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间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30),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183).与基线时相比,联合治疗组在治疗2周时Y-BOCS评分[(23.0±5.1)分与(18.1±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0.005),而药物治疗组在治疗4周时[(24.4±4.3)分与(17.6±7.3)分]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0.025).2组各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左眶额皮质低频rTMS联合药物治疗对强迫症的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优势,起效较单纯药物治疗快,安全性高,但仍需在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经颅磁刺激 治疗结果 起效时间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小丹 朱雪泉 冯媛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3年第4期252-257,共6页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选取我国16家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已完成8~12周急性期抗抑郁药物治疗的428例门诊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6个月的...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选取我国16家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已完成8~12周急性期抗抑郁药物治疗的428例门诊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采用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_(16))、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Q-LES-Q-SF)评估患者的残留症状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根据QIDS-SR_(16)总分将患者分为症状完全缓解组(QIDS-SR_(16)≤5分)和残留症状组(QIDS-SR_(16)>5分),两组于第1、3、6个月末完成随访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估计方程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在随访期间的变化。结果 42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组患者179例(41.8%),残留症状组患者249例(58.2%)。除睡眠太多外,基线期完全缓解组患者与残留症状组患者的残留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缓解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残留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P<0.01)。广义线性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期两组Q-LES-Q-SF总分较基线期升高,时间效应显著(Z=2.50~3.9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感觉沮丧、食欲/体重改变、注意力受损、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杀观念、投入感缺乏、精力丧失、反应迟钝和坐立不安对患者生活满意度存在影响(Z=-8.75~0.7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QIDS-SR_(16)中的自杀观念、投入感缺乏、精力丧失、反应迟钝是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Z=4.03、2.00、3.26、2.26;P<0.05)。结论 急性期治疗残留症状越明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度造成的不良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残留症状 生活质量 满意度
原文传递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焦虑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18
作者 张晓东 杨祥云 +1 位作者 杨丽娟 李占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3年第4期270-279,共10页
目的 评价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焦虑障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等非... 目的 评价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焦虑障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等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焦虑障碍患者中应用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项随机对照研究,5项应用tDCS,17项应用rTMS,无应用tACS的研究。纳入患者共1 216例,其中对照组611例,试验组6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应用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tDCS及rTMS)缓解焦虑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87,95%CI:0.54~1.21,P<0.05)。对不同神经调控模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应用rTMS缓解焦虑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90,95%CI:0.52~1.28,P<0.05);而试验组应用tDCS缓解焦虑症状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76,95%CI:-0.00~1.53,P=0.05)。结论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能有效改善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障碍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 经颅磁刺激 经颅电刺激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认知控制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祥云 李占江 +7 位作者 夏明睿 罗佳 郭志华 杨晓婕 刘竞 姚淑敏 马云 王鹏翀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9-315,共7页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强迫症患者认知控制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 纳入45例强迫症患者(患者组)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5名(对照组),由4名治疗师为患者提供12周CBT.所有被试者均在基线及...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强迫症患者认知控制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 纳入45例强迫症患者(患者组)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5名(对照组),由4名治疗师为患者提供12周CBT.所有被试者均在基线及第12周末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和磁共振扫描.由精神科医师应用SCID-Ⅰ、Y-BOCS、HAMD17和HAMA进行临床诊断和症状评估,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采用GRETNA软件包对静息态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以Power264功能脑区的模板作为网络节点构建全脑功能网络,计算认知控制网络外部的功能连接强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组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 共41例患者完成了CBT,患者组第12周末时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评分均较基线期下降,其中32例患者治疗有效(Y-BOCS减分率≥35%).治疗有效的患者及对照者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显示:(1)扣带回-岛盖控制网络与突显网络间功能连接值基线期患者组低于对照组(0.172±0.060与0.215±0.076,t=1.731,P=0.040),患者组第12周末(0.186±0.171)较基线期功能连接值升高(t=2.480,P=0.010).(2)扣带回-岛盖控制网络与皮质下网络功能连接值基线期患者组低于对照组(0.119±0.081与0.129±0.070,t=1.640,P=0.040),患者组第12周末(0.130±0.161)较基线期功能连接值升高(t=2.421,P=0.020).(3)额-顶控制网络与皮质下网络间功能连接值基线期患者组低于对照组(-0.004±0.039与0.021±0.054,t=2.280,P=0.020),患者组第12周末(0.020±0.042)较基线期功能连接值升高(t=-2.300,P=0.020).结论 CBT有效改善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状的同时,可提高患者大脑认知控制网络的外部功能连接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障碍 认知疗法 认知控制网络 功能连接
原文传递
强迫症患者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鹏翀 李占江 +3 位作者 杨祥云 李雨微 马云 王长明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2-328,共7页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方法 纳入符合DSM-Ⅳ中强迫症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30例(患者组)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30名(对照组),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清单、Y-BOCS、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及贝克...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方法 纳入符合DSM-Ⅳ中强迫症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30例(患者组)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30名(对照组),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清单、Y-BOCS、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及贝克焦虑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评估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及焦虑和抑郁严重程度.采用点探测任务结合眼动追踪范式检测2组对不同威胁信息(强迫图片、威胁图片)的眼动数据,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LSD t-tes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患者组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及贝克焦虑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强迫图片、威胁图片的首视点定向偏向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3,P=0.610),且患者组在观看强迫和威胁图片的平均瞳孔直径[(2 345±1 133)、(2 365±1 174) units]与对照组[(2 19l±761、2 201±766) uni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8,P=0.563);患者组对强迫图片的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大于对照组[(0.41±0.93) ms与(-0.41±0.87)ms,t=-3.494,P=0.001];患者组对威胁图片的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大于对照组[(54.2±4.0)%与(50.8±4.2)%,t=3.324,P=0.002];患者组对威胁图片的总注视频率偏向分数大于对照组[(54.3±3.4)%与(51.8±4.0)%,t=2.686,P=0.009].结论 强迫症患者在注意维持阶段对症状相关的威胁刺激和一般威胁刺激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模式,支持强迫症注意偏向的注意维持/延迟脱离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障碍 注意偏向 眼动追踪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