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相关蛋白酶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损伤的研究
1
作者 张颖函 乔博康 +3 位作者 王媛 王雪 王贤德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1-206,共6页
目的:明确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及蛋白酶3(neutrophil elastase/proteinase 3, NE/PR3)在心肌梗死早期损伤阶段中的作用。方法:ELISA试剂盒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NE/PR3含量;基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构建心肌梗... 目的:明确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及蛋白酶3(neutrophil elastase/proteinase 3, NE/PR3)在心肌梗死早期损伤阶段中的作用。方法:ELISA试剂盒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NE/PR3含量;基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构建心肌梗死模型,通过WB及RT-QPCR检测心肌梗死后0、1、3、7d时心脏组织中NE/PR3的表达变化;小型动物心脏超声仪进行心功能检测、免疫组化染色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变化明确敲除NE/PR3的影响。结果: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NE/PR3含量以及中性粒细胞的占比均明显升高;在心肌梗死小鼠的心脏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升高,且主要在梗死后1d时最为明显;NE/PR3基因缺失小鼠心肌梗死早期的纤维化程度增加、提高了心肌梗死后小鼠存活率、减少早期心脏破裂率并改善损伤早期心功能。结论:敲除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PR3可通过促进早期成纤维细胞活化转换为肌成纤维细胞促进心脏修复从而减少了早期心脏破裂等危险事件的发生及心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蛋白酶 心肌梗死早期损伤 蛋白酶3 纤维化
下载PDF
精胺对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聪聪 程乃萱 +2 位作者 陈博雅 李玉琳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精胺spermine(SP)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模型梗死纤维瘢痕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P组,各15只;精胺SP组给予30nM精胺喂水。心肌梗死术后7d心脏超声检测各组心功能改变,术后28d... 目的:探讨精胺spermine(SP)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模型梗死纤维瘢痕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P组,各15只;精胺SP组给予30nM精胺喂水。心肌梗死术后7d心脏超声检测各组心功能改变,术后28d狼星红染色检测各组梗死纤维瘢痕,WGA染色检测心肌细胞肥大。术后1d使用TTC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活性,使用realtime-PCR法检测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 L)的表达及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功能显著下降(P<0.05),存在大面积的梗死纤维瘢痕,非梗死区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精胺SP组心功能显著改善,心肌梗死纤维瘢痕明显减少(P<0.05),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情况明显降低(P<0.05)。TTC染色显示梗死区心肌细胞的活力增高,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 L)的表达增加。心肌梗死后1d心脏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血清中IL-6、TNF-α和IL-1β的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精胺可能通过减少心肌细胞死亡,减轻炎症反应对SP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胺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心力衰竭 炎症反应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2基因缺陷促进内皮祖细胞浸润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玉琳 张言真子 +1 位作者 陈博雅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7期677-681,691,共6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调控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心肌IRI模型,分成四组:野生型(WT)假手术组;白细胞介素-12p35亚基(IL-12p35)基因缺陷假手术组;WT手术组;IL-12p35基因缺陷手术组。超声检测心...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调控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心肌IRI模型,分成四组:野生型(WT)假手术组;白细胞介素-12p35亚基(IL-12p35)基因缺陷假手术组;WT手术组;IL-12p35基因缺陷手术组。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及功能;采用Masson三色特殊染色法检测组织内胶原沉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及qRT-PCR检测内皮祖细胞(EPC)招募相关的趋化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表达以及EPC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IRI后梗死部位EPC数量。结果:缺血再灌注术后14d,与对照组相比,IL-12p35基因缺陷小鼠的心脏射血分数明显升高[WT vs.IL-12p35基因缺陷:(48.7±5.9)vs.(55.2±6.7)%,P<0.05],心功能显著改善;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5);术后1d,IL-12p35缺陷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数量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IL-12p35基因缺陷小鼠心脏中趋化因子GM-CSF、EPC细胞表面受体CXCR4和VEGFR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干扰素-γ(IFN-γ)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IRI后梗死部位EPC数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IL-12基因缺陷表现出明显的抗心肌IRI的作用,其机制是GM-CSF表达增加促进内皮祖细胞(EPC)浸润,从而促进了血管生成和抑制心力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2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皮祖细胞 血管生成 心肌梗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琴 檀鑫 +4 位作者 姜文溪 袁梦 倪慧 王媛 杜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965-2974,共10页
背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对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AMI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现有的风险评分可能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提高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主... 背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对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AMI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现有的风险评分可能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提高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准确性以制订患者个性化的管理策略。目的构建预测AMI患者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模型。方法纳入2019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113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62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年,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非计划内的血运重建作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122例和非事件组840例。采用Lasso回归筛选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对预测模型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比较,评价模型对AMI患者PCI后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结果962例AMI患者中122例(12.7%)患者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Lasso回归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包括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3.596-0.023×X1-0.014×X2-0.036×X3+0.726×X4+1.372×X5(X1表示Hb,X2表示eGFR,X3表示LVEF,X4表示糖尿病,X5表示心电图ST段偏移)。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Hb是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eGFR、Hb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Hb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开发队列与验证队列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95%CI(0.710,0.834)〕、0.751〔95%CI(0.686,0.815)〕。AMI、STEMI、NSTEMI患者中NRI分别为0.493〔95%CI(0.303,0.682)〕、0.459〔95%CI(0.195,0.724)〕、0.455〔95%CI(0.181,0.728〕,IDI分别为0.055〔95%CI(0.028,0.081)〕、0.042〔95%CI(0.015,0.070〕、0.069〔95%CI(0.022,0.116)〕。3组患者中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优于GRACE评分(P<0.05)。全研究人群队列分析发现预测模型的评价效能优于GRACE评分〔ΔAUC=0.050,P=0.015;IDI=0.055,95%CI(0.028,0.081),P<0.001;NRI=0.493,95%CI(0.303,0.682),P<0.001)〕。结论由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eGFR、Hb共5个预测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AMI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有助于患者早期风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预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iPSC诱导分化具有电生理活动心肌细胞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弘夏 刘涛燕 +1 位作者 吴福建 兰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896-899,共4页
目的:通过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 PSC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方法,已经成为干细胞和心血管领域研究的有效工具,也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本文依据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探索建立体外定向分化心肌的方法。方法:使用干细胞培养基培养i PSC... 目的:通过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 PSC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方法,已经成为干细胞和心血管领域研究的有效工具,也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本文依据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探索建立体外定向分化心肌的方法。方法:使用干细胞培养基培养i PSCs生长至80%,换成含6μmol/L Chir99021和25μg/L Activin A的基础培养基培养48h,基础培养基为含有2%的B27、64μg/L l-ascorbic acid2-phosphate的RPMI 1640培养基,换为含2μM Wnt-C59的WNT信号抑制剂培养基培养48h,最后换为维持培养基继续培养,每两天换液,约第8天可见心肌开始搏动。结果:i PSC在向成熟心肌分化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肌丝肌节结构,具有心肌特异性标志物TNNT 2,MLC 2a的强阳性表达,并表现出自发跳动的电生理活动。结论:该方法可以成功诱导i PSC高效分化为具有电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分化 心肌细胞
下载PDF
糖尿病加重主动脉缩窄小鼠模型心力衰竭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郝文静 李玉琳 +2 位作者 乔博康 张聪聪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293-297,302,共6页
目的:以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复制主动脉缩窄模型,观察糖尿病对心力衰竭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选择7周龄的雄性dbdb小鼠,对照组选择同周龄雄性C57BL/6 J小鼠各15只,均通过主动脉缩窄术构建小鼠心力衰竭模型;采用血压计检测... 目的:以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复制主动脉缩窄模型,观察糖尿病对心力衰竭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选择7周龄的雄性dbdb小鼠,对照组选择同周龄雄性C57BL/6 J小鼠各15只,均通过主动脉缩窄术构建小鼠心力衰竭模型;采用血压计检测小鼠心率及血压改变,小动物超声心动仪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于术后8周收取小鼠心脏组织,Masson法观察心脏间质中胶原的沉积,苏木精-伊红观察心脏炎症浸润以及麦胚凝集素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肥厚面积。结果:基础条件下, dbdb小鼠的血糖明显高于C57小鼠,主动脉缩窄术后8周,与对照组相比, dbdb小鼠的心脏射血分数明显降低[野生型(WT)vs. dbdb:(41±2.3)%vs.(32±1.8)%,P<0.05],心功能显著恶化,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WT vs. dbdb:(4.07±0.37)%vs.(5.85±0.48)%,P<0.05],以及心脏炎症浸润显著加重,dbdb小鼠的心肌细胞明显增大[WT vs. dbdb:(151±21)vs.(223±17),P<0.05)]。结论:糖尿病促进了主动脉缩窄术诱导小鼠心功能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力衰竭 心脏纤维化 心肌肥厚
下载PDF
基于塑料薄片建立一步式心血管损伤标志物即时检测免疫分析系统
7
作者 薛冰洁 檀鑫 +4 位作者 鄢健 王雪 赵长稳 王媛 杜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395-402,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一步式心血管疾病标志物蛋白质即时检测(POCT)芯片系统。方法利用光化学反应,在环烯烃共聚物薄片(COC)上合成具有抗非特异性吸附的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A)层,在接枝后的表面进行非接触式的喷墨打印,...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一步式心血管疾病标志物蛋白质即时检测(POCT)芯片系统。方法利用光化学反应,在环烯烃共聚物薄片(COC)上合成具有抗非特异性吸附的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A)层,在接枝后的表面进行非接触式的喷墨打印,形成抗体微阵列。使用紫外光进行引发,探索了不同光照时间和不同聚合物单体浓度下改性COC薄片表面的接触角角度以及聚合物接枝密度的变化。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表征了光化学反应改性后COC薄片表面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结构,并对比了光化学反应改性前后薄片表面的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情况。进一步探索了合适的抗体喷墨打印浓度及辅剂条件,并在接枝后的表面打印了心血管损伤生物标志物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的固定型捕获抗体和荧光标记的可溶解型抗体。结果当聚合物单体的质量分数为30%,光照时长为4 min时,接触角降到最低为38.5°,接枝密度达到最大为68.47μg/cm^(2)。原子力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表征均证明了PEGMEMA层的成功引入。表面接枝PEGMEMA层降低了COC薄片的非特异性蛋白吸附量。当固定型捕获抗体为80 mg/L时,固定效率最高。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相比,海藻糖作为辅剂时可溶解型检测抗体与固定型捕获抗体的识别效率更高。当ST2为10 mg/L时,可以观察到溶解后固定斑处有检测抗体结合。结论通过光化学反应,在COC薄片表面接枝了抗非特异性吸附的PEGMEMA,在接枝后的薄片表面喷墨打印检测所需的抗体试剂,用简易快捷的方法制备形成了一种能够实现一步式检测的蛋白质芯片,可灵活应用于多种场景下心血管疾病标志物蛋白的快速检测,助力心血管精准医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芯片 光接枝 免封闭 一步式即时检测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风险预测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裴旺 王雪 +5 位作者 姜文溪 安美玉 薛冰洁 高培 王媛 杜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32-338,共7页
目的基于临床一般变量,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型,用于预测手术治疗后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MAE)的发生风险。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AAD患者1641例,收集患者个体... 目的基于临床一般变量,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型,用于预测手术治疗后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MAE)的发生风险。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AAD患者1641例,收集患者个体特征变量、临床体征以及入院首次临床血清标志物等。结局定义为院内MAE,包含院内死亡、夹层后新发急性心脏衰竭、呼吸衰竭、神经系统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以及无计划的二次开胸。使用机器学习筛选变量后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模型预测院内MAE的能力;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和整体鉴别指数(IDI)对新模型与临床常用模型进行比较,评价新模型在预测TAAD术后预后方面的改善效果;最后建立列线图预测TAAD术后患者院内MAE发生风险。结果使用机器学习筛选变量,确定了由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尿素、白细胞计数、年龄、异常心电图和手术时间组成的TAAD术后院内MAE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预测院内MA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718~0.734,P<0.001)。与临床常用模型比较,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其NRI为0.654(95%CI 0.540~0.750,P<0.001),IDI为0.136(95%CI 0.117~0.155,P<0.001),提高了对TAAD术后院内MAE的预测能力。将模型通过列线图形式呈现,列线图模型评分能够评估TAAD术后发生院内MAE的风险。结论基于机器学习使用患者临床变量构建模型,该模型综合评估患者个体特征变量、炎症水平、脏器受损状况以及手术情况,对TAAD患者术后院内MAE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机器学习 院内主要不良事件 预测 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儿童马方综合征患者原纤维蛋白1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孔煜 李扬 +4 位作者 李玉琳 张晓平 郑萍 温海初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检测儿童马方综合征(MFS)患者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探讨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或疑似MFS的儿童患者30例,试剂盒提取外周静脉血DNA,应用Ion AmpliSeq NGS Panel靶向目标测序技术(赛默飞),针对FBN1基因... 目的:检测儿童马方综合征(MFS)患者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探讨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或疑似MFS的儿童患者30例,试剂盒提取外周静脉血DNA,应用Ion AmpliSeq NGS Panel靶向目标测序技术(赛默飞),针对FBN1基因用AmpliSeq Panel扩增目的片段,进行磁珠纯化、链霉素标记,进行Ion PGM上机测序。对测序信息进行分析,确定突变位点,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表型信息,分析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从上述患者中筛选出27例携带FBN1基因突变;主动脉Z评分≥3WV携带截短或者剪接突变的患者占70.0%,显著高于主动脉Z评分<3组(70.0%vs. 23.5%,P<0.05);携带半胱氨酸相关突变患者有更容易出现晶状体异位的趋势(P=0.119)。结论:儿童MFS患者FBN1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存在诸多关联,这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方综合征 基因型 临床表型
下载PDF
敲除miR-223促进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韩迎春 李扬 +2 位作者 张继超 李玉琳 杜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10-315,共6页
目的研究miR-223对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临床动脉硬化性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方向。方法miR-223敲除鼠与ApoE敲除鼠(ApoE KO)繁殖制备miR-223/ApoE双敲鼠(miR-223/ApoE DKO);检测小鼠血浆脂质水平;处死取材后检测主动脉根部及血... 目的研究miR-223对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临床动脉硬化性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方向。方法miR-223敲除鼠与ApoE敲除鼠(ApoE KO)繁殖制备miR-223/ApoE双敲鼠(miR-223/ApoE DKO);检测小鼠血浆脂质水平;处死取材后检测主动脉根部及血管全长的斑块含量;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斑块的炎症细胞浸润;转录组学测序分析血管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合microRNA靶基因数据库寻找并验证其可能的靶基因。结果miR-223/ApoE双敲鼠主动脉根部及血管全长斑块量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主动脉根部炎症细胞浸润增加;血管转录组学测序发现炎症相关基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1α(IL-1α)等在双敲鼠中显著上调。通过靶基因数据库筛选,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是miR-223的靶基因并且在双敲鼠的血管中表达显著上调;使用miR-223模拟物刺激成纤维细胞,显著抑制了IL-6的表达。结论miR-223抑制靶基因IL-6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敲除miR-223显著升高血管炎症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23 白细胞介素6 血管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脑钠肽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安美玉 王媛 +5 位作者 姜文溪 王雪 林锐 裴旺 李思进 杜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9-31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评估BNP预测事件发生的能力。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8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并确诊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评估BNP预测事件发生的能力。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8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并确诊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PET-CT心肌代谢检查,共纳入214例,患者入院后测定血浆BNP浓度。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65例)和非事件组(149例)。通过COX回归分析BNP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BNP对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BNP与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参数的关系。结果:BNP浓度在事件组中显著高于非事件组(P<0.01),尤其是在全因死亡的患者中。BNP浓度越高,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越大(HR=2.334,95%CI:1.521~3.579,P<0.01),调整性别、年龄、BMI等因素后,BNP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仍具有预测价值(调整HR=1.862,95%CI:1.097~3.160,P=0.021)。单独对全因死亡进行分析显示,BNP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491倍(HR=3.491,95%CI:1.874~6.503,P<0.01);调整上述因素后,BNP对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仍具有预测价值(HR=2.146,95%CI:1.015~4.534,P=0.046)。ROC曲线分析显示,BNP水平预测患者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13,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62.2%。结论:BNP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全因死亡。当BNP水平≥287.98 pg/mL时,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脑钠肽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预后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的DNA连接酶链式反应发现NOD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扬 杨熹 田小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9-574,共6页
目的:本研究改进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连接酶的中低通量基因分型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NOD)样受体基因NOD1和NOD2与冠心病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预扩增增加连接模板分子数量,提高特异性连... 目的:本研究改进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连接酶的中低通量基因分型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NOD)样受体基因NOD1和NOD2与冠心病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预扩增增加连接模板分子数量,提高特异性连接效率,优化DNA探针设计,摸索连接反应温度、时间、循环圈数及连接酶种类实现等位基因特异性连接,通过荧光掺入PCR和毛细管电泳实现多种等位基因特异性产物一次性检测。Sanger测序验证此方法准确性后,利用此方法对NOD1和NOD2基因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1 555例冠心病患者和1887例对照受试者中进行分型和关联分析。结果: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等位基因特异性探针设计原则,实现10 ng DNA样本一次性分型30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基于改进的DNA连接酶中低通量基因分型方法,NOD1、NOD2基因与冠心病的关联分析发现,NOD2基因上rs1861759和rs751271位点在非高血压条件下与冠心病相关(P均<0.05),经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相关性仍然显著(P均<0.05)。结论:本研究优化了DNA连接酶链式反应技术在设计上的关键点,联合使用多重PCR和毛细管电泳,建立了一种高准确性、低成本、满足基于中低通量位点分型的临床分子诊断和科研需求的基因分型新方法,并用该方法发现NOD2基因上的位点rs1861759和rs751271在非高血压条件下与冠心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基因分型 DNA连接酶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下载PDF
AKT/FOXO1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小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聪聪 陈博雅 +1 位作者 程乃萱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AKT/FOXO1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HF)小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主动脉弓横向结扎8周,复制小鼠HF动物模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F小鼠胫骨前肌内,E3连接酶的2个肌肉萎缩特异性指标Atrogi... 目的:探讨AKT/FOXO1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HF)小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主动脉弓横向结扎8周,复制小鼠HF动物模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F小鼠胫骨前肌内,E3连接酶的2个肌肉萎缩特异性指标Atrogin-1和MuRF1,对胫骨前肌中转录因子FOXO1和激酶AKT的磷酸化水平和总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磷酸化蛋白和总蛋白的比率。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TAC 8周诱导HF小鼠的胫骨前肌肌纤维变小,质量减轻。RT-PCR分析结果显示,HF小鼠胫骨前肌内的Atrogin-1和MuRF1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HF小鼠胫骨前肌组织中Atrogin-1和MuRF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HF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HF组小鼠胫骨前肌中p-FOXO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加,FOXO1的总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AKT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AKT的总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OXO1/FOXO1和p-AKT/AKT比率HF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KT/FOXOs信号通路参与HF后骨骼肌萎缩的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骨骼肌萎缩 AKT/FOXOs信号通路 动物实验 小鼠
下载PDF
原代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衰老模型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聪聪 王晓 +1 位作者 程乃萱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821-826,共6页
目的:构建原代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衰老模型。方法:取24h内出生的乳小鼠心脏组织,使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心脏成纤维细胞,通过形态学和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心脏成纤维细胞。分别使用阿霉素(DOX)(10 nmol/L)和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目的:构建原代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衰老模型。方法:取24h内出生的乳小鼠心脏组织,使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心脏成纤维细胞,通过形态学和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心脏成纤维细胞。分别使用阿霉素(DOX)(10 nmol/L)和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ng/mL)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48h后换正常培养基72h,采用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使用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评估衰老细胞比例,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中衰老标志分子P16和P21以及衰老分泌表型相关基因(Il1b,Il6,Ccl2)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分离提取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呈梭状或星形的扁平细胞,Vimentin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与对照细胞相比,使用DOX和TGF-β1刺激后,成纤维细胞中EdU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减少,β-半乳糖苷酶阳性的衰老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qRT-PCR的结果显示诱导衰老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衰老标志分子P16和P21的表达显著上调,同时衰老分泌表型相关基因Il1b,Il6,Ccl2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结论:使用具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DOX以及促纤维化性细胞因子TGF-β1均可成功建立心脏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衰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成纤维细胞 细胞衰老 基因 原代细胞培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5通过调节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 被引量:11
15
作者 卢煜 贾立昕 +2 位作者 张文美 杜杰 解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1118-1124,共7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在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手术组各15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术后第7天检测小鼠心功能,收取心脏组织,通过M...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在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手术组各15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术后第7天检测小鼠心功能,收取心脏组织,通过Masson染色检测心脏纤维化;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巨噬细胞分化、炎症因子及IRF5的表达;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给予缺氧/复氧刺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IL-1β、IL-6)以及IRF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小鼠存活率100%(15/15),心肌梗死组术后7d存活率为66.7%(10/1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组小鼠LVEF[(72.72±3.55)%vs.(29.77±6.63)%,P=0.0001]和缩短分数[(42.53±2.64)%vs.(14.63±5.44)%,P=0.0001]均显著降低,心功能明显恶化,纤维化水平明显加重[(0.90±0.29)%vs.(24.54±5.43)%,P=0.0001],巨噬细胞浸润增加[(2.25±1.89)%vs.(96.5±7.90)%,P=0.0001],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均明显增加iNOS [(1.01±0.20)vs.(2.00±0.26),P=0.0066],IL-1β[(1.07±0.54)vs.(10.74±3.87),P=0.0085],IL-6 [(1.01±0.14)vs.(21.42±8.58),P=0.0101],并且IRF5表达明显增加[(1.01±1.89)vs.(12.91±1.34),P=0.0001]。体外实验中,通过缺氧/复氧刺激培养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刺激组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均明显增加,iNOS [(0.87±0.07)vs.(1.07±0.09),P=0.0403],IL-1β[(1.00±0.09)vs.(1.60±0.26),P=0.0199,IL-6 [(0.88±0.07)vs.(1.07±0.09),P=0.0403],IRF5表达增加[(0.97±0.04)vs.(1.28±0.13),P=0.0191]。利用siIRF5转染巨噬细胞,再次给予缺氧/复氧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降低iNOS [(1.09±0.44)vs.(0.07±0.07),P=0.0165],IL-1β[(1.08±0.42)vs.(0.09±0.08),P=0.0157],IL-6 [(1.09±0.43)vs.(0.07±0.06),P=0.0152]。结论:IRF5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干扰素调节因子5 心脏重构 巨噬细胞
下载PDF
机器学习确定特征性生物标志物预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锐 王媛 +3 位作者 周宁 严昱 周翔天 杜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8-253,共6页
目的:使用机器学习确定与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并验证其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2019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患者共1455例,收集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 目的:使用机器学习确定与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并验证其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2019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患者共1455例,收集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以上的术后随访,以全因死亡、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发作再入院作为不良心血管事件,使用机器学习筛选特征性生物标志物,进一步验证其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使用多种机器学习构建模型确定特征性生物标志物为术前B型钠尿肽和术后24 h的超敏肌钙蛋白I。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术前B型钠尿肽[HR(95%CI):1.758(1.191,2.595),P<0.01]与术后超敏肌钙蛋白I[HR(95%CI):1.830(1.137,2.945),P=0.013]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术前B型钠尿肽和术后24 h的超敏肌钙蛋白I共同升高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主动脉瓣置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HR(95%CI):1.937(1.072,3.500),P=0.028)]。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确定特征性生物标志物为术前B型钠尿肽和术后24 h的超敏肌钙蛋白I,二者联合可用于预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术 机器学习 血清生物标志物 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凝块溶解时间与ACS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梦霞 李凤娟 +3 位作者 任璐 李琴 王媛 杜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8-383,共6页
目的:探讨凝块溶解时间(CLT)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心梗)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确诊为ACS且出院前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患者,共计90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 目的:探讨凝块溶解时间(CLT)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心梗)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确诊为ACS且出院前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患者,共计90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临床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年。根据患者出院诊断及既往病史将其分为ACS高脂血症组(685例)和ACS非高脂血症组(224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LT与ACS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再发心梗事件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LT对患者再发心梗事件的评估效能。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曲线。结果:ACS高脂血症组患者出院前CLT值高(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调整病史、合并症及临床检验指标等后,CLT与ACS高脂血症患者再发心梗事件发生风险独立相关(OR=1.45,95%CI:1.06-2.00,P=0.020)。ROC曲线分析得到CLT评估ACS高脂血症患者再发心梗事件风险的最佳截止点为12.7 min,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CLT≥12.7 min组再发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CLT<12.7 min组(Log rank:P=0.043)。结论:CLT可评估ACS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出院后发生再发心梗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高脂血症 血栓弹力图 预后研究
原文传递
成纤维细胞特异敲除转录因子ATF3基因的小鼠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博雅 张聪聪 +2 位作者 李玉琳 王绿娅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69-473,共5页
目的:构建成纤维细胞特异敲除转录因子ATF3基因的小鼠模型。方法:利用胚胎显微注射法构建在ATF3基因携带loxP位点的小鼠(ATF3^(fl/fl)),以成纤维细胞细胞特异性表达的Col1a2-Cre介导ATF3条件性敲除,筛选出成纤维细胞条件性敲除ATF3的小... 目的:构建成纤维细胞特异敲除转录因子ATF3基因的小鼠模型。方法:利用胚胎显微注射法构建在ATF3基因携带loxP位点的小鼠(ATF3^(fl/fl)),以成纤维细胞细胞特异性表达的Col1a2-Cre介导ATF3条件性敲除,筛选出成纤维细胞条件性敲除ATF3的小鼠(Col1a2-ERCre:ATF3^(fl/fl));取鼠尾DNA进行PCR鉴定基因型,腹腔注射他莫昔芬诱导该基因敲除;12只敲除小鼠和12只同窝野生型小鼠各分为心脏缺血再灌注(I/R)组和假手术(sham)组,术后2h取心脏组织研磨后流式细胞分选成纤维细胞,进而提取mRNA并反转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TF3的表达;另取4只敲除小鼠和4只同窝野生型小鼠复制I/R模型,术后6h取心脏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ATF3表达。结果:鼠尾DNA PCR鉴定基因型结果显示Cre基因型为阳性,ATF3 loxP基因型为纯合阳性;与假手术组相比,野生型小鼠术后心脏成纤维细胞ATF3表达明显升高[(0.02534±0.002654)vs.(0.5982±0.03495),P<0.0001],与术后野生型小鼠相比,术后条件性敲除组心脏成纤维细胞ATF3表达明显降低[(0.5982±0.03495)vs.(0.06456±0.005704),P<0.0001];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显示野生型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ATF3蛋白表达,条件性敲除小鼠ATF3蛋白未见表达。结论:成纤维细胞特异敲除ATF3小鼠构建成功,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ATF3 心脏 小鼠 条件性敲除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酰胆碱促进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言真子 齐斐然 +2 位作者 李玉琳 徐恪 杜杰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521-2524,共4页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调控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TAAD)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对照组);LPC腹腔注射组(LPC组)。采用弹力纤维染色法检测胸主动脉弹力纤维板断裂情况;TUNEL...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调控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TAAD)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对照组);LPC腹腔注射组(LPC组)。采用弹力纤维染色法检测胸主动脉弹力纤维板断裂情况;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浸润;qRT-PCR检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12)、CC类趋化因子配体5(CC15)的表达以及平滑肌细胞促凋亡相关因子Bc1-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抗凋亡相关因子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B细胞淋巴瘤-x1基因(Bcl-x1)的表达。结果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后28天,与对照组相比,LPC组小鼠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胸主动脉扩张程度增加,且弹力纤维板紊乱与断裂程度加重(P<0.05);LPC组小鼠胸主动脉中巨噬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LPC组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也显著增多(P<0.05);经LPC刺激后,巨噬细胞中趋化因子(CC12、CC15)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平滑肌细胞中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9)表达较对照组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Bcl-x1)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LPC可促进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生发展,其机制是促进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巨噬细胞浸润和分泌炎症因子,进而促进血管的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酰胆碱 胸主动脉瘤/夹层 巨噬细胞 炎症 凋亡
原文传递
平滑肌细胞特异性MLK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
20
作者 张燕红 黄山 +2 位作者 高诗娟 李玉琳 杜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6-192,共7页
目的:构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混合谱系激酶3(MLK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利用胚胎干细胞基因打靶技术在MLK3基因第4~8外显子两端插入loxP位点以制备MLK3-loxP小鼠,该小鼠与平滑肌细胞特异性启动子Tagln介导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杂交,以... 目的:构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混合谱系激酶3(MLK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利用胚胎干细胞基因打靶技术在MLK3基因第4~8外显子两端插入loxP位点以制备MLK3-loxP小鼠,该小鼠与平滑肌细胞特异性启动子Tagln介导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杂交,以获得平滑肌细胞特异性MLK3基因敲除小鼠;提取鼠尾基因组DNA,PCR鉴定基因型;收取主动脉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平滑肌细胞MLK3的表达;收取主动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平滑肌细胞收缩标志物肌球蛋白重链11(Myh11)的表达;尾套法测定小鼠血压;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葡萄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PCR鉴定基因型确认Cre基因型为阳性,MLK3-loxP基因型为纯合阳性;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显示野生型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有MLK3蛋白表达,而特异性敲除小鼠平滑肌细胞的MLK3蛋白表达缺失;免疫组化显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MLK3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标志物Myh11蛋白表达减少;特异性敲除小鼠基础状态下的血压、血糖和血脂与野生小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MLK3基因敲除小鼠构建成功,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细胞 混合谱系激酶3 条件性敲除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