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毅 鲁旭然 +6 位作者 刘楠 侯晓彤 孙立忠 吴龙 潘友民 王守凤 赵欣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7-663,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除了典型呼吸系统症状,也有一定比例COVID-19患者出现了心血管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且此类患者进展为重症或死亡的概率较高。目前对于COVID-19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也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除了典型呼吸系统症状,也有一定比例COVID-19患者出现了心血管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且此类患者进展为重症或死亡的概率较高。目前对于COVID-19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也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本文综合目前已有文献,分析与初步探索心血管系统可能的损伤机制,包括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及传导系统,合并症或伴随情况如低氧血症、炎性反应、应激等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以及药物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血管系统 多脏器衰竭
下载PDF
HFNC与NPPV对于心外科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毅 刘楠 +3 位作者 候晓彤 孙立忠 王红 金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4-671,共8页
目的比较研究新型无创通气方式——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传统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2种呼吸治疗方式在心外术后低氧血症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1日至... 目的比较研究新型无创通气方式——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传统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2种呼吸治疗方式在心外术后低氧血症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入住心外危重症中心,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之后24 h内发生低氧血症(hypoxima),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应用HFNC或NPPV进行呼吸治疗[患者年龄(52.9±7.8)岁vs(53.8±8.9)岁,P〉0.05;男性性别比65%vs 70%,P〉0.05;术后基础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II)评分(9.4±2.2)分vs(9.3±2.2)分,P〉0.05]。起始参数设置:HFNC:流量45 L/min,温度37℃,吸氧浓度(Fi O2)60%~80%;NPPV:吸气压(inspiratory pressure,IPAP)10~12 cm H_2O(1cm H_2O=0.098 k Pa),呼气压(expiratory pressure,EPAP)4~6 cm H_2O,FiO_2 60%~80%,吸呼比(radio of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I∶E)为1∶1.5~2.0,根据临床疗效和患者耐受程度等逐渐调节。对比研究2种方法治疗方法在不同时间点(治疗后2 h、8 h、24 h、结束时)的呼吸、循环等方面情况,以及并发症、再次插管率、气切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分别接受HFNC与NPPV 2种方法治疗,发现HFNC在改善氧合指数(PaO_2/FiO_2)、降低PaCO_2均较NPPV组效果明显(P〈0.05);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在HFNC组均较NPPV组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HFNC组较NPPV组胃肠胀气(0vs 20%,P〈0.05)、不耐受(0 vs 25%,P〈0.05)等主要合并症发生率为低;HFNC治疗时间明显较NPPV组为短(P〈0.05);再次插管、气管切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耐受性良好、合并症少,在改善氧合、降低PaCO_2方面最终都体现了很好的疗效,且降低呼吸功、对循环的改善也有良好作用;但是2组的再次气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ICU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低氧血症 心脏外科
下载PDF
主动脉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宏磊 孙立忠 《中国医药》 2017年第9期1423-1426,共4页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是重症医学及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随着主动脉外科的迅速发展,AKI的发生率比过去明显升高,术后AKI的发生明显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因此主动...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是重症医学及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随着主动脉外科的迅速发展,AKI的发生率比过去明显升高,术后AKI的发生明显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因此主动脉外科手术后并发AK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对主动脉外科手术后并发AKI的机制、AKI诊断及分级标准、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的新生物学指标、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主动脉外科术后并发AKI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肾小球滤过率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心血管外科手术脊髓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阳晟 段玉印 孙立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996-998,共3页
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始终伴随着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包含脑部并发症及脊髓并发症两部分,而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部为主,而大血管外科,特别是涉及弓降部及胸主动脉的手术,脊髓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始终伴随着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包含脑部并发症及脊髓并发症两部分,而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部为主,而大血管外科,特别是涉及弓降部及胸主动脉的手术,脊髓并发症则相对于传统心血管外科高很多。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截瘫或者下肢轻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手术 脊髓保护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关并发症 脑部并发症 应用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海成 潘旭东 +5 位作者 陈彧 马倩男 郑军 刘永民 孙立忠 郑斯宏 《中国医药》 2018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应用中低温停循环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15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TND分为发生TND组(52例)与未发生TND... 目的分析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应用中低温停循环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15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TND分为发生TND组(52例)与未发生TND组(107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分析术后TN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TND组患者急性主动脉疾病、急诊手术比例和术前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糖水平和术中体外循环次数、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血钠、血糖、血乳酸水平、输入红细胞悬液、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明显高于/多于/长于未发生TND组,术后血细胞比容明显低于未发生TN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比值比=2.927,95%置信区间:1.326~6.463,P=0.008)、术前血糖水平升高(比值比=1.662,95%置信区间:1.239~2.229,P=0.001)、术中体外循环次数增多(比值比=1.127,95%置信区间:1.012~1.256,P=0.030)是术后T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手术、术前血糖水平升高、术中体外循环次数增多是术后T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手术 中低温停循环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 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下载PDF
关注主动脉外科手术风险评估
6
作者 李滨 孙立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993-995,共3页
随着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疾病发病率也逐年递增。另外,我国马凡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发病率也远高于西方国家,由此导致的主动脉疾病数量亦较多。主动脉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生命的病症,其... 随着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疾病发病率也逐年递增。另外,我国马凡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发病率也远高于西方国家,由此导致的主动脉疾病数量亦较多。主动脉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生命的病症,其外科治疗由于急迫性、复杂性及危险性,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其手术前的风险评估,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决策、生存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风险评估 外科手术 高血压患者 疾病发病率 主动脉疾病 结缔组织病 马凡综合征
原文传递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探索 被引量:23
7
作者 鞠帆 刘楠 +5 位作者 潘旭东 乔环宇 李论 戎天华 孙立忠 郑斯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001-1006,共6页
目的研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连续收治的411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 目的研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连续收治的411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重度低氧血症将其分为重度低氧组及非重度低氧组,并将危险因素指标录入数据库,数据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利用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以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5.57%(27/411),术后48h内重度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02/Fi02)≤100mmHg]共69例,发生率为1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体质指数、年龄、术前肌红蛋白水平、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前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后48h内二次开胸手术、术前血肌酐为重度低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78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2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ogistic模型能够成功预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预测效能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术后低氧血症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诱发电位技术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段玉印 郑军 +5 位作者 潘旭东 朱俊明 刘永民 葛翼鹏 程力剑 孙立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在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对脊髓功能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完成31例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术中应用诱发电位连续监测脊髓...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在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对脊髓功能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完成31例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术中应用诱发电位连续监测脊髓功能。根据术中诱发电位结果和临床结局及术后随访结果,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脊髓功能保护的价值。本研究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诱发电位在主动脉近端阻断后消失,运动诱发电位消失(55.6±18.1)min,体感诱发电位消失(50.3±18.7)min;诱发电位在脊髓节段动脉重建后逐渐恢复。手术结束时所有病例的诱发电位均恢复正常。有2例体感诱发电位始终无变化(假阴性),术后死亡1例,无脊髓缺血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5~14)个月,无迟发性脊髓损伤发生。结论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诱发电位可连续监测脊髓功能,指导术中积极采取脊髓保护措施,预防脊髓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监测 手术中 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脊髓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