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丽坤 李宁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8-442,共5页
背景临床上矫正超过50。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In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 背景临床上矫正超过50。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In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果仍有待临床上进行验证。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对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的间歇性或恒定性大角度外斜视患者51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29例为间歇性外斜视,22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眼前节、眼底、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斜视角大小。依据病史、眼球运动、知觉状态和斜视角度数对患者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中结合可调整缝线技术,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比较术眼术前和术后眼位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双眼知觉功能。结果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者33例,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者18例。术前患者视远(5111)斜视度为-52△-120△,平均(-70.57±16.46)△;视近(33cm)斜视度为-55△—-130△,平均(-75.65±16.14)△。左眼外直肌后徙8~15mm,平均(11.17±1.67)mm,右眼外直肌后徙9~15mm,平均(11.28±1.62)mm,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3~6mm。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远斜视度为+4△~-14△,平均(~3.45±4.20)△;视近斜视度为+4△~-14△,平均(-5.49±3.96)△,其中41例术后眼球正位,占80.4%,10例欠矫,未发现过矫者。32例患者术后立体视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立体视的27例中18例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无-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结论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可有效治疗大角度外斜视,可减少需要手术的眼外肌数目,术后未发现眼球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手术 外斜视/手术 眼外肌/手术 治疗结果 双眼视 外直肌后徙 超长量 大角 度外斜视
下载PDF
葡萄膜黑色素瘤MRI及动态增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青华 王振常 +3 位作者 李彬 刘雯 鲜军舫 杨本涛 《当代医学》 2009年第20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MRI和动态增强表现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的MRI资料,主要研究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对其手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绘制时间-信号曲线,... 目的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MRI和动态增强表现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的MRI资料,主要研究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对其手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计算峰值时间、上升斜率、强化率和流出率,分析动态增强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20例黑色素瘤中,肿瘤位于眼球赤道后方占95%,呈半球形或蘑菇形者占75%,呈短T1信号者占65%,呈短T2信号者占55%,信号均匀者占80%,伴视网膜脱离者占75%;峰值时间为(52.9±13.7)秒,上升斜率为0.62±0.29,强化率0.32±0.13,流出率(42.64±23.16)%,不同病理类型之间上升斜率、强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峰值时间、流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血管密度为43.56±19.89,与峰值时间、上升斜率、强化率和流出率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葡萄膜黑色素瘤在MRI上具有典型征象,动态增强能提供定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黑色素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丹参干预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其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诚玥 李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3-836,845,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对结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PVR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地塞米松、5-氟尿嘧啶、氢化可的松作为处理对照组,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丹参作用48h后成... 目的观察丹参对结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PVR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地塞米松、5-氟尿嘧啶、氢化可的松作为处理对照组,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丹参作用48h后成纤维细胞增生情况。AnnexinV-FITC和碘化丙啶双染法,在流式细胞仪下测定不同浓度丹参作用不同时间后成纤维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丹参作用48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丹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74~111.00g·L-1)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且呈剂量依赖关系(0.91%~79.28%)。3.47g·L-1、27.75g·L-1及111.00g·L-1丹参作用6h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67±0.97)%、(11.04±1·04)%、(20.83±1.74)%,作用24h时分别为(13.06±1.41)%、(25.68±1.21)%、(39.65±0.23)%,细胞早期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4.40±0·0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丹参作用48h后,成纤维细胞核出现阳性着色。结论丹参可以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方式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望成为新的防治PVR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丹参 成纤维细胞 凋亡 流式细胞仪 MTT
下载PDF
泪囊憩室一例
4
作者 张诚明 于刚 +3 位作者 吴倩 崔燕辉 曹文红 樊云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01-701,共1页
患儿,男,3岁。患儿2岁半时无明显诱因左眼出现流泪伴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随后左眼内眦部出现无痛、青紫色肿物,且逐渐增大(图1)。患儿既往体格健康,足月剖宫产,否认新生儿吸氧史、外伤史、严重感染史及类似疾病家族史。曾在外院... 患儿,男,3岁。患儿2岁半时无明显诱因左眼出现流泪伴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随后左眼内眦部出现无痛、青紫色肿物,且逐渐增大(图1)。患儿既往体格健康,足月剖宫产,否认新生儿吸氧史、外伤史、严重感染史及类似疾病家族史。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不明,否认相关手术史。视力检查不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室 泪囊 脓性分泌物 眼内眦部 视力检查 患儿 剖宫产 新生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