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骨科手术期间构建综合中医理念介入的风险控制管理方案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张爽 崔海月 侯丽娜 《河北中医》 2024年第5期829-833,共5页
目的观察老年骨科手术期间构建综合中医理念介入的风险控制管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将13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5例予以常规手术室风险控制管理,观察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中医理念介入的风险... 目的观察老年骨科手术期间构建综合中医理念介入的风险控制管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将13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5例予以常规手术室风险控制管理,观察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中医理念介入的风险控制管理方案,2组均自入院干预至手术结束。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还原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下床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天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CRP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天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术后3天全血还原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及ESR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天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干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应用综合中医理念介入的风险控制管理方案能够改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降低并发症风险与炎症反应程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患者满意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骨科手术 手术室风险管理 中医理念 并发症
下载PDF
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
2
作者 王芳 贾伟 崔海月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接受综合...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接受综合干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93,接受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和对照组(n=107,未接受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专科信息和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启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但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感染、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下肢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可降低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降低全身麻醉和术中低体温的比例,缩短术后启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下肢骨折 围手术期 综合干预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
3
作者 李春霞 李慧 +1 位作者 郭榕晨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2-45,97,共5页
目的探讨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采取术中常规处理的患者... 目的探讨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采取术中常规处理的患者作为常规处理组(n=51),将自2021年5月开始采取术中优化流程的患者作为优化流程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结局。结果优化流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处理组患者,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及术中输血的比例均低于常规处理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处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流程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常规处理组患者(P﹤0.05)。优化流程组患者术后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血栓长度均短于常规处理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病例。优化流程组无患者发生肺栓塞,常规处理组有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肺栓塞,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治愈。两组患者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对于合并下肢DVT的手术患者,优化术中流程可以降低全身麻醉的使用率和术中输血的比例,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低体温的发生,最终改善下肢DVT相关的临床表现,并有效预防继发的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优化流程 D-二聚体 肺栓塞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医生对手术牵引体位的要求及医护配合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4
作者 赵丹 胡雁真 +3 位作者 夏京花 胡芮 郭榕晨 鲁雪梅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调查中国骨科医生在股骨骨折手术牵引体位摆放的要求及医护配合的需求,为促进医护合作,协同管理术中牵引体位,避免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骨科医生对牵引位管理的态度及需求问卷,邀请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 目的调查中国骨科医生在股骨骨折手术牵引体位摆放的要求及医护配合的需求,为促进医护合作,协同管理术中牵引体位,避免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骨科医生对牵引位管理的态度及需求问卷,邀请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骨科排名前10名及获提名的16家医院骨科医生参与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回完整问卷184份。参与调查的骨科医生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以男性、骨干力量为主。73.91%(136/184)的医生赞同术中骨科牵引体位摆放需医护共同配合;医生对上肢、健侧下肢、患侧下肢的摆放要求各不相同,92.93%(171/184)的医生对健侧下肢的摆放更为关注;对于解除下肢牵引力的时机,有61.96%(114/184)的医生认为达到固定效果后应及时解除,其余医生认为完成内固定物置入/开始缝合/缝合完毕时解除;61.41%(113/184)的医生认为有必要测量牵引力大小,且72.83%(134/184)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对牵引时间计时;77.72%(143/184)的医生担心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当手术团队中护士对体位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或建议时,98.37%(181/184)的医生会通过沟通考虑采纳护士的建议。结论骨科医生担心骨科牵引体位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对于体位摆放的细节意见不统一,应信赖护士对体位管理的意见;面对医生不同的体位摆放要求,手术室护士需提高对骨科牵引体位管理能力及专科知识储备,积极有效沟通,为降低体位并发症做出积极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牵引 手术体位 医护配合
下载PDF
术中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5
作者 王欣 崔海月 +1 位作者 蒋鹏 赖良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54-1057,1062,共5页
目的 探讨术中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了术中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47... 目的 探讨术中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了术中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49),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干预组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在手术过程中增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针对性措施。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干预组患者全身麻醉的比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低分子量肝素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干预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手术 深静脉血栓 术中干预 预防
下载PDF
优化手术流程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效果的影响
6
作者 李丹 冯缙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1183-1187,共5页
目的 探讨优化手术流程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大隐静脉硬化剂治疗的97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优化手术流... 目的 探讨优化手术流程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大隐静脉硬化剂治疗的97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优化手术流程将患者分为优化组(n=55)和常规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专科病情[病程、病变部位、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手术摆台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程、病变部位、CEAP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摆台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期间,优化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手术部位皮下出血面积占单侧下肢面积的百分比明显小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均无需进行二次手术。结论 优化手术流程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手术 优化流程 并发症
下载PDF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乔萌萌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GSV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138例GSV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VTE的46例患者作为VT...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GSV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138例GSV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VTE的46例患者作为VTE组,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根据VTE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按1:2的比例选取92例术后未发生VTE的患者作为NVTE组。分析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TE组患者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的比例、术后1dD-二聚体(D-D)水平、术后1 d血小板计数(PLT)、术后1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NVTE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NVTE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较高、术后1dD-D水平较高、术后1 d PLT较高及术后1dhs-CRP水平较高均为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有术前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86.43 ml、术后1dD-D水平≥443.36μg/L、术后1dPLT≥295.63×10~9/L、术后1dhs-CRP水平≥10.62 mg/L时,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D-D、PLT、hs-CRP水平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风险更高,应尽早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高位结扎剥脱术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股神经阻滞与收肌管阻滞应用于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疗效及早期功能比较研究
8
作者 高雪 张文晶 +2 位作者 李嫚 张辉 张志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67-871,共5页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与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用于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早期功能。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进行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与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用于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早期功能。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进行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的42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CB组(21例)和FNB组(21例)。ACB组患者行收肌管阻滞,FNB组患者行股神经阻滞,评价两组术后在镇痛效果、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和功能恢复等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后48 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ACB组(5.5±1.6和6.1±1.6)优于FNB组(6.3±1.8和6.9±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和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 h和24 h的股四头肌肌力方面,ACB组优于F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未见显著性差异。ACB组最大屈膝角度达到90°所需时间为2.8±0.5天,FNB组为4.2±0.6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对于行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收肌管阻滞在保留股四头肌肌力及早期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股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神经阻滞 收肌管阻滞 胫骨结节截骨 镇痛
下载PDF
合理情绪行为护理干预对烧伤整形术后患者美学效果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9
作者 高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行为护理干预对烧伤整形术患者美学效果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0例烧伤整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给予合理情绪行为...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行为护理干预对烧伤整形术患者美学效果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0例烧伤整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给予合理情绪行为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功能恢复情况、美学效果、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肉芽生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创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功能恢复及美学效果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回避及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情绪行为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创面愈合及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美学效果及功能性恢复情况,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整形术 常规护理 合理情绪行为护理 美学效果 心理状态
下载PDF
术中低体温对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0
作者 蔚思洋 付杨 +1 位作者 贾宏业 郑志学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9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低体温对于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将其分为低体温组与正常组,每组43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术中低体温对于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将其分为低体温组与正常组,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即刻(T_(0))、插管后即刻(T_(1))、术中15 min(T_(2))、术毕即刻(T_(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合指数(OI)。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包括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前DVT发生率。结果T_(1)、T_(2)、T_(3)时,低体温组患者MAP、HR均高于正常组患者,OI均低于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PT、APTT、TT均短于本组术前,D-D、FIB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且低体温组患者PT、APTT、TT均短于正常组患者,D-D、FIB水平均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低体温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温组术后DVT发生率为18.60%(8/43),高于正常组患者的2.3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温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93%(9/43),高于正常组患者的2.3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低体温可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刺激,易诱发术后高凝状态,导致术后DVT发生风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低体温 凝血功能 深静脉血栓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