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结核药物贝达喹啉的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姚蓉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973-977,共5页
随着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菌株的增多,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耐药性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贝达喹啉(... 随着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菌株的增多,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耐药性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作为近50年来首个明确用于MDR-TB治疗的新药,其耐药问题受到逐步关注。笔者对Bdq的耐药特征和耐药基因突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减少耐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药性 贝达喹啉 综述文献(主题)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2
作者 赵皎洁 付雷 +3 位作者 王彬 张蕾 胡明豪 陆宇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20年第2期112-119,共8页
目的―利用中空纤维系统建立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l pharmacodyramics,PKPD)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异烟腓PKPD参数及目标靶值,为后续新药的体外PK/PD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组装中空纤维系统,在中空纤维培养... 目的―利用中空纤维系统建立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l pharmacodyramics,PKPD)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异烟腓PKPD参数及目标靶值,为后续新药的体外PK/PD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组装中空纤维系统,在中空纤维培养简外腔接种处于对数生长期浓度为1×10^6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H37Rv菌株,共15 ml。在系统中模拟人体25、50、150、300、1200 mg/d给药剂量下的异烟阱浓度-时间分布,分别于给药后0.5、1、3、5、6.5、9.5、13、24、24.5、25、27.5、30.5、33.5、37、48h进行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t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HPLC)测定异烟腓浓度。给药7d内每天对培养筒外腔菌液进行取样,监测系统中总菌量、异烟阱耐药等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PKSolver插件计算相关PKPD参数。结果结核分枝杆菌中空纤维感染模型中,异烟阱在给药第1天就表现出明显的早期杀菌活性,而杀菌作用停止的时间出现在给药3~5 d。在给药7d后,50~1200 mgld剂量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群在所有菌群中占比≥39%。游离药物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0~24h)曲线下面积(AUC0-24)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比值(AUC0-24/MIC)是异烟阱H37Rv的PKPD参数中拟合效果最好的。给药前2d药物的最大效应(Emax)为3.02 CFU/ml,当AUCg/MIC=52.23时达到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结论首次在国内建立的结核分枝杆菌中空纤维感染模型构建成功,AUC-MIC是异烟腓对H37Rv的目标PK/PD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异烟阱﹔体外研究
下载PDF
吡法齐明与贝达喹啉协同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刘海婷 李东硕 +5 位作者 张蕾 王宁 王彬 丁杨明 姚蓉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646-653,共8页
目的:评价吡法齐明(pyrifazimine,TBI-166)与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德拉马尼(delamanid,Dlm)、SQ109及PBTZ169的两药组合对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的相互作用,并初步探讨TBI-166与Bdq的协同作... 目的:评价吡法齐明(pyrifazimine,TBI-166)与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德拉马尼(delamanid,Dlm)、SQ109及PBTZ169的两药组合对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的相互作用,并初步探讨TBI-166与Bdq的协同作用机制,为TBI-166联合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ATCC 27294)、2株药物敏感型MTB临床分离株(菌株编号:30031和30091),以及1株前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菌株编号:13385),应用棋盘法测定TBI-166与Bdq、Mfx、Dlm、SQ109、PBTZ169两药组合对临床分离菌株的相互作用;应用时间杀菌曲线法评估具有协同作用的两药组合的抗菌活性;采用细菌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及三磷酸腺苷(ATP)检测试剂盒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TBI-166和Bdq处理H37Rv标准株24 h后菌体内的ROS及AT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Bdq联用后,TBI-166对MTB临床分离株30031、30091及13385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0.08、0.05、0.08μg/ml,均降至TBI-166单药MIC值的1/2。TBI-166与Bdq的两药组合对菌株30031、30091及13385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值分别为1.00、0.75、1.00。时间杀菌曲线法结果显示,TBI-166与Bdq的两药组合与菌株30031、30091及13385作用14 d后与TBI-166单药应用时相比活菌量分别减少1.59 log_(10)CFU/ml、1.27 log_(10)CFU/ml、1.70 log_(10)CFU/ml。0.4μg/ml TBI-166与0.3μg/ml Bdq联用作用于H37Rv标准株24 h后菌体内ATP含量(相对光单位值为115160.67±19129.79)与0.3μg/ml Bdq(相对光单位值为208599.20±24078.74)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109,P=0.013);而ROS含量(荧光值为21014.33±1189.19)与0.3μg/ml Bdq(荧光值为13715.00±907.93)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403,P<0.001)。结论:TBI-166与Bdq联用具有协同杀菌活性,并且其协同杀菌机制可能与ROS进一步累积及ATP合成受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药物相互作用 分枝杆菌 结核 吡法齐明 贝达喹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