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
32
1
作者
王虹
刘宾
姜佳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2位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54位同时接受24h食管内pH值监测检查。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65岁组(即老...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2位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54位同时接受24h食管内pH值监测检查。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65岁组(即老年组)和<65岁组穴对照组雪。分别比较两组的体重超标和病程情况,并对内镜下食管炎程度、食管食管裂孔疝合并率以及胆汁和酸反流等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老年组中有48%的患者和49%的对照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现象;老年组患者的病程较对照组长(P<0.05),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35%熏这可能与老年组有较高的食管裂孔疝合并率(65%)有关;老年组GERD患者,无论胆红素吸收值>0.14总时间百分比,还是立位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穴P<0.05雪,但两组之间卧位、餐后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以及酸反流无明显差异。老年组混合反流发生率高于<65岁组(76%verus18%,P<0.05)。结论老年人GERD发病与肥胖、食管裂孔疝有关,其特点为病程较长并且伴有酸与胆汁的混合反流。长时间、高浓度的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时存在可能是造成食管粘膜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胆汁反流
酸反流
食管裂孔疝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亚甲蓝染色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2
作者
樊宇靖
王立东
刘宾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23期1831-1834,共4页
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准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随访是提高Barrett食管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病理,即内镜下任何...
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准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随访是提高Barrett食管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病理,即内镜下任何长度的食管黏膜出现柱状上皮样改变并经病理确诊为特异性肠化上皮。但由于早期病灶的微小性和局灶性,内镜下准确的识别特异性肠化上皮及不典型增生在临床上仍比较困难。亚甲蓝染色内镜利用亚甲蓝可以被吸收活跃的细胞吸收着色的原理,通过内镜下喷洒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提高内镜对胃肠道黏膜结构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内镜医师对肠化上皮的鉴别,但是否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还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
胸腔镜检查
BARRETT食管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研究回顾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虹
刘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1041-1044,共4页
0 引言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常见.据近年对北京、上海成人的调查资料统计,GERD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患病率接近2%[1].广义的GERD主要包括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
0 引言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常见.据近年对北京、上海成人的调查资料统计,GERD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患病率接近2%[1].广义的GERD主要包括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reflux,DGR),胃食管反流(gastro-oesophageal reflux,GOR)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uodenogastro-oesophageal reflux,DGOR).胆汁是十二指肠液中的主要成分,胆汁反流被认为是DGOR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回顾性研究
GERD
胆汁反流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鼠胚胎与成体肝脏中干细胞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
3
4
作者
宾文婷
孙燕
+2 位作者
安威
展玉涛
史小林
《肝脏》
2006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依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探讨从胚胎到成体肝脏内具干细胞特性细胞的变化状况。方法分离不同胎龄与日龄小鼠肝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分离获得的细胞数、培养形成的集落数及生长状态,并对集落进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kit、c-Met、Nes...
目的依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探讨从胚胎到成体肝脏内具干细胞特性细胞的变化状况。方法分离不同胎龄与日龄小鼠肝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分离获得的细胞数、培养形成的集落数及生长状态,并对集落进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kit、c-Met、Nestin)、肝细胞表面标记物(AFP、ALB)及胆管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CK19)的标记。结果各组分离的细胞经体外培养均有集落形成,肝干细胞的表面标记提示形成的集落具有肝干细胞特性。其中以第15天胚胎肝脏分离所获的细胞数和培养形成的集落数最多、生长状态最好。15d后观察的各项指标渐减,细胞生长状态渐差。结论早期胚胎肝脏中大部分是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随胎龄增加,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逐渐减少,直至出生第5天仅有少数保持未分化状态的细胞存留在肝脏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肝干细胞
干细胞因子受体
肝细胞生长因子配体
巢蛋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Monohaem诊断粪潜血的价值
5
作者
王虹
谢新纪
+2 位作者
毕春山
钱冬梅
邸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245-245,共1页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998-05/07,以腹痛、腹泻、粘便和(或)血便、腹部包块、排便不畅等主诉到我院就诊的100例受检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应用Monohaem进行粪潜血检测;男63例,女37例,年龄16岁~76岁。从观察组中随机抽取48例,用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998-05/07,以腹痛、腹泻、粘便和(或)血便、腹部包块、排便不畅等主诉到我院就诊的100例受检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应用Monohaem进行粪潜血检测;男63例,女37例,年龄16岁~76岁。从观察组中随机抽取48例,用同一份标本,进行酶联免疫法进行粪潜血检测;男29例,女19例,年龄20岁~67岁,所有受检者排除了鼻出血、牙齿出血、月经出血、痔出血而造成的便潜血阳性的可能性。 1.2 方法 使用免疫发色粪潜血检测试纸由日本化学制药株式会社赠送。检测标准以(+)为阳性,(-)为阴性。阳性反应中,又根据显色深浅的不同,分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原理:试纸上存在有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诊断
矛诺海目
结脾性肿瘤
潜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年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2
6
作者
王虹
姜佳丽
刘宾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谷胱甘肽转硫酶T1、M1和P1基因多态与反流性食管炎易感性
被引量:
4
7
作者
王敏丽
姜佳丽
+3 位作者
王天佑
谭文
林东昕
刘宾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转硫酶 (GSTs)T1、M1和P1基因多态与反流性食管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T1和GSTM 1基因缺失 ,以PCR 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 (第 10 4密码子A→G...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转硫酶 (GSTs)T1、M1和P1基因多态与反流性食管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T1和GSTM 1基因缺失 ,以PCR 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 (第 10 4密码子A→G)。结果 共检测了 10 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7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但胃镜检查阴性 (NERD)的患者和 97例正常对照者。GSTT1和GSTM 1基因缺失频率在食管炎组、NERD组和正常组分别为 48.6 %、42 .6 %、5 3 .6 %和 5 2 .0 %、5 3 .6 %、43 .3% ,差异无显著性。然而 ,反流性食管炎组突变型GSTP1(40 .4% )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ERD组 (2 4.7% ,P <0 .0 5 )和正常对照组 (2 1.6 % ,P <0 .0 5 )。携带GSTP1变异基因型者比携带野生型基因型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高 2 .42倍 (95 %CI ,1.2 2~ 4.80 )。在携带GSTP1变异基因型同时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个体 ,食管炎的OR值则增加到 2 .6 7(95 %CI 1.0 6~ 6 .70 )。结论 GSTP1基因 (10 4密码子A→G)多态可能是涉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它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转硫酶
基因多态性
反流性食管炎
原文传递
题名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
32
1
作者
王虹
刘宾
姜佳丽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出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8-180,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2位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54位同时接受24h食管内pH值监测检查。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65岁组(即老年组)和<65岁组穴对照组雪。分别比较两组的体重超标和病程情况,并对内镜下食管炎程度、食管食管裂孔疝合并率以及胆汁和酸反流等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老年组中有48%的患者和49%的对照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现象;老年组患者的病程较对照组长(P<0.05),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35%熏这可能与老年组有较高的食管裂孔疝合并率(65%)有关;老年组GERD患者,无论胆红素吸收值>0.14总时间百分比,还是立位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穴P<0.05雪,但两组之间卧位、餐后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以及酸反流无明显差异。老年组混合反流发生率高于<65岁组(76%verus18%,P<0.05)。结论老年人GERD发病与肥胖、食管裂孔疝有关,其特点为病程较长并且伴有酸与胆汁的混合反流。长时间、高浓度的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时存在可能是造成食管粘膜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胆汁反流
酸反流
食管裂孔疝
Key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bile reflux
acid reflux
hiatal hernia
分类号
R57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亚甲蓝染色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2
作者
樊宇靖
王立东
刘宾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郑州
大学
医学实验中心癌症研究室
出处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23期1831-1834,共4页
文摘
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准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随访是提高Barrett食管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病理,即内镜下任何长度的食管黏膜出现柱状上皮样改变并经病理确诊为特异性肠化上皮。但由于早期病灶的微小性和局灶性,内镜下准确的识别特异性肠化上皮及不典型增生在临床上仍比较困难。亚甲蓝染色内镜利用亚甲蓝可以被吸收活跃的细胞吸收着色的原理,通过内镜下喷洒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提高内镜对胃肠道黏膜结构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内镜医师对肠化上皮的鉴别,但是否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还存在争议。
关键词
亚甲蓝
胸腔镜检查
BARRETT食管
综述文献
Keywords
methylene blue
thoracoscopy
Barrett esophagus
review literature
分类号
R571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R735.1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研究回顾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虹
刘宾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出处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1041-1044,共4页
文摘
0 引言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常见.据近年对北京、上海成人的调查资料统计,GERD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患病率接近2%[1].广义的GERD主要包括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reflux,DGR),胃食管反流(gastro-oesophageal reflux,GOR)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uodenogastro-oesophageal reflux,DGOR).胆汁是十二指肠液中的主要成分,胆汁反流被认为是DGOR的标志.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回顾性研究
GERD
胆汁反流
幽门螺杆菌
分类号
R571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鼠胚胎与成体肝脏中干细胞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
3
4
作者
宾文婷
孙燕
安威
展玉涛
史小林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细胞生物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出处
《肝脏》
2006年第5期330-334,共5页
基金
肝脏保护再生调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资助
文摘
目的依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探讨从胚胎到成体肝脏内具干细胞特性细胞的变化状况。方法分离不同胎龄与日龄小鼠肝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分离获得的细胞数、培养形成的集落数及生长状态,并对集落进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kit、c-Met、Nestin)、肝细胞表面标记物(AFP、ALB)及胆管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CK19)的标记。结果各组分离的细胞经体外培养均有集落形成,肝干细胞的表面标记提示形成的集落具有肝干细胞特性。其中以第15天胚胎肝脏分离所获的细胞数和培养形成的集落数最多、生长状态最好。15d后观察的各项指标渐减,细胞生长状态渐差。结论早期胚胎肝脏中大部分是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随胎龄增加,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逐渐减少,直至出生第5天仅有少数保持未分化状态的细胞存留在肝脏内。
关键词
胚胎
肝干细胞
干细胞因子受体
肝细胞生长因子配体
巢蛋白
Keywords
embryon
hepatic stem cell
stem cell factor receptor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nestin
分类号
R575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Monohaem诊断粪潜血的价值
5
作者
王虹
谢新纪
毕春山
钱冬梅
邸霞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出处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245-245,共1页
文摘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998-05/07,以腹痛、腹泻、粘便和(或)血便、腹部包块、排便不畅等主诉到我院就诊的100例受检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应用Monohaem进行粪潜血检测;男63例,女37例,年龄16岁~76岁。从观察组中随机抽取48例,用同一份标本,进行酶联免疫法进行粪潜血检测;男29例,女19例,年龄20岁~67岁,所有受检者排除了鼻出血、牙齿出血、月经出血、痔出血而造成的便潜血阳性的可能性。 1.2 方法 使用免疫发色粪潜血检测试纸由日本化学制药株式会社赠送。检测标准以(+)为阳性,(-)为阴性。阳性反应中,又根据显色深浅的不同,分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原理:试纸上存在有单克隆抗体。
关键词
胃肠出血
诊断
矛诺海目
结脾性肿瘤
潜血
Keywords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diagnosis
Monohaem
colorectal neoplasm
分类号
R446.13 [医药卫生—诊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年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2
6
作者
王虹
姜佳丽
刘宾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
同仁医院
出处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观察
分类号
R57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谷胱甘肽转硫酶T1、M1和P1基因多态与反流性食管炎易感性
被引量:
4
7
作者
王敏丽
姜佳丽
王天佑
谭文
林东昕
刘宾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
医科大
学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
出处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0,共4页
基金
北京市科委科研基金 ( 95 40 2 470 0 )
文摘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转硫酶 (GSTs)T1、M1和P1基因多态与反流性食管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T1和GSTM 1基因缺失 ,以PCR 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 (第 10 4密码子A→G)。结果 共检测了 10 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7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但胃镜检查阴性 (NERD)的患者和 97例正常对照者。GSTT1和GSTM 1基因缺失频率在食管炎组、NERD组和正常组分别为 48.6 %、42 .6 %、5 3 .6 %和 5 2 .0 %、5 3 .6 %、43 .3% ,差异无显著性。然而 ,反流性食管炎组突变型GSTP1(40 .4% )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ERD组 (2 4.7% ,P <0 .0 5 )和正常对照组 (2 1.6 % ,P <0 .0 5 )。携带GSTP1变异基因型者比携带野生型基因型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高 2 .42倍 (95 %CI ,1.2 2~ 4.80 )。在携带GSTP1变异基因型同时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个体 ,食管炎的OR值则增加到 2 .6 7(95 %CI 1.0 6~ 6 .70 )。结论 GSTP1基因 (10 4密码子A→G)多态可能是涉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它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关键词
谷胱甘肽转硫酶
基因多态性
反流性食管炎
Keywords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enetic polymorphisms
Reflux esophagitis
分类号
R571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
王虹
刘宾
姜佳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
3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亚甲蓝染色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
樊宇靖
王立东
刘宾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研究回顾
王虹
刘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小鼠胚胎与成体肝脏中干细胞变化的探讨
宾文婷
孙燕
安威
展玉涛
史小林
《肝脏》
200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Monohaem诊断粪潜血的价值
王虹
谢新纪
毕春山
钱冬梅
邸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不同年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王虹
姜佳丽
刘宾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谷胱甘肽转硫酶T1、M1和P1基因多态与反流性食管炎易感性
王敏丽
姜佳丽
王天佑
谭文
林东昕
刘宾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