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月坛地区0至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邓颖 杜雪平 +1 位作者 樊悦 钱宁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3-353,共1页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 儿童 肥胖者 门诊 儿科 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 地区 检测
下载PDF
静脉输液每毫升相当滴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邹婕 王红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6年第6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毫升 滴数 实验研 一次性输液器 输液速度 莫菲氏滴管 药物浓度 治疗效果 临床工作
下载PDF
分子蒸馏分离深海鱼油药用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史晋辉 胡昕 +1 位作者 谷高阳 胡晖 《海峡药学》 2013年第9期69-71,共3页
深海鱼油富含ω-3型功能性脂肪酸(EPA、DHA和DPA)。采用刮膜式分子蒸馏小试装置对深海鱼油粗产品中的药用组分进行分离,馏余液中药用组分的含量(26.5%以上)达到了某药企对药品中ω-3型脂肪酸总含量的要求(大于25%)。通过研究蒸馏温度、... 深海鱼油富含ω-3型功能性脂肪酸(EPA、DHA和DPA)。采用刮膜式分子蒸馏小试装置对深海鱼油粗产品中的药用组分进行分离,馏余液中药用组分的含量(26.5%以上)达到了某药企对药品中ω-3型脂肪酸总含量的要求(大于25%)。通过研究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和刮膜器转速对馏余液中药用组分总含量和收率的影响,得到分子蒸馏分离深海鱼油粗产品中药用组分的最佳工艺条件:蒸馏温度300℃,进料速率0.7L·h-1和刮膜转速300r·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蒸馏 深海鱼油 药用组分
下载PDF
小毛竹笋壳提取合成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史晋辉 胡昕 +1 位作者 吴淑茗 胡晖 《海峡药学》 2013年第12期196-199,共4页
本文以福建大宗农业废弃物—毛竹笋壳为原料,经酸泡、碱煮、漂白等工艺提取纤维素,并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钠产品,取代度为0.86,黏度为22mPa·s,达到医药行业的应用标准。最后利用FTIR及XRD衍射分析对产品进行了表征... 本文以福建大宗农业废弃物—毛竹笋壳为原料,经酸泡、碱煮、漂白等工艺提取纤维素,并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钠产品,取代度为0.86,黏度为22mPa·s,达到医药行业的应用标准。最后利用FTIR及XRD衍射分析对产品进行了表征,通过与商品级CMC比较,验证了羧甲基纤维素产品的成功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笋壳 纤维素 羧甲基纤维素钠
下载PDF
疡科托法临证验案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明 《北京中医》 2006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疡科 托法 医案
下载PDF
高益民治疗疑难杂病医案4则
6
作者 张晓明 《北京中医》 2006年第4期211-213,共3页
关键词 疑难病 医案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不同粘接剂对穿髓型楔状缺损树脂修复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璐 王方 许志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自酸蚀、全酸蚀粘接剂修复穿髓型楔状缺损近远期疗效及对患者附着高度、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笔者医院就诊的94例(94颗)穿髓型楔状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粘接剂修复分为自酸蚀组和全酸蚀组,每... 目的:探讨自酸蚀、全酸蚀粘接剂修复穿髓型楔状缺损近远期疗效及对患者附着高度、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笔者医院就诊的94例(94颗)穿髓型楔状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粘接剂修复分为自酸蚀组和全酸蚀组,每组47例(47颗)。自酸蚀组采用自酸蚀粘接剂修复,全酸蚀组采用全酸蚀粘接剂修复。比较两组修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修复后牙本质敏感性、自觉疼痛程度、美学效果及修复前后牙周情况。结果:两组修复后1 d、7 d及3个月修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修复后即刻、修复后12个月美学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酸蚀组修复后1、3个月牙本质敏感性优于全酸蚀组;与全酸蚀组比较,自酸蚀组修复后1 d、7 d VAS评分较低;自酸蚀组修复后6个月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高度丧失及牙龈出血指数均低于全酸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酸蚀粘接剂修复比较,自酸蚀粘接剂在降低穿髓型楔状缺损患者牙本质敏感性、减轻自觉疼痛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改善牙周情况,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酸蚀粘接剂 全酸蚀粘接剂 穿髓型楔状缺损 附着高度 美学效果
下载PDF
手取不同姿势扎止血带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秀娟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止血带 浅静脉充盈度 静脉穿刺 护理 结扎姿势
原文传递
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测温部位的选择 被引量:3
9
作者 邹婕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体温 体表温度 部位
原文传递
缠绕位置对排除输液管中空气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张秀娟 邹婕 +2 位作者 王艳侠 贾树萍 高春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年第10期1186-1187,共2页
目的探讨缠绕位置对排除输液管中空气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当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中含有10,30cm空气时,分别在距空气柱底部10cm处(A组)、20cm处(B组)、30cm处(C组)的输液管处缠绕,当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中含... 目的探讨缠绕位置对排除输液管中空气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当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中含有10,30cm空气时,分别在距空气柱底部10cm处(A组)、20cm处(B组)、30cm处(C组)的输液管处缠绕,当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中含有60,80cm空气时,分别在距该空气柱底部30cm处(C组)、45cm处(D组)、60cm处(E组)的输液管处缠绕,每组缠绕30次。结果当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中含有10.30cm空气时,C组一次成功率为100%,A组分别为30.00%,6.67%,B组分别为76.67%,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中含有60.80cm空气时,C组排除空气成功率为53.33%,6.67%,D组为83.33%,3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中含有10.30cm空气时,在距空气柱底部30cm处缠绕效果最佳。当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中含有60.80cm空气时,在距空气柱底部45cm处缠绕效果优于3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缠绕位置 输液管 空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