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国内博物馆展陈文物抗震固定现状的思考
1
作者 傅萌 张杰 +4 位作者 王萌 黄雪梅 李赫 葛家琪 马伯涛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72-77,共6页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遗产丰富,同时,中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既担负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也肩负着防灾减灾的重任。其中,对展览中陈列的文物进行防震保护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遗产丰富,同时,中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既担负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也肩负着防灾减灾的重任。其中,对展览中陈列的文物进行防震保护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博物馆对在展文物进行固定存在的相关问题,从“文物一体化防震”角度提出在展文物固定措施的相关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地震 文物 一体化防震
原文传递
论博物馆展览空间——以临时展览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倪翀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9年第1期82-89,共8页
博物馆日趋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展览空间的构建对展览主题、展品的理解、组织和展示方式都会影响到参观者的感受体验以及接受信息效果。本文以首都博物馆近年的临时展览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展示空间,分析空间在展览中所起到... 博物馆日趋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展览空间的构建对展览主题、展品的理解、组织和展示方式都会影响到参观者的感受体验以及接受信息效果。本文以首都博物馆近年的临时展览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展示空间,分析空间在展览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空间 展览诠释 展览延伸
原文传递
渎山大玉海的文化渊源及其纹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倪翀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0年第1期15-26,共12页
本文通过古籍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的梳理,探讨大玉海的源流、功能以及摆放位置,在整理渎山大玉海纹饰定名的基础上,对渎山大玉海纹饰进行文化因素分析,诠释主要纹饰所蕴含的丰富、多元的文化渊源,进而体现蒙元时期的文化碰撞。
关键词 渎山大玉海 酒海 蒙元文化 多元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两周燕国青铜器铭文风格演化及源流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思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两周燕国青铜器铭文承载着艺术与文化双重价值,文章结合出土文物及拓片,对两周燕国青铜器铭文风格作出分析,得出西周燕国青铜铭文风格以吸纳为主,源出晚商金文和西周金文,而以周金文为主脉。东周燕系金文则发展形成以"简率、质直&q... 两周燕国青铜器铭文承载着艺术与文化双重价值,文章结合出土文物及拓片,对两周燕国青铜器铭文风格作出分析,得出西周燕国青铜铭文风格以吸纳为主,源出晚商金文和西周金文,而以周金文为主脉。东周燕系金文则发展形成以"简率、质直"为特征的北方风格,在战国文字中独成一脉。其铭文风格演变轨迹,亦是燕文化接受中原王朝文化,并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长期对峙与多元交融中发展成型的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 燕国青铜器 铭文风格 燕文化 北京地区
原文传递
辽代木构建筑的“学唐比宋”
5
作者 郑好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9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本文从"大辽五京"展览设计中选用的木构建筑展开,梳理辽代木构建筑对唐、宋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兼收并蓄。辽代木构建筑上承唐代、五代建筑,与同期北宋建筑关系紧密,又下启金代、元代建筑,在铺作层和梁架结构上有新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从"大辽五京"展览设计中选用的木构建筑展开,梳理辽代木构建筑对唐、宋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兼收并蓄。辽代木构建筑上承唐代、五代建筑,与同期北宋建筑关系紧密,又下启金代、元代建筑,在铺作层和梁架结构上有新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历史进程中积淀和升华的阶段反映。展览勾勒出契丹族及其政权的生发轨迹,描绘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辽代建筑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壮为美 铺作创新 殿堂厅堂折中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山水画点景人物的特征与类型——以“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郭良实 《艺术品》 2020年第12期70-75,共6页
一、点景人物的特征点景人物是中国山水画极重要的构成要素,往往起到"点题"的关键作用。所谓"点景"就是装点、装饰景致的意思。对城市或园林进行设计时也用这一手法。《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桃花庵花园中多有"... 一、点景人物的特征点景人物是中国山水画极重要的构成要素,往往起到"点题"的关键作用。所谓"点景"就是装点、装饰景致的意思。对城市或园林进行设计时也用这一手法。《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桃花庵花园中多有"点景",以盆景花木做装饰,称为"花树点景",以假山、奇石、流水装饰造景称为"山水点景"。1这是设计建造园林的惯用手法。在山水画当中也是如此构图造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景人物 《扬州画舫录》 山水画 桃花庵 惯用手法 构成要素 艺术展
原文传递
初探明代北京官式建筑大木作的形制渊源
7
作者 郑好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0年第1期27-35,共9页
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建成,宫阙九重,庙社尊严,代表了明代官方营缮的最高规格。史料对都城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的记述精练简要,引得对明代官式营造承续脉络的深耕不辍。本文从... 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建成,宫阙九重,庙社尊严,代表了明代官方营缮的最高规格。史料对都城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的记述精练简要,引得对明代官式营造承续脉络的深耕不辍。本文从官式建筑大木作"构"和"相"的角度探讨,认为明代创制期以继承元代官式(基于北宋官式建筑体系)奠基,以元溯宋,因旧益新,在逐步创新阐释中实现对经典官式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式建筑 形制 大木构架 斗科 “规制悉如南京”
原文传递
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文物类展览中的应用——以“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烨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2年第1期49-55,共7页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是在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将真实场景和虚拟信息同步交互展示的新兴技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受众参与感。笔者从AR技术和文物类展览的相关概念谈起,试图从传...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是在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将真实场景和虚拟信息同步交互展示的新兴技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受众参与感。笔者从AR技术和文物类展览的相关概念谈起,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AR技术与博物馆文物类展览结合的优势,分析“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中AR技术应用方案,并对该类技术在博物馆文物类展览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提出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AR技术 博物馆 文物 展览
原文传递
馆藏几幅水陆画内容考释
9
作者 孙珂 马梦莹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2年第1期160-167,共8页
水陆画用于佛教水陆法会,是宗教美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首都博物馆馆藏水陆画近千件,其中部分藏品未有内容释读。本文结合水陆仪轨文献对馆藏《明无款设色八卦水陆页》《明无款设色护法神像页》《明无款设色地狱轴》几幅水陆画进行了内容... 水陆画用于佛教水陆法会,是宗教美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首都博物馆馆藏水陆画近千件,其中部分藏品未有内容释读。本文结合水陆仪轨文献对馆藏《明无款设色八卦水陆页》《明无款设色护法神像页》《明无款设色地狱轴》几幅水陆画进行了内容考释,并通过对比其他馆藏,提出明清时期流传于北京地区的水陆画可能遵循了某些通用的粉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画 宗教美术 水陆法会仪轨 神祇解读
原文传递
回看“盛京”——谈谈策展“来自盛京——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的立意与逻辑
10
作者 田辛酉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9年第1期61-72,共12页
本文通过对于"来自盛京——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策展过程的回顾,以"立意"和"逻辑"为主要内容,详细剖析了策展人在撰写大纲过程中,结合历史史实、文物特点以及展览主题等多方面因素,产生的思考方式与主观... 本文通过对于"来自盛京——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策展过程的回顾,以"立意"和"逻辑"为主要内容,详细剖析了策展人在撰写大纲过程中,结合历史史实、文物特点以及展览主题等多方面因素,产生的思考方式与主观考量,呈现了展览背后所蕴含的观点、思路和一些遗憾,可以说是展览策划的心路历程。此篇文章既是对于该项展览进行的理性梳理与总结,也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与同行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意 逻辑 东巡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原文传递
文化视野下的三山五园浅议
11
作者 王鸿雁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9年第1期26-33,共8页
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出现于清朝末年,是指以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前身)、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文化体系。它诞生于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文化的沃土,受益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温床。在今天的盛世文化建设... 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出现于清朝末年,是指以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前身)、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文化体系。它诞生于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文化的沃土,受益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温床。在今天的盛世文化建设中,在保护北京历史名城、促进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大环境大视野下,三山五园文化景观势必会得到蓬勃发展,完成内涵和品质上的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五园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 文明生态环境的变化
原文传递
《宁公和尚训鸡图》卷首画题释析
12
作者 田辛酉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0年第1期45-55,共11页
本文以馆藏文物——崇效寺《宁公和尚训鸡图》卷首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北京历史和民俗风物的视角,以画题作者、题中寺院和题中人物为主要内容,尝试着考证、分析了乾隆时期,一些京城佛教寺院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意义,以... 本文以馆藏文物——崇效寺《宁公和尚训鸡图》卷首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北京历史和民俗风物的视角,以画题作者、题中寺院和题中人物为主要内容,尝试着考证、分析了乾隆时期,一些京城佛教寺院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意义,以及寺中高僧与当时的文人官僚阶层往来联系的状况与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效寺 训鸡图 曹锡宝 宁一法师 智朴高僧
原文传递
金戈铁马中的长城与北京城——试论长城在古代北京城市发展史中的作用
13
作者 王鸿雁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建城史与长城发展史的梳理,剖析地理位置与军事地位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对其沿线军事重镇的屏护和保障功能,主要是论述京城要地与燕塞雄关相依相存,一个作为... 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建城史与长城发展史的梳理,剖析地理位置与军事地位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对其沿线军事重镇的屏护和保障功能,主要是论述京城要地与燕塞雄关相依相存,一个作为中原门户,一个作为北门锁钥,共同在金戈铁马中成长,一起在文明进步中重生的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建城史 军事重镇 长城防御体系 屏护京师
原文传递
人物类展览中的叙事——以“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为例
14
作者 倪翀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1年第1期50-56,共7页
博物馆人物类展览,在尊重历史、客观展现人物的基础上,运用叙事学(Narratology)解读人物故事,传达展览信息、主题,增强观展体验,有助于参观者理解展览内容,最大限度地传播文化知识,赋予展览现实意义,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从展... 博物馆人物类展览,在尊重历史、客观展现人物的基础上,运用叙事学(Narratology)解读人物故事,传达展览信息、主题,增强观展体验,有助于参观者理解展览内容,最大限度地传播文化知识,赋予展览现实意义,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从展览主题、叙事结构、逻辑层次和建构叙事方式等方面,阐释"龙马精神海鹤姿——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的策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叙事 马连良纪念展 叙事信息组合
原文传递
以馆藏文物中的龟形象浅析龟文化的多重象征意蕴
15
作者 杨烨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1年第1期173-181,共9页
本文试图以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与历史文献为依据,从商周时期的龟卜到明清皇家丝织品中的龟背纹,从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到寻常百姓的奇闻逸事,将龟文化所象征的六层意蕴即通灵成仙、力大坚韧、长寿智慧、财富权贵、淡泊清廉、趋吉避凶逐... 本文试图以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与历史文献为依据,从商周时期的龟卜到明清皇家丝织品中的龟背纹,从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到寻常百姓的奇闻逸事,将龟文化所象征的六层意蕴即通灵成仙、力大坚韧、长寿智慧、财富权贵、淡泊清廉、趋吉避凶逐一梳理,探究其产生原因与形态演变,希冀借此改变今人对龟文化的片面认识,并将从中吸取到的人文精华与积极思想加以保护、传承、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文化 馆藏文物 象征意蕴
原文传递
古建筑活化利用方式的思考——以北京智化寺明代彩画为例
16
作者 倪翀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2年第1期56-60,共5页
智化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明代彩画实物,本文基于“智化寺明代彩画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课题的研究,探讨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分别从数字资源的采集利用、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行业可借鉴操作规范等方面,探... 智化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明代彩画实物,本文基于“智化寺明代彩画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课题的研究,探讨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分别从数字资源的采集利用、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行业可借鉴操作规范等方面,探索古建文物活化利用的多种方式,使保护利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让汇聚着古代智慧与审美的文物“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化寺明代彩画 文物活化利用 博物馆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