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传统教育之惩戒
1
作者 朱立侠 《湖南教育(上旬)(A)》 2021年第6期29-30,共2页
传统教育体系博大,内涵丰富,教法完备,自上古圣哲,历孔孟程朱,以至近代,有关教育之论述,汗牛充栋,不胜枚举。而其中有关教育之原则,诸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宽严相济等,皆足启发,如能用心落实,必将有益于今日之教育。今就所... 传统教育体系博大,内涵丰富,教法完备,自上古圣哲,历孔孟程朱,以至近代,有关教育之论述,汗牛充栋,不胜枚举。而其中有关教育之原则,诸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宽严相济等,皆足启发,如能用心落实,必将有益于今日之教育。今就所见文献,略论传统教育之惩戒,以备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知行合一 宽严相济 传统教育体系 惩戒 循序渐进 用心 内涵丰富
下载PDF
国学教育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健顺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第2期32-32,共1页
中华雅文化,有儒释道,国学以儒学为主体。我们学习国学,是因大道而学之,不是因为血统而学习的。国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国学知识的传承,还包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其目标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因此,国学教育重在品性培养。我认为,国学教... 中华雅文化,有儒释道,国学以儒学为主体。我们学习国学,是因大道而学之,不是因为血统而学习的。国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国学知识的传承,还包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其目标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因此,国学教育重在品性培养。我认为,国学教育的内容应以德、体、艺、用、小、蒙、男、女诸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技艺 文化精神 雅文化 儒释道 传承 学习
原文传递
当代中小学校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健顺 《新课程评论》 2017年第1期12-19,共8页
一、国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学教育实践由很多学校、私塾、家长和国学爱好者在推动,其主要做法大致有五类。
关键词 教育实践 中小学校 教师 教育工作者 教学管理
原文传递
杜牧《阿房宫赋》异文辨证 被引量:1
4
作者 冷卫国 梁秋芬 《中国文字研究》 2019年第1期122-126,共5页
《阿房宫赋》是杜牧赋的代表作。此赋在流传的过程中,存在的异文颇多。究竟哪个版本更接近原貌,需要进一步考证。《杜牧集系年校注》是目前最为完善的杜牧集整理本,在此基础上,通过《樊川文集》的版本系统的梳理,逐一覆按《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是杜牧赋的代表作。此赋在流传的过程中,存在的异文颇多。究竟哪个版本更接近原貌,需要进一步考证。《杜牧集系年校注》是目前最为完善的杜牧集整理本,在此基础上,通过《樊川文集》的版本系统的梳理,逐一覆按《阿房宫赋》的异文,指出对该赋异文的是非问题仍有探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房宫赋》 杜牧 《樊川文集》 异文
下载PDF
吟诵的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吟诵
5
作者 朱立侠 《城市国学讲坛》 2017年第1期246-273,245,共29页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老一辈人读书的事情。正如题目'吟诵的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吟诵'所言,当读书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这二者是不分的,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但目前二者离我们都有点远,他们是正在逝去的老先生,逝去的读书人。
下载PDF
怎样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
6
作者 徐健顺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第5期75-75,共1页
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而且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方案所在。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中华文化精神;二是要尊重中华文化固有结构;三是要以体验为主;四要与现代教育体系形成良好沟通。近年来... 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而且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方案所在。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中华文化精神;二是要尊重中华文化固有结构;三是要以体验为主;四要与现代教育体系形成良好沟通。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心粹空间在传统文化的体验教育上就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生动化的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可供大家比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精神
原文传递
唐文治的吟诵理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朱立侠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年第2期88-96,共9页
唐调吟诵理论,一方面传承了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总结为'十六字诀';另一方面从古代音律之道和曾国藩的作文之道中推出读文的'阴阳刚柔'学说,发展为'读文四象'。在实践中,唐文治又将读文教学和作... 唐调吟诵理论,一方面传承了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总结为'十六字诀';另一方面从古代音律之道和曾国藩的作文之道中推出读文的'阴阳刚柔'学说,发展为'读文四象'。在实践中,唐文治又将读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三十遍读文法'。这为唐调吟诵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20世纪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调 吟诵 桐城派 阴阳刚柔 因声求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