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性政治:浙江Z市与河南A市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李辉 《宗教社会学》 2016年第1期227-240,共14页
基督信仰对于普通的信徒来讲,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从生活和信仰层面上讲基督教是无关政治的。但一些虔诚的信徒在遇到世俗压迫时,往往采取祷告、静坐的方式以反抗。仅仅就"灵性"而言,祷告是信徒的一项虔诚的个人行为,静坐... 基督信仰对于普通的信徒来讲,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从生活和信仰层面上讲基督教是无关政治的。但一些虔诚的信徒在遇到世俗压迫时,往往采取祷告、静坐的方式以反抗。仅仅就"灵性"而言,祷告是信徒的一项虔诚的个人行为,静坐则是信徒基于信仰的反抗方式;但是在政府来看,这些信仰的外在表现却蕴含着一种强大的政治效应。可以说,对于信徒而言,他们是被迫卷入政治的。文章以浙江省Z市的"三改一拆"和河南省A市教会分裂事件为例(1),试图探讨在虔诚的个人信仰和权威政治之间存在的张力。也即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基督信徒是如何通过个人行为或非正常的社会关系来处理政教关系,而不是利用制度性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徒 灵性政治 政教关系 三改一拆
下载PDF
自由与规范:中国早期电影的放映活动 被引量:4
2
作者 彭丽君 张春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0,共8页
早期电影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学术关切是相关的文化语境与概念,而不是电影本身。比如,在中国早期电影的研究中,就需要关心"运动"(motion)的概念和经验,藉此可以研究空间、视觉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传统和现代文化环境之间... 早期电影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学术关切是相关的文化语境与概念,而不是电影本身。比如,在中国早期电影的研究中,就需要关心"运动"(motion)的概念和经验,藉此可以研究空间、视觉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传统和现代文化环境之间的紧张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电影 运动 视觉 主体性
下载PDF
一个最不多愁善感的人:——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被引量:2
3
作者 彭丽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91-94,共4页
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 ——张爱玲《小团圆》(第276页) 如果盛九莉是张爱玲的话,张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愁感的人,这相信是大部分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也赞成的。作为一个说故事... 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 ——张爱玲《小团圆》(第276页) 如果盛九莉是张爱玲的话,张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愁感的人,这相信是大部分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也赞成的。作为一个说故事者,张爱玲对她所创造的人物不多情也不多恨,冷静几近无情;在她笔下,很多原来可以是简单纯朴的感情都变得斤斤计较,所有直接的感觉也会被纳入理性计算下。而胡兰成也是这样写张爱玲的:“她从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团圆 悲天悯人 胡兰成 张说 故事 无情
下载PDF
替代性“女人交易”——从访谈再论自梳女的身份选择与家庭结构
4
作者 张颖 陈瑜 侯丽娴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3-108,共6页
通过对十多位广州地区在世自梳女的访谈表明,以往对自梳女的研究还有没有关注到自梳女身份选择与传统父权婚姻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局限。一方面,自梳女的身份选择仍是父权文化之下替代性的女人交易,这一交易从异性家庭之间变为原生家庭... 通过对十多位广州地区在世自梳女的访谈表明,以往对自梳女的研究还有没有关注到自梳女身份选择与传统父权婚姻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局限。一方面,自梳女的身份选择仍是父权文化之下替代性的女人交易,这一交易从异性家庭之间变为原生家庭内部的交易,但另一方面,这一选择也同样是与父亲权力协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梳女 女人交易 家庭结构 访谈
下载PDF
穿越“9·11”的幻象——读齐泽克的《欢迎光临真实的荒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历君 《南方论丛》 2009年第1期100-111,共12页
齐泽克(Slavoj■i■ek)曾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表明他对9.11事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效应的态度:"我认为也许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但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震撼性事件之后,我们应该鼓足勇气问一句,它真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吗?我会说,不是的... 齐泽克(Slavoj■i■ek)曾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表明他对9.11事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效应的态度:"我认为也许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但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震撼性事件之后,我们应该鼓足勇气问一句,它真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吗?我会说,不是的!我认为,需要把重点放在这件破坏性事件是如何被意识形态所利用了。"齐泽克的态度相当明确,9.11事件是被意识形态所利用的社会政治事件。为了更好地理解是次事件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质疑意识形态为我们设定的问题坐标。究竟齐泽克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他所主张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可以如何帮助我们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具体把握这一事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涵?本文尝试透过整理和解读《欢迎光临真实的荒漠:论9.11及相关日子的五篇文章》(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Five Essays on September 11 and Related Dates)一书的主要分析脉络,具体展示齐泽克式的意识形态批评的高度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意识形态批评 拉康派精神分析 9·11事件分析 对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