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季寓居澳门的日本基督徒及广东政府的管治与防范 被引量:3
1
作者 汤开建 吴青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8年第1期201-242,共42页
万历年间,由于澳门葡萄牙人大量地蓄养倭奴,耶稣会以澳门为基地大批地培养日本基督徒及日本禁教后大批基督徒到澳门避难等原因,澳门聚居着为数不少的日本人。在此期间,澳门爆发了一系列与居澳日本人相关的冲突事件,引起了广东政府... 万历年间,由于澳门葡萄牙人大量地蓄养倭奴,耶稣会以澳门为基地大批地培养日本基督徒及日本禁教后大批基督徒到澳门避难等原因,澳门聚居着为数不少的日本人。在此期间,澳门爆发了一系列与居澳日本人相关的冲突事件,引起了广东政府的警惕,并在澳门发起了一场持续数年的“驱倭”运动。为了加强对澳门葡人的防范与管理,广东政府在“驱倭”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将澳门葡人纳入到明王朝的有序管理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日本 基督徒 明朝 中日葡关系
下载PDF
香港电影里的港味元素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越 梅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109,共3页
香港电影业拥有超过60年的辉煌历史,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称霸于世界各地的银幕,炮制了许多受众人追捧的精彩电影。然而1997年回归直至2000年加入世贸,这场幻梦开始逐渐破灭,归其原因,并非香港电影变了,而是观众变了。近年来,一面受更... 香港电影业拥有超过60年的辉煌历史,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称霸于世界各地的银幕,炮制了许多受众人追捧的精彩电影。然而1997年回归直至2000年加入世贸,这场幻梦开始逐渐破灭,归其原因,并非香港电影变了,而是观众变了。近年来,一面受更高产高质的好莱坞大片影响,一面内地物质精神生活高速发展,可供消遣的娱乐应接不暇,香港电影已不是当下最受追捧的流行文化载体。但带给几代人的记忆和至今仍受众人推崇的各种港味元素的模仿应用,足以证明它在文化潮流中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港味元素 商业娱乐 艺术价值
下载PDF
基督教成为中国人本土宗教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3
作者 温伟耀 《天风》 2013年第4期30-33,共4页
基督教是一个在西方文化土壤里孕育成长的宗教。当它传入中国的时候,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张力。直到今天,基督教在一般中国人的心中,仍然被视为是来自西方文化的宗教传统。大部分人一想起基督教堂,就觉得是洋人的地方... 基督教是一个在西方文化土壤里孕育成长的宗教。当它传入中国的时候,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张力。直到今天,基督教在一般中国人的心中,仍然被视为是来自西方文化的宗教传统。大部分人一想起基督教堂,就觉得是洋人的地方;不像想起了佛教的庙宇,就觉得是中国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在形象上的洋化,仍只是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堂 中国文化 宗教传统 人本 西方文化 文化土壤 中国人 庙宇
下载PDF
《宇宙探索编辑部》:拉康象征界的疗愈者集会
4
作者 丁阳 李丹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38-141,共4页
由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讲述了由落寞杂志社主编唐志军带领团队前往重庆进行异象科考的奇幻故事。导演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气质呈现出了各角色发自于内心创伤的疗愈渴望,并为拉康的欲望理论与象征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本... 由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讲述了由落寞杂志社主编唐志军带领团队前往重庆进行异象科考的奇幻故事。导演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气质呈现出了各角色发自于内心创伤的疗愈渴望,并为拉康的欲望理论与象征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化解读空间。这一方面表现为每个角色的广义欲望永远无法圆满地在象征界获得现实表征,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个体会因欲望缺失而进行心理层面的自我补偿。由此,两者共同构成了支撑本片所有人参与这场特殊探索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探索编辑部》 拉康 象征界 欲望理论
下载PDF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梓明 陶飞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3-59,共7页
晚清西方传教士继承了明清之际传教士学者的传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面临的社会问题,更新了西方自马可波罗、利玛窦以来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正负两个方面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也为中国人认识自身社会提供了某种... 晚清西方传教士继承了明清之际传教士学者的传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面临的社会问题,更新了西方自马可波罗、利玛窦以来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正负两个方面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也为中国人认识自身社会提供了某种参照。一批对中国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传教士,有些成为近代西方汉学的开创者,有些成为在华传教运动的头面人物,更多的成为教会教育事业的创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中国文化 马礼逊 《万国公报》 《教务杂志》 儒学 花之安 基督教 中国社会 理雅各
下载PDF
可能自我:相关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杨雪 宫火良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48-1553,共6页
可能自我是有关未来的自我概念,由希望的、恐惧的和预期的自我形象组成。它不仅能激发并预测人的行为,还对个体的行为有调整和指导作用,帮助个体做出适当的决策以实现理想自我。近年来,可能自我的研究备受关注。可能自我与同一性、年龄... 可能自我是有关未来的自我概念,由希望的、恐惧的和预期的自我形象组成。它不仅能激发并预测人的行为,还对个体的行为有调整和指导作用,帮助个体做出适当的决策以实现理想自我。近年来,可能自我的研究备受关注。可能自我与同一性、年龄、性别、文化、动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深入探讨,且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管理、运动、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领域的研究中,有力地推动了人格发展和社会各行业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自我 希望自我 恐惧自我 预期自我
下载PDF
卡夫卡与弥赛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旭峰 《圣经文学研究》 2008年第1期325-338,共14页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里存在两种内在结构:"抵达来"和"抵达去"。在他的长篇小说中,这两者则汇聚为一个关于"抵达之不可能性"的双向结构。这一结构使卡夫卡的小说产生了一种"延缓"的艺术效果。卡夫...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里存在两种内在结构:"抵达来"和"抵达去"。在他的长篇小说中,这两者则汇聚为一个关于"抵达之不可能性"的双向结构。这一结构使卡夫卡的小说产生了一种"延缓"的艺术效果。卡夫卡小说中的这一内在结构和艺术效果,都源于古老的犹太教对弥赛亚的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小说结构 延缓 弥赛亚
下载PDF
女观众眼中的女明星——凡星研究的意义及其实例
8
作者 周潞鹭 《文化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108-122,共15页
目前,中外学界的明星研究几乎等于巨星研究,这忽视了凡星的意义。提倡进行凡星研究,给予凡星和巨星同等的重视,这种新的思路不仅可以为明星研究开辟新的可能,也力图修正研究生态,使其更加多元。选择女性观星学作为实例,将自我民族志和... 目前,中外学界的明星研究几乎等于巨星研究,这忽视了凡星的意义。提倡进行凡星研究,给予凡星和巨星同等的重视,这种新的思路不仅可以为明星研究开辟新的可能,也力图修正研究生态,使其更加多元。选择女性观星学作为实例,将自我民族志和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来进行凡星研究,对比巨星举例的前人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像"我"一样的女观众可能把女明星当成"母亲替代者",以便更好地满足成名欲和缓解等级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星研究 女性观星学 女明星 女观众 自我民族志 精神分析
下载PDF
儿童心灵与品德教育
9
作者 吴梓明 《中小学德育》 2014年第6期19-23,共5页
心灵教育就是关顾学生心灵的教育,是"心灵在场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由于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严重影响,师生的关系愈来愈疏离。这提醒学校教育,到了需要关顾心灵教育的时候了。有效关顾学生的心灵,要求学校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 心灵教育就是关顾学生心灵的教育,是"心灵在场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由于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严重影响,师生的关系愈来愈疏离。这提醒学校教育,到了需要关顾心灵教育的时候了。有效关顾学生的心灵,要求学校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创造心灵教育的空间,提升心灵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 心灵教育 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方法
下载PDF
《马可福音》的结尾:从鲁迅的《复仇(其二)》谈起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龙斌 《圣经文学研究》 2013年第1期239-261,共23页
本文倡议"圣经接受史"的学术研究,并以"互文性"作为分析工具,尝试开拓圣经学与文学(尤其鲁迅学)的跨学科对话。文中运用圣经学的来源批判和编修批判技术,藉此确定《马可福音》15:16-37是鲁迅《复仇(其二)》的底稿... 本文倡议"圣经接受史"的学术研究,并以"互文性"作为分析工具,尝试开拓圣经学与文学(尤其鲁迅学)的跨学科对话。文中运用圣经学的来源批判和编修批判技术,藉此确定《马可福音》15:16-37是鲁迅《复仇(其二)》的底稿。此外,本文也论证鲁迅进一步利用了《马太福音》27:27-50编修其《复仇(其二)》。就圣经学的视角而言,学术界应重新审视鲁迅其他著作与圣经的互文性,以便研究文艺作品中的宗教性。不单如此,圣经学应能从文学接受、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三方面补充鲁迅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鲁迅阅读圣经的焦点也颇具启发性,让读者发现了《马可福音》中耶稣受难曲的两个互补领域:一是公共论述;二是宗教经验。鲁迅的视角启迪圣经学者重新处理《马可福音》突兀结束的老问题。换言之,公共领域的圣经赏析也能开拓圣经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学 鲁迅(学) 《复仇(其二)》 圣经接受史 互文性
下载PDF
《申命记》22:13-29在近东律法处境下的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俊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05-323,共19页
《申命记》22:13—29以严密的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关于少女失贞和通奸的律法,应该置于近东律法的处境下来分析。该段经文的律法和近东律法既存在着相似,也存在着不同:父母可以凭借证据驳回丈夫对新娘的虚假指控(申22:13—21),通奸会... 《申命记》22:13—29以严密的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关于少女失贞和通奸的律法,应该置于近东律法的处境下来分析。该段经文的律法和近东律法既存在着相似,也存在着不同:父母可以凭借证据驳回丈夫对新娘的虚假指控(申22:13—21),通奸会给以色列群体带来罪,威胁到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申22:22),男子给处女聘礼后,已许配的处女有责任捍卫自己的贞洁(申22:23—27),男子侵犯未许配的处女后,需要娶她为妻(申22:28—29)。从以色列律法发展的角度看,这些特点表现出神圣宗教律法对民事律法的影响,以及公共律法对家庭律法的逐渐取代。另一方面,从整部《申命记》律法看,它在维护传统家庭结构的基础上对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了保护,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从属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命记》22-29 以色列律法的发展 近东律法
下载PDF
天国概念的演变:从耶稣到保罗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根春 《圣经文学研究》 2010年第1期200-216,共17页
本文着眼于耶稣与政治的关系,指出虽然福音书从信仰角度,以"属灵弥赛亚"的观点陈述了耶稣的生平事迹,读者仍能从中找到一些痕迹,暗示耶稣的工作和教训中可能含有政治成分。当保罗把关于耶稣的福音传遍罗马帝国的地中海地区时... 本文着眼于耶稣与政治的关系,指出虽然福音书从信仰角度,以"属灵弥赛亚"的观点陈述了耶稣的生平事迹,读者仍能从中找到一些痕迹,暗示耶稣的工作和教训中可能含有政治成分。当保罗把关于耶稣的福音传遍罗马帝国的地中海地区时,他致力于消减耶稣事迹及其教训中的政治色彩。保罗书信特别聚焦于与"天国"——这是耶稣传道时的中心主题之一——相关的思想,在这方面与福音书作者如出一辙,也努力除掉耶稣教训中暗含的政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 保罗 天国 政治
下载PDF
耶稣传道的艰难旅程:医治瞎子事件(太9:27—31)分析
13
作者 黄根春 周柬妮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77-191,共15页
本文以编修考据学及叙事考据学方法,探讨马太如何透过叙事片断帮助读者对故事的人脉情节有更深的了解。本文认为马太加添一次耶稣医治瞎子的事件(太9:27—31;比较太20:29—34;可10:46—52;路18:35—43),交代了耶稣的传道旅程是困难重重... 本文以编修考据学及叙事考据学方法,探讨马太如何透过叙事片断帮助读者对故事的人脉情节有更深的了解。本文认为马太加添一次耶稣医治瞎子的事件(太9:27—31;比较太20:29—34;可10:46—52;路18:35—43),交代了耶稣的传道旅程是困难重重的,亦解释了耶稣为何倾向于采取低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太福音》 编修考据学 叙事考据学 医治瞎子事件 低调模式
下载PDF
新约福音书中的《创世记》回响
14
作者 黄根春 《圣经文学研究》 2008年第1期259-272,共14页
本文探讨《希伯来圣经》中《创世记》与《新约圣经》中福音书的关系。众所周知,基督宗教孕育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之中。新约福音书记载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和教训,其中有数个主题涉及《创世记》,包括对休妻、安息日和盟约的论述。本文分... 本文探讨《希伯来圣经》中《创世记》与《新约圣经》中福音书的关系。众所周知,基督宗教孕育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之中。新约福音书记载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和教训,其中有数个主题涉及《创世记》,包括对休妻、安息日和盟约的论述。本文分析符类福音对这三个课题的陈述,并追溯这些课题与《创世记》的关系,进而指出耶稣基督如何借《创世记》来反驳当时犹太宗教领袖的教训。此外,《约翰福音》承继了《创世记》中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思想,去驳斥当时流行的诺斯底主义,并表明"道"有份参与创造的工程,又借此确定耶稣基督的神性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约圣经》 福音书 《创世记》 回响
下载PDF
精神科学与宗教信仰——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例
15
作者 江小苏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9-73,共5页
近代科学的发展给宗教信仰带来了巨大冲击,然而,科学对宗教的解释并不能让信仰消亡,原因在于人类认知有自身的局限,而人类精神中时时又有超越的渴望。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例,分析其对宗教解释的局限性,并说明基督教在何种程... 近代科学的发展给宗教信仰带来了巨大冲击,然而,科学对宗教的解释并不能让信仰消亡,原因在于人类认知有自身的局限,而人类精神中时时又有超越的渴望。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例,分析其对宗教解释的局限性,并说明基督教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吸收精神分析的成果,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精神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化约 整合
下载PDF
“无声的道德审判”——对《创世记》19:30-38的叙事学分析
16
作者 曲彦静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33-256,共24页
本文对《创世记》19:30-38进行叙事学分析。首先,笔者对文章的起始予以定界,亦明确了所论圣经叙事的起点和终点。通过对圣经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该文本的中心事件是罗得与其女儿们之间发生了性行为。但文本中却缺乏对该事件的... 本文对《创世记》19:30-38进行叙事学分析。首先,笔者对文章的起始予以定界,亦明确了所论圣经叙事的起点和终点。通过对圣经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该文本的中心事件是罗得与其女儿们之间发生了性行为。但文本中却缺乏对该事件的明确道德评价。然后,笔者对该段叙事进行逐句细读,逐一分析《创世记》常见的艺术手法,包括留白、主题主旨和惯例等。本文还考察该叙事与《创世记》中其他叙事的可能性类比,试图借此寻找原作者对于道德评价的真实态度。笔者立足于叙事学手法,相信微妙的道德内涵最终是由巧妙的文学技法传递的,借此对其隐含的道德评价做出分析,得出一个较有分量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圣经 叙事学分析 罗得的女儿们 留白
下载PDF
《箴言》1-9章的异族妇女及其“异族性”——一个经典主题的根源与发展研究
17
作者 陈南芬 《圣经文学研究》 2009年第1期226-238,共13页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箴言》1-9章中希伯来语(?)和(?)的深入分析,说明该词语的"外籍性"意义。而这一含义,在英语及其他语言的翻译所隐含的诠释中,完全被掩盖。正因此,一般的翻译及诠释把该词语所描绘的女子解释为一般的&q...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箴言》1-9章中希伯来语(?)和(?)的深入分析,说明该词语的"外籍性"意义。而这一含义,在英语及其他语言的翻译所隐含的诠释中,完全被掩盖。正因此,一般的翻译及诠释把该词语所描绘的女子解释为一般的"性掠夺者"(sexualpredator),但却忽略了其中浓厚的神学意义及较早期的圣经传统。论文认为,其中女性形象的源头,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外籍妇女/妻子的主题。此外,论文还研究了这一主题在《箴言》1-9章中出现之后,在其他文献中出现的情况,如:《箴言》22:14;23:26-28;《传道书》7:16;4Q184;《箴言》的七十士译本;《便西拉智训》的希伯来及希腊抄本,以及《所罗门智训》。论文尝试说明,这个"异族妇女"主题如何在这些文献中逐渐变化,并最终在犹太智慧文学中完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女 外籍 《箴言》1-9章 淫妇
下载PDF
新约福音书中耶稣基督传道前的宗教经验对现代人的意义
18
作者 黄根春 《哲学门》 CSSCI 2008年第2期219-230,共12页
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的角度,从福音书文本的层面而不是从历史耶稣的层面去阐释耶稣在地上传道之前宗教经验的特点。探究耶稣传道前的宗教经验,尤其是受洗和受魔鬼的试探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因为这些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耶稣的价值判断以... 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的角度,从福音书文本的层面而不是从历史耶稣的层面去阐释耶稣在地上传道之前宗教经验的特点。探究耶稣传道前的宗教经验,尤其是受洗和受魔鬼的试探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因为这些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耶稣的价值判断以及他后来在地上的传道的方向,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在讨论人与自我、人与群体以及人与世界的基础上扼要了解个人的宗教经验。本文的讨论也涉及承认作为一个人的有限性、自我反省、群体内问题的解决以及价值判断等。这些讨论对当今的基督徒有所裨益,为之提供跟随耶稣的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约福音书 文本 群体 世界
原文传递
宗教与社区:香港教会参与社区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反思
19
作者 卢龙光 《暨南史学》 2003年第1期464-499,共36页
本文通过分析佛、儒、道以及民间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和香港历史上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的局限性,论证了基督教在中国历史,尤其是在香港历史中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的优越性,总结了基督教在香港的社区工作经验,并进一步从宗教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 本文通过分析佛、儒、道以及民间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和香港历史上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的局限性,论证了基督教在中国历史,尤其是在香港历史中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的优越性,总结了基督教在香港的社区工作经验,并进一步从宗教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开展社区工作是与基督教基本宗旨相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基督教 宗教 香港
原文传递
《灵歌》的艺术手法及基督教信仰内涵初探
20
作者 徐淑萍 《宗教与历史》 2018年第1期122-135,195,共15页
1927年,古尚勤从中国到马来西亚怡保弟兄会以琳福音堂侍奉。1937~1944年,古尚勤根据《圣经》经文创作圣诗集《灵歌》共366首。《灵歌》是白话文经文诗歌,文本运用对比、反复、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并透过意象选择、意境构造等艺术手法突... 1927年,古尚勤从中国到马来西亚怡保弟兄会以琳福音堂侍奉。1937~1944年,古尚勤根据《圣经》经文创作圣诗集《灵歌》共366首。《灵歌》是白话文经文诗歌,文本运用对比、反复、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并透过意象选择、意境构造等艺术手法突出基督教信仰内涵。笔者选用汪兆翔创作的《经题短歌》和韩凤冈创作的《灵歌》与之进行对比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古尚勤《灵歌》的艺术手法及这些艺术手法与弟兄会信仰表述之间的张力,探讨《灵歌》较同时期华文圣诗集在文辞和内涵方面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歌》 艺术手法 基督教信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