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企业史研究概览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培德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183,共22页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李培德研究员对香港企业史研究用力甚深,著述宏富。本《概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了简明描述,其中的8个附表,更是一份完整的研究成果目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故决定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关键词 企业史 年份 汉升 香港 出版社 文化机构 新亚研究所 华人家族企业
下载PDF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被引量:175
2
作者 甘阳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65,共28页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亦即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七个主要问题,然后...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亦即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七个主要问题,然后比较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近百年的历程及其不同阶段,并指出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特点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采取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方式以及小班制的讨论课。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认为我国通识教育的道路应该是在有限的学分时间限制下、精心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作为第一步。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要把从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作现代整理,走“中西并举”的道路,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使中国大学成为中国文明的担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人文教育 通识教育 共同核心课程 教育理念 教育目标 本科教育 培养模式
下载PDF
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 被引量:8
3
作者 甘阳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5期4-11,共8页
王钦(以下简称“王”):甘阳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就从刚刚结束的第三期“通识教育讲习班”谈起吧。我发现这次选择的阅读篇目中有章太炎的《馗书》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您这些年来和刘小枫老师一... 王钦(以下简称“王”):甘阳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就从刚刚结束的第三期“通识教育讲习班”谈起吧。我发现这次选择的阅读篇目中有章太炎的《馗书》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您这些年来和刘小枫老师一起提倡“重新阅读西方”,以及重新理解中西方的经典文本,做了很多工作;那么,这次“通识教育讲习班”选择了一些按照年代可以归为近现代著述的文本,其背后的用意是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 通识教育 经典文本 讲习班 “王” 梁漱溟
下载PDF
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 被引量:64
4
作者 甘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近年来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在种种不利因素中,有四个问题或许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以及一般本科教育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 不利因素 教育现 本科
下载PDF
跨境人口问题及其政策意义——基于香港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苍柏 《南方人口》 CSSCI 2007年第4期25-31,共7页
本文以超越地理和社会边界的"区域"作为人口研究的分析单位,勾勒出中港之间人口流动的图景和走势,并重点介绍中港两地在跨境婚姻与生育、跨境置业与养老以及跨境就业等三个方面的人口现象。作者认为"区域"的研究取... 本文以超越地理和社会边界的"区域"作为人口研究的分析单位,勾勒出中港之间人口流动的图景和走势,并重点介绍中港两地在跨境婚姻与生育、跨境置业与养老以及跨境就业等三个方面的人口现象。作者认为"区域"的研究取向有助于突破目前跨境人口研究的困境,并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带来新视野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跨境人口 人口政策 区域研究
下载PDF
二次大战结束前香港的华人商会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培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7-82,共6页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仁井田升文库里的香港商会资料绝大部分不见于香港各大图书馆,丰富了香港商会史的内容。透过这批资料,可以看到二次大战结束前,由于香港独特的殖民环境,并未受到如学者所指的"谕设商会"热潮影响,不仅...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仁井田升文库里的香港商会资料绝大部分不见于香港各大图书馆,丰富了香港商会史的内容。透过这批资料,可以看到二次大战结束前,由于香港独特的殖民环境,并未受到如学者所指的"谕设商会"热潮影响,不仅商会的历史比之邻近城市如上海、广州、新加坡、澳门都早,而且在组织类别、规模上有鲜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大学仁井田升文库 香港 二战前 华人商会
下载PDF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工业展览会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培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8-93,共6页
从1933年香港举办第一次工业展览会,直到2009年香港举行第四十四届工业展览会,香港工业展览会的历史已有76年了。香港的工业展览会最早是由百货公司和女青年会发起,由于展期短和规模小,影响有限。直到1938年,香港厂商借助内地国货运动... 从1933年香港举办第一次工业展览会,直到2009年香港举行第四十四届工业展览会,香港工业展览会的历史已有76年了。香港的工业展览会最早是由百货公司和女青年会发起,由于展期短和规模小,影响有限。直到1938年,香港厂商借助内地国货运动的声势,参考了先前在香港和新加坡举行国货展览会的经验,成功地举办了首次较大规模的"香港中国货品展览会"。工业展览会不仅有助于宣传国货,同时更可提高国货的质量,甚至使业界团结,对香港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部工业展览会的历史,展示了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香港 工业展览会
下载PDF
香港的福建商会和福建商人网络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培德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66-73,共8页
本文主要目的在讨论于二次大战前香港福建社团包括旅港福建商会和旅港福建同乡会在缔结中国、东南亚和香港的福建商人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比较商会和同乡会的不同族群背景,最后提出这种海外网络的功能会随时代的转变而减弱,同样社团... 本文主要目的在讨论于二次大战前香港福建社团包括旅港福建商会和旅港福建同乡会在缔结中国、东南亚和香港的福建商人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比较商会和同乡会的不同族群背景,最后提出这种海外网络的功能会随时代的转变而减弱,同样社团的角色亦会产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港福建商会 杜四端 郭春秧 胡文虎 海外网络
下载PDF
香港华资银行口述历史访问——永隆银行
9
作者 李培德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1期181-186,共6页
访问录音带由何光诚整理、李培德润色,定稿经访问对象过目。是次访问由香港银行学会陈少琼女士安排,永隆银行伍步高、伍步刚两位先生在百忙中接受访问;本文于写作期间,获香港研究资助局提供经费,研究计划名称"营造上海、香港和台... 访问录音带由何光诚整理、李培德润色,定稿经访问对象过目。是次访问由香港银行学会陈少琼女士安排,永隆银行伍步高、伍步刚两位先生在百忙中接受访问;本文于写作期间,获香港研究资助局提供经费,研究计划名称"营造上海、香港和台北商业文化"[编号HKU7269/03H],谨此一并致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资银行 香港 口述历史 访问对象 银行学会 研究资助 商业文化 录音带
下载PDF
1960年代香港华人商会的政治分析——以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与香港工业总会为个案
10
作者 李培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22,共8页
香港自1920年代起陆续建立自己的工业,经历二次大战,大批的内地工业家来到香港。到了1960年代,香港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化政策,为了制衡本地华人厂商组织的影响,催生了香港工业总会。本文讨论了香港政府对华人商会的统治政策,并以1960年代... 香港自1920年代起陆续建立自己的工业,经历二次大战,大批的内地工业家来到香港。到了1960年代,香港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化政策,为了制衡本地华人厂商组织的影响,催生了香港工业总会。本文讨论了香港政府对华人商会的统治政策,并以1960年代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为个案,分析政府与商会之间的磨合关系。在讨论政府如何驾御华人商会的同时,分析香港厂商所作出的反应,其中将特别指出沪籍和粤籍厂商对政府的不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华人商会 商会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 香港工业总会
下载PDF
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以1949年前的上海为讨论中心
11
作者 李培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73,共8页
尝试通过口述史记录、回忆录和个人传记等不同资料,探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上海人如何掌握上海城市生活的记忆和自我认同。此外,作为外来移居者,他们对非本地人和社会的观感如何,本地居民又如何看待他们?这种由各种... 尝试通过口述史记录、回忆录和个人传记等不同资料,探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上海人如何掌握上海城市生活的记忆和自我认同。此外,作为外来移居者,他们对非本地人和社会的观感如何,本地居民又如何看待他们?这种由各种生活体验和相关人、事、物记忆所交叉组成的"上海时代"回忆,成为他们对"上海认同"的一个重要依据,最后是否可以转化为今日上海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怀旧 历史记忆 上海人 上海文化认同
下载PDF
试论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
12
作者 刘靖之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07,111,共5页
文章以香港历史为背景 ,以各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课程内容、演奏技巧、作曲技法、电子音乐等方面的研究 ,指出香港音乐教育在技巧或技法上模仿欧美 ,忽略了理论和修养方面的培养 ,对中国音乐和欧美音乐以外的音乐文化 ,... 文章以香港历史为背景 ,以各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课程内容、演奏技巧、作曲技法、电子音乐等方面的研究 ,指出香港音乐教育在技巧或技法上模仿欧美 ,忽略了理论和修养方面的培养 ,对中国音乐和欧美音乐以外的音乐文化 ,仍然未够重视。并以此探讨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和高等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 艺术行政 中西音乐比较
下载PDF
黄绍伦教授与华人研究:一个社会学家的观点
13
作者 王苍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4年第4期61-69,共9页
本文是第一篇全面介绍黄绍伦教授在华人研究方面成果的文章。在探究了黄绍伦学术志趣的形成和学术经历之后,文章主要介绍和评价了他在华人企业家族主义、文化传统与东亚现代化、移民潮与香港的稳定与繁荣三个领域的主要理论和观点,最后... 本文是第一篇全面介绍黄绍伦教授在华人研究方面成果的文章。在探究了黄绍伦学术志趣的形成和学术经历之后,文章主要介绍和评价了他在华人企业家族主义、文化传统与东亚现代化、移民潮与香港的稳定与繁荣三个领域的主要理论和观点,最后扼要介绍了他领导开展的其他学术活动。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社会学家,黄绍伦所强调的理论取向和广博视野,对于提升华人研究的理论层次,更好地与社会科学的理论脉络和发展趋势相衔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绍伦 华人研究 社会学家
下载PDF
上海研究与沪港双城
14
作者 李培德 《档案与史学》 2000年第4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沪港双城 上海研究 历史档案
下载PDF
非传统安全与泛珠三角地区研究
15
作者 钱江 《珠江经济》 2007年第1期6-8,共3页
关键词 非传统安全 地区研究 泛珠三角 泛珠江三角洲 社会科学研究 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界 经贸关系
下载PDF
在亚洲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6
作者 超泽 《开放潮》 2001年第12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亚洲 经济增长 自由贸易 经济合作
下载PDF
移民网络、社会资源配置与中国东北新移民——美国旧金山湾区田野调查札记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维 钱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6年第2期1-13,共13页
在田野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本文以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中国东北新移民为研究实例,对社会资本和非制度性的社会资源配置在当代中国的跨国移民活动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进行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东北新移民已开始成为当代中国... 在田野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本文以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中国东北新移民为研究实例,对社会资本和非制度性的社会资源配置在当代中国的跨国移民活动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进行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东北新移民已开始成为当代中国国际移民潮的主要成员之一。近10多年来东北地区之所以会出现大规模移民海外的现象,其中既有古典经济学移民理论所提出的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中国社会内部制度变迁的深层因素。而非制度性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中的强、弱两种关系网,尤其是海外新移民社会中的弱关系网络,则对当代东北人的跨境迁徙活动及其在海外移居社会寻找工作等方面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金山湾区 东北新移民 移民网络 社会资本 社会资源配置
下载PDF
回家的路:关于全球化时代移民与家园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苍柏 黄绍伦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7,44,共9页
在日益全球化和充满流动性的世界当中,传统意义上的罗曼蒂克、完整的“家”已经被更加变动和分裂的“家”所代替。对华人移民而言,“祖先的家”、“情感的家”和“功能的家”构成了“家”的三个基本维度。从移民开始迁徙的那一刻起,“... 在日益全球化和充满流动性的世界当中,传统意义上的罗曼蒂克、完整的“家”已经被更加变动和分裂的“家”所代替。对华人移民而言,“祖先的家”、“情感的家”和“功能的家”构成了“家”的三个基本维度。从移民开始迁徙的那一刻起,“家”及其含义就沿着这三个维度不断发生裂变。随着移民进程的持续,裂变也不断加深,从而在移民心中造成了深刻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为了克服这种焦虑,移民通过对传统社会组织原则和文化传统的创造性借用以及对集体记忆的选择性营造,努力弥合“家”的内部所出现的裂痕,最终在象征的意义上,重构了一个完整的“家”,同时也完成了对于传统的“家”的超越。因此,在全球化的时代,“家”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始于“完整的家”,经过“分裂的家”,最后达致“象征的家”,更确切地说,“象征意义上的完整的家”,从而在旅行的起点找到了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社会网络 记忆 家园
下载PDF
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 被引量:65
19
作者 甘阳 赵友良(整理) 涂瑞珍(整理) 《复旦教育论坛》 2007年第5期22-29,共8页
本文是甘阳教授2007年6月14日在复旦大学演讲的整理稿,演讲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为参照,讨论了中国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一些重要原则问题,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实践 比较 改革 课程
下载PDF
华人网络的再认识:一个空间的视角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苍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6年第2期22-30,共9页
现有关于华人跨国网络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华人网络的三张面孔,即作为“文化载体”、“社会纽带”和“经济圈”的华人网络。本文从空间的角度,对以上研究进行了补充。它以香港及其邻近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移民经验为依据,在检讨了滨下武... 现有关于华人跨国网络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华人网络的三张面孔,即作为“文化载体”、“社会纽带”和“经济圈”的华人网络。本文从空间的角度,对以上研究进行了补充。它以香港及其邻近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移民经验为依据,在检讨了滨下武志、王赓武和和斯金纳等人有关中国社会经济地理、文化中心和市场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东南亚华人网络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国际大都会为中心,形成了“去中心”、“多层次”和“多维度”的钻石型网络结构。在该模型中,华人网络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面向获得了互动和统一。若干类似的子网络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了全球华人网络的宏观地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网络 全球化 空间结构 国际大都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