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把记忆收藏起来——香港海事博物馆介绍
1
作者
邝咏诗
《中国远洋航务》
2007年第7期84-85,共2页
就找一个炙热的午后吧,到赤柱去。到赤柱的海边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美利楼就这么安静地出现在你眼里,安静于赤柱一隅。距今已160余年的美利楼是香港仅存的古欧陆维多利亚式建筑,以当年英国大臣美利爵士命名。美利楼原建于中西区...
就找一个炙热的午后吧,到赤柱去。到赤柱的海边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美利楼就这么安静地出现在你眼里,安静于赤柱一隅。距今已160余年的美利楼是香港仅存的古欧陆维多利亚式建筑,以当年英国大臣美利爵士命名。美利楼原建于中西区,1982年为腾出地方兴建中银大厦而拆卸,砖块逐一封存,其后于赤柱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博物馆
海事
收藏
记忆
维多利亚
中银大厦
安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近海人——以上海、香港以及新兴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出版物为视角(英文)
2
作者
戴伟思
《国家航海》
2012年第2期11-43,共33页
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扩张使本已是通商口岸的上海和殖民属地的香港一跃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作为当时主要的国际交流带,上海、香港各自具备"理想型"国际航运中心特征。上海不仅是一个较大的港口,还由于其国际大都会背景,享有...
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扩张使本已是通商口岸的上海和殖民属地的香港一跃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作为当时主要的国际交流带,上海、香港各自具备"理想型"国际航运中心特征。上海不仅是一个较大的港口,还由于其国际大都会背景,享有更多"非正式"优势。香港,则由于英国的管治法规及其在世界海事中的领导地位而享有更多"正式"优势。这两个港口城市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口岸。作为一个具有潜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的一个重要"软件"优势在于其繁荣发达的出版业,相关出版物极大满足了国内外航运人士的需求。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三个例子:第一部《英中航海词典》、清代海关总税务司的出版刊物以及《中国航运潮汐与船舶操纵手册》年刊。1940年代国内战争的动乱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使上海失去上述航运优势;反观香港,由于40年代末上海航运业人才和资金往香港迁移,以及英国殖民统治逐渐放宽,香港得以充分利用已拥有的优势,并建设之前所匮乏的航运软件。到了21世纪初期,香港已成为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者。上海若想重建早年的航运辉煌事业,须重视"理想型"国际航运中心软件建设,打造一个面向世界、顺畅而开放的东方国际交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香港
港口城市
国际航运中心
交流带
理想型
航海交流
通用语
出版物
中国近海人
原文传递
“明代海洋贸易、航海术和水下考古研究新进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
2
3
作者
毕宛清
《国家航海》
201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2014年6月7日至8日,香港海事博物馆主办了一场备受学术界关注的'明代海洋贸易、航海术和水下考古研究新进展'国际会议。该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9位学者,同时也允许公众参与。这次...
2014年6月7日至8日,香港海事博物馆主办了一场备受学术界关注的'明代海洋贸易、航海术和水下考古研究新进展'国际会议。该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9位学者,同时也允许公众参与。这次会议的举办主要是为配合2014年3月中旬至6月底香港海事博物馆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合办的特别展《针路蓝缕:牛津大学珍藏明代海图及外销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考古
海事博物馆
针路
顺风相送
特别展
日至
西南边缘
航海博物馆
近代人类
南澳
原文传递
洪氏卷轴: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图像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丽碧
黄醒佳
《美成在久》
2019年第2期62-69,共8页
“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是声名在外的广州十三行曾享有的美誉。繁荣的海上贸易,不仅为珠江北岸的这片区域带来了异国珍宝和无尽财富,也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相遇,成为一座城市的印记。这些珍贵的雪泥鸿爪,被记录在一幅水粉画中,通过画面,人...
“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是声名在外的广州十三行曾享有的美誉。繁荣的海上贸易,不仅为珠江北岸的这片区域带来了异国珍宝和无尽财富,也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相遇,成为一座城市的印记。这些珍贵的雪泥鸿爪,被记录在一幅水粉画中,通过画面,人们得以重新领略那个时代十三行的熠熠风采与其中的人情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十三行
图像
历史
卷轴
海上贸易
中西文化
水粉画
原文传递
视而不见:“耆英”号木帆船在西方的境遇(1848~1855)(英文)
5
作者
戴伟思
《国家航海》
2013年第2期31-55,共25页
"耆英"号于1846~1855年的航行经历证实了中国传统风格木帆船远洋航行的能力以及局限性。然而,西方世界对该船持排斥态度,对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技术不以为然,对其评价也有失公允。这些从现存的该船图片资料中均可考证。我们的...
"耆英"号于1846~1855年的航行经历证实了中国传统风格木帆船远洋航行的能力以及局限性。然而,西方世界对该船持排斥态度,对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技术不以为然,对其评价也有失公允。这些从现存的该船图片资料中均可考证。我们的研究发现,西方人对这艘船的认识并非源于实物,很可能是来自船上一位名叫Sam Sing的中国船画家。由船及人及文化,正是由于对"所见"的视而不见,几乎使西方世界的"中国印象"从一开始就处于消极状态。这样的排斥与拒绝反映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自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帆船
“耆英”号
航行
大众杂志
广告画
原文传递
题名
把记忆收藏起来——香港海事博物馆介绍
1
作者
邝咏诗
机构
香港海事博物馆
出处
《中国远洋航务》
2007年第7期84-85,共2页
文摘
就找一个炙热的午后吧,到赤柱去。到赤柱的海边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美利楼就这么安静地出现在你眼里,安静于赤柱一隅。距今已160余年的美利楼是香港仅存的古欧陆维多利亚式建筑,以当年英国大臣美利爵士命名。美利楼原建于中西区,1982年为腾出地方兴建中银大厦而拆卸,砖块逐一封存,其后于赤柱重建。
关键词
香港
博物馆
海事
收藏
记忆
维多利亚
中银大厦
安静
分类号
U675.85 [交通运输工程—船舶及航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近海人——以上海、香港以及新兴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出版物为视角(英文)
2
作者
戴伟思
机构
香港海事博物馆
出处
《国家航海》
2012年第2期11-43,共33页
文摘
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扩张使本已是通商口岸的上海和殖民属地的香港一跃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作为当时主要的国际交流带,上海、香港各自具备"理想型"国际航运中心特征。上海不仅是一个较大的港口,还由于其国际大都会背景,享有更多"非正式"优势。香港,则由于英国的管治法规及其在世界海事中的领导地位而享有更多"正式"优势。这两个港口城市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口岸。作为一个具有潜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的一个重要"软件"优势在于其繁荣发达的出版业,相关出版物极大满足了国内外航运人士的需求。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三个例子:第一部《英中航海词典》、清代海关总税务司的出版刊物以及《中国航运潮汐与船舶操纵手册》年刊。1940年代国内战争的动乱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使上海失去上述航运优势;反观香港,由于40年代末上海航运业人才和资金往香港迁移,以及英国殖民统治逐渐放宽,香港得以充分利用已拥有的优势,并建设之前所匮乏的航运软件。到了21世纪初期,香港已成为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者。上海若想重建早年的航运辉煌事业,须重视"理想型"国际航运中心软件建设,打造一个面向世界、顺畅而开放的东方国际交流区域。
关键词
上海
香港
港口城市
国际航运中心
交流带
理想型
航海交流
通用语
出版物
中国近海人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F552.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G239.29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明代海洋贸易、航海术和水下考古研究新进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
2
3
作者
毕宛清
机构
香港海事博物馆
出处
《国家航海》
201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文摘
2014年6月7日至8日,香港海事博物馆主办了一场备受学术界关注的'明代海洋贸易、航海术和水下考古研究新进展'国际会议。该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9位学者,同时也允许公众参与。这次会议的举办主要是为配合2014年3月中旬至6月底香港海事博物馆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合办的特别展《针路蓝缕:牛津大学珍藏明代海图及外销瓷》。
关键词
水下考古
海事博物馆
针路
顺风相送
特别展
日至
西南边缘
航海博物馆
近代人类
南澳
分类号
K87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洪氏卷轴: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图像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丽碧
黄醒佳
机构
香港海事博物馆
出处
《美成在久》
2019年第2期62-69,共8页
文摘
“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是声名在外的广州十三行曾享有的美誉。繁荣的海上贸易,不仅为珠江北岸的这片区域带来了异国珍宝和无尽财富,也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相遇,成为一座城市的印记。这些珍贵的雪泥鸿爪,被记录在一幅水粉画中,通过画面,人们得以重新领略那个时代十三行的熠熠风采与其中的人情故事。
关键词
广州十三行
图像
历史
卷轴
海上贸易
中西文化
水粉画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视而不见:“耆英”号木帆船在西方的境遇(1848~1855)(英文)
5
作者
戴伟思
机构
香港海事博物馆
出处
《国家航海》
2013年第2期31-55,共25页
文摘
"耆英"号于1846~1855年的航行经历证实了中国传统风格木帆船远洋航行的能力以及局限性。然而,西方世界对该船持排斥态度,对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技术不以为然,对其评价也有失公允。这些从现存的该船图片资料中均可考证。我们的研究发现,西方人对这艘船的认识并非源于实物,很可能是来自船上一位名叫Sam Sing的中国船画家。由船及人及文化,正是由于对"所见"的视而不见,几乎使西方世界的"中国印象"从一开始就处于消极状态。这样的排斥与拒绝反映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自负。
关键词
木帆船
“耆英”号
航行
大众杂志
广告画
分类号
G26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把记忆收藏起来——香港海事博物馆介绍
邝咏诗
《中国远洋航务》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近海人——以上海、香港以及新兴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出版物为视角(英文)
戴伟思
《国家航海》
2012
0
原文传递
3
“明代海洋贸易、航海术和水下考古研究新进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毕宛清
《国家航海》
2014
2
原文传递
4
洪氏卷轴: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图像
陈丽碧
黄醒佳
《美成在久》
2019
2
原文传递
5
视而不见:“耆英”号木帆船在西方的境遇(1848~1855)(英文)
戴伟思
《国家航海》
201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