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70—80年代香港地区民间社区的跨媒介书写——以剧集《狮子山下》及个人书写为例
1
作者 唐睿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4年第2期89-94,共6页
《狮子山下》系列电视剧承载了港人的文化记忆,“狮子山精神”更是香港地区精神的代表。聚焦20世纪70至80年代的《狮子山下》剧集系列,以“实践本位研究方法”能够探讨剧集的文本内容与香港地区社会发展之关系,同时关注其叙事方式是如... 《狮子山下》系列电视剧承载了港人的文化记忆,“狮子山精神”更是香港地区精神的代表。聚焦20世纪70至80年代的《狮子山下》剧集系列,以“实践本位研究方法”能够探讨剧集的文本内容与香港地区社会发展之关系,同时关注其叙事方式是如何建构出特定的“时代感”和“地方感”并表现特定的时代情怀与精神的。从创意写作研究角度,唐睿结合个人创意写作实践,也探索实验了诸种叙事技巧在营造文艺作品之“地方感”的规律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山下》 创意写作 跨媒介书写 地方感 实践本位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充餘之美”——唐君毅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
2
作者 文潔華 《人文中国学报》 2013年第1期433-456,共24页
本文主要以唐君毅先生《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中的豐富論點,闡釋其謂藝術爲人生之'餘事'或'充餘之美'的概念。本文首先指出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離不開其黑格爾模態的'客體化'觀點,以及其結合儒家心性論的... 本文主要以唐君毅先生《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中的豐富論點,闡釋其謂藝術爲人生之'餘事'或'充餘之美'的概念。本文首先指出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離不開其黑格爾模態的'客體化'觀點,以及其結合儒家心性論的特殊性,并先從唐君毅先生論美感經驗的根源處開始探討。本文揭示了唐先生的心性觀如何使他論審美經驗時,强調一種'内在化的模式',也就是主體'統體的覺攝'活動。此覺攝展示了客體相,其後心意活動才對客體作出'選擇與剖判'。本文指出,如此唐先生談審美經驗并非否定了主客關係,而是更上一層,先從形上的超越心體抽離覺攝的内容,并使其客體化之後開始欣賞客體,此乃唐先生所説的内心情調之客觀化。本文依此進一步理解其如何説中國藝術乃表現整個人之性情胸襟這一觀點,以及藝術如何根植於個人生命及精神活動之興趣,而對其所嚮往之形式有特定之要求。本文并由此超越心覺的活動理解中國藝術的'藏、修、息、游',以及'充餘之美'的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經驗 超越心體 統體的覺攝 藏、修、息、游 移情 充餘之美
下载PDF
文學地景中的身份意識——從文學散步到地景書寫
3
作者 唐睿 《人文中国学报》 2018年第1期169-192,共24页
1987年,盧瑋鑾教授於報刊系統介紹香港文學地景和文學篇章,爲香港文學散步(Literature Tour)奠下了學理的起點。2001年,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開始舉辦全港性的大型文學散步,此後不斷續辦,活動内容亦不斷發展,除了文學散步,還包含文... 1987年,盧瑋鑾教授於報刊系統介紹香港文學地景和文學篇章,爲香港文學散步(Literature Tour)奠下了學理的起點。2001年,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開始舉辦全港性的大型文學散步,此後不斷續辦,活動内容亦不斷發展,除了文學散步,還包含文學創作分享,以及文學創作教育,逐步演化成一項系統地建構'文學地景'(Literary Landscape)的活動。另一方面,香港其他文藝機構於過去二十年間亦不斷提倡書寫香港社區,發展出許多極具規模的文學地景建構活動,跟研究中心的文學散步,性質相通。2016年,香港文學生活館策劃了'島敘可能:文學×視藝'活動,爲文學地景的建構方式,注入跨媒體元素。過去十年,'文學地景'建構活動在香港蔚爲風氣,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在華文地區,尚屬特殊。然而此現象的發展脈絡,至今尚未獲得系統梳理,而此由文學散步蛻變而來的過程,亦值得從身份意識的角度加以探究。本文將藉文獻史料,分析文學散步轉化成文學地景建構活動的過程;再以法國學者:相伯德羅浮、莫里斯·霍布瓦克和皮埃爾·諾亞有關身份意識和集體回憶的理論,分析文學散步及文學地景建構活動,對建構個人身份意識的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學散步 文學地景 地誌文學 集體回憶 身份意識
下载PDF
虚实之间——试论1970—1980年代香港作家之内地游记
4
作者 唐睿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89,共3页
1970年代末,随着内地推行改革开放,香港大众得以再次循正常途径往返内地,基于实际的生活需要、对内地发展的好奇,以及对中华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加上交通相对便捷、旅费相对廉宜等客观条件,促成了大量港人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地... 1970年代末,随着内地推行改革开放,香港大众得以再次循正常途径往返内地,基于实际的生活需要、对内地发展的好奇,以及对中华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加上交通相对便捷、旅费相对廉宜等客观条件,促成了大量港人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地往返内地探亲、旅游、公干和进行文化交流。在这些人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批正值青壮年、属于战后成长一代的年轻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作家 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客观条件 内地
原文传递
在多种族中国的世俗社会中找寻佛祖:对万玛才旦电影的反思与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罗贵祥 《东吴学术》 2015年第4期45-49,共5页
本文探讨万玛才旦有关当代藏区的电影为某种社会寓言,以"失落"的主旨分析他的三部电影作品。"失落"是佛教理论中人类处境的一个必然的部分,而寻找佛祖却是个悖论,因为佛祖并无方法可于外在寻觅得到。
关键词 佛教题材 民族文化 身份认同 万玛才旦 藏族电影
原文传递
“无名书”中的左翼知识分子问题
6
作者 唐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0-140,共11页
1905年,科举制遭到废除,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认同出现了重大危机。国家正值风雨飘摇,知识分子不得不另谋出路。加入政党,投身革命,是不少知识分子认为最可取的救世办法。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就叙述了一群年轻知识分子... 1905年,科举制遭到废除,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认同出现了重大危机。国家正值风雨飘摇,知识分子不得不另谋出路。加入政党,投身革命,是不少知识分子认为最可取的救世办法。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就叙述了一群年轻知识分子加入左翼阵营、投身革命的故事。然而,这些知识分子最后却与左翼阵营分道扬镳。这部小说道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左翼文艺阵营的矛盾,并对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名氏 《野兽·野兽·野兽》 知识分子 左翼文艺阵营 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整体性的瞬间:读梁秉钧《普罗旺斯的汉诗》
7
作者 罗贵祥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30,共6页
怎样讨论诗(与诗人)才可以呈现更大的意义呢?这样问,似乎太抽象又空泛了,具体一点,或许该问怎样突显诗的重要性与外在环境的关系?我认同文艺的自主空间,但不认同文学美感的自存自足已是一切意义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怎样讨论诗(与诗人)才可以呈现更大的意义呢?这样问,似乎太抽象又空泛了,具体一点,或许该问怎样突显诗的重要性与外在环境的关系?我认同文艺的自主空间,但不认同文学美感的自存自足已是一切意义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不是文艺的真正本质。纯美感经验,或为艺术而艺术,都不过是把文艺划地而囚;而所谓诗的无用之用,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为对抗主流社会的功用性价值观的一个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普罗旺斯 瞬间 体性 为艺术而艺术 美感经验 外在环境 自主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