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时期北京丫髻山的进香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天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108,共11页
晚明以降,丫髻山逐渐成为北京地区娘娘崇拜的一个朝圣中心。自清康乾年间,它在北京市民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最终被纳入"五顶二山"的宇宙观和进香回路之中。清嘉庆年间至咸丰年间,丫髻山香火逐渐式微。直至... 晚明以降,丫髻山逐渐成为北京地区娘娘崇拜的一个朝圣中心。自清康乾年间,它在北京市民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最终被纳入"五顶二山"的宇宙观和进香回路之中。清嘉庆年间至咸丰年间,丫髻山香火逐渐式微。直至清同治年间,伴随着京东各县地方势力之崛起,丫髻山的香火再度繁盛,并被逐渐纳入四大门的信仰框架之中。一部丫髻山的进香史,便是明清两代京畿地区社会变迁的缩影。笔者认为,仅将朝顶进香视作民俗宗教的研究领域并不足以展现中国宗教史的丰富内涵,它构成了帝制晚期中国人公共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代表着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的宗教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丫髻山 碧霞元君 娘娘 四大门 王二奶奶
下载PDF
韓國經學教育式微原因發覆
2
作者 陳亦伶 《人文中国学报》 2017年第2期451-467,共17页
儒家經典在古代獲得普遍性的重視,是因其與教育和科舉考試息息相關。然而,若失去教育與考試的保護傘,便會漸漸失去其權威性光彩。熟知中國典籍文化史便知關於文獻的聚散與流通,先賢提出'五厄'、'續五厄'與'再續五厄... 儒家經典在古代獲得普遍性的重視,是因其與教育和科舉考試息息相關。然而,若失去教育與考試的保護傘,便會漸漸失去其權威性光彩。熟知中國典籍文化史便知關於文獻的聚散與流通,先賢提出'五厄'、'續五厄'與'再續五厄'之説,以爲後人鑒戒。本文順此脈絡,提出導致經書在韓國近代漢文教育史中,逐漸消解的五項重要因素。儒家經典十三經傳至朝鮮半島後,經歷史變遷因素、漢文教育政策之變化,亦有可類比'五厄'的關鍵事件,使得經書在韓國近代教育史中逐漸式微。而其經書教育之衰退,有其歷史背景與文化因素,並非全然是西學東漸所致。如朝鮮末期地方教育經書的場所被廢除後,學子們失去求學的管道,即便由地方耆老在家教導學習,也無法有系統地學習經書,削減了經書教育的傳播力。此外儒家經典除了本身的優越性特質外,另需依靠教育與考試的外力協助,才能獲得關注。但高宗於1894年實施開化改革政策,廢除科舉取士並設立新式學校教育學子。科舉考試既已廢除,熟讀通透經書内容,無法再如以往帶來財富利禄,那麽爲何還要學習經書内容?又,新式學校採用西式鐘點科目授學,亦壓縮減少漢文經學教育内容。此時地方書堂的漢文教育亦側重《擊蒙要訣》、《正蒙類語》、《幼學字聚》等基礎漢字漢文的閲讀學習,不復已往對經書典籍與朱子思想的深究探討,遑論進入日帝强佔期後循序漸進廢除漢字教育政策的影響。因而,本文探討韓國史中—特别是朝鮮末期之後—幾件重要史事、漢文教育政策與經學教育式微之相互關係,提出致使經學教育式微的關鍵因素,分别爲:興宣大院君廢書院政策、科舉制度的廢除與新式學校的設立、開化期下的抛棄儒學意識、日帝强佔期的廢漢文教育政策、廢漢字政策等,藉以知悉近現代漢文教育中經學成分式微之因。並進一步探討在此困境之下,如何尋回傳統經典的文化價值與其續存現當代之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韓國漢文教育 經書教育 經學 漢文教育政策 經典式微
下载PDF
寒州學派對康有爲經學思想的接受與批判
3
作者 陳亦伶 《人文中国学报》 2020年第1期-,共18页
本文通過朝鮮晚期學者與康有爲的接觸交流,以及他們對其經學思想的接受和批判,探討朝鮮半島因受康有爲學説的影響,導致在中國儒家經典詮釋上出現轉變。經過本文的研究分析,揭示出朝鮮晚期學者在解讀儒家經典時,已經偏離過去五百多年對... 本文通過朝鮮晚期學者與康有爲的接觸交流,以及他們對其經學思想的接受和批判,探討朝鮮半島因受康有爲學説的影響,導致在中國儒家經典詮釋上出現轉變。經過本文的研究分析,揭示出朝鮮晚期學者在解讀儒家經典時,已經偏離過去五百多年對中國學者墨守遵循的學習方式,也帶領我們重新發掘周邊國家在中國儒家經典研究上的獨特視角和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州學派 李炳憲 河謙鎮 新學僞經考 儒家經典 朝鮮儒學 文化傳播 跨域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