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16式轮椅太极拳智能运动模式分类以及坐位平衡控制策略的分析研究
1
作者 单绵佳 王诗潭 +6 位作者 解海霞 高雨佳 陈新鹏 师东良 齐燕 张明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7-647,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力学数据驱动的16式轮椅太极拳运动模式分类下,探究不同损伤节段的脊髓损伤患者在不同运动模式中的坐位姿势控制策略差异。方法对3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分为高水平(n=17)和低水平损伤组(n=19)。在受试...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力学数据驱动的16式轮椅太极拳运动模式分类下,探究不同损伤节段的脊髓损伤患者在不同运动模式中的坐位姿势控制策略差异。方法对3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分为高水平(n=17)和低水平损伤组(n=19)。在受试者进行16式轮椅太极拳运动时同步采集躯干上部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肌电数据。基于自组织映射算法进行动作分类。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被用于探究在不同损伤节段患者中不同动作模式组别的差异。结果16式轮椅太极拳被分为3类。在第1类动作中,患者存在较高的上斜方肌激活水平,相比第2类动作高9.657%(P=0.018)。第2类动作中,患者存在较高的压力中心移动速度,相比第1类动作高51.429%(P<0.001)。在第3类动作中,患者存在较高的双侧肩关节冠状面活动度,相比第1类动作左侧及右侧肩部分别高41.775%(P<0.001)及22.479%(P<0.001)。高节段损伤组在第1类动作的肩关节冠状面关节活动度(P=0.023)以及水平面活动度(P=0.006)更小,而低节段损伤组在第2类动作的肱三头肌激活更多(P=0.014)。结论16式轮椅太极拳被分为强化运动组,协调运动组以及柔韧运动组。不建议高节段损伤的患者进行强化运动组的训练,但建议低节段的患者进行协调运动组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关节活动度 冠状面 肱三头肌 横断面研究 肩关节 自组织映射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