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许可契约的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强 常旭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10-1916,共7页
考虑大学技术转移包括外部企业许可使用和科研人员内部创业两种模式,从技术许可契约角度构建技术发明者、授权方及受让方三方参与的技术转移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两种模式下的博弈均衡解,揭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契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考虑大学技术转移包括外部企业许可使用和科研人员内部创业两种模式,从技术许可契约角度构建技术发明者、授权方及受让方三方参与的技术转移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两种模式下的博弈均衡解,揭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契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技术转移过程中参与方的模式选择决策依据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技术转移 许可契约 模式选择
下载PDF
新数据环境下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龙瀛 郎嵬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0-32,共23页
随着由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所构成的新数据环境的形成,以及日益成熟的计算能力与日臻完善的区域及城市分析和模拟方法,龙瀛、吴康等(Long,Wu et al.,2014)提出了“大模型”这种城市和区域研究的新范式,它是由大规模数据驱动的定量... 随着由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所构成的新数据环境的形成,以及日益成熟的计算能力与日臻完善的区域及城市分析和模拟方法,龙瀛、吴康等(Long,Wu et al.,2014)提出了“大模型”这种城市和区域研究的新范式,它是由大规模数据驱动的定量城市与区域研究工具,利用简单直接的建模方式,兼顾了大尺度和精细化模拟单元。本文是“大模型”研究范式在中国城市系统应用的系统综述,这些细粒度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囊括了微观层面基础数据构建、城市空间开发、城市空间结构、生态环境系统分析、城市规划及设计响应等方面,致力于对中国人居环境进行多维度解读。最后,就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和方法、研究发现以及研究目标进行了评述,以期对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数据环境 大模型 定量城市研究 新范式 人居环境科学
下载PDF
环境化学示范性全英语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
3
作者 李娟英 金灵 +1 位作者 陈以芹 王茜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第4期96-97,共2页
全英文专业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多年教学经验和教改工作基础上,结合国外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深入思考环境化学在全英语课程设计思路、教学方法与改革、教材选用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力... 全英文专业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多年教学经验和教改工作基础上,结合国外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深入思考环境化学在全英语课程设计思路、教学方法与改革、教材选用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力求探索立足国情、适合我国学生,符合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本科生全英语课程开设和讲授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全英语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在提升学生看待环境化学污染的高度和维度,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国际视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全英语课程 教学改革 在线课程 微课
下载PDF
开放在线课程教法的适应性变革:从OCW到MOOC 被引量:8
4
作者 詹泽慧 蔡韶华 +1 位作者 方识华 梅虎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6年第4期68-73,共6页
文章旨在通过对OCW和MOOC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对比,探索开放在线课程在由"重资源"向"重服务"变革的过程中,其教学方法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文章通过四个常用的开放在线课程搜索引擎,随机抽样出51门OCW课程和51门MOO... 文章旨在通过对OCW和MOOC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对比,探索开放在线课程在由"重资源"向"重服务"变革的过程中,其教学方法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文章通过四个常用的开放在线课程搜索引擎,随机抽样出51门OCW课程和51门MOOC课程作为研究样本,并从课程说明中获取课程周数、建议学时、学习方式、教学手段等信息。结果表明:与OCW相比,MOOC建议以较短的周数、每周投入较多的时间来完成课程,以提高课程完成率;少量课程采用了基于项目、基于研究和基于团队的学习方式,但MOOC环境下的在线协作学习仍存在难度;在线论坛和讲座视频是MOOC中使用较多、发展较成熟的教学手段;社会媒体和位置地图等则是OCW中未出现而在MOOC中发展形成的。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开放教育资源 开放课件 内容分析 教学方法 适应性变革
下载PDF
基于游客知觉特点的旅游景区交通枢纽设计——以深圳世界之窗地铁站为例
5
作者 周雪晴 吴矜 《梧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9-93,共5页
旅游景区入口处的游客交通枢纽的主要职能是给游客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又有特色的交通枢纽空间。该文通过实地考察深圳世界之窗风景区入口广场地铁站的环境设计,研究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来改善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空间设计,以期实现高效、流... 旅游景区入口处的游客交通枢纽的主要职能是给游客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又有特色的交通枢纽空间。该文通过实地考察深圳世界之窗风景区入口广场地铁站的环境设计,研究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来改善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空间设计,以期实现高效、流畅、便捷的游客集散,同时使交通枢纽空间与旅游景区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兼顾实用价值和美学要求,让旅游景区的外延与城市交通脉络结合,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交通枢纽空间 游客 知觉恒常性
下载PDF
基于通勤行为的小城镇土地利用与格局优化对策研究——以扬中市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方玮轩 杨惠 方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7,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从居民的通勤行为特征中寻求小城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路径,为产城融合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构建通勤流矩阵,运用Arc GIS路径分析测算通勤距离,并通过缓冲区分析通勤距离在空间上的特征,并与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从居民的通勤行为特征中寻求小城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路径,为产城融合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构建通勤流矩阵,运用Arc GIS路径分析测算通勤距离,并通过缓冲区分析通勤距离在空间上的特征,并与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建立通勤距离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回归方程,分析通勤距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小城镇通勤方式以便捷型工具为主,通勤高峰集中于上下班,通勤距离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短距离占比增大。主要结论: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区域,短距离通勤集聚更具有"同心圆"特征,核心力更强。工业化带动的聚集结构呈现出"条带形"态势,与区域工业布局结构有较密切的关系,也与城镇化和工业化扩增融合有关。短距离通勤集聚区会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由"双核"向"单核"结构发展,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通勤行为 小城镇 格局 优化对策
下载PDF
紧凑而富有活力的香港城市发展模式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汉云 陈婷婷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0,共6页
1841—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并于1997年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这170年间香港沧海桑田的巨变,主要受中西文化合璧的影响——既深受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影响,又保留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先进的规划理念、浓郁的现代气息和高度自治缔造出... 1841—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并于1997年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这170年间香港沧海桑田的巨变,主要受中西文化合璧的影响——既深受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影响,又保留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先进的规划理念、浓郁的现代气息和高度自治缔造出香港独特的都会文化与魅力。香港从一座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的经济、文化、航运中心,以及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香港亦是典型的山多平地少地区,政府以移山填海方式扩展土地,但超过65%的土地仍未被开发。尽管近年来香港的楼市不断创新高,但香港政府大量兴建公营房屋,超过40%的家庭居住在租金低廉的公营房屋。在香港,贫富悬殊问题一直严重,有很多贫困人士生活条件恶劣,特别是老年人,仍居住在环境恶劣、狭小的居住空间中。通过回顾香港回归20年以来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本文探讨了受殖民地影响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否依然适合当前香港城市发展的需求并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毗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条件对香港的土地利用规划有何种影响?内地其他城市如何借鉴香港的城市发展经验?文物保护的争议仍会延续吗?"香港2030+"如何为年轻人和下一代提供改善城市环境的愿景?香港回归20周年专辑收集的6篇文章,回顾了香港的土地、经济、环境、文化保育和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内容,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为新型城市化背景下中国的城市转型和城镇化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 紧凑 活力 香港
原文传递
三维探地雷达道路隐性病害检测分析与数字化技术综述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大为 吕浩天 +7 位作者 汤伏蛟 叶呈森 张锋 王飔奇 倪耀威 冷真 陆国阳 刘鹏飞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共19页
道路服役数据信息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养护的关键,先进探测设备是获取道路服役数据信息的途径。近年来,三维探地雷达(3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3D GPR)因其高效、无损等检测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可为道路隐性病害数据获取提供... 道路服役数据信息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养护的关键,先进探测设备是获取道路服役数据信息的途径。近年来,三维探地雷达(3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3D GPR)因其高效、无损等检测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可为道路隐性病害数据获取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此,对道路典型隐性病害类型与检测手段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了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原理、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及在道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根据三维探地雷达图谱隐性病害特征与识别手段,重点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探地雷达图谱识别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进程,展望基于探地雷达数据的数字孪生技术,主要介绍基于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建模与模型仿真方法。该综述可为三维探地雷达道路隐性病害检测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借鉴,同时为基于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养护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 综述 三维探地雷达 道路病害 深度学习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沥青中多环芳烃荧光特征及其浓度梯度下的响应机制研究
9
作者 肖月 吴锐 +2 位作者 常郗文 刘学岩 冷真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1-182,共12页
沥青材料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种严重的环境危害物,是公路工程路域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来源。针对低环境负荷沥青路面建造对PAHs快速检测分析的需求,以PAHs稠环结构的荧光效应为基础,开展了多来源沥青... 沥青材料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种严重的环境危害物,是公路工程路域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来源。针对低环境负荷沥青路面建造对PAHs快速检测分析的需求,以PAHs稠环结构的荧光效应为基础,开展了多来源沥青材料PAHs含量、荧光特征、溶剂环境影响机制以及其荧光强度-浓度相关性研究。研究发现,煤焦油沥青具有典型的聚集诱导荧光猝灭现象,并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效率。以极性、黏度、pH值3组溶剂环境参数为研究对象,探索并建立了沥青材料多环芳烃荧光现象的最佳溶剂环境,即二甲基亚砜、四氢呋喃、去离子水、甘油的体积比为1∶1∶1∶2。在最佳溶剂环境下,3种沥青材料的荧光强度与浓度都展现出了明显的线性关系;而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沥青材料的荧光强度与PAHs含量表现出正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了沥青材料荧光强度与PAHs浓度的线性关系,将为沥青材料中PAHs含量检测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有效支撑公路工程低环境负荷建造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沥青材料 荧光光谱 多环芳烃 浓度快速检测 响应方程
原文传递
面向沥青混凝土矿料全替代的钢-铁渣梯级利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宗武 冷真 +5 位作者 肖月 蒋继望 焦玉勇 吴少鹏 谢君 蔡军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0-203,共14页
钢渣和铁渣是伴随炼钢产生的2种典型固废。目前部分钢渣已被再生用于替代沥青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为进一步提高钢渣和铁渣的再利用效率,探讨了采用不同粒径的钢渣和铁渣100%替代沥青混凝土矿料的可行性。首先基于材料微观分析技术以及集... 钢渣和铁渣是伴随炼钢产生的2种典型固废。目前部分钢渣已被再生用于替代沥青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为进一步提高钢渣和铁渣的再利用效率,探讨了采用不同粒径的钢渣和铁渣100%替代沥青混凝土矿料的可行性。首先基于材料微观分析技术以及集料技术指标测试方法,揭示不同粒径钢渣和铁渣的材料特征,确定适合其100%替代沥青混凝土矿料的粒径搭配方案;然后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采用Superpave方法设计沥青混凝土,优化拌和工艺,检验沥青混凝土的主要工程性能。结果表明:钢渣细集料受自身矿物胶凝活性的影响易固结成块,铁渣粗集料的技术指标不佳,因而两者不宜直接替代沥青混凝土矿料使用。采用钢渣粗集料、铁渣细集料和钢渣粉100%替代常用的石灰石矿料,结合使用高黏度的SBS改性沥青和改进型混合料拌和工艺,可制备出性能优良的沥青混凝土,且部分性能指标优势显著:其高温下的流动次数(Fn)以及低温下的断裂能分别提高了18%和23%。可见,将不同粒径的钢渣和铁渣搭配使用可实现两者在沥青混凝土中的梯级全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钢铁渣 试验研究 材料特征 梯级利用 沥青混凝土 工程性能
原文传递
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与砂浆厚度分布特征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继望 冷真 +1 位作者 董泽蛟 倪富健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2-200,共9页
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行为与沥青砂浆的细观分布特征关系密切,但目前相关判据不足。为此,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表征沥青砂浆的细观结构,并分析其与混合料自愈合行为的关系。首先,优化沥青混合料砂浆厚度计算的方法,提出基于图像分析的... 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行为与沥青砂浆的细观分布特征关系密切,但目前相关判据不足。为此,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表征沥青砂浆的细观结构,并分析其与混合料自愈合行为的关系。首先,优化沥青混合料砂浆厚度计算的方法,提出基于图像分析的砂浆平均厚度Tm和砂浆厚度分布标准偏差SDt指标;其次,对6种不同沥青混合料砂浆的二维图像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细观砂浆厚度参数的有效性;最后,通过有无间歇时间的半圆弯曲疲劳试验获取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指数H,并进行宏细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级配类型和最大公称粒径均对沥青砂浆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矿料间隙率(VMA)和沥青饱和度(VFA)与砂浆细观参数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证实了宏观体积参数在表征沥青砂浆细观分布特征方面的不足;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指数同时受砂浆平均厚度和空间分布均匀性的影响;综合指标Tm/SDt与宏观愈合指数H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有效表征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自愈合 数字图像处理 沥青砂浆厚度 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