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 被引量:23
1
作者 马忠东 王建平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6,共14页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据,我们发现经济型短期流入规模达1676.5万,占重要流入省市总人口比重的2%以上。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在1.5亿左右,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大约6844万。省际流动的流入地及流出地都比较集中:近3/4来自中南及西南9个欠发达省份,3/4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广东(34.2%),长三角(28.5%)和环渤海地区(13%)。对珠、长三角的选择由距离决定:邻近省选择高度集中,等距或长距时则分散到两个区域。以上分布显示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人口的强烈吸引力,也反映出区域发展多极化后发达区域间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人口规模 人口口径 区域竞争 民工荒
原文传递
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 被引量:107
2
作者 马忠东 吕智浩 叶孔嘉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7,共17页
劳动参与率是影响劳动力变化的三要素之一。它一方面具备相对稳定的模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一系列个人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章基于普查数据,着重分析了劳动参与的年龄模式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中国劳动... 劳动参与率是影响劳动力变化的三要素之一。它一方面具备相对稳定的模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一系列个人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章基于普查数据,着重分析了劳动参与的年龄模式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中国劳动参与年龄模式正趋向于稳定的倒"U"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城乡差异。回归结果表明,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可大大提高劳动参与,特别是女性的劳动参与,表明人力资本是未来劳动力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预测结果显示,劳动力规模10年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负增长,同时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也会大幅上升。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劳动力变化所带来的震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增长 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预测
原文传递
“子女组合偏好”与选择生育: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下降和子女组合序列的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马忠东 王建平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35,共13页
家庭生育理论和研究集中于生育数量而忽略了子女性别组合。199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波技术在产前检查中的普遍应用,性别鉴定和选择生育在男孩偏好社会迅速扩展,并成为家庭实现子女目标组合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 家庭生育理论和研究集中于生育数量而忽略了子女性别组合。199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波技术在产前检查中的普遍应用,性别鉴定和选择生育在男孩偏好社会迅速扩展,并成为家庭实现子女目标组合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新信息,通过子女匹配寻母的方法重建整个1990年代生育史,并据此推算每年生育水平和子女排序比例。发现育龄妇女二三胎次生育水平在90年代初大幅下滑。农村地区,特别在华中南地区,二胎女孩生育率明显低于二胎男孩生育率且男女差持续扩大,反映二胎生育选择性强,造成女孩乃至整体生育水平下降。三胎生育率也持续下降到最低点。中部农村同岁妇女(32~33岁)的子女性别序列比例图显示90年代独子比例增到18%,独女及双女比例一直很低,在5%~7%之间。两孩含子三组合(子|女,子|子,和女|子)总比例增到53%成为主流。"女|子"比例由17%增至23%而成为第一组合。多胎比例则由1/3减半至16%。所有变化反映了在性别识别技术及一胎半政策下,一女后选择生男以达到理想子女组合,减少了多胎,却酿成了社会男女孩比例严重失衡。调整生育政策,奖励双女户并杜绝多胎,适当放宽子后二胎,可望在保持较低生育水平下,逐步恢复性别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女组合偏好 总和生育率 选择生育 分孩次生育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