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制品废片尺寸分布的实验研究:以泥河湾盆地大田洼区域燧石原料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任进成 李锋 +1 位作者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9-391,共13页
石制品废片尺寸分布区间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形成过程研究中常采用的一项衡量指标。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Kathy Schick与Nicholas Toth针对东非肯尼亚Koobi Fora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常见的石料与石器生产技术,开展... 石制品废片尺寸分布区间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形成过程研究中常采用的一项衡量指标。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Kathy Schick与Nicholas Toth针对东非肯尼亚Koobi Fora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常见的石料与石器生产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废片尺寸分布实验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参考Kathy Schick等实验的基础上,对泥河湾盆地大田洼区域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周家山、东谷坨两类燧石原料进行了废片尺寸分布实验研究,以建立该区域燧石原料的废片尺寸分布模式,为该区域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提供直接的参考数据。实验共计25组,获得废片标本10070件。结果显示,两类燧石原料的废片尺寸分布模式基本一致,整体呈随尺寸增加废片数量比例逐渐降低的单一递减分布特征,其中0.5~1cm的比例最高,1~2cm次之,其他尺寸的比例逐渐降低。本次实验验证了Kathy Schick等获得的实验数据中小于2cm废片占绝对优势的结论,但对小于1cm的废片产品比例存在偏差,原料物理性质可能是实验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本文实验数据更适合作为对比数据评估泥河湾盆地早、中更新世遗址中石制品组合的完整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大田洼区域 打制实验 燧石 废片尺寸分布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板井子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6
2
作者 任进成 王法岗 +3 位作者 李锋 杨庆江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8-392,共15页
板井子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早期的一处重要遗址,光释光年代为距今8~9万年。本文以2015年出土的考古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地层的沉积环境、考古材料本体的埋藏特点两个角度,对板井子遗址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主文化层第5层为... 板井子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早期的一处重要遗址,光释光年代为距今8~9万年。本文以2015年出土的考古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地层的沉积环境、考古材料本体的埋藏特点两个角度,对板井子遗址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主文化层第5层为近原地埋藏类型,水流作用对小尺寸标本的保存及标本的空间集聚特征影响较大,但石制品技术类型组合等基本的人类行为信息仍较为完整;第4、6层均为水流搬运产生的异地埋藏,蕴含的人类行为信息有所缺失。此项分析为提取、研究考古遗址所蕴含的古人类的居址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考古材料使用废弃等方面的信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板井子遗址 旧石器时代 遗址形成过程
下载PDF
中西学术传统下的汉语语法史
3
作者 贝罗贝 曹茜蕾 赖云帆(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3-41,共19页
本文在介绍17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与传教士所编撰的大批汉语描写性语法书的基础上,评价他们的贡献;集中分析西方学者对量词这一欧洲语言中不存在的词类的处理,讨论其理论框架的优劣。本文还分析了在中国本土语言学传统中,对语法理论... 本文在介绍17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与传教士所编撰的大批汉语描写性语法书的基础上,评价他们的贡献;集中分析西方学者对量词这一欧洲语言中不存在的词类的处理,讨论其理论框架的优劣。本文还分析了在中国本土语言学传统中,对语法理论的关注度长期不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语法 量词 中国 西方
下载PDF
河南省内黄县河流地质考古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司徒克 秦臻 +1 位作者 刘海旺 齐德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9-593,共15页
河流地质考古学是基于地层研究河流和考古遗址之间关系的学科.近年来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开展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揭示了黄河复杂的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古代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2010~2016年我们在河... 河流地质考古学是基于地层研究河流和考古遗址之间关系的学科.近年来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开展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揭示了黄河复杂的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古代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2010~2016年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3个全新世遗址(岸上、三杨庄和大张龙村)的地质考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区域内遗址的地层记录表明,许多考古遗址被深埋于地下,并可能影响了3000 a B.P.以来的河流沉积过程.我们在岸上遗址发掘了A、B、C、D共4处青铜时代的沟渠遗迹,这些沟渠的堆筑可能影响了后期的沉积过程并导致了遗址周边微地貌的改变;在三杨庄遗址识别出了多层不同时期的人为古土壤,包括新石器晚期、战国时期、汉代和唐代;在大张龙村发现了北宋时期黄河泛滥沉积物,其沉积过程可能受周边村落遗址的影响.根据测得的14C年代和沉积层厚度,本研究进一步对这3处遗址的沉积速率进行了估算,并与前人对华北平原沉积速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3处遗址所显示的沉积速率自3000 a B.P.开始显著增加,与对早期历史时期黄河河道沉积速率的估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基于遗址的地质考古研究能够为探索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大量信息.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开展更多基于考古遗址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以深入探讨华北平原的自然沉积过程与文明演进过程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河流地质考古 河南 气候变化 洪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