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怡 李元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11-14,共4页
目的:探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改善翼状胬肉眼部美观度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笔者医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观察组(n=30... 目的:探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改善翼状胬肉眼部美观度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笔者医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观察组(n=30,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拆线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散光度、并发症及不适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拆线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BUT较治疗前缩短,而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两组患者BUT呈上升趋势(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7 d后、1个月后、3个月后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均下降(P<0.05);治疗7 d后、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不适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切除术对比,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在改善散光度及泪膜稳定性方面的效果接近,能够降低复发率,减少术后不适感,减轻排异反应,缩短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术 翼状胬肉 复发率 美观度
下载PDF
青光眼持续高眼压行小梁切除术27例临床观察
2
作者 李元龙 尹翠云 +1 位作者 顾莉莉 江洁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917-919,共3页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效果。方法:对27例(27眼)青光眼持续高眼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恶性青光眼发生。术后前房积血...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效果。方法:对27例(27眼)青光眼持续高眼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恶性青光眼发生。术后前房积血5眼,浅前房10眼,经治疗积血吸收,浅前房恢复。术后1周视力提高18眼,有24眼(88.89%)不用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对局部及全身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仍无法控制的青光眼,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可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高眼压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元龙 顾莉莉 +1 位作者 许谦 尹翠云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55-256,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8例(694眼)弱视患儿采用戴镜、遮盖、增视功能训练、精细作业等综合治疗,并分析患儿开始治疗时的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愈363眼(占52.3%)、进步299眼(占43.1%)...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8例(694眼)弱视患儿采用戴镜、遮盖、增视功能训练、精细作业等综合治疗,并分析患儿开始治疗时的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愈363眼(占52.3%)、进步299眼(占43.1%),总有效率为95.39%;患儿开始治疗时的年龄越小、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优于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结论弱视治疗的疗效与患儿开始治疗时的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密切相关;综合疗法可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疗法 儿童弱视
原文传递
不同方向撕除内界膜方式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网膜位移的影响
4
作者 李元龙 郑欣华 +4 位作者 黄军龙 苏筠 胡仔仲 谢平 刘庆淮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1期2100-2103,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切术中不同方向撕除内界膜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愈合后视网膜位移、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5例(25眼),按照术中内界膜(ILM)撕除方向,以1:1随机分为NS-TI组(13眼)和TI-NS组(12眼)。NS-TI组患者接受...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切术中不同方向撕除内界膜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愈合后视网膜位移、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5例(25眼),按照术中内界膜(ILM)撕除方向,以1:1随机分为NS-TI组(13眼)和TI-NS组(12眼)。NS-TI组患者接受内界膜撕除方向为鼻上起瓣,向颞下方向撕除ILM;TI-NS组患者接受内界膜撕除方向为颞下起瓣,向鼻上方向撕除ILM。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采集患者自发荧光照相,通过影像学上血管标记点或交叉点的位置计算黄斑视盘距离(FMD)、颞侧血管至视盘距离(T-OD)、鼻侧血管至视盘距离(N-OD)、黄斑区垂直血管距离(VIAD)、黄斑区水平血管距离(HIAD)、黄斑区面积(PMA)。对比两种撕膜方式后术后1月、3月视网膜位移(包括FMD、T-OD、N-OD、VIAD、HIAD、PMA)、裂孔闭合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析两种撕膜方式的异同。结果:术后1月及3月,两组患者的视网膜皆向视盘方向偏移,表现为FMD、T-OD、N-OD、VIAD、HIAD、PMA五项指标均较术前增大(p <0.05)。术后1月及3月,NS-TI组和TI-NS组FMD、T-OD、N-OD、VIAD、HIAD、PMA、黄斑裂孔愈合率(皆100%)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方向撕除内界膜不是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网膜位移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 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网膜位移 玻璃体切割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