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3
1
作者 汤华萍 李美英 夏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4期59-61,共3页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SNCL)是指肿瘤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未在其他系统受累的淋巴瘤。本病发病率低,但随着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增多,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SNCL)是指肿瘤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未在其他系统受累的淋巴瘤。本病发病率低,但随着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增多,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脱髓鞘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淋巴瘤 鉴别诊断 脱髓鞘病
下载PDF
替米沙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fos表达和神经保护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曾 夏峰 +3 位作者 李美英 储照虎 吴家幂 胡成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13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组2 mg/(kg.d)、大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组10 mg/(kg.d)。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组2 mg/(kg.d)、大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组10 mg/(kg.d)。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监测血压、梗死面积、c-fos的表达。结果小剂量替米沙坦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适度下降,大剂量组则较为剧烈。小剂量替米沙坦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而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P>0.05)。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但各组恢复程度不同,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较好(P<0.05)。c-fos的表达随损伤好转逐渐降低,应用替米沙坦干预后c-fos表达较对照组减少,且小剂量替米沙坦组减少更明显。结论小剂量替米沙坦可以提供降低血压之外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减少c-fos表达,抑制缺血损伤后神经凋亡。大剂量替米沙坦无明显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血管紧张素 AT1受体 替米沙坦 神经保护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曾 凤兆海 +3 位作者 徐竞 郑颖炜 丁函 李美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156例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丁+低rt-PA组[30例,丁苯酞联合低剂量(0.6 mg/kg)rt-PA],丁+标rt-PA组[62例,丁...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156例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丁+低rt-PA组[30例,丁苯酞联合低剂量(0.6 mg/kg)rt-PA],丁+标rt-PA组[62例,丁苯酞联合标准剂量(0.9 mg/kg)rt-PA],低rt-PA组[30例,低剂量(0.6 mg/kg)rt-PA],标rt-PA组[34例,标准剂量(0.9 mg/kg)rt-PA]。溶栓后,观察比较4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HI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NET)、淋巴细胞计数(LYT)、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血小板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NR),并统计分析不良预后。结果溶栓后7 d,加用丁苯酞可降低NHISS和mRS及NET、PLT、NLR水平,增加ADL评分和LYT水平(P<0.05);不同剂量rt-PA对NHISS、mRS、ADL评分、NET、LYT、PLT、NLR、PNR水平无影响(P>0.05);4组总不良预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低剂量及标准剂量rt-PA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老年人 超早期 丁苯酞 疗效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夏峰 李美英 +4 位作者 曹勇军 苏建华 丁绍青 汤华萍 郑颖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 [81 5 4 %、(7 4 3± 0 0 7)mm、(7 5 2± 0 6 0 )mm]与对照组[2 8 5 7%、(7 75± 0 10 )mm、(7 97± 0 75 )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 (78 2 3% ) ,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14 5 2 % ) ,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 (7 2 5 % )。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5 ) ;脑梗死组三酰甘油 (TG) [(1 81± 0 12 )mmol/L]、餐后 2h血糖 [(9 2 2± 0 4 3)mmol/L]及纤维蛋白原 [(3 18± 0 0 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39± 0 0 9)mmol/L、(8 2 0± 0 35 )mmol/L、(2 6 4± 0 14 )mmol/L](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4,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2 5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血糖 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
下载PDF
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2
5
作者 李美英 夏峰 +1 位作者 苏建华 丁绍青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能全力高能营养素合剂及普通流汁鼻饲。住院第1d、10d和21d分别检测两组...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能全力高能营养素合剂及普通流汁鼻饲。住院第1d、10d和21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统计感染发生率;入院30d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和分级。结果住院第10d、21d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均下降,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对照组第10d、21d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营养支持组第10d、21d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第21d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营养支持组较对照组同期改善更为显著(均P〈0.05),第30d时临床痊愈率(ADLⅠ,23%)及与日常生活自理率(ADLⅠ-Ⅲ,86%)显著高于对照组(12%,66%)(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脑卒中 预后
下载PDF
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周曾 李美英 +2 位作者 凤兆海 苏建华 汤华萍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1164-1165,共2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rt-PA溶栓联合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rt-P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 目的观察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rt-PA溶栓联合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rt-P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在治疗第7天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在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确,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氧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痴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凤兆海 李美英 夏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2-313,共2页
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其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故也称之为认知性电位。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在主成分靶刺激后300ms处的正向波幅,反映了受试者信息处理、反应能力、注意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是诱发电位中最... 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其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故也称之为认知性电位。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在主成分靶刺激后300ms处的正向波幅,反映了受试者信息处理、反应能力、注意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是诱发电位中最受重视的成分。近年来,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性成分P300在Alzheimer病(AD)、血管性痴呆(VD)等疾病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就P300在痴呆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P300 血管性痴呆 应用 ALZHEIMER病 诱发电位 电生理改变 认知性电位 内源性成分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美英 夏峰 +7 位作者 丁绍青 苏建华 汤华萍 陈炼 凤兆海 毕茂芳 郑颖伟 陶开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9-421,共3页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SOD、VitC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武国德 程彦斌 曹勇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维生素 C(Vit 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参照 Zea longa线栓法略加改进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根据实验需要分为 4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以生理盐水 (NS)为对照 ,观察 ...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维生素 C(Vit 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参照 Zea longa线栓法略加改进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根据实验需要分为 4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以生理盐水 (NS)为对照 ,观察 SOD、Vit C对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SOD(80 0 U / 10 0 g)能显著上调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海马区 HSP70基因的表达 (χ2 检验 ,P<0 .0 5、P<0 .0 1) ,Vit C(2 0 m g/ 10 0 g)不能上调同一区域 HSP70基因的表达 (χ2 检验 ,P >0 .0 5 )。结论  SOD促进缺血再灌注脑组织HSP70基因的表达 ,是 SOD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Vit C不能促进 HSP70基因的表达 ,其脑保护作用与SOD有所不同。 SOD促进 HSP70的表达不是依赖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是存在另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基因表达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维生素C HSP70 自由基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脑出血并发低血钠24例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唐蕙英 夏峰 +1 位作者 李美英 苏建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36-237,共2页
报道经CT确诊为脑出血210例中,并发血清钠显著降低的24例患者,占11.4%,血钠为108~130mmol/L,平均114±6mmol/L。临床表现为在脑出血症状基础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加重如躁动、嗜睡、昏... 报道经CT确诊为脑出血210例中,并发血清钠显著降低的24例患者,占11.4%,血钠为108~130mmol/L,平均114±6mmol/L。临床表现为在脑出血症状基础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加重如躁动、嗜睡、昏睡,心率加快、球结膜水肿等。血钠低的原因与出血部位有关。指出凡基底节区、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的患者并发血钠降低较多,应注意反复测定血清钠,并及时作适当治疗,能取得良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CT 低血钠 并发症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性脑梗死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美英 凤兆海 +6 位作者 苏建华 汤华萍 郑颖炜 徐竞 陶开香 周曾 李志德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8期1991-1997,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患者104例,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其中房颤组42例,非房颤组62例,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患者104例,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其中房颤组42例,非房颤组62例,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以及颅内出血、死亡等不良结局情况。结果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患者在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的ADL评分、溶栓时间(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糖尿病患者占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平均年龄、高血压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房颤组溶栓前、溶栓后24h及7d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房颤组溶栓前、溶栓后24h、7d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房颤组溶栓后患者颅内出血转化1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不良结局6例,而非房颤组颅内出血转化为3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不良结局2例,2组颅内出血转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性颅内出血(P=0.076)及不良结局(P=0.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房颤患者是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结论房颤相关性卒中患者溶栓后虽明显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但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不良结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心房颤动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夏峰 李美英 +2 位作者 丁绍青 苏建华 曹勇军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2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O例)主要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 目的 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O例)主要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21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21天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的清除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好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60 ml者,手术效果较好。发病6~48小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机 微创术
下载PDF
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美英 夏峰 +7 位作者 丁绍青 苏建华 汤华萍 陈炼 凤兆海 毕茂芳 郑颖伟 陶开香 《安徽医学》 2009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重症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入组患者各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他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重症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入组患者各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他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感染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各种因素。结果患者住院第2周的总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第1周时显著增高(39%vs52%,P<0.05),主要以肺部和尿路感染(41%)为主,部分患者还并发败血症(9%);感染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G-)杆菌和革兰氏阳性(G+)球菌感染为主,其次为真菌感染;药敏试验提示细菌对头孢类、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和喹诺酮类比较敏感。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住院时间、营养不良发生率、NIHSS评分、GCS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ADL评分密切相关(r分别为5.62、4.39、8.68、6.26和4.34;均P<0.05)。结论急性重症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发生与患者住院时间、营养不良、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意识障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感染 并发症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_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建华 李美英 +2 位作者 夏峰 汤华萍 曹勇军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50-152,161,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182例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8例)、中危组(88例)、高危组(66例)3组,根据MRA/CTA/DSA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狭窄(狭窄<5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182例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8例)、中危组(88例)、高危组(66例)3组,根据MRA/CTA/DSA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69%)、重度狭窄(狭窄70%~100%)。分析3组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特点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患者重度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但其轻度动脉狭窄的比例较低危组和中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58,P<0.01)。高危组患者颅内-外串联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中危组,其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低危、中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0,P<0.05)。高危组患者多支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7,P<0.05)。改良ABCD2评分法预测动脉狭窄≥50%的ROC曲线下面积(0.664)高于ABCD2评分法(0.580)。结论:随改良ABCD2评分级别的增高,动脉狭窄程度、颅内-外联合病变、多支动脉狭窄的比例增加。与ABCD2评分相比,改良ABCD2评分法预测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改良ABCD2评分 颅内外动脉狭窄
下载PDF
苯妥英钠致小脑功能障碍12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建华 查芹 +1 位作者 夏峰 李美英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苯妥英钠 药物不良反应 小脑功能障碍
下载PDF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处或锁骨下动脉狭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美英 夏峰 +2 位作者 凤兆海 苏建华 徐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6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例后症状性椎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的患者,狭窄率≥70%,应用药物治疗无效,给予支架进行治疗。术后1、3、6、12个月...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例后症状性椎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的患者,狭窄率≥70%,应用药物治疗无效,给予支架进行治疗。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彩超或DSA对支架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再狭窄、术后用药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14处重度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70%~90%,平均为(81.25±9.654)%;术后狭窄率0~20%,平均为(5.00±7.977%),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随访DSA,支架内轻度再狭窄1例。术后30dMalek评分中1分者8例,2分者2例,3个月、6个月Malek评分1分9例,而2分者为1例。结论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短期内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明显、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成形术 椎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汤华萍 李美英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1035-1037,1041,共4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心源性脑栓塞后1周内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非出血转化组和出血转化组,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面积、血脂分析、入院时脉压差、随机血糖、肌酐、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心源性脑栓塞后1周内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非出血转化组和出血转化组,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面积、血脂分析、入院时脉压差、随机血糖、肌酐、治疗方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等资料,将单因素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患者100例,34例发生出血转化(34%),非出血转化组与出血转化组年龄、随机血糖、梗死面积、治疗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越大、梗死面积越大、入院时随机血糖越高,出血的可能性越高(P〈0.05-P〈0.01)。结论:高龄、梗死面积大、随机血糖高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出血性转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汤华萍 李美英 +1 位作者 夏峰 苏建华 《安徽医学》 2014年第9期1284-1285,共2页
目的探讨延髓内侧梗死(M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例双侧MMI及3例单侧MMI的病例,分析MMI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5例MMI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加阿斯匹林双联抗血小板,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类(立普妥)调脂治疗。结果MM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MI... 目的探讨延髓内侧梗死(M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例双侧MMI及3例单侧MMI的病例,分析MMI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5例MMI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加阿斯匹林双联抗血小板,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类(立普妥)调脂治疗。结果MM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MI好发于高龄患者,严重的病例除肢体瘫痪等表现外,还会出现吞咽呼吸困难,常见危险因素为糖尿病、高血压。结论 MMI临床少见,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MMI经典的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深感觉障碍及病灶同侧舌瘫,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行核磁共振检查可尽早诊断MMI,对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延髓内侧 临床表现 影像学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绍青 刘继林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性 脑出血 血入脑室 临床 预后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致脊髓及下肢缺血2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建华 李美英 凤兆海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132-133,共2页
主动脉夹层十分严重,病死率高,如引起内脏及肢体缺血,病死率更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或胸背部突然出现持续性撕裂样剧痛,且疼痛部位随夹层进展的行径而改变。由于夹层破口位置及中层撕裂的范围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易漏... 主动脉夹层十分严重,病死率高,如引起内脏及肢体缺血,病死率更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或胸背部突然出现持续性撕裂样剧痛,且疼痛部位随夹层进展的行径而改变。由于夹层破口位置及中层撕裂的范围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易漏诊和误诊。主动脉夹层致脊髓缺血及肢体缺血而收治神经内科病例较少,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脊髓缺血 下肢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