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朱丽 李军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6期101-102,共2页
目的深入探讨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方法 40例冠心病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心电检查诊断阳性34例(85.00%),其中阵发性室上速20.00%(8/40),... 目的深入探讨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方法 40例冠心病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心电检查诊断阳性34例(85.00%),其中阵发性室上速20.00%(8/40),房室肥大15.00%(6/40),窦性停搏15.00%(6/40),阵发性房颤20.00%(8/40),缺血性ST-T异常改变15.00%(6/40);常规心电检查断阳性24例(60.00%),阵发性室上速15.00%(6/40),房室肥大10.00%(4/40),窦性停搏10.00%(4/40),阵发性房颤15.00%(6/40),缺血性ST-T异常改变10.00%(4/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方法 ,不仅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而且还具有快速、无创的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朱丽 李军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期36-37,共2页
目的深入探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做心电图的患者先使用常规心电图,然后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性整理。结果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异常改变、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停搏、... 目的深入探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做心电图的患者先使用常规心电图,然后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性整理。结果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异常改变、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停搏、房室肥大、阵发性室上速和期前收缩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对于患者心电异常的检出率更高,能够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菊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年第22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4月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118例,其中绞痛42例,无心肌缺血患者35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41例。观察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血性ST段压低程...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4月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118例,其中绞痛42例,无心肌缺血患者35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41例。观察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血性ST段压低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特异性强,敏感性比其他机器高、更精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为现在最先进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军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5期178-17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3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9例患者冠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3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9例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6%。溶栓后冠脉再通时间为47~72min,平均时间(53.6±15.7)min。冠脉再通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及其类型:19例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19例患者中17例(占89.5%)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在0.5~2h内,平均时间(1.2±0.74)h。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12例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持续3~18rain后绝大多数自行缓解,2例转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缓解,其中9例为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下壁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对症处理后缓解;室颤1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mg后转复窦性心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改变的意义
5
作者 李军丽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625-62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早期ST段回落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根据PCI术后ST段的改变分为ST-T改变组(21例)和无ST-T改变组(11例),同时将ST-T改变组根据发病至PCI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早期ST段回落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根据PCI术后ST段的改变分为ST-T改变组(21例)和无ST-T改变组(11例),同时将ST-T改变组根据发病至PCI治疗时间分为≤6 h组(12例)和>6 h组(9例),分析比较PCI术后1、6、12 h的动态心电图变化特征。PCI术后1、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观察≤6 h组与>6 h组ST段回落指数的变化,ST-T改变组与无ST-T改变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及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治疗后,≤6 h组及>6 h组ST段回落指数均>50%,且术后1、6、12 h的回落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ST-T改变组LVEF显著高于无ST-T改变组,LVDd低于无ST-T改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无ST-T改变组(P<0.01,P<0.05)。结论通过观察PCI术后ST-T的动态改变,可了解PCI术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ST段回落指数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张菊花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4期234-235,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6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编入实验组,同时选择身体健康52例编为对照组,观察心肌梗死组与健康人组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值及斜率值。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的TO...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6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编入实验组,同时选择身体健康52例编为对照组,观察心肌梗死组与健康人组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值及斜率值。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的TO平均值为(-0.36±2.53),健康人组为(-1.04±0.7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的TS平均值为(2.07±2.15),健康人组为(6.11±2.49),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判断,效果显著,能够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的疾病程度,对于预防猝死等恶性后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窦性心律震荡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QT离散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军丽 《医药论坛杂志》 2012年第8期74-76,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QT离散度(QTd)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科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于入院后6h内采用Judkin'8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QT离散度(QTd)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科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于入院后6h内采用Judkin'8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与11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2h和术后24h的标准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随访发病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与治疗前相比,PCI组治疗后QTd明显缩短,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CI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治疗后QT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行急诊PCI治疗32例AMI患者出现QTd缩短的患者有23例,随访30d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8/32),QTd未见明显改变的患者9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7.8%(7/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QTd及其变化程度,可作为评价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原文传递
碎裂QRS波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价值分析
8
作者 曹昕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1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中碎裂QRS波( fQRS波)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136例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中有无fQRS波分为fQRS波组( n=92)与无fQRS波组( n=44),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数量以及频发... 目的:探讨心电图中碎裂QRS波( fQRS波)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136例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中有无fQRS波分为fQRS波组( n=92)与无fQRS波组( n=44),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数量以及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病理性 Q波、室壁运动异常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40%的发生率。结果136例患者中fQRS波92例,占67.7%;病理性Q波65例,占47.8%。fQRS组冠状动脉狭窄2支或3支数量明显多于无fQRS组,而无fQRS组单支病变多于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02,P〈0.01);fQRS组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壁运动异常例数均明显多于无fQRS组,且左室射血分数≤40%的例数明显多于 fQRS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8.7% vs 36.4%,χ^2=5.943,P =0.015;60.9% vs 36.4%,χ^2=23.416,P=0.000;67.4% vs 43.2%,χ^2=7.243,P=0.007;68.5% vs 50.0%,χ^2=4.336, P=0.037);而两组间病理性Q波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9% vs 45.5%,χ^2=1.586,P=0.208)。结论fQRS波可作为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陈旧性心肌梗死 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