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3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作者 钱锋 《南方建筑》 2011年第5期25-26,共2页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基础,通过整合目前已有的科研基地而形成。实验室建设以城乡和谐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为导向,以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紧紧围绕三大方...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基础,通过整合目前已有的科研基地而形成。实验室建设以城乡和谐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为导向,以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紧紧围绕三大方向即城镇密集区发展预测和动态监控技术、城市建筑群生态化模拟集成技术以及既有建筑/历史建筑诊断与生态改建技术,开展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集群研究,提高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能力,为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人居环境 生态节能 城市规划 建筑群生态化 历史建筑
下载PDF
“碳汇-视觉-生态”协同视角下的社区景观环境多元评价体系建构研究--以武汉市高密度社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江佩宜 戴菲 +2 位作者 刘颂 文晨 王璐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
高密度城区由于人口密集、建筑密布给社区生态空间带来了应对破碎化和提升服务效能的挑战。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考虑生态空间多功能协同的问题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旨在以“碳汇-视觉-生态”协同视角,提出了一种多元评价体系。选取武汉... 高密度城区由于人口密集、建筑密布给社区生态空间带来了应对破碎化和提升服务效能的挑战。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考虑生态空间多功能协同的问题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旨在以“碳汇-视觉-生态”协同视角,提出了一种多元评价体系。选取武汉市高密度社区的800个样本点并建构15分钟生活圈,运用计算机视觉分析景观视觉,通过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方法评估生态功能,同时采用碳汇测定方法分析储碳能力。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簇(SOM)的理论方法,有效识别了不同功能的组合情况协同效应。结果在空间中揭示了4类服务簇:植被丰茂簇、碳汇连通簇、生态耦合簇和生态脆弱簇,并据此给出了高密度社区景观环境的提升策略。提出的多元评价体系能为高密度社区环境的优化提供指导,助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空间 高密度 生态系统服务 碳汇 景观视觉 提升策略
下载PDF
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筑综合体布局中的生态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桢栋 陈易 《住宅科技》 2011年第1期27-31,共5页
在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筑综合体将会对城市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合理的布局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四个层面探讨城市建筑综合体布局中的生态策略:结合交通以诱导步行出行,鼓励多样性以提高城市效率,创... 在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筑综合体将会对城市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合理的布局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四个层面探讨城市建筑综合体布局中的生态策略:结合交通以诱导步行出行,鼓励多样性以提高城市效率,创造功能共享以增进协同作用,营造场所效应以塑造城市精神,以期发挥对设计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人居环境 城市建筑综合体 混合使用 生态策略 协同作用
下载PDF
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筑综合体协同效应价值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桢栋 佘寅 《城市建筑》 2013年第4期15-19,共5页
城市建筑综合体已经成为中国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对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协同效应的内涵及外延价值、正面及负面作用、产生及促进的影响等缺乏认识。本文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协同效应分为直接协同效应、间接协同... 城市建筑综合体已经成为中国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对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协同效应的内涵及外延价值、正面及负面作用、产生及促进的影响等缺乏认识。本文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协同效应分为直接协同效应、间接协同效应以及场所协同效应三种类型,从经济价值、空间价值和城市价值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并指出当今中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建设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人居环境 城市建筑综合体 经济价值 空间价值 城市价值
下载PDF
基于城市综合体的高密度人居环境协同营建以上海虹桥世界中心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桢栋 陈有菲 余志峰 《时代建筑》 2020年第4期156-163,共8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公共建筑日趋复合、紧凑和开放。面向城市与建筑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更为复杂和综合的设计任务也赋予项目核心建筑师的角色以新内涵:通过设计有效平衡政府目标、公众利益和开发商需求已成为工作重点。文章以UA尤...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公共建筑日趋复合、紧凑和开放。面向城市与建筑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更为复杂和综合的设计任务也赋予项目核心建筑师的角色以新内涵:通过设计有效平衡政府目标、公众利益和开发商需求已成为工作重点。文章以UA尤安设计近年完成的上海虹桥世界中心为例,通过对项目工作线索的梳理,来讨论城市综合体这一重要的城市开发模式和公共建筑类型如何以"协同效应"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维度的价值创造,并成为改善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的共建平台。随后,以城市治理视角,从运营模式调整、公共服务植入和城市价值输出三个方面,参照国外成功经验来对项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展望。最后,通过项目的得失分析,指出协同营建的成功既需要建筑师自下而上的主动协调,更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正确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人居环境 公交导向开发 城市综合体 协同效应 核心建筑师 协作设计 城市性 城市治理
下载PDF
高密度办公空间人工照明的非视觉效应现场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林怡 董英俊 杜怡婷 《照明工程学报》 2017年第6期52-59,共8页
办公室作为办公人员白天的主要存在场所,其光照环境对办公人员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对高密度城市办公空间光环境现状调研及其工作人员的问卷调研分析的研究基础上,本实验选取真实办公场所,以其工作人员作为被试,进行光照对比... 办公室作为办公人员白天的主要存在场所,其光照环境对办公人员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对高密度城市办公空间光环境现状调研及其工作人员的问卷调研分析的研究基础上,本实验选取真实办公场所,以其工作人员作为被试,进行光照对比实验。所有被试在日间工作时间内接受为期3+1周的基础场景光照(E_(eye)=182 lx,T_c=5 000 K)和持续3周的实验对比场景光照(E_(eye)=500 lx,T_c=6 500 K;40分钟节律光照刺激:E_(eye)=1 000 lx,T_c=8 000 K;),并记录节律相关的心理、生理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警觉度、情绪和疲劳度在两个场景下存在不同层次的显著性差异,且实验场景照明条件下对工作人员的警觉度、正面情绪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公室 光照环境 睡眠质量 情绪 警觉度 疲劳度
下载PDF
建成环境与健康的关联 来自香港大学高密度健康城市研究中心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肖扬 +1 位作者 《时代建筑》 2017年第5期29-33,共5页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改变了城市建成环境的特征,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健康问题,例如肥胖、心理压力、心血管疾病。当下建成环境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健康导向的空间设计研究。对此,文章力图为缓解中国城市...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改变了城市建成环境的特征,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健康问题,例如肥胖、心理压力、心血管疾病。当下建成环境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健康导向的空间设计研究。对此,文章力图为缓解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和推进健康城市建成环境规划设计提供研究框架和路径。文章主要包括三个内容:概述建成环境空间对于健康的影响机制体系;介绍健康城市中的新技术和多源城市数据运用;展示香港大学高密度健康城市研究中心、在三个建成环境微观尺度方面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建成环境 健康 机制影响
下载PDF
高密度地区广场冠层小气候效应及人体热舒适度研究--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例 被引量:42
8
作者 张德顺 王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2,共5页
为揭示高密度地区广场不同冠层与热环境间、人体热舒适度与行为活动间的关联特征,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小气候要素进行冬夏两季昼夜连续监测。研究冬夏季不同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对场地阴影的影响,解析不同冠层在空间和时间... 为揭示高密度地区广场不同冠层与热环境间、人体热舒适度与行为活动间的关联特征,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小气候要素进行冬夏两季昼夜连续监测。研究冬夏季不同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对场地阴影的影响,解析不同冠层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组间差异、冬夏差异,并归纳其作用规律。通过对比行为注记与人体热舒适度数据,分析空间热舒适度对广场单位面积人流量的作用规律,并据此提出小气候适宜性广场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高密度地区 广场冠层 小气候 太阳辐射 行为注记 人体热舒适度
下载PDF
办公室人员睡眠质量、觉醒度与近窗距离的关系——基于高密度城市区域办公空间现场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林怡 刘聪 +1 位作者 付美祺 董英俊 《照明工程学报》 2016年第5期32-37,共6页
办公室工作人员日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内度过。由于基地条件、结构要求、规划政策以及造价等因素的制约,在高密度城市区域的办公建筑中,办公室空间多为大进深、矮层高、朝向不佳,缺乏足够自然光。本研究通过对上海高密度地区的20... 办公室工作人员日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内度过。由于基地条件、结构要求、规划政策以及造价等因素的制约,在高密度城市区域的办公建筑中,办公室空间多为大进深、矮层高、朝向不佳,缺乏足够自然光。本研究通过对上海高密度地区的20个办公空间的实地调研,采集190份调研问卷,对办公人员睡眠质量、疲劳度、愉悦度、觉醒度、光环境评价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办公人员工作位置距窗户的距离与两组睡眠因子"是否容易入睡","睡醒后是否感觉精神焕发"具有显著相关性,距离窗户近的工位利于办公人员的入睡和睡眠质量。近窗距离与工作人员的疲劳度和愉悦度没有显著相关性,但与觉醒度的"困倦度"成显性相关,远离窗户的工作人员在白天的工作时间段感觉更为困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公空间 睡眠质量 疲劳度 近窗距离 实地调研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为例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云才 杨眉 奉朝洋 《南方建筑》 2017年第2期29-33,共5页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区 微绿地 生态设计 城隍庙片区 上海市
下载PDF
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基于2011-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1
作者 王敏 郭广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11,共11页
【目的】研究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交互关系,旨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协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方法】从“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和“规模–压力–治理–效率”8个维度构建城镇... 【目的】研究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交互关系,旨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协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方法】从“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和“规模–压力–治理–效率”8个维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其涵盖的9个城市及上海市16个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城市和上海市辖区两个层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揭示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基本协调”向“优化协调”演进的积极态势,但各地区发展水平和步调不均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性。(2)城市层面,以上海中心城区、苏州–无锡–南通以及舟山3个片区为中心辐射同步发展,呈现多片区发展的空间格局。(3)上海市辖区层面,上海市中心城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优于上海市郊区,呈两极分化格局。【结论】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面对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错位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的差异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同发展策略,为都市圈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协同发展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建筑光伏遮阳设计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德萱 朱丹 +1 位作者 史洁 裴晓梅 《新建筑》 2015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基于高密度城区的建筑特征,对建筑光伏遮阳的适宜性进行分析。结合建筑光伏遮阳设计原则,提出了适用于高密度城区的四种光伏遮阳形式:水平式、垂直式、百叶式和屋顶天窗式。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PVsyst软件模拟计算出各立面及屋顶最佳建... 基于高密度城区的建筑特征,对建筑光伏遮阳的适宜性进行分析。结合建筑光伏遮阳设计原则,提出了适用于高密度城区的四种光伏遮阳形式:水平式、垂直式、百叶式和屋顶天窗式。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PVsyst软件模拟计算出各立面及屋顶最佳建筑光伏遮阳的角度范围,以期为建筑师设计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区 光伏遮阳 设计应用
下载PDF
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 被引量:81
13
作者 刘悦来 尹科娈 +1 位作者 魏闽 范浩阳 《风景园林》 2017年第9期16-22,共7页
作为一种城市绿地形式,社区花园对于高密度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自然教育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分别介绍了社区花园在城市开放空间和住区私属空间的营... 作为一种城市绿地形式,社区花园对于高密度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自然教育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分别介绍了社区花园在城市开放空间和住区私属空间的营造过程,并对这两种不同空间属性的社区花园在不同的阶段上的参与主体和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基于作者团队为期3年的实践探索,旨在为促进城市社区花园的多元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花园 高密度城市 多元参与 社区营造
下载PDF
基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静 《风景园林》 2014年第1期59-62,共4页
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外多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和重要发展趋势。归纳了微绿地的概念,从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服务于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设计原则,生物群落组成上注重乡土植物... 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外多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和重要发展趋势。归纳了微绿地的概念,从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服务于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设计原则,生物群落组成上注重乡土植物和抗性植物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上注重水平和垂直方向异质性,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进行人工管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为缺乏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是微绿地设计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低物种丰富度、多功能丰富度的植物配置可能更有利于高密度城区绿地效能的最大化。提出了微绿地设计应本着"小而精"的原则,而不是追求"小而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微绿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使其更好地为提高高密度城区生态环境的品质和宜居性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群落多样性 微绿地 高密度城区 城市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敏 潘文钰 《园林》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气候调节 温湿环境 生态修复 遥感反演 数值模拟 夏热冬冷地区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休憩用地(开放空间)可达性的人本视角评价——以香港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灵珠 崔敏榆 《风景园林》 2021年第4期34-39,共6页
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且平等地享用休憩用地,是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休憩用地(开放空间)评价往往将人均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忽略其实际分布与使用情况,亦较少结合市民实际步行路线或考虑使用者对步行网络的认知。以... 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且平等地享用休憩用地,是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休憩用地(开放空间)评价往往将人均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忽略其实际分布与使用情况,亦较少结合市民实际步行路线或考虑使用者对步行网络的认知。以香港的休憩用地为例,借助三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3D sDNA)技术,基于认知寻路机制模拟行人路线选择,讨论如何评估休憩用地的实际步行可达性。进一步结合人口密度、老龄人口比例、收入水平等社会特征变量,识别休憩用地不足但人口密度较高或弱势群体较多的区域。这一分析框架可为高密度城市中休憩用地的可达性评估提供精细化的量化方法,为基于人本视角与公平性视角的休憩用地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 休憩用地(开放空间) 人本视角 步行可达性 公平性 社区生活圈
下载PDF
城市高密度住区控制密度与感知密度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一如 朱培栋 《时代建筑》 2016年第6期50-59,共10页
文章以人本主义的密度研究视角,从居住密度的控制指标出发,以住区的物质形态作为中介物,研究和探讨了控制密度指标与人的感知密度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设计了基于现代心理物理学理论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密度感知实验,通过对基于实验数据... 文章以人本主义的密度研究视角,从居住密度的控制指标出发,以住区的物质形态作为中介物,研究和探讨了控制密度指标与人的感知密度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设计了基于现代心理物理学理论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密度感知实验,通过对基于实验数据的散点图形和量化数据分析,提炼了与空间感知密度显著关联的特征指标"隙地日照强度"和"隙地日照强度/楼栋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决定系数较高、具备预测潜力的感知密度的数学模型,构建了控制密度指标和感知密度之间的"数—形"以及"数—数"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住区 控制密度 感知密度 住区形态 心理物理学 量化分析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新诠释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敏 彭唤雨 《园林》 2018年第1期28-33,共6页
进入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出现了高密度化的趋势,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约3%的城市里。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仍处于诺瑟姆城市化曲线的快速发展区间,未来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高密... 进入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出现了高密度化的趋势,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约3%的城市里。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仍处于诺瑟姆城市化曲线的快速发展区间,未来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高密度城区具有空间高密度、人口高密度、建成环境高度人工化等特征,通常面临实现绿化生态建设目标、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的发展诉求与有限、零散、立地困难的绿化增量空间之间的突出矛盾。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化 空间发展 城市绿色 城市化水平 诠释 城市人口 生态建设目标 城市发展
下载PDF
超高密度与宜居 新加坡“达士岭”组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晴 钟立群 《时代建筑》 2011年第4期70-75,共6页
作为超高密度开发城市更新策略的一部分,"达士岭"组屋成为新加坡公共住房的一个里程碑。通过空中桥梁演绎、场所最大的开放性、空间复合利用以及"插入式"系统设计手法,"达士岭"组屋造型独特,环境宜居,空... 作为超高密度开发城市更新策略的一部分,"达士岭"组屋成为新加坡公共住房的一个里程碑。通过空中桥梁演绎、场所最大的开放性、空间复合利用以及"插入式"系统设计手法,"达士岭"组屋造型独特,环境宜居,空间利用效率高,易于建造和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组屋 超高密度 宜居 空中桥梁
下载PDF
高密度小街坊住区空间形态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惠丝思 周静敏 《城市住宅》 2016年第6期13-19,共7页
随着我国住区设计向绿色转型,针对高密度小街坊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上海地区为例,对高密度小街坊住区空间形态展开分析,提出以"整体格局大疏大密"和"活动空间化整为零"两大策略进行引导,对增... 随着我国住区设计向绿色转型,针对高密度小街坊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上海地区为例,对高密度小街坊住区空间形态展开分析,提出以"整体格局大疏大密"和"活动空间化整为零"两大策略进行引导,对增强绿化程度感受、减轻空间拥挤感、提升空间趣味性等方面具有较大帮助,从而营造出符合居民需求的高品质居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分析 住区设计 上海地区 高密度 街坊 设计方法 住区规划 居住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