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刷物中的氛围转向:从万唐人物展看中国风观念的转变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元胜 《美术大观》 2023年第4期88-93,共6页
中国风曾于17—18世纪风靡西方的上层社会,但在19世纪,学者普遍认为它已然沦为过时且庸俗的艺术。然而1838年邓恩在美国费城成功举办的“万唐人物展”表明,西方仍对中国风有着巨大热情。得益于当时的第二次印刷革命,展览的导览目录和多... 中国风曾于17—18世纪风靡西方的上层社会,但在19世纪,学者普遍认为它已然沦为过时且庸俗的艺术。然而1838年邓恩在美国费城成功举办的“万唐人物展”表明,西方仍对中国风有着巨大热情。得益于当时的第二次印刷革命,展览的导览目录和多家主流报纸图文并茂地记录下了这一盛况。本文主要依靠该展览费城版本(1839年)和伦敦版本(1842年和1844年)的两份导览目录和当时主流报纸的报道,指出该展览见证了西方大众对中国风从惊奇到祛魅,再到内化与误解的认知转变。其中,印刷媒介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以情景氛围为导向的中国风认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风 万唐人物 内森·邓恩 观念转变 氛围转向
下载PDF
复杂的民族身份如画般上演——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的“比利时村”
2
作者 高曼士 罗元胜(译)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143,131,共13页
本文旨在研究比利时历史与民俗村在世博会上身份认同的演变,并聚焦于首个为国际观众建造的比利时村——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的“比利时村”。本文探讨了“比利时村”的创新之处,并探究了为何“老欧洲”项目在芝加哥失败,而“比利时村... 本文旨在研究比利时历史与民俗村在世博会上身份认同的演变,并聚焦于首个为国际观众建造的比利时村——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的“比利时村”。本文探讨了“比利时村”的创新之处,并探究了为何“老欧洲”项目在芝加哥失败,而“比利时村”却大获成功,同时亦关注该项目的推动者和设计师,探讨其目标和意图。此外,还探讨了这些“克隆”的历史建筑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比利时或佛莱芒建筑遗产的多样性,并研究它们如何影响比利时对其历史区和露天博物馆的修复和认知,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加哥世博会 比利时村 文化遗产 民族国家 民族身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