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研究月刊》新封面设计理念——写在总第五百零一期改版之际
1
作者 刘欣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鲁迅研究月刊》创刊于1980年,至2023年第12期累计刊发500期。以期刊43年发展史的重要时间节点、封面风格显著变化为指标分析,可见其中蕴含的两种设计理路,其一是突显“民族性”的中国传统风;其二是采用西方美术手法的现代设计风格。... 《鲁迅研究月刊》创刊于1980年,至2023年第12期累计刊发500期。以期刊43年发展史的重要时间节点、封面风格显著变化为指标分析,可见其中蕴含的两种设计理路,其一是突显“民族性”的中国传统风;其二是采用西方美术手法的现代设计风格。结合鲁迅所倡导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美术思想,在总第501期《鲁迅研究月刊》封面设计改版的构思中,我们秉承中西融合的文艺观,将鲁迅设计书籍封面所采用的汉画像纹样、创办《萌芽月刊》时创造的美术字“月刊”,以及手稿集字、印章、手绘西方书籍图案、注重留白的版式构图等元素相结合,呈现出既能体现鲁迅艺术设计的独特性,又契合期刊内容定位与特征的新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动态》 封面设计 鲁迅设计思想
下载PDF
鲁迅日记中的人物——王九龄、祁锡蕃、龙沐棠、许士熊四则
2
作者 裘士雄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1,共3页
一、任职一个月光景的教育总长王九龄。任职一个月光景的教育总长王九龄在《鲁迅日记》中只字未见,只有在《鲁迅全集》里的《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中有两处提及,并且均在“小鬼许广平”写给“鲁迅师”的信中。当时,处于北京女子师... 一、任职一个月光景的教育总长王九龄。任职一个月光景的教育总长王九龄在《鲁迅日记》中只字未见,只有在《鲁迅全集》里的《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中有两处提及,并且均在“小鬼许广平”写给“鲁迅师”的信中。当时,处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闹风潮期间,许广平及时向支持进步学生一方的鲁迅汇报动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全集》 许广平 鲁迅日记 教育总长 王九龄 动态信息 《鲁迅日记》 师范大学
下载PDF
从“呐喊”到《呐喊》:论“破恶声”之鲁迅文学的发生
3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81,共14页
鲁迅之呐喊始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未完之《破恶声论》昭示了后来鲁迅文学的本质,即破恶声,白心声,光内曜。北京沉默期的荒原感绵延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不在于彼时的中国寂漠无声,而在于言议汹涌、扰攘有声,世界因之更显荒凉。第一部小... 鲁迅之呐喊始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未完之《破恶声论》昭示了后来鲁迅文学的本质,即破恶声,白心声,光内曜。北京沉默期的荒原感绵延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不在于彼时的中国寂漠无声,而在于言议汹涌、扰攘有声,世界因之更显荒凉。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出版,是鲁迅以虚构文学形式践行文艺理想的肇始,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作品可分出黑暗与内曜两种境界,亦可辨听恶声、心声两种声音。正如《域外小说集》是《新生》的乙编,《呐喊》可视为《破恶声论》之下篇。思想者周树人呐喊于东京的文艺行动,文学家鲁迅以新文学实绩《呐喊》呼应于北京。“呐喊”终于证之以《呐喊》,鲁迅第一次实现了思想与文学的交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呐喊》 《破恶声论》 文艺
下载PDF
在真与诗之间:鲁迅三份自传笺释
4
作者 黄乔生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160,共16页
鲁迅对中外传记文学有深湛的修养,长于记人叙事,深知写实与虚构之间的委曲。他对自传写作一直不很积极,因短寿尚未及写作长篇自传,只留下三份千字左右的简传。三份自传文本之间的差异显示鲁迅在不同人生阶段总结回顾过往时的视角和观念... 鲁迅对中外传记文学有深湛的修养,长于记人叙事,深知写实与虚构之间的委曲。他对自传写作一直不很积极,因短寿尚未及写作长篇自传,只留下三份千字左右的简传。三份自传文本之间的差异显示鲁迅在不同人生阶段总结回顾过往时的视角和观念变化,也体现出鲁迅对传记写作的谨慎态度以及在“真与诗”之间的修辞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自传 真实 虚构
下载PDF
鲁迅与荷兰文学的风景——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随笔及其他
5
作者 乔丽华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4,共9页
本文对鲁迅早年手抄《拟购德文书目》及北京鲁迅博物馆所编《鲁迅藏书和手迹目录》中所涉及的荷兰作家进行考察,以此重新审视鲁迅与荷兰文学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考察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两篇随笔,认为1924年至1926年鲁迅翻译了穆尔塔图... 本文对鲁迅早年手抄《拟购德文书目》及北京鲁迅博物馆所编《鲁迅藏书和手迹目录》中所涉及的荷兰作家进行考察,以此重新审视鲁迅与荷兰文学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考察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两篇随笔,认为1924年至1926年鲁迅翻译了穆尔塔图里和望·蔼覃两位荷兰作家的作品,既是为了一偿夙愿,也是为了开启新的文学道路。其中,穆尔塔图里的小说和杂文具有现实战斗性,其晚年撰写大量杂文,以杂文这种自由的体裁和直率的风格抨击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偏见与歧视,可能对鲁迅后期选择的文学道路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穆尔塔图里 荷兰文学 杂文
下载PDF
鲁博藏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的四则史料考释
6
作者 葛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2,共8页
本文对新发现的郁达夫、柳亚子、张邦华分别致周建人的集外书信的内容进行考释,明确了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筹备会通过郁达夫来邀请柳亚子、何香凝担任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委员的经过,以及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筹备会邀请张邦华担任鲁迅先生... 本文对新发现的郁达夫、柳亚子、张邦华分别致周建人的集外书信的内容进行考释,明确了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筹备会通过郁达夫来邀请柳亚子、何香凝担任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委员的经过,以及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筹备会邀请张邦华担任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委员的经过,进而对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名单中没有何香凝和萧红的名字的原因进行解读,指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名单中之所以没有何香凝是因为没有及时收到何香凝同意担任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委员的信息;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名单中之所以没有萧红,可能是因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名单中对一对夫妇只列男性的名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纪念 书信 考释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的“抗战性”
7
作者 黄乔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中国新兴版画是在鲁迅的倡导和培育下发展起来的,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兴盛的社会主义思潮合流,与具有抗争意识的左翼运动和已经开始的抗日战争同步。鲁迅去世后,新兴版画的反抗性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现,达到成熟。“抗战性”是中国新... 中国新兴版画是在鲁迅的倡导和培育下发展起来的,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兴盛的社会主义思潮合流,与具有抗争意识的左翼运动和已经开始的抗日战争同步。鲁迅去世后,新兴版画的反抗性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现,达到成熟。“抗战性”是中国新兴版画与生俱来的特性,在新兴版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新兴版画 抗战性 珂勒惠支
下载PDF
鲁迅研究综述(2018-2022)
8
作者 李红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4-62,共19页
2018—2022这五年间,集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鲁迅诞辰140周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鲁迅作品的阐释、鲁迅思想的开掘,以及鲁迅学的回顾、反思、展望等多方面均取得了扎实的成果,研究者试图... 2018—2022这五年间,集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鲁迅诞辰140周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鲁迅作品的阐释、鲁迅思想的开掘,以及鲁迅学的回顾、反思、展望等多方面均取得了扎实的成果,研究者试图打破时空、文体、学科等阻隔,实现鲁迅研究诸多视域的多元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野草》 《呐喊》
下载PDF
鲁迅“生死追问”的生命底色及其文学史影响
9
作者 刘勇 解楚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7,239,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生死追问 精神传承 文学史影响
下载PDF
《民众文艺周刊》与鲁迅、胡也频的早期交游
10
作者 施晓燕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9,40,共9页
1924年12月到翌年5月,《民众文艺周刊》的创刊促成了鲁迅与周刊创办者胡也频的交往,两人在一些议题上互相应和,但编刊理念的不同又体现了两人早期文艺理念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当时的期刊、鲁迅书信、日记、文章及他人回忆录等各方面线索... 1924年12月到翌年5月,《民众文艺周刊》的创刊促成了鲁迅与周刊创办者胡也频的交往,两人在一些议题上互相应和,但编刊理念的不同又体现了两人早期文艺理念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当时的期刊、鲁迅书信、日记、文章及他人回忆录等各方面线索,试图还原《民众文艺周刊》的产生并梳理鲁迅与胡也频这段时期的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文艺周刊》 鲁迅 胡也频 交游
下载PDF
关于《鲁迅全集·书信》之《致刘岘》文本的两处校正
11
作者 秦硕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5,共1页
1976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印行《鲁迅书信集(共两卷)》(下文简称“《书信集》”),将“收信人姓名不详的二封及散见于书刊的片断十六则”收于下卷《附录》,其中鲁迅致刘岘书信片断七则为首次入集。此七则之一至五为据刘岘作《〈阿Q... 1976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印行《鲁迅书信集(共两卷)》(下文简称“《书信集》”),将“收信人姓名不详的二封及散见于书刊的片断十六则”收于下卷《附录》,其中鲁迅致刘岘书信片断七则为首次入集。此七则之一至五为据刘岘作《〈阿Q正传〉画集》(未名木刻社1935年发行)之《后记》“所引抄存”。据笔者以《〈阿Q正传〉画集》原书对校,《书信集》所刊文本与原《后记》所引有两处不同——其后的1981版、2005版《鲁迅全集·书信》亦均沿袭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鲁迅全集 书信集 收信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PDF
鲁迅西三条之校订《嵇康集》及其他
12
作者 李浩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6,共5页
1924年6月初,鲁迅在迁居北京西三条寓所后,再次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校勘《嵇康集》是鲁迅古文献整理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分析这一工作,可以看到,鲁迅将古文献研究整理、翻译引进、文艺创作视为其文化工作的三个基础性项目,并使之不... 1924年6月初,鲁迅在迁居北京西三条寓所后,再次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校勘《嵇康集》是鲁迅古文献整理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分析这一工作,可以看到,鲁迅将古文献研究整理、翻译引进、文艺创作视为其文化工作的三个基础性项目,并使之不断地相互促进,最终使其文化工作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鲁迅完成了由文学家向文学活动家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集》 校勘 文化工作
下载PDF
“文艺青年的圣地——纪念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100周年特展”暨“鲁迅的西三条时代——人生、思想与文艺的重启”学术研讨会综述
13
作者 李静宜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0,共7页
2024年5月25日为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院100周年纪念日。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著述200余篇,完成了《野草》《华盖集》的全部文章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续编》《坟》中的大部分作品,还收集拓片、整理古籍,译介外... 2024年5月25日为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院100周年纪念日。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著述200余篇,完成了《野草》《华盖集》的全部文章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续编》《坟》中的大部分作品,还收集拓片、整理古籍,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思想遗产。同时,他创办进步期刊,重启思想革命,扶植文学青年,支持设立文艺社团,锻造新的文艺战士,西三条故居也因此成为“文艺青年的圣地”。为此,5月25日上午,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下简称“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了“文艺青年的圣地——纪念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100周年特展”系列活动开幕式;5月25日下午至26日上午,与中国鲁迅研究会在前门建国饭店联合召开了“鲁迅的西三条时代——人生、思想与文艺的重启”学术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青年 中国鲁迅研究会 《朝花夕拾》 《野草》 《彷徨》 外国文学作品 建国饭店 文艺社团
下载PDF
何以确定自我:“钞古碑”与鲁迅《墓碣文》的创作
14
作者 黄爱华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45,共10页
金石文献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在文艺志业和社会教育事业上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饱蘸着金石研究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墓碣文》借由梦中读残碑的经历审视鲁迅后五四时期在家庭、文艺志业、社会改革中遭遇挫败所带来的酷烈创痛,并重构了... 金石文献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在文艺志业和社会教育事业上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饱蘸着金石研究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墓碣文》借由梦中读残碑的经历审视鲁迅后五四时期在家庭、文艺志业、社会改革中遭遇挫败所带来的酷烈创痛,并重构了文人“读碑”传统。文言墓碣文中缺失的社会关系网和对墓主的盖棺论未定,既构成对传统碑志义例及礼制文化的颠覆,也代表着支离破碎的灵魂拒绝在现有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中进行自我命名,而是执拗探寻“主观之内面精神”。“我”以白话文连贯地讲述文言墓碣支离的故事,既是将被压抑的自我融入现实苦斗的开始,也暗含着鲁迅发掘金石文献的生命力,借此重振国民精神及文艺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钞古碑” 《墓碣文》 身份认同 生命力 金石观
下载PDF
鲁迅与淡海交往考——《鲁迅日记》中的“淡海”及相关注释辨正
15
作者 丁佳园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一位被记作“淡海”的日本人在鲁迅1934年的日记中共计出现6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对“淡海”“志贺迺家淡海剧团”及相关内容作了注释。本文对“淡海”其人、其剧团及其他相关人物的注释进行辨析,考证鲁迅与淡海的交... 一位被记作“淡海”的日本人在鲁迅1934年的日记中共计出现6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对“淡海”“志贺迺家淡海剧团”及相关内容作了注释。本文对“淡海”其人、其剧团及其他相关人物的注释进行辨析,考证鲁迅与淡海的交往考证,发掘鲁迅观看淡海剧的详情和史料,为鲁迅在上海观看日本戏剧的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同时对《鲁迅全集》注文内容的更新提出修订建议,以期为新版《鲁迅全集》修订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日记》 淡海 志贺迺家淡海剧团 上海演艺馆
下载PDF
人物造型设计中“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的继承性创新训练——鲁迅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专业“人物造型设计”课程实践
16
作者 金媛媛 《今传媒》 2024年第1期96-99,共4页
人物造型设计中“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的结合是在艺术手段上的拓展和扬弃,要顺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就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性地创新。鲁迅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专业的“人物造型设计”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系统梳... 人物造型设计中“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的结合是在艺术手段上的拓展和扬弃,要顺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就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性地创新。鲁迅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专业的“人物造型设计”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系统梳理了现阶段“人物造型设计”中的难点,总结了一些教学规律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人物造型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造型设计 文化传承 融合发展 继承性 创新
下载PDF
“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鲁迅全集》有关《小杂感》一条注释的辨正
17
作者 姜振昌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0,共2页
《鲁迅全集》有关“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的注释不符合鲁迅的本意和创作实际。在启发斩断因循和改弦易辙的用意上,鲁迅与袁了凡是一致的。鲁迅引用的是《了凡四训》中的话。
关键词 《鲁迅全集》 《小杂感》 “譬如昨日死” 袁了凡 斩断因循
下载PDF
传承鲁迅“立人”思想 构建师生精神家园——绍兴鲁迅高级中学创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的实践
18
作者 胡尧兴 李春玲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24年第5期20-24,共5页
浙江省现代化普通高中督导评估秉持引导普通高中走分类办学、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的价值理念,聚焦于推动普通高中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建设和发展。绍兴鲁迅高级中学以“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的创建为契机,注重传承鲁迅“立人”思想、... 浙江省现代化普通高中督导评估秉持引导普通高中走分类办学、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的价值理念,聚焦于推动普通高中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建设和发展。绍兴鲁迅高级中学以“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的创建为契机,注重传承鲁迅“立人”思想、构建师生精神家园,通过提炼“立人”办学理念,建设体现“鲁迅文化”的校园环境,开展以“鲁迅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开发基于“鲁迅文化”的特色德育课程,开展旨在传承、发扬鲁迅精神的课题研究,以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内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学校 鲁迅“立人”思想 校园文化 普通高中发展
下载PDF
“动机簇”理论与鲁迅《伤逝》创作动机阐释难题——兼及《伤逝》研究中的“过度阐释”现象
19
作者 古大勇 《学术交流》 2024年第5期168-181,共14页
学术界对《伤逝》创作动机(意图)的解读难以取得共识。运用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动机簇”理论解决这一阐释难题,是一种思路。第一,《伤逝》的创作是由“动机簇”完成的,“动机簇”是由多个创作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因此《... 学术界对《伤逝》创作动机(意图)的解读难以取得共识。运用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动机簇”理论解决这一阐释难题,是一种思路。第一,《伤逝》的创作是由“动机簇”完成的,“动机簇”是由多个创作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因此《伤逝》的创作动机不是单一的,而具有多元并存的特征,其中至少包含一个“外部动机”和一个“内部动机”。第二,在《伤逝》的“动机簇”结构中,存在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显明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的区别。第三,《伤逝》的创作动机虽然表现为多元化的“动机簇”现象,但并非没有限制的,创作动机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不能对《伤逝》的创作动机进行随意的、脱离作者或文本实际的“过度阐释”,而这种“过度阐释”现象在《伤逝》研究史上屡见不鲜,值得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簇”理论 鲁迅 《伤逝》
下载PDF
鲁迅研究,做了的和应该做的
20
作者 李怡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共1页
无论社会上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篇目有什么样的传说,这个事实都是肯定的:鲁迅的文学,依然是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学好语文,就不得不认真研读鲁迅;教好语文,也必须要深入把握和认识鲁迅的语文价值。然而,中学语文界有时难免会问:这... 无论社会上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篇目有什么样的传说,这个事实都是肯定的:鲁迅的文学,依然是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学好语文,就不得不认真研读鲁迅;教好语文,也必须要深入把握和认识鲁迅的语文价值。然而,中学语文界有时难免会问:这么多年的教学,鲁迅研究界到底都有些什么发展?它对于我们汲取新知,调整认识,重新进入鲁迅的世界有什么意义?在此,我推荐王富仁教授对鲁迅学术史的总结之作《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鲁迅研究 王富仁 语文价值 学好语文 学术史 历史与现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