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解析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的染色体构成 被引量:22
1
作者 马有志 富田因则 +3 位作者 中田升 安室喜正 近江户伸子 福井希一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44-349,共6页
为分析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天兰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2n=54)的染色体构成,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天兰冰草染色体组... 为分析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天兰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2n=54)的染色体构成,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天兰冰草染色体组DNA作为探针,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染色体组DNA为封闭DNA(blockingDNA),与远中2号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进行了分子原位杂交。证明远中2号除具有普通小麦的21对染色体外,附加了1对小麦-天兰冰草易位染色体(即天兰冰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的两臂端部)、5对天兰冰草染色体。说明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可能产生小麦-天兰冰草染色体间易位,而且小麦染色体也可能与天兰冰草染色体的3种染色休组染色体共同参与组建新的染色体组附加到小麦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子原位杂交 天兰冰草 部分双二倍林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9
2
作者 马有志 徐琼芳 +9 位作者 辛志勇 陈孝 徐惠君 林志珊 张增艳 杜丽璞 李连城 富田因则 中田升 安室喜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中4与远中5的遗传组成有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抗黄矮病小麦种质F940418、T103均为抗病易位系,易位片段位于小麦染色体的端部,且为小片段易位。应用RAPD技术筛选出与来自L_1(抗黄矮病异附加系的抗黄矮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AB-01_(1500),为抗黄矮病育种提供了可靠的选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小麦 黄矮病
下载PDF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rRNA基因位点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裴自友 袁文业 +3 位作者 孙善澄 孙玉 富田因则 安室喜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是小麦改良的重要抗源 ,为了对导入的外源染色体及片段进行有效鉴定 ,应用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将 2 5S 5 8S 18SrRNA、 5SrRNA基因分别定于簇毛麦染色体 1V短臂和 5V短臂上。分别在中间偃麦草的 3对、 4对染色...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是小麦改良的重要抗源 ,为了对导入的外源染色体及片段进行有效鉴定 ,应用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将 2 5S 5 8S 18SrRNA、 5SrRNA基因分别定于簇毛麦染色体 1V短臂和 5V短臂上。分别在中间偃麦草的 3对、 4对染色体上观察到 2 5S 5 8S 18SrRNA和 5SrRNA基因 ,其中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毛麦 中间偃麦草 RRNA基因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基因定位 小麦 抗性种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