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杰 周帆 +3 位作者 黄云峰 袁金刚 陈风 李帆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2期63-65,共3页
目的:比较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0例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眶上外侧入路组(35例)和经额... 目的:比较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0例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眶上外侧入路组(35例)和经额下入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全切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神经功能变化,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脑水肿、低钠血症、发热、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眶上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经额下入路组,肿瘤全切率高于经额下入路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经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NIHSS、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NIHSS、ND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眶上外侧入路组术后1周NIHSS、NDS评分低于经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眶上外侧入路组脑水肿、低钠血症、发热、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颅前窝底脑膜瘤的疗效优于经额下入路,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眶上外侧入路 经额下入路 前颅窝底脑膜瘤
下载PDF
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杰 周帆 +3 位作者 黄云峰 袁金刚 陈风 李帆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9期171-174,共4页
目的:比较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显微开颅夹闭组(37例)和血管... 目的:比较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显微开颅夹闭组(37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7例)。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后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两组疗效。结果:血管内栓塞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开颅夹闭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开颅夹闭组良好率为67.57%,血管内栓塞组良好率为5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栓塞组术后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内栓塞组复发率高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相似,但血管内栓塞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复发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患者需求,同时结合病情制定最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术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下载PDF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叶能文 《中国农村卫生》 2020年第20期36-36,共1页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皮肤、消化系统、...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全身等器官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患者中,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者共计39例,所占比例为36.11%,不良反应涉及到神经系统、皮肤、肝肾、呼吸功能等器官。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身体功能损伤,包括神经系统、皮肤、肝肾等功能损伤,因此应用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药理特性 不良反应临床应用
下载PDF
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静脉损伤的观察与护理探讨
4
作者 毕艳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期117-117,119,共2页
观察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静脉损伤的观察与护理疗效。方法:我院内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2例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1例:静脉损伤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 观察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静脉损伤的观察与护理疗效。方法:我院内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2例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1例:静脉损伤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损伤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Frankl依从量表4级比例(54.84%)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对长期静脉输液中护理满意度(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静脉损伤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慢性病 长期输液 静脉损伤 观察 护理
下载PDF
分析护理干预对阑尾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
5
作者 殷海利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7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阑尾炎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未接受护理干预取得的应用效果,对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状况产生的影响展开评估。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院2016年6月~2019年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60例阑尾炎患者,对照组30例在手术后未接... 目的探讨阑尾炎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未接受护理干预取得的应用效果,对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状况产生的影响展开评估。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院2016年6月~2019年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60例阑尾炎患者,对照组30例在手术后未接受护理干预,实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结果采用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组别结果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阑尾炎患者日常的治疗中普及应用护理干预,可将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机率降至最低,进而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护理干预 切口感染 手术
下载PDF
异位妊娠22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冯先蔚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7年第5期15-16,共2页
异位妊娠是常见的妇科急症之一,对育龄妇女的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本症应引起重视,及早诊断、及早处理,防止延误病情。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间共收治异位妊娠22例,均经手术证实。22例中,妊娠部位在输卵管峡部6例,输卵管壶... 异位妊娠是常见的妇科急症之一,对育龄妇女的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本症应引起重视,及早诊断、及早处理,防止延误病情。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间共收治异位妊娠22例,均经手术证实。22例中,妊娠部位在输卵管峡部6例,输卵管壶腹部14例,输卵管伞部及卵巢各1例。其中,陈旧性宫外孕2例,另外有2例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误诊率为9.09%。22例经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无1例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手术 治疗
下载PDF
抗生素联用治疗感染性流产62例疗效观察
7
作者 冯先蔚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0-31,共2页
我院1994年6月。2006年5月间共收治感染性流产128例(对青霉素过敏者除外)。本文将1994年6月~2000年5月间收治的66例作为A组,2000年6月~2006年5月间收治的62例作为B组。对A、B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A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 我院1994年6月。2006年5月间共收治感染性流产128例(对青霉素过敏者除外)。本文将1994年6月~2000年5月间收治的66例作为A组,2000年6月~2006年5月间收治的62例作为B组。对A、B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A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疗程6~12天,治愈率87.87%;B组采用甲硝唑、青霉素、庆大霉素三种抗生素联用,疗程5~8天,治愈率100%。结论:B组用药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是一种治疗感染性流产的好方法,尤其是在无药敏试验的基层医院更显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流产 抗生素 治愈率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戴立能 《医学信息》 2019年第S2期166-167,共2页
目的:通过这次试验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为之后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经验.方法:在这次试验中,选取在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 目的:通过这次试验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为之后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经验.方法:在这次试验中,选取在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患者42人作为这次试验的对象.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将42名试验对象分成两组,每组21人.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一组将西药作为主要治疗药物(主要使用的是恩替卡韦),这组称为观察组;一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使用西药为恩替卡韦,中药为甘草酸和苦参素),这组称为对照组.分析试验试验结果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试验对象肝功能的变化情况;一个是实验对象的反馈.结果:在这次试验中,在将西医作为主要治疗方式的观察组中,肝功能出现了明显改善的有11人,试验对象反馈良好的有8人;在将中西医结合作为治疗方式的对照组中,肝功能出现明显改善的有18人,试验对象反馈良好的有20人.结论:在这次实验中,可以明显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有很好的效果,在之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考虑继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