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健康测度模型构建及黄山实证研究
1
作者 马小宾 章锦河 +4 位作者 马天驰 陶洁怡 王培家 郭丽佳 杨良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46-5760,共15页
国家公园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实践,其生态系统健康的科学评估是国家公园分区管理、空间管制、生态保护的基础。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和复合性,区别于城市、流域、湿地等生态系统,亟需建立一套适合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生... 国家公园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实践,其生态系统健康的科学评估是国家公园分区管理、空间管制、生态保护的基础。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和复合性,区别于城市、流域、湿地等生态系统,亟需建立一套适合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测度模型。基于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多维性,探讨了现有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交互的视角,建立了“VSR”(生态活力Vigor、服务能力Service、抗干扰力Resilience)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健康测度模型。此外,将“VSR”模型应用到黄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健康的测度中,可视化了黄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过程和格局,通过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和增强回归树模型验证了“VSR”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VSR”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健康测度模型有效量化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差异性和时空动态性,为国家公园空间管制、生态保护等目标实施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系统健康 测度模型 “VSR”模型 黄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访客心理契约的概念与特征
2
作者 王静玮 章锦河 +2 位作者 钱张睿 董盈嘉 王湉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4年第1期73-87,共15页
【目的】国家公园是人地关系复杂、人与自然交互频繁、生态系统敏感性与脆弱性高的区域,多利益主体在其间交汇。本研究旨在引入心理契约的概念以探讨国家公园与访客这一生态旅游关键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共享、探... 【目的】国家公园是人地关系复杂、人与自然交互频繁、生态系统敏感性与脆弱性高的区域,多利益主体在其间交汇。本研究旨在引入心理契约的概念以探讨国家公园与访客这一生态旅游关键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共享、探索国家公园同社会各主体之间建立具有共同目标的合作机制提供思路。【方法】梳理和回顾了心理契约概念的缘起、发展、内涵和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生态旅游活动等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辨和模型建构。【结果】心理契约目前在旅游领域的迁移应用中存在主客关系不明、概念阐释不清等问题,将心理契约应用于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国家公园和国家公园访客之间关系时应当明晰主客关系、个体角色、双方诉求等关键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访客心理契约是用以描述国家公园与访客之间在认知与情感上相对一致性的概念,其概念维度包括目标认同、权利期望和义务承诺三方面。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境,在原先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上加入了社会认同和集体主义理论,形成新的解释框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访客心理契约的特征包括对象特殊性、要素多元性、程度可比性和时空动态性四项特征。【结论】从访客心理认知的角度探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具有其必要性,为访客视角下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参考和借鉴。未来研究应关注国家公园不同主客对象下的心理契约,确立有效的测量体系并拓展研究的时空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契约 国家公园 生态旅游 国家公园访客 利益相关者
下载PDF
国家公园访客生态信用概念与体系建构
3
作者 王静玮 章锦河 +2 位作者 薛华菊 李爱青 杨良健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6期373-382,共10页
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和实现全民共享的主要途径,建立高效、合理、有序的国家公园访客制度是推动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构建国家公园访客生态信用体系是生态旅游访客制度建立的基础。在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 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和实现全民共享的主要途径,建立高效、合理、有序的国家公园访客制度是推动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构建国家公园访客生态信用体系是生态旅游访客制度建立的基础。在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分析、相关概念梳理辨析和对现有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公园访客生态信用的概念并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认为:(1)建立国家公园访客生态信用体系符合生态文明要求、传统文化诉求、生态访客追求、公园特许制度需求,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生态领域的重要构成,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公民的要求,具有必要性。(2)构建国家公园访客生态信用体系面临“生态信用准入”、“生态信用监测”、“访客权利尊重”、“访客隐私保护”等四方面的学理与实践基础,生态信用应当作为国家公园访客准入的前置条件,主要关注访客在公园内的生态行为,信用数据的获取应建立在访客自愿的基础之上,具有可行性。(3)国家公园访客生态信用可以从生态素质、生态规范、生态行为等三个维度进行度量,具有可操作性。(4)生态信用评价、等级划分、准入评定是构建与实施国家公园访客生态信用制度的三个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未来应在完善政策与法规、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以及培育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不断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访客生态信用 生态旅游 社会信用体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及展望
4
作者 杨良健 章锦河 +3 位作者 王静玮 钱张睿 郭丽佳 陶洁怡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8期524-533,共10页
文化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ESs)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s)水平,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弥合工业文明造成的物质与精神失衡的有效路径。研究综合CESs理论、实证研究以及国家公园特征,阐述... 文化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ESs)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s)水平,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弥合工业文明造成的物质与精神失衡的有效路径。研究综合CESs理论、实证研究以及国家公园特征,阐述了国家公园CESs概念及内涵;基于国家公园个体需求和特点,提出了“认知-情感-精神-信仰”四位一体的CESs类型框架。基于现有研究,梳理了CESs功能评估、价值测度、具身体验以及保护利用等四个主要议题,从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述评。研究认为进一步明晰国家公园CESs内涵、构建CESs功能评估体系、揭示CESs具身体验机制以及创新应用现代科技等,是未来研究的趋向,有助于重塑国家公园CESs认知,拓展相关研究领域,为国家公园发挥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用提供科学指导,助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生态文明 研究进展 展望
下载PDF
生态环境研究中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的陷阱与改善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小宾 章锦河 +2 位作者 郭丽佳 杨良健 王静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23-4932,共10页
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在国内外生态环境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有关该模型指标遴选的适宜性和科学性则较少受到重视,导致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指标的套用、误用、混用等现象。通过对国内外100多篇PSR模... 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在国内外生态环境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有关该模型指标遴选的适宜性和科学性则较少受到重视,导致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指标的套用、误用、混用等现象。通过对国内外100多篇PSR模型应用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分析,认为:(1)PSR模型的实质是对人地关系的适应、反应与响应的评估,压力(Pressure)更多源于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强度,状态(State)是人类活动压力下生态环境自身的质与量的表现,响应(Response)则是对谋求人地关系和谐所做出的制度安排,PSR模型指标遴选宜与之相契合。(2)目前国内外PSR模型应用主要存在内生性(Endogeneity)、矢量性(Vectority)、指示性(Indexicality)、针对性(Pertinence)等四个方面的缺憾。(3)忽视研究目标的指向性、科学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主观性等,是造成PSR模型应用陷阱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提出PSR模型的优化与改善路径,以期为生态环境领域的PSR理论实证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陷阱 生态环境 人地关系
下载PDF
黄山市三维生态足迹变化及旅游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洪琼 章锦河 +2 位作者 胡雯洁 王静玮 马敬轩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29-38,共10页
旅游业作为黄山市主导产业,其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黄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利用2000—2019年黄山市经济社会相关数据,基于“地区公顷”下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法,测度... 旅游业作为黄山市主导产业,其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黄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利用2000—2019年黄山市经济社会相关数据,基于“地区公顷”下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法,测度分析黄山市近20年生态足迹变化及旅游对其影响。研究表明:(1)黄山市“地区公顷”下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与“全球公顷”下因子存在一定差别,能更精准反映黄山市生态环境状况。(2)2000—2019年,黄山市生态赤字波动下降。人均生态足迹由1.51 ha·cap^(–1)减少到1.20 ha·cap^(–1)。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稳定在0.79 ha·cap^(–1)左右;(3)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变化平缓,黄山市居民占用的自然资本流量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4)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大于1,2019年大约需1.53个黄山市空间上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才能满足黄山市居民需求,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耕地和草地资源存量透支较多;(5)旅游发展可改善黄山市自然环境,一定程度缓解了黄山市生态压力。第三产业发展、旅游城镇化、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降低黄山市生态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市 “地区公顷”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马小宾 章锦河 +2 位作者 孙怡 王培家 周乐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6-388,共13页
[目的]科学评价旅游生态安全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以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地,从效率视角采用“DPSIR-DEA”指标框架构建区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估体系,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GTWR模型分析了2... [目的]科学评价旅游生态安全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以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地,从效率视角采用“DPSIR-DEA”指标框架构建区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估体系,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GTWR模型分析了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1) 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安全呈现波动变化特征,表现为“W”型螺旋上升的趋势;(2) 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演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性,具有“整体稳定,局部波动”的特征,在空间上,中部区域旅游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较小,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旅游生态安全波动性较大;(3)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各个方面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此外,旅游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存在较强的时空非平稳性。[结论]从效率视角切入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安全的测算和评估,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发挥好旅游业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贡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安全 效率 探索性空间分析 GTWR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成本视角的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研究——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欢 章锦河 陈敏 《中国生态旅游》 2022年第2期275-290,共16页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成本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 国家公园 黄山
原文传递
旅游疲劳的发生机制、多维特征与应对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晋坤 黄潇婷 +3 位作者 章锦河 肖潇 邢哲铭 郭籽萌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0-139,共10页
疲劳在旅游活动中极易发生且普遍存在,是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变量。疲劳一直是心理学、行为科学、交通运输、体育科学等领域的重要议题,但旅游疲劳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文章在梳理已有文献和旅游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对... 疲劳在旅游活动中极易发生且普遍存在,是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变量。疲劳一直是心理学、行为科学、交通运输、体育科学等领域的重要议题,但旅游疲劳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文章在梳理已有文献和旅游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对旅游疲劳的发生机制、多维特征与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旅游疲劳的框架体系由4个主范畴(诱发因素、疲劳表现、行为效应和应对策略)和13个范畴构成。旅游疲劳在主体因素、中介因素和客体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并表现出身体疲劳、兴趣疲劳、情感疲劳和认知疲劳的多维特征,其对游客的行为决策、体验质量和重游意愿均存在显著的复杂影响,可以通过主体提升、中介保障和客体控制3方面策略对其进行预防和缓解。旅游疲劳的探索为旅游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为游客服务和景区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疲劳 发生机制 多维特征 应对策略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共享住宿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扩散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梦林 章锦河 +2 位作者 王昶 谭雪琪 殷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0,共7页
近年来共享住宿在我国城市迅速发展,是推动城旅融合的重要驱动力。该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爱彼迎等开源平台共享住宿相关数据,应用ArcGIS技术、地理探测器方法与空间扩散理论,分析2018-2020年北京市共享住宿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影响... 近年来共享住宿在我国城市迅速发展,是推动城旅融合的重要驱动力。该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爱彼迎等开源平台共享住宿相关数据,应用ArcGIS技术、地理探测器方法与空间扩散理论,分析2018-2020年北京市共享住宿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扩散模式。结果表明:1)北京市共享住宿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分布范围、集聚程度逐渐扩大,向心力增强,东北—西南分布方向性明显;2)共享住宿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依次为餐饮、居民小区、科教文化、交通运输、体育休闲和景点,餐饮是主要影响因素;3)共享住宿业的空间扩散以等级扩散为主、传染扩散为辅,在次级城市功能区和景区扩散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共享住宿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住宿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扩散模式 北京
下载PDF
旅游敬畏的概念与研究框架
11
作者 周乐莹 章锦河 +3 位作者 徐冬 邹晨曦 马天驰 孙怡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4年第2期319-338,共20页
敬畏是人们在面对宏大而神圣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旅游敬畏则是旅游情境下特殊的敬畏体验。相比日常生活环境,旅游环境中有更为丰富的敬畏诱发源,其不仅影响旅游者的具身体验,也是形塑生态文明理念与建构文化自信的桥梁,有助... 敬畏是人们在面对宏大而神圣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旅游敬畏则是旅游情境下特殊的敬畏体验。相比日常生活环境,旅游环境中有更为丰富的敬畏诱发源,其不仅影响旅游者的具身体验,也是形塑生态文明理念与建构文化自信的桥梁,有助于发挥旅游的实践育人作用。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提出旅游敬畏的概念,剖析其性质与维度,并构建了研究的一般框架,旨在呼唤对旅游敬畏的关注。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敬畏是旅游者基于真实旅游场景,受旅游资源本体及其相关意象诱发而形成的一种伴随着宏大感与顺应需要等多重要素的浸入性体验,具有互动生成性、身心在场性、多元流动性3大性质;(2)美感、理性、信仰是旅游敬畏的3个维度;(3)凝聚共同价值、培育文化自信、践行生态文明是旅游敬畏的3大功能;(4)旅游敬畏的产生、评估、效应及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而识别旅游敬畏的诱发源、维度、结果、影响因素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四者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旅游敬畏的研究框架。但当前,旅游学在敬畏研究中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导致实践中通过旅游敬畏进一步激活旅游教育功能的需求无法被有效回应。未来应当深化旅游敬畏研究,以更充分地理解和运用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敬畏 概念 研究框架 心理情绪 旅游教育功能
原文传递
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形象认知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不同粒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小宾 章锦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年第4期550-565,共16页
世界遗产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挖掘国外游客的世界遗产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案例地,通过获取TripAdvisor网站的评论数据,从主题词、语义网络、句子情... 世界遗产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挖掘国外游客的世界遗产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案例地,通过获取TripAdvisor网站的评论数据,从主题词、语义网络、句子情感等粒度角度,展开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形象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包括整体形象、语义网络形象和情感形象3个维度,遗产景区的跨文化交流得到实现,积极情感占据主导,表达了国外游客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满意程度。(2)国外游客主要关注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体验、空间符号和服务等方面,同时关注敏感度存在差异,呈现出体验>景观>服务>空间符号的特征。(3)核心吸引物差异会导致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构建的认知网络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旅游 目的地形象认知 粒度分析 自然语言处理 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
原文传递
长三角区域经济与旅游规模异速关系的时空识别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小宾 章锦河 +4 位作者 周乐莹 孙怡 杨良健 郭丽佳 王培家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84-3002,共19页
科学认识经济增长和旅游发展关系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以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假说为理论基础,从异速增长关系视阈出发,构建2000—2019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关系模型,探究二者的时空演变特... 科学认识经济增长和旅游发展关系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以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假说为理论基础,从异速增长关系视阈出发,构建2000—2019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关系模型,探究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异速增长关系的时空变化过程,最后借助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评估异速增长的影响因素重要性及各因素的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区域经济水平与旅游规模存在较为相似的时空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区域经济水平和旅游总收入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强稳定性,旅游总人次空间特征的稳定性较差。②长三角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纵向异速关系历经区域经济扩张弱型—经济旅游基本协调型—旅游规模扩张弱型的变化过程;横向异速等级主要表现为正异速等级,多数城市旅游规模增速高于区域经济增速,发生等级跃迁变动的城市多数属于上升型,表明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速显著。③长三角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异速增长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旅游消费水平、旅游资源丰度、文化供给水平、地方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投入、对外开放程度是核心影响因子,各因子表现出较为相似的非线性影响趋势,多数因子波动后达到稳定阶段。从增速视角审视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全方位认识经济-旅游系统的内部逻辑和发展差异,是有效发挥旅游业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中功能和作用的关键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旅游规模 异速增长 随机森林回归 非线性效应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小宾 章锦河 +2 位作者 孙怡 周乐莹 王培家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3年第2期237-251,共15页
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关系是科学解读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探究2010—2019年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时空关联特征和异速增长等级变迁过程。结果表... 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关系是科学解读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探究2010—2019年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时空关联特征和异速增长等级变迁过程。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和旅游规模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二者时空关联具有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上中下游存在流域间差异性和流域内差异性。(2)长江流域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纵向(时间)标度因子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异速增长关系以区域经济增速高于旅游规模增速为主;横向(空间)异速增长关系整体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异速增长等级演变具有“整体稳定,局部波动”的特征,其中上中游变化较大,下游较为稳定。(3)长江流域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异速增长等级变迁以负异速等级转化为正异速等级的向上转变为主,多数地区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异速关系揭示了区域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联系,为实现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旅游规模 异速增长 时空格局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 被引量:60
15
作者 王培家 章锦河 +4 位作者 孙枫 曹姗姗 阚越 王昶 徐冬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4-213,共10页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西南地区1912个传统村落为案例,运用计量地理法与GIS空间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西南地区1912个传统村落为案例,运用计量地理法与GIS空间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且逐渐形成滇西北、黔东南—黔东北、黔南和云南红河州四大高密度区。(2)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子最强,地域文化次之,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社会因子影响力较弱;各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增强,且海拔高程、坡向和河流间两两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3)从影响机理来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演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是决定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基石",起着主导作用;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导向是形成现有空间格局的外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传统村落 分布格局 影响机理 自然环境 人文社会因素 政策导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