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形修正的河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评价及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闵敏 苗长虹 +1 位作者 胡志强 钟佳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2,共6页
构建加权地形修正系数的交通优势度模型,对河南省126个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进行测算。在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交通优势度呈现从中心向外... 构建加权地形修正系数的交通优势度模型,对河南省126个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进行测算。在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交通优势度呈现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类圈层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大体表现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2)河南省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修正后西部山区交通环境被高估的情况有所改善,基于修正后的交通优势度模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结果更为符合客观事实;(3)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中低度协调耦合型为主,绝大多数县市交通发展超前,交通对经济的正反馈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优势度 经济发展 空间耦合 县域单元 河南省
下载PDF
脱钩视角下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李江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92,共10页
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人地系统的基本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脱钩理论模型,探究了河南省2005-2015年间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脱钩... 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人地系统的基本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脱钩理论模型,探究了河南省2005-2015年间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多时间尺度差异,确定了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的综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间,河南省各地市城镇人口与建设用地耦合状况整体趋于优化,以人地双增且人口增速超前的扩张负脱钩为主;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的耦合状况阶段性特征明显,由不协调向极不协调方向发展,2008年前以人地双减且人口减速超前的衰退脱钩为主,2008年后人减地增的强脱钩状态在省域范围呈极化趋势。2)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态存在显著的尺度依存效应,1 a间隔下城乡人地脱钩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动态特征,5 a间隔下脱钩状态较好反映出地区发展政策背景及其执行效果,10 a间隔下的脱钩状态是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的长期累积效应和整体性发展趋势。3)河南省18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协调状况可被划分为3大类、5小类,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均处于不协调状态。分析认为,廉价用地吸引招商、形式化政绩工程、二元户籍制度固化、土地管理制度缺失、基层规划缺位是造成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分类结果提出了未来改善人口与用地关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人口 城乡建设用地 多时间尺度 脱钩状态 综合协调类型 河南省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城镇化与经济转型耦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曹静宇 王妞 +2 位作者 乔增轩 丁银盈 刘勇 《河南科学》 2018年第8期1288-1296,共9页
在构建城镇化与经济转型的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耦合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城镇化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及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构建回归模型分三个时间截面和上中下游区域对黄河流域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探... 在构建城镇化与经济转型的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耦合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城镇化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及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构建回归模型分三个时间截面和上中下游区域对黄河流域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经济转型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东部城市的耦合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低水平耦合阶段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上中游地区,随时间有向上游移动的趋势;2)黄河流域城市城镇化与经济转型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均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阶段,中度协调的耦合区域集中分布于省会城市.随时间推移,黄河下游区域城市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协调度增长最为迅速;3)三个时间截面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城镇化对于经济转型影响逐渐增大,且作用机制因黄河上中下游区域差异而不同.黄河流域大多数中心城市对于自然资源依赖严重,是阻碍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形成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良性双向反馈机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转型 耦合分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宏波 李光慧 苗长虹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9,共9页
基于专利数量视角,从省级和地级尺度对河南省2004—2016年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增速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尺度下河南省创新能力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过程。... 基于专利数量视角,从省级和地级尺度对河南省2004—2016年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增速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尺度下河南省创新能力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4—2016年,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长期以来区域空间分异明显。(2)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14个地级市创新能力增速不及省级创新能力增度,创新能力相对增速的空间格局与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大体一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典型的"俱乐部趋同"效应。(3)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调耦合关系来看,2004—2016年,河南省16个地级市处于中、低度协调耦合状态,仅郑州市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能力到达高度协调耦合。(4)省级尺度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解释度最大,政府对创新的财政支持对河南省创新能力作用明显;地级市尺度下,人才优势逐渐成为影响河南省地级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的首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流通度对河南省创新能力格局的影响呈波动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时空格局 相对发展率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下载PDF
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演化机制分析——基于河南省杏花营村和贺砦村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亚婷 潘少奇 吴娜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47,共6页
基于农户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结合案例村农户30多年作物选择行为变化,从微观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的演变机制。研究发现:受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环境变迁影响,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行为呈现明显... 基于农户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结合案例村农户30多年作物选择行为变化,从微观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的演变机制。研究发现:受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环境变迁影响,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行为呈现明显的阶段变化;农户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集约程度和利润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而放弃种植粮食作物;农户作物选择是自然条件、市场邻近、工业化和城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户作物选择行为是不断的路径破坏—创造—再破坏—再创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农户 作物选择 种植结构 演化机制
下载PDF
基于数理视角的空间界面存在性研究——以河南省城乡界面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玉玲 乔家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6,共6页
空间界面理论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但其理论架构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空间界面确实存在"这一经验判断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其存在性还缺乏理论验证。在提炼空间界面唯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空间界面的数理模型,并... 空间界面理论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但其理论架构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空间界面确实存在"这一经验判断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其存在性还缺乏理论验证。在提炼空间界面唯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空间界面的数理模型,并以城乡界面为例,以空间为内生变量,空间中的元素如经济、社会、文化等为外生变量,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以河南省108个县域为空间单元,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迭代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建构了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函数,并进行了数理推导与求解。研究表明,城市函数与乡村函数存在着交集,且其交集为无穷多个点组成的域面,即存在一个城市与乡村系统空间及其要素相互交织而成的独立系统,进而从理论上证明"城乡界面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理视角 空间界面 城乡界面 存在性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PPP项目与城镇化质量空间耦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明月 李江苏 +1 位作者 宋莹莹 孟琳琳 《河南科学》 2019年第6期995-1004,共10页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值-分段函数模型-熵值法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测度了2010—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并结合河南省PPP项目库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①河南省各地市城镇化综合质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高城镇化综...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值-分段函数模型-熵值法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测度了2010—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并结合河南省PPP项目库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①河南省各地市城镇化综合质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高城镇化综合质量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豫西、北区域;城镇化质量内部结构失衡现象明显.②河南省现有PPP项目存在泡沫化现象,即数量多、金额大、投资领域广,但项目落地率和开工率低.③河南省PPP项目对城镇化质量低的城市支撑不足,尤其是濮阳、鹤壁、信阳和开封市,项目数量和资金少.④河南省PPP项目对城镇化质量“短板”领域的支撑不足,过于重视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PPP项目 耦合分析 河南省
下载PDF
基于“水-能”关联的河南省农业灌溉过程的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杜景新 赵荣钦 +7 位作者 肖连刚 杨青林 王帅 杨文娟 张慧芳 王天俣 李永涛 冯浩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90,共9页
【目的】从资源耦合的视角揭示农业灌溉过程的碳排放机理。【方法】首先对河南省48个典型村庄不同作物灌溉过程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然后对河南省县域空间农业灌溉碳排放进行了模拟,并对县域单元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类型区划分。【结果】... 【目的】从资源耦合的视角揭示农业灌溉过程的碳排放机理。【方法】首先对河南省48个典型村庄不同作物灌溉过程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然后对河南省县域空间农业灌溉碳排放进行了模拟,并对县域单元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类型区划分。【结果】河南省农业灌溉过程的碳排放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和作物差异。在空间上,河南省农业用水量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态势,而灌溉耗能量与碳排放量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因此,农业灌溉过程的碳排放量与用水量关联度较低而与耗能量关联度较高;在作物类型上,河南省小麦的灌溉碳排放强度为105.3kg/hm^2、玉米的灌溉碳排放强度为99.5 kg/hm^2、花生的灌溉碳排放强度为73.9 kg/hm^2。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碳排放强度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态势;花生的灌溉碳排放高强度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以及淮河流域,而南阳市南部地区以及周口市的花生碳排放强度较低。基于农业灌溉碳排放效率的高低,将河南省分为4类地区:低碳排放效率区(C<40 t/t)、中碳排放效率区(40<C<100 t/t)、较高碳排放效率区(100<C<240 t/t)以及高碳排放效率区(C>240 t/t)。【结论】建议未来对不同地区灌溉方式进行差别化管理,针对不同地形、气候和作物种植区,应结合水资源可获得情况确定合理的灌溉方式,以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能消耗与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 碳排放 水-能关联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排放的时空耦合 被引量:1
9
作者 牛怡元 吴帆 《科技和产业》 2018年第6期73-78,101,共7页
运用GeoDa时空分析、脱钩指数分析河南省各地市工业产值与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并运用Kaya方程与LMDI因素分解法探讨河南省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及贡献度。研究表明:(1)豫西、豫北地区各类工业污染排放较为严重,各地市应... 运用GeoDa时空分析、脱钩指数分析河南省各地市工业产值与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并运用Kaya方程与LMDI因素分解法探讨河南省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及贡献度。研究表明:(1)豫西、豫北地区各类工业污染排放较为严重,各地市应针对性地进行污染物的治理与减排;(2)产业结构优化与排放强度降低可以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而产值规模扩大和污染物来源行业比重增加则正向拉动工业污染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发展 工业污染排放 时空分析 脱钩 LMDI因素分解法
下载PDF
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互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建伟 王艳华 +1 位作者 赵建吉 马汉楚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3-141,共9页
在对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基础上,梳理了创新能力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对国家、省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创新产出的作用;国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相关研究。... 在对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基础上,梳理了创新能力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对国家、省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创新产出的作用;国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相关研究。认为以下几方面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加强新一轮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域不同空间尺度分析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效应;加强新一轮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效应的动态研究;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创新能力 知识溢出 互动机制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04
11
作者 李二玲 崔之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2-1421,共10页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4年间,两者动态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且在地级尺度上偏低,但正逐步改善,区域差异随尺度的缩小而增大。(3)耦合协调高值区在省级层面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地级层面分布除沿海城市外,还有内陆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分布由分散逐渐集聚,宏观上已经形成"沿海-腹地"型大创新-经济合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 多尺度 中国
下载PDF
黄河变迁对金代开封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朋飞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2-129,共8页
黄河与开封关系密切。建炎二年(1128)后渐次南泛的黄河,再造了开封城及附近的地理景观。系统梳理了金代黄河下游上段河道的变迁情况,指出大定十一年(1171)黄河开始影响开封。黄河决溢南泛使开封紧邻险工、广济河淤废和东明、胙城、长垣... 黄河与开封关系密切。建炎二年(1128)后渐次南泛的黄河,再造了开封城及附近的地理景观。系统梳理了金代黄河下游上段河道的变迁情况,指出大定十一年(1171)黄河开始影响开封。黄河决溢南泛使开封紧邻险工、广济河淤废和东明、胙城、长垣政区改隶。金代黄河未决入开封城内,城市发展取决于金宋之间的军事形势和城市地位的升降,故黄河对开封无直接影响,但始终是城市的重要防御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黄河变迁 开封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汪永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69,共6页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达县域之间集聚更加明显;高高集聚区县域分布集中稳定,低低集聚区县域数量多且不稳定。经济实力增长的热点分析表明:2004—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2009—2014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结构 空间相关性分析 热点分析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段小薇 苗长虹 赵建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82,共11页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数、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行业-区位等维度对河南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河南承接...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数、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行业-区位等维度对河南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河南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规模持续增大,承接行业类型显著增多;轻工业比重高于重工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明显增加。2空间格局上,基本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外围模式,豫北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规模逐渐降低,而黄淮地区显著增强。各地市在制造业总体、轻工业、重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承接上,呈现出增强型、减弱型、补缺型、抵消型等不同的特征;专业化和多样化承接的组合类型城市之间也明显不同,地市间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行业存在雷同,但多数转移行业受地理临近性的影响不显著。3行业-区位组合上,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区位优势的指向性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转移 产业转移承接指数 河南省
下载PDF
平原农区贫困发生的空间分异及影响环境--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15
作者 张会婷 马玉玲 +1 位作者 辛向阳 乔家君 《河南科学》 2018年第8期1297-1304,共8页
基于对河南省兰考县349个村庄和3321农户的调查数据,选取村庄的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村干部因素和农户个体因素4个方面8个影响因子,借助回归分析、热点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兰考县贫困发生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 基于对河南省兰考县349个村庄和3321农户的调查数据,选取村庄的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村干部因素和农户个体因素4个方面8个影响因子,借助回归分析、热点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兰考县贫困发生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兰考县贫困发生率空间差异较大,贫困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且多集聚于乡镇边界.(2)人均耕地面积、距乡镇级政府的空间距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干部年龄、村庄患病比例、常年在外人口比例对于村庄贫困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3)贫困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扶贫措施的实施应将医疗、转移劳动力就业和实行三产结合考虑在内,应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脱贫,逐步提高农区人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兰考县
下载PDF
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演进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二玲 崔之珍 李亚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8,共9页
找出推动文明演进的内在核心要素是大力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技术—组织—环境"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农业技术经济范式的... 找出推动文明演进的内在核心要素是大力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技术—组织—环境"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农业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是农业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它包括以人为主体的农业通用技术的革命,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及农业地理环境的变迁;②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木石锄耕农业文明、青铜时代金属器锄耕农业文明、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文明、机器时代工业化农业文明和计算机时代信息生态农业文明五个阶段;③农业文明的演进呈螺旋式上升,其形态的演变是农业技术经济范式三组分及其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协同创新和协同演化的结果;④促进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核。建设以绿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信息生态农业文明将是未来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明 农业技术经济范式 演进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POI数据的郑州市文化设施的区位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1
17
作者 赵宏波 余涤非 +3 位作者 苗长虹 李光慧 冯渊博 别乾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25-1534,共10页
以服务于居民的文化设施兴趣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年和2017年郑州市文化设施空间格局的演变,并从宏观的空间形态和微观的集聚中心2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5... 以服务于居民的文化设施兴趣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年和2017年郑州市文化设施空间格局的演变,并从宏观的空间形态和微观的集聚中心2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5类文化设施的区位布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数据引入居民行为因素探究对文化设施空间形态的影响,并针对郑州市文化设施规划发展的方向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10 a来郑州市文化设施增长迅猛,由传统文化形式占优势转变为审美艺术和休闲文化占优势;(2)不同类文化设施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各类文化设施的集聚特征与其自身特点和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相关。(3)居民可支配时间、消费习惯、居民文化水平等居民群体因素对文化设施分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且不同因素对不同类文化设施的影响大小有较大差别。针对郑州市文化设施规划发展方向的建议:(1)加强市区东北部和东南部文化设施建设;(2)多注重审美艺术和休闲文化类设施的建设,迎合居民逐渐转变的精神与价值观趋向;(3)尝试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和多用途开发;(4)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综合考量不同居民群体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程度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数据(地图导航兴趣点) 文化设施 区位布局变化 地理探测器 郑州
下载PDF
汽车产业集群网络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奇瑞汽车集群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肖飞 郭建峰 +1 位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7-476,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理论本质在于专业化集聚基础上的地方化结网。基于对奇瑞汽车集群跟踪研究,获取了2005年、2010年、2014年的企业关系数据,刻画了企业网络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发现:(1)1997~2014年,奇瑞汽车集群网络经历了"松散型网络-... 产业集群的理论本质在于专业化集聚基础上的地方化结网。基于对奇瑞汽车集群跟踪研究,获取了2005年、2010年、2014年的企业关系数据,刻画了企业网络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发现:(1)1997~2014年,奇瑞汽车集群网络经历了"松散型网络-紧凑型网络-开放型网络"演化过程,网络密度和聚类系数不断增强,平均最短路径不断缩小,其中产业联系网络发育最为成熟,社会交流网络次之,创新合作网络发育最不完善;(2)奇瑞汽车集群网络演化机制本质上是路径依赖机制(政府作用、关系资源),关系选择机制(战略择定、市场选择)及学习创新机制(技术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松散型网络、紧凑型网络和开放型网络阶段,路径依赖机制、关系选择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分别发挥主导性作用;(3)奇瑞主导型集群网络正逐渐从地方集群网络向跨区域、跨集群网络发展,这与全球汽车产业网络整体发展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轴式集群 企业网络 奇瑞汽车集群 演化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从GPN 1.0到2.0: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艳华 郝均 +1 位作者 赵建吉 苗长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3,共7页
在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1.0)基础上,Coe和Yeung发展了更为动态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2.0)。通过与GPN 1.0相比,该文认为GPN 2.0形成于全球化深度调整阶段,与GPN 1.0所处的全球化加速发展阶段有较大差异;GPN 2.0对网络内的企业行动者... 在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1.0)基础上,Coe和Yeung发展了更为动态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2.0)。通过与GPN 1.0相比,该文认为GPN 2.0形成于全球化深度调整阶段,与GPN 1.0所处的全球化加速发展阶段有较大差异;GPN 2.0对网络内的企业行动者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GPN 2.0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以及动态变化具有更强的解释力;GPN 2.0提出的战略耦合的3种模式与8种区域发展类型,对区域发展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GPN 2.0理论框架还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明晰定量研究中的因果机制与研究变量、基于产业异质性分析全球生产网络的驱动力与影响因素、将国内市场与技术创新等解释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加强网络内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下的网络动态演化研究,应成为GPN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全球生产网络 全球化 区域发展
下载PDF
辽河东西支流与干流水体光学特性和组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田田 宋开山 +3 位作者 丁智 李思佳 赵莹 张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94-2804,共11页
通过对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吸收特性和荧光特征以及溶解有机碳(DOC)浓度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子流域CDOM的光学特性差异,并分析影响CDOM与DOC浓度的主要因素.对比研究发现,辽河干流CDOM与DOC相关性(R=0.89,P<0.... 通过对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吸收特性和荧光特征以及溶解有机碳(DOC)浓度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子流域CDOM的光学特性差异,并分析影响CDOM与DOC浓度的主要因素.对比研究发现,辽河干流CDOM与DOC相关性(R=0.89,P<0.01)高于西辽河(R=0.81)与东辽河(R=0.75).总悬浮物浓度(TSM)和总碱度与不同子流域CDOM/DOC相关性较高.不同流域内CDOM与DOC的浓度变化较大,西辽河CDOM和DOC浓度明显高于东辽河和辽河干流.流域内土地利用、气候条件对两者浓度的影响显著,林地和CDOM及DOC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41,-0.56),即林地面积越大,CDOM和DOC浓度越低;而农田与两者存在正相关(R=0.40,0.32),农田面积越大,相应的CDOM和DOC浓度越高;降雨量与CDOM和DOC呈现明显的负相关(R=-0.53,-0.38),说明降雨对河流CDOM的稀释作用较大.对于CDOM荧光强度Fn(355)与CDOM浓度来说,在每个子流域两者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西辽河流域(R=0.96,P<0.01).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发现,东、西辽河及辽河干流均表现出较强的类腐殖酸荧光峰(A峰和C峰),同时辽河干流表现出很强的类蛋白质峰(T峰).CDOM的吸收斜率(S)以及基于荧光光谱的FI和HIX表明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CDOM的主要来源是外源高等植物输入的大分子量DOM,但是,西辽河和辽河干流CDOM的分子量要小于东辽河CDOM组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辽河 西辽河 CDOM DOC 土地利用 荧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