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文化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李冰 《孔子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56-158,共3页
2017年4月15日,来自全国二十多家高校及学术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参加了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中国孟子研究院、黄河科技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 2017年4月15日,来自全国二十多家高校及学术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参加了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中国孟子研究院、黄河科技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同时,黄河科技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承 孔子研究院 传承发展 历史定位 中国孔子基金会 儒学研究 学术机构 儒家思想 方法论问题 自强不息精神
原文传递
近年来传统家训文化研究的学术进展述论
2
作者 陈延斌 宋子墨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1-12,共12页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集中于家训发展演进、家训内涵、家训史分期与演进规律、家训基本思想内容、传统家训教化原则与路径方法,以及传统家训特点与功能作用的研究等。党和政府也对传承优秀传统家训、建设新时代家训文化...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集中于家训发展演进、家训内涵、家训史分期与演进规律、家训基本思想内容、传统家训教化原则与路径方法,以及传统家训特点与功能作用的研究等。党和政府也对传承优秀传统家训、建设新时代家训文化积极倡导。在传统家训文化普及与现代价值借鉴方面,学界注意从整体和具体篇目两方面挖掘传统家训精华的时代价值,以便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更好以传统家训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已有家训文献整理和家训思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亦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在于:中国家训思想史与中国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伦理史的横向渗透和交互作用的研究方面远为不够;对传统家训思想内涵研究较多,但对卓有成效的家训教化载体、途径、方法研究不够;对于如何开发利用传统家训思想、教化经验等资源,实现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便创建新的家训文化,亟待加强研究;在地域家训思想史、发展史研究上,尚待进一步拓展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训文化 家训思想 家训文献 地域家训
下载PDF
《郑氏家仪》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冰 陈姝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17,共7页
作为"义门"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浦江县郑氏家族在同居共爨三百余年的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家训家风。而作为民间家礼文献的圭臬,该家族的《郑氏家仪》在家族秩序维护和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郑氏家仪》的编撰者郑泳承袭了... 作为"义门"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浦江县郑氏家族在同居共爨三百余年的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家训家风。而作为民间家礼文献的圭臬,该家族的《郑氏家仪》在家族秩序维护和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郑氏家仪》的编撰者郑泳承袭了张载、司马光和朱熹关于家礼的核心思想,秉持"礼烦则敬"的原则,借鉴《朱子家礼》的大部分内容,把儒家的"孝悌"思想贯穿于礼仪的各个环节。相较于《朱子家礼》,《郑氏家仪》适用于更加广泛的士庶社会,这不仅加速了儒家伦理世俗化的进程,将民间传统家礼发展到一个民间与官方双向互动的历史阶段,改变了《朱子家礼》产生以来单一的国礼自上而下对民间家庭仪制的影响,官僚士大夫通过自身礼教的方式得以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氏家仪 郑泳 礼烦则敬 朱子家礼
下载PDF
“国学为根论”新探——从程恩富的文化主张说起
4
作者 岳德常 《云梦学刊》 2022年第6期54-64,共11页
程恩富提出的“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文化主张,深刻地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两大思潮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国学之所以能够“为根”,不仅因为它是最深刻的哲学,而且还在于它抓住了社会治理的根本。儒家... 程恩富提出的“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文化主张,深刻地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两大思潮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国学之所以能够“为根”,不仅因为它是最深刻的哲学,而且还在于它抓住了社会治理的根本。儒家“大学之道”规定了社会治理的根本法则,是人类摆脱私有制价值体系控制之道。社会主义制度为“大学之道”的最终落实提供可能,一旦人们在“大学之道”的攀登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自然就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认识到自己同这个文化传统的有机联系,进而认同“国学为根”。在当今世界,只有中国处于“光明区”并沿着“大学之道”向上攀登,其运行轨迹是一个向上的弧线,此乃人间正道。在人类奔向自我毁灭的大趋势中,我们理当认清自己的优势,坚持自己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继续沿着“大学之道”往上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体系 大学之道 哲学范式 两个相结合
下载PDF
情深而文明:先秦儒家祭祖礼仪及其借鉴价值
5
作者 陈延斌 王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3-118,共6页
自先秦时代以来,祭祀就贯穿着中国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与战争一同被视为关系到国家存亡兴废的家国大事。据现有儒家典籍记载,先秦祭祖礼仪主要包括丧祭、时享、祫禘三类。宗庙是进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墓祭也是被允许... 自先秦时代以来,祭祀就贯穿着中国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与战争一同被视为关系到国家存亡兴废的家国大事。据现有儒家典籍记载,先秦祭祖礼仪主要包括丧祭、时享、祫禘三类。宗庙是进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墓祭也是被允许的。儒家肯定人内心的真情实感,认为人们因哀痛思慕而制定祭礼。“称情立文”与“立中节制”是儒家祭祖礼仪立制的两个主要原则。礼是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外在形式,诚与敬是践履祭礼的两个核心要求。儒家祭祖礼仪以涵养个体道德情感与构建人文主义信仰为两大价值指归,这对当下公民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祭礼 情感 人文信仰
下载PDF
生态文明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延斌 牛绍娜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自此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高级阶段,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内蕴,是"中国道...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自此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高级阶段,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内蕴,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制度性安排,但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原动力,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全球性课题,需要全球治理,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生态危机治理中的担当与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公民素质 中国道路 全球治理
下载PDF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传道放在第一位
7
作者 岳德常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4-89,共6页
闻道是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应当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为高校履行传道职责创造了有利条件,所有的高校都应当深入认识传道在新时... 闻道是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应当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为高校履行传道职责创造了有利条件,所有的高校都应当深入认识传道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切实把传道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必然会出现各种“顽瘴痼疾”。高校要履行好传道职责,首先要根据新时代的特点,深入阐发大道,推进儒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融合,构建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提高理论说服力。其次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还必须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安排课程;提高讲课艺术水平,注重传道技巧;珍惜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 传道 立德树人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履行传道职责的探索与思考
8
作者 岳德常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89-94,共6页
对传道的重视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要履行好立德树人根本职责,就必须传承发展这一优秀传统,履行好传道这项职责。黄河科技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 对传道的重视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要履行好立德树人根本职责,就必须传承发展这一优秀传统,履行好传道这项职责。黄河科技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为履行传道职责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履行传道职责,就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以构建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一是实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二是实现儒学与现实生活过程的有机融合。通过对儒家“大学之道”的深入阐发,就可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要履行传道职责,老师还必须注重传道方法,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对传统文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以传道的效果为标准。大学生正处于闻道的窗口期,如果在这个时期遇到了能够传道的老师,闻道并非难事。课程的结束只是同学们走上“大学之道”的起点,真正的功夫在于知行合一的长期坚持。要巩固传道的效果,就应当为同学们的遵道而行营造有利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 传道 立德树人
下载PDF
“絜矩之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
作者 岳德常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7-43,共7页
“絜矩之道”是儒家君子的行为法则,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等行为法则的简洁概括。它是与“大学之道”相配套的行为法则。它看起来朴实无华,却是最具革命性的... “絜矩之道”是儒家君子的行为法则,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等行为法则的简洁概括。它是与“大学之道”相配套的行为法则。它看起来朴实无华,却是最具革命性的道德法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絜矩之道”的普及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我们对“絜矩之道”的身体力行,可以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絜矩之道 大学之道 闻道君子
下载PDF
《资本论》中的价值体系问题
10
作者 岳德常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2-38,共7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共产主义运动的萌芽、成长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突破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就能在《资本论》中从对商品的分析入手,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共产主义运动的萌芽、成长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突破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就能在《资本论》中从对商品的分析入手,批判商品拜物教,逐步深入分析批判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革命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代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由它来主导社会生活过程,重组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做好了这件事情,人类才能在社会政治领域进入自由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价值体系 拜物教
下载PDF
儒家“大学之道”与文化自信
11
作者 岳德常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文化自信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问题,要确立文化自信,首先要摆脱"独断论"的控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行反思和重建,所以就要传承和发展儒家"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人类精神成长之道... 文化自信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问题,要确立文化自信,首先要摆脱"独断论"的控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行反思和重建,所以就要传承和发展儒家"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人类精神成长之道,拒绝"大学之道"便无法正确评价"大学之道";共产党人是"大学之道"的真正实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们践行"大学之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大学之道"的践行上,我们做得越好,就越是具有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体系 大学之道 文化自信
原文传递
国学为根,综合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岳德常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159-177,共19页
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必须突破旧的话语体系。要突破旧的话语体系,就要突破认识论范式的束缚,突破低水平价值体系“超循环”的束缚。要突破这两个束缚,中华民族具有独到的优势:一是我们有一个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那就是... 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必须突破旧的话语体系。要突破旧的话语体系,就要突破认识论范式的束缚,突破低水平价值体系“超循环”的束缚。要突破这两个束缚,中华民族具有独到的优势:一是我们有一个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对“闻道”的追求;二是在追求大道的过程中,发展出一门独特的学问,那就是“心性之学”,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大学之道”,它为人类突破认识论范式和私有制价值体系“超循环”的控制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大学之道”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道,亦即文化建设之道、人类解放之道。要构建一个超越以往各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新体系,构建者自身就必须率先走上“大学之道”。在构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要为人类提供科学合理的信仰,二要找到一个新的“第一原理”,推导出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在对“大学之道”的深入阐发和坚守中找到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体系 哲学范式 大学之道
原文传递
“心性之学”与无神论
13
作者 岳德常 《科学与无神论》 CSSCI 2019年第1期35-42,共8页
中华民族具有无神论的文化传统,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心性之学"。它产生于我们对人的"天命"的追求;要想实现人的"天命",人们就必须走上"大学之道";对"天命"的追求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 中华民族具有无神论的文化传统,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心性之学"。它产生于我们对人的"天命"的追求;要想实现人的"天命",人们就必须走上"大学之道";对"天命"的追求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我们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则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所以就应当继续坚持儒学所开辟的正确方向,深入认识并实现人的"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之学 天命 大学之道 无神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