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明 叶辉 +1 位作者 叶曼娜 余燕民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比较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及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176例DCIS-MI和184例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理和免疫组织化... 目的:比较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及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176例DCIS-MI和184例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两者肿块最大径≥2.5 cm、高级别组织分级、粉刺型组织亚型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头paget病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小凹蛋白(caveolin-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IS-MI在高级别组织分级、粉刺型组织亚型、肿块最大径≥2.5 cm、ER阴性、PR阴性、caveolin-1阴性、HER2阳性、Ki-67增殖指数≥14%的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导管内癌伴微浸润 导管内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的影像学和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余燕民 汪成 +2 位作者 包家林 徐明 王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的超声、钼靶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2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手术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的患者共7例,对其超声、钼靶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7...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的超声、钼靶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2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手术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的患者共7例,对其超声、钼靶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患者年龄57~77岁,平均年龄70岁。患者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超声提示,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为无回声,内见高回声性突出物,后方回声增强,未见钙化灶,肿瘤周围可见血流信号,按照2003年版美国放射协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针对超声的分级诊断标准分类为IV类。钼靶图像表现为单发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浅分叶状,密度稍高,可伴有钙化,BI-RADS分类为IV类。病理学检查见肿瘤最大径12~40 mm,平均20 mm,镜下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衬覆的肿瘤上皮细胞核为低或中等级别,外裹纤维囊;肿瘤上皮细胞呈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高表达,p53、Ki67、cerbB-2均低表达或阴性;乳头内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p63表达均阴性。结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钼靶图像和病理表现有一定特征,这些特征均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癌 超声 钼靶 病理学
下载PDF
乳腺分泌性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曾郁 王超 +2 位作者 方建萍 汤如勇 张蕴晖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方法对2例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光镜病理形态特点和标志物进行综合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瘤细胞中AE1/3、EMA、S-100、α-乳白蛋白、ER、PR、c-erbB2、CEA、GCDFP15、p53、Ki-67... 目的分析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方法对2例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光镜病理形态特点和标志物进行综合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瘤细胞中AE1/3、EMA、S-100、α-乳白蛋白、ER、PR、c-erbB2、CEA、GCDFP15、p53、Ki-67的表达,PAS及AB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分泌物的性质,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分泌性癌表现为境界相对清楚的质硬肿块。形态学上以微囊状、致密实体状和管状结构等方式生长。细胞异型性较小。癌细胞内、外含丰富的PAS及AB染色阳性的分泌物。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α-乳白蛋白;c-erbB2阴性;ER、P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p53和Ki-67表达率低。结论分泌性癌是很少见的乳腺肿瘤,具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采用组织病理、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分泌性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泌性癌 病理学 免疫组化 基因
下载PDF
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分析
4
作者 余燕民 吕珏 +2 位作者 汪成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8-822,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1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资料完整。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1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资料完整。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p53、Ki67、p63、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超声图像观察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内部回声为混合性回声,无回声区中见强回声,呈乳头状突起,后方回声增强,未见钙化灶,可见血流信号;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导管扩张或扩张的导管内见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后方回声未增强,可见钙化灶和血流信号。HE染色后显微镜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衬覆的肿瘤上皮细胞核为低或中等级别,外裹纤维囊;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上皮细胞呈肿瘤性增生和异型,其中乳头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无纤维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的上皮细胞中ER和PR均呈强阳性表达,p53、Ki67和CerbB-2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乳头内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均呈阴性表达;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乳头内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阴性表达,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阳性表达。结论超声图像和病理学独特表现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 超声 病理学
下载PDF
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伴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5
作者 徐明 叶曼娜 +1 位作者 汪成 叶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讨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MPPMC)与MPPMC伴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8例MPPMC和5例MPPMC伴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MPPMC伴IMPC均见2种形态之间... 目的探讨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MPPMC)与MPPMC伴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8例MPPMC和5例MPPMC伴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MPPMC伴IMPC均见2种形态之间的移行过渡,微乳头周围黏液逐渐消失,形成IMPC。在MPPMC向IMPC转化后癌组织Ki-67的表达率显著增高。MPPMC组淋巴结转移率仅为12.5%,而MPPMC伴IMPC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0%。淋巴结转移灶中以IMPC形态为主。结论乳腺MPPMC与IMPC可能处于同一肿瘤谱系。MPPMC伴IMPC生物学行为更差,治疗原则要参照IM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乳头状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汪成 季福 +1 位作者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45/61),淋巴结转移率为75.4%(46/61)。不同T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不同IMPC成分比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MPC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阴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阳性者(54.2%vs62.2%)(P<0.05)。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成分或以IMPC成分为主(39/43,90.7%)。结论淋巴管侵袭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生物学特征;IMPC的生物学行为并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肿瘤中IMPC成分的多少,而可能与IMPC成分本身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赛蓉 包家林 +1 位作者 赵纹芸 许伟青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TNBC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乳腺癌病例,按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分为TNBC组34例和对照组161例...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TNBC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乳腺癌病例,按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分为TNBC组34例和对照组161例。检测TNBC组织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分析其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NBC组病人的复发转移率较高(29.4%比1.2%,P<0.001)、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2.9%比90.7%,P<0.001)。TNBC组突变型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7.1%比22.4%,P<0.01),且突变型p53阳性表达与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77.8%比36.0%,P<0.05)。结论:TNBC乳腺癌复发转移率高,无病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TNBC组织中突变型p53表达上调,其可作为TNBC重要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P53蛋白 预后
下载PDF
硬化性乳腺病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对照
8
作者 李贵平 张燕 +2 位作者 徐明 朱怀仕 朱佳慧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年第3期1-2,4,共3页
目的:探讨硬化性乳腺病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对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9例209个SA及71例77个RS/CSL的临床、钼靶X线表现及病理资料,总结硬化性乳腺病变在X线表现的特征。结果:260例286个硬化性乳腺病灶中,X线表现为致密型乳腺的77... 目的:探讨硬化性乳腺病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对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9例209个SA及71例77个RS/CSL的临床、钼靶X线表现及病理资料,总结硬化性乳腺病变在X线表现的特征。结果:260例286个硬化性乳腺病灶中,X线表现为致密型乳腺的77例(29.6%),团块状密度增高125个(43.7%),斑片结节影161个(56.3%),合并各种钙化183个(64.0%),局部结构紊乱35个(12.2%),呈星状收缩15个(5.2%),结节边缘毛刺伴钙化5例(1.7%)。结论:硬化性乳腺病在X线上仍为良性增生性改变,当结构紊乱合并收缩时应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乳腺病 复杂性硬化性乳腺病 放射性疤痕 钼靶X线 病理学
下载PDF
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单鸣 汪成 +3 位作者 余燕民 陆永伟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0-713,共4页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 427例纤维乳管镜诊断和其中1 789例行手术治疗后的病理诊断。结果 3 427例乳头溢液病例接受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新生物(良、恶性)2 051例;接受手术良性新生物者1 53...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 427例纤维乳管镜诊断和其中1 789例行手术治疗后的病理诊断。结果 3 427例乳头溢液病例接受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新生物(良、恶性)2 051例;接受手术良性新生物者1 532例,病理诊断为中央型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者1 176例;接受手术恶性新生物者80例,病理诊断为乳腺癌者52例。纤维乳管镜对中央型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为76.76%,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3.87%。结论纤维乳管镜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作为临床对乳头溢液患者较好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乳管镜 乳头溢液 乳腺导管内肿瘤
下载PDF
CD147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叶辉 徐明 +2 位作者 叶曼娜 许杰莉 汪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中CD14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各分子亚型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CD147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4.10%(161/251),腔面A亚型阳性表达率为29.3...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中CD14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各分子亚型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CD147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4.10%(161/251),腔面A亚型阳性表达率为29.30%(12/41),腔面B亚型阳性表达率为50.00%(35/7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亚型阳性表达率为75.00%(42/56),三阴性(TNBC)亚型阳性表达率为85.70%(72/84)。在分子亚型中两两比较结果显示,HER2阳性亚型与TNBC亚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其余各亚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临床病理特征中CD147的高阳性表达率与高组织学分级、高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R)阴性及HER2阳性相关。结论 CD147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与2013年第13届St 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共识相一致,即腔面A亚型内分泌治疗敏感、惰性、预后较好,腔面B亚型内分泌治疗较差、侵袭性较强、预后较差及<40岁女性患者中HER2亚型与TNBC亚型发病率相对较高,预后均较差。CD147抗体的研制有可能在浸润性乳腺癌TNBC亚型的个性化分子靶向治疗上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浸润性乳腺癌 分子亚型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CD147基因沉默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成 庄志刚 +1 位作者 单鸣 徐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5-311,共7页
目的·探讨CD147基因沉默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及3株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HCC70和T4-2),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内CD147 m RNA... 目的·探讨CD147基因沉默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及3株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HCC70和T4-2),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内CD147 m RNA和蛋白表达。设计针对人CD147基因编码区的si RNA序列,构建重组慢病毒Lv-sh RNA-CD147并感染乳腺癌细胞,设立阴性对照(Lv-NC感染组)和不感染细胞对照(细胞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D147基因沉默效果;采用MTT法和Transwell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能力。收集病毒感染后72 h的HCC70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增殖、迁移、凋亡相关蛋白(β-catenin、MMP2、MMP9和Bax)的表达。结果·3株乳腺癌细胞中CD147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HMEC细胞(P<0.01)。与Lv-NC感染组和细胞对照组比较,Lv-sh RNA-CD147感染组CD147 m RNA和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后72 h,与相应的Lv-NC感染组和细胞对照组比较,Lv-sh RNA-CD147感染组HCC70细胞内β-catenin、MMP2、MMP9表达降低,而Bax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47基因沉默可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CD147 基因沉默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汪成 单鸣 +3 位作者 牛瑞洁 叶曼娜 徐明 庄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CD14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47在T... 目的·探讨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CD14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47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82%(90/110),CD147表达与组织学分级、Ki-67高表达、p5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00,P=0.047,P=0.046)。与年龄、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147在TNBC组织中的不同表达强度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具有一定关系(P=0.024,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147与Ki-67是TNBC预后的风险因子,其阳性表达率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结论·CD147在TNBC组织中呈高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判断因子。CD147抗体的临床应用有可能成为TNBC重要的靶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Foxp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纹芸 沈坤炜 +3 位作者 包家林 徐明 谢轶群 陈赛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3-538,共6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Foxp3+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0例乳腺癌以及2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取自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5年1-12月),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Foxp3+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0例乳腺癌以及2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取自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5年1-12月),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以及ER、PR、P53、Bcl-2、HER-2表达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间质Foxp3+细胞浸润和实质Foxp3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50.6%vs 13.6%,P<0.05;38.1%vs 4.5%,P<0.05);乳腺癌Foxp3+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表达间无相关性(P>0.05)。乳腺癌间质Foxp3+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53过表达呈正相关(P<0.05);癌实质Foxp3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和P53过表达呈正相关(P<0.05);但两者与ER、PR、HER-2、Bcl-2过表达均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乳腺癌中Foxp3表达和Foxp3+细胞浸润都是影响5年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Foxp3的表达不是影响乳腺癌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乳腺癌组织高表达Foxp3蛋白可作为一个潜在的乳腺癌生物标记物,但不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P3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涤纶毡片重建环状韧带治疗桡骨小头脱位 被引量:9
14
作者 蔡兵 慕小瑜 +3 位作者 于沈敏 蒋树娟 李敏 张鹏翼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 观察涤纶毡片植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变化和用于重建人体环状韧带治疗桡骨小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于皮下组织、肌肉组织、脂肪组织内植入涤纶毡片。于1、2、4、8、12周收集上述组织标... 目的 观察涤纶毡片植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变化和用于重建人体环状韧带治疗桡骨小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于皮下组织、肌肉组织、脂肪组织内植入涤纶毡片。于1、2、4、8、12周收集上述组织标本,作光镜、电镜观察。临床治疗单纯桡骨小头脱位7例,Monteggia骨折10例,并随访疗效。结果 早期毡片周围出现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中央为“盲区”。4周左右,“盲区”被排列致密的胶原纤维所替代,12周左右植入的毡片均出现胶原化。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37.25个月。其中13例肘关节伸屈和旋转功能在手术后3~4周完全恢复,4例陈旧性Monteggia骨折伸屈功能恢复较早(1个月),但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较慢(2~3个月)。结论 涤纶毡片的网状结构及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诱导纤维组织长入形成新的韧带,用于重建人体环状韧带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毡片 重建 环状韧带 桡骨小头脱位
下载PDF
涤纶毡片人工韧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敏 慕小瑜 +2 位作者 蒋树娟 蔡兵 林菁菁 《临床骨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 观察涤纶毡片植入肌肉、脂肪、皮下组织后的组织相容性差异。方法 用涤纶毡片植入 6 0只白鼠不同部位 ,用组织学、电镜和ECT方法观察其与组织的反应。结果 涤纶毡片与肌肉组织相容性最好 ,脂肪组织次之 ,皮下组织对涤纶毡片有... 目的 观察涤纶毡片植入肌肉、脂肪、皮下组织后的组织相容性差异。方法 用涤纶毡片植入 6 0只白鼠不同部位 ,用组织学、电镜和ECT方法观察其与组织的反应。结果 涤纶毡片与肌肉组织相容性最好 ,脂肪组织次之 ,皮下组织对涤纶毡片有轻度排异反应。结论 涤纶毡片在不同组织存在组织相容性差异 ;能用于修复和重建人体受损的韧带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韧带 实验研究 涤纶毡片 韧带 组织相容性
下载PDF
MUC1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轶群 包家林 +2 位作者 徐明 裔海鹰 黄雷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81-785,共5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1,MUC1)强阳性表达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中对指导预后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35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将乳腺癌分为四个免疫表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免疫表型中MUC1...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1,MUC1)强阳性表达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中对指导预后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35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将乳腺癌分为四个免疫表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免疫表型中MUC1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5例乳腺癌患者中MUC1强阳性表达率为46.3%,MUC1强阳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非强阳性表达者,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35例乳腺癌中ER+/PR+、HER2-型130例,ER+/PR+、HER2+型64例,ER-、PR-、HER2+型67例,ER-、PR-、HER2-型74例;MUC1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56.3%、32.8%和27.0%,MUC1强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免疫表型相关(P<0.01)。预后分组分析表明ER+/PR+、HER2-型,ER-、PR-、HER2+型乳腺癌患者中,MUC1强阳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非强阳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1强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免疫表型相关,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ER+/PR+、HER2-型及ER-、PR-、HER2+型乳腺癌中MUC1强阳性表达提示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黏蛋白1 免疫表型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全子宫切除术后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变化与子宫内膜相应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瑾蔚 杨佳 张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112-2114,共3页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子宫内膜组织中相应受体的量化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未绝经病人70例(观察组),根据术后标本中测得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含量分为3组,A组,雌激素受体平均含量&g...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子宫内膜组织中相应受体的量化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未绝经病人70例(观察组),根据术后标本中测得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含量分为3组,A组,雌激素受体平均含量>80%;B组,50%~80%;C组,<50%。所有病人分别于术前经净7d内及术后6个月同一日早晨空腹抽血测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另同时选择体检人群中健康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所测FSH、LH、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E2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半年A、B、C3组分别与术前比较FSH、LH(C组除外)均明显升高,E2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无明显变化;术后组间比较,A组FSH、LH明显高于C组,E2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B、C组术后FSH均上升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LH均上升,但B组上升较C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E2均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后半年卵巢功能明显衰退,且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含量高的A组较受体含量低的B、C两组卵巢功能改变更明显,证实了子宫内膜受体在生殖内分泌系统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切除术 雌激素 孕激素 受体
下载PDF
用多聚酶链反应直接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DNA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健 魏洋 +3 位作者 沈清 吴婷 蒋松娟 陈诗书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584-586,共3页
鼻咽癌患者体内 EB(Epstein-Barr)病毒的检测,目前常用血清学的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对 WHO-Ⅰ型者阳性检出率亦较低,近年来用核素标记的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可提高检出率,但需用放射性核素和较多的新鲜癌组织。本文介绍用多聚酶链反... 鼻咽癌患者体内 EB(Epstein-Barr)病毒的检测,目前常用血清学的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对 WHO-Ⅰ型者阳性检出率亦较低,近年来用核素标记的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可提高检出率,但需用放射性核素和较多的新鲜癌组织。本文介绍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石蜡包埋鼻咽癌组织中 ER病毒 DNA 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B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秀玲 益丽娜 +2 位作者 邹珏 袁亚 王雪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0-422,428,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β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β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UH)10例,伴不典型增生(AH)1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8、34βE12、p63和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头状瘤伴UH、AH及IDPC时,CK5/6在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0、3/10、0/8;34βE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4/10、1/8。CK8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阳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均为阴性。p63和SMA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阴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基底型CK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有助于乳头状瘤是否伴UH、AH或IDPC的鉴别诊断。乳头状瘤伴上皮增生时有多种细胞成分参与,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肿瘤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
下载PDF
hTERT mRNA、UbcH10和Ki-67在乳腺大汗腺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明 许杰莉 +1 位作者 周英姿 许伟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39-1243,共5页
目的探讨UbcH10、Ki-67和hTERT mRNA在乳腺大汗腺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标记物UbcH10和Ki-67,显色原位杂交检测hTERT mRNA在20例大汗腺化生(APM)、26例大汗腺腺病(AA)、32例非典型性大汗腺增生(AAH)、2... 目的探讨UbcH10、Ki-67和hTERT mRNA在乳腺大汗腺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标记物UbcH10和Ki-67,显色原位杂交检测hTERT mRNA在20例大汗腺化生(APM)、26例大汗腺腺病(AA)、32例非典型性大汗腺增生(AAH)、22例大汗腺导管内癌(ADCIS)和35浸润性大汗腺癌(IAC)的表达。结果 UbcH10、Ki-67和hTERT mRNA在APM、AA、AAH、ADCIS和IA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5.0%和45.0%)、(50.0%、50.0%和84.6%)、(62.5%、62.5%和81.3%)、(81.8%、81.8%和81.8%)和(94.3%、94.3%和85.7%),呈正相关。Ki-67在APM、AA、AAH、ADCIS和IAC中表达的平均增殖指数分别为1.01%、5.35%、7.53%、16.05%和31.12%。hTERT mRNA、Ki-67和UbcH10表达的阳性率在APM与AA、AAH、ADCIS和IAC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A、AAH、ADCIS和IAC相邻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平均增殖指数在AA、AAH与ADCIS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乳腺大汗腺谱系中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大汗腺病变 UBCH10 KI-67 hTERTm RNA 免疫组织化学 显色原位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