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耕层有效硫状况及硫肥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吴英 孙彬 迟凤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7-480,共4页
关键词 土壤 耕层 有效硫 硫肥 有效性
下载PDF
黑龙江南部黑土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魏丹 迟凤琴 +2 位作者 史文娇 李双异 汪景宽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1期65-68,73,共5页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南部典型黑土区双城市土壤全量铜(Cu)、锌(Zn)、铅(Pb)、镍(Ni)、镉(Cd)5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可用球状模型...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南部典型黑土区双城市土壤全量铜(Cu)、锌(Zn)、铅(Pb)、镍(Ni)、镉(Cd)5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可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较好地拟合。其中Zn、Ni和Cd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这3种重金属元素受土壤内在属性影响较大。而Cu和Pb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表明这2种重金属元素由土壤内在属性和人为因素共同起作用。Cd、Pb和Cu较Zn和Ni的变程小,说明研究区土壤前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可能主要受到较小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异规律如下:Cu和Ni呈东高西低的趋势,Pb呈南高北低的趋势,而Zn和Cd分别表现为块状分布和岛状分布的特点。图3,表2,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重金属 空间分异 GIS 地统计学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水稻施肥模型研究初报
3
作者 吴英 魏丹 +1 位作者 高洪生 韩晓增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7-128,共2页
采用REG—2肥料效应方程程序,建立了白浆土、黑土、草甸黑土、黑钙土等四种不同类型水稻土壤的氮、磷两因素数学模型。通过肥料效应方程及等产线图求得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氮、磷用量及比例,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水稻 数学模型 土壤类型 施肥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黑土酸化的治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喜林 周宝库 +2 位作者 孙磊 高中超 袁恒翼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8-52,共5页
文章针对黑龙江省耕地黑土发生酸化的现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发现在白浆化黑土、草甸黑土中施用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生石灰后大豆株高、荚数均有增加;白浆化黑土中施用有机肥料增产效果最显著,与对照相比增产428.4kg.hm-2,增产百... 文章针对黑龙江省耕地黑土发生酸化的现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发现在白浆化黑土、草甸黑土中施用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生石灰后大豆株高、荚数均有增加;白浆化黑土中施用有机肥料增产效果最显著,与对照相比增产428.4kg.hm-2,增产百分率为19.87%;其次是施用草木灰,增产14.81%。施用生石灰增产效果不明显,在草甸黑土中施用草木灰时大豆增产效果要好于生石灰,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草木灰处理增产7.77%。施用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生石灰都能使土壤的pH提高,对治理土壤酸化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酸化 治理措施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黑土区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影响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玲 孙彦坤 周宝库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8,共6页
以1980~200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比较了不同施肥制度对黑土区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全面提高黑土区土壤肥力,其中以有机肥+氮钾化肥效果最佳;速效磷受施肥制度影响最大。有机肥+磷化肥提高有机... 以1980~200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比较了不同施肥制度对黑土区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全面提高黑土区土壤肥力,其中以有机肥+氮钾化肥效果最佳;速效磷受施肥制度影响最大。有机肥+磷化肥提高有机质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氮化肥提高碱解氮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磷钾化肥提高速效磷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氮钾化肥提高速效钾含量效果最佳。在有机肥+氮磷钾化肥处理下,有机质和碱解氮在1980~2006年年纪波动显著;磷钾化肥处理下,速效磷在1980~2006年年纪变化显著;在磷化肥处理下,速效钾在1980~2006年年纪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制度 土壤肥力
下载PDF
黑龙江省几种主要耕地土壤肥力限制因素的数学分析与筛选 被引量:4
6
作者 宿庆瑞 迟凤琴 邢哲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5年第3期31-33,共3页
本文对黑龙江省4种主要耕地土壤即黑土、黑钙土、白浆土和风沙土的若干肥力指标进行了模糊聚类筛选、确定了与每类土壤相对应的彼此相互独立的肥力因素.其中黑土9个.黑钙土6个.白浆土7个、风沙土6个。然后依此对每类土壤的各剖... 本文对黑龙江省4种主要耕地土壤即黑土、黑钙土、白浆土和风沙土的若干肥力指标进行了模糊聚类筛选、确定了与每类土壤相对应的彼此相互独立的肥力因素.其中黑土9个.黑钙土6个.白浆土7个、风沙土6个。然后依此对每类土壤的各剖面点的肥力(本文以粮豆平均产量表示)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了每类土壤的肥力限制因素.即黑土:侵蚀程度和土壤全磷:黑钙土:腐殖质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和pH值;白浆土:耕层厚度;风沙土:土壤全氮和土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限制因素 模糊聚类筛选 黑龙江
下载PDF
黑龙江省化肥利用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晓鸣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57,61,共4页
分析了当前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不同地区农作物的化肥用量及比例、施肥方法、施肥制度及化肥使用现状 ,查明了障碍化肥利用率提高的限制因素 ,指出了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技术与措施 ,以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及增强作物抗逆性的目... 分析了当前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不同地区农作物的化肥用量及比例、施肥方法、施肥制度及化肥使用现状 ,查明了障碍化肥利用率提高的限制因素 ,指出了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技术与措施 ,以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及增强作物抗逆性的目的。表 5 ,参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利用 现状 对策 黑龙江 肥料利用率 精准农业施肥技术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产量与环境效应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双城市为例
8
作者 张久明 谷思玉 +1 位作者 赵军 孟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8-180,共3页
以1986年和2000年1:10万陆地卫星解译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14年来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对粮食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城市旱田面积、草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在逐年减少,分别减少... 以1986年和2000年1:10万陆地卫星解译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14年来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对粮食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城市旱田面积、草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在逐年减少,分别减少1841.15hm2、3030.25hm2和70.86hm2;城镇用地、居民用地、林地和水田面积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581.78hm2、363.91hm2、1103.5hm2和2934.77hm2;双城市粮食产量趋于一种起伏的上升状态,由1982年37.3万t上升到2001年135.3万t,最高年份1998年粮食产量为165.1万t;从双城市1957~2000年的年均气温和降水分析得出,年均气温上升,年均降水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效应 粮食产量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溴甲烷土壤灭菌对大豆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阮维斌 王敬国 +3 位作者 张福锁 李小鸣 王玉峰 宿庆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59-764,共6页
利用溴甲烷田间土壤灭菌 ,研究灭菌对正茬、重茬大豆苗期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灭菌处理后重茬 (连续种植 3a)地大豆根系生长良好 ,根系形态明显改善 ,总根长、主根长、植株鲜重和根瘤数增加、孢囊线虫孢囊数为0。而灭... 利用溴甲烷田间土壤灭菌 ,研究灭菌对正茬、重茬大豆苗期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灭菌处理后重茬 (连续种植 3a)地大豆根系生长良好 ,根系形态明显改善 ,总根长、主根长、植株鲜重和根瘤数增加、孢囊线虫孢囊数为0。而灭菌处理后 ,正茬地大豆根系前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 ,主根长、总根长、植株鲜重和侧根数有降低的趋势 ,但随时间推移 ,抑制幅度降低。溴甲烷处理促进大豆结瘤。灭菌后 ,重茬大豆与正茬大豆根系生长差异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溴甲烷 灭菌 连作障碍 苗期 根系生长 土壤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英 王爽 +3 位作者 李伟群 魏丹 周宝库 王玉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32-636,共5页
文章针对哈尔滨黑土27年长期定位施肥现状进行微生物数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肥料不仅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而且也使细菌、真菌数增加。其中,施用有机肥是引起微生物数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 文章针对哈尔滨黑土27年长期定位施肥现状进行微生物数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肥料不仅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而且也使细菌、真菌数增加。其中,施用有机肥是引起微生物数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量也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微生物区系 土壤肥力 施肥定位
下载PDF
规模经营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高效平衡施肥效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黄立梅 黄绍文 +1 位作者 刘双全 周卫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205-211,共7页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规模经营的黑龙江江川农场76.5hm2水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高效平衡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试区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N、P、K和Zn,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三种网格(50m×50m、100...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规模经营的黑龙江江川农场76.5hm2水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高效平衡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试区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N、P、K和Zn,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三种网格(50m×50m、100m×100m和150m×150m)取样尺度下试区9个水稻田块间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总体上均显著,但同一田块三种网格取样尺度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三种网格取样尺度的同一土壤速效养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空间相似性。表明按150m×150m网格进行土壤取样,能对规模经营稻田不同田块土壤主要养分状况进行正确评价;对规模经营的江川农场试区稻田可按田块(6.3~12.9hm2/田块)为管理单元进行土壤养分分区管理。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作物优质高产推荐施肥咨询服务系统,形成了试区水稻高效分区平衡施肥技术。该技术增产4.3%~11.2%,增收779~1532元/hm2,提高氮肥利用率12.6~14.0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经营稻田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空间变异 平衡施肥效应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伟群 王爽 +4 位作者 王英 魏丹 周宝库 王玉峰 杨思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2-925,共4页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措施条件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中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决定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各处理土壤中细菌总数由花期逐渐增加,...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措施条件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中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决定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各处理土壤中细菌总数由花期逐渐增加,结荚期达最大值,到成熟期明显下降。各个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与土壤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有机+无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肥处理 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黑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8
13
作者 周宝库 张喜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1980年开始,在小麦—大豆—玉米轮作制中,研究长期定位施用常量的氮、磷、钾(小麦、玉米施肥量为N150、P2O575、K2O75kg/hm2;大豆为N75、P2O5150、K2O75kg/hm2)和有机肥(马粪,折N75kg/hm2,只在玉米后茬上施用),以及二倍和四倍量对土壤... 1980年开始,在小麦—大豆—玉米轮作制中,研究长期定位施用常量的氮、磷、钾(小麦、玉米施肥量为N150、P2O575、K2O75kg/hm2;大豆为N75、P2O5150、K2O75kg/hm2)和有机肥(马粪,折N75kg/hm2,只在玉米后茬上施用),以及二倍和四倍量对土壤磷素积累、形态变化及磷肥后效的影响。23年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黑土土壤全磷下降37 4%、速效磷下降了60%;施用磷肥土壤全磷增加53 9%~65 7%、速效磷增加6~15倍。积累的磷素大部分以有效性较高的Ca2-P、Ca8-P、Al-P形态积累在土壤中,施用磷肥可使Ca2-P增加4~15倍,Ca8-P增加4~16倍,Al-P增加1 6~11 8倍,Fe-P增加1 4~4 4倍,O-P增加0 6~1 7倍,Ca10-P增加0 3~0 7倍。所积累在土壤中的磷素具有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磷素形态 有效性 长期施肥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大豆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Ⅰ)——可溶性总糖含量积累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马春梅 郭海龙 +2 位作者 龚振平 魏丹 迟凤琴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69,共5页
大豆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糖类,本文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器官的可溶性总糖的最大含量值出现在结荚期,荚果中的可溶性总糖表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规律。在... 大豆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糖类,本文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器官的可溶性总糖的最大含量值出现在结荚期,荚果中的可溶性总糖表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规律。在大豆生育过程中,叶柄是各器官中糖类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可溶性总糖含量为叶柄>叶片>根>茎,秣食豆总糖含量最高;小金黄、丰收10和绥农14叶柄和根中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1、0.905、0.932),龙选1号、不结瘤大豆和秣食豆的叶柄和根中的总糖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74、0.850、0.6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可溶性总糖 积累规律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艳军 张喜林 +3 位作者 高中超 刘颖 马星竹 周宝库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87-291,共5页
为摸清长期施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哈尔滨地区黑土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由于土壤环境状况发生了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施肥土壤线虫群落的种类及... 为摸清长期施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哈尔滨地区黑土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由于土壤环境状况发生了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施肥土壤线虫群落的种类及数量与对照相比均呈下降的趋势;施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度,并对植物寄生线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及NPK肥不仅能显著降低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的数量,而且对植物寄生线虫种的多样性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施肥 线虫群落
下载PDF
植物抗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文功 殷奎德 高中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共4页
提高作物的抗冻性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冷诱导基因、CBF、ICE、抗冻蛋白基因、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脯氨酸基因、SOD基因与抗冻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对这些抗冻相关基因进行转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抗... 提高作物的抗冻性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冷诱导基因、CBF、ICE、抗冻蛋白基因、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脯氨酸基因、SOD基因与抗冻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对这些抗冻相关基因进行转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抗冻性。而一些抗冻基因应用到作物上,也可以提高作物的抗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诱导基因 CBF ICE 抗冻蛋白 转基因植物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大豆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Ⅱ)蔗糖含量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春梅 郭海龙 +2 位作者 龚振平 魏丹 迟凤琴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植株营养器官中蔗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开花期;荚果中的蔗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叶部和根中的蔗糖含量较高,是合成和贮藏蔗糖的主要... 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植株营养器官中蔗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开花期;荚果中的蔗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叶部和根中的蔗糖含量较高,是合成和贮藏蔗糖的主要部位;茎部蔗糖含量处于最低水平,不同大豆品种间的蔗糖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绥农14叶片和叶柄的蔗糖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5**),丰收10和秣食豆叶片和叶柄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54*,r=0.823*),绥农14和龙选1号叶片和茎的蔗糖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r值分别为0.724、0.7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蔗糖 积累规律
下载PDF
分根法研究连作条件下大豆根系的生长 被引量:3
18
作者 阮维斌 李晓鸣 +2 位作者 王玉峰 王敬国 张福锁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盆栽条件下利用分室法研究大豆根系等分后处于不同介质条件下根系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 ,在重茬灭菌土中根系发育良好 ,重茬土中根系的发育因另一室中的介质不同而表现不同。
关键词 分根 大豆 连作障碍 溴甲烷 根系生长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核盘菌对大豆寄主的破坏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军政 杨谦 +3 位作者 魏丹 杨雷 张喜林 陈雪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3-636,共4页
大豆菌核病已成为我国大豆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愈来愈大。为揭示不同大豆品种受到核盘菌侵染后植株形态,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收集黑土区不同地点核盘菌菌核进行分离,观察病原菌对大豆寄主形态学危... 大豆菌核病已成为我国大豆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愈来愈大。为揭示不同大豆品种受到核盘菌侵染后植株形态,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收集黑土区不同地点核盘菌菌核进行分离,观察病原菌对大豆寄主形态学危害性,分析其对寄主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菌核分离物其形态特征是不同的;病原菌首先侵染大豆子叶产生白色菌丝,进而侵染大豆叶片、茎秆、荚,最终在茎秆内、荚中形成菌核。大豆寄主受到核盘菌病原侵染后,百粒重下降9.9%~20.8%,脂肪、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0.95%-1.81%和0.17%-1.12%,氨基酸总量下降0.59%-4.98%。3个大豆品种中17种氨基酸含量变化是垦鉴4号氨基酸均有下降趋势;哈97-124品系只有一种氨基酸含量没有下降(组氨酸);黑农35则有5种氨基酸(组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含量没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核盘菌 破坏性
下载PDF
青贮玉米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滕险峰 迟凤琴 +1 位作者 高中超 赵秋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8-131,146,共5页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青贮玉米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定量地评价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与青贮玉米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氮磷钾组合方案。从青贮玉米最大...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青贮玉米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定量地评价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与青贮玉米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氮磷钾组合方案。从青贮玉米最大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其最优氮肥(N)用量范围为308.4~365.0 kg/hm2,最优钾肥(K2O)用量范围为65.5~89.8 kg/hm2,磷肥(P2O5)用量最佳范围为100.1~117.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施肥 氮磷钾配合 产量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