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内科历史沿革及问题与对策
1
作者 梅蕾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178-178,182,共2页
中医内科萌芽为殷商时期的"疾医",春秋战国至秦汉为发展时期,《黄帝内经》体现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创立理、法、方、药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魏晋至金元时期充实了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内... 中医内科萌芽为殷商时期的"疾医",春秋战国至秦汉为发展时期,《黄帝内经》体现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创立理、法、方、药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魏晋至金元时期充实了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内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内科"命名著作,标志着学科成形。内科疾病具有发病缓慢,初期不易察觉,受制于病人体质、情感、行为及外界环境转变等特点,研究范围包括七情六欲、七经八脉、五脏六腑等,古代医家常称之为"杂医"、"大方脉"。中医医师科研多为将古人见解、理论翻译出来,很难跨越传统中医内科研究界限,缺乏现代中医内科医学气息及研究深度与广度,药剂解释更多直接将古人见解译为白话文,更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加以验证,对药剂解释提出自己的见地;实验研究难以保证数据严谨、步骤合理科学,过程中一些现象记录及描述用词不准,模棱两可,易产生歧义,结果难以信服。有些研究照搬西医疾病诊断管理及评价体系,两者理论内涵出入甚大,且未能本土化。可将中医、西医内科融汇,立足中医内涵,实现多元化,要"虚怀若谷",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获得解释说明、科学实验手段等,不断从自身错误中发现不足,渐渐完善实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内科 疾医 杂医 大方脉 中西医结合 辨证论治 批判性思维 科研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