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质疑 被引量:24
1
作者 陈彦晶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3期112-116,共5页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无权处分场合,不应适用《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因为和交易安全进行价值衡量的,不仅仅是股东的股权,还有股东的身份、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公司的股权结构、其他股东的同意和优先购买权等众多法律价值目标。对于...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无权处分场合,不应适用《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因为和交易安全进行价值衡量的,不仅仅是股东的股权,还有股东的身份、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公司的股权结构、其他股东的同意和优先购买权等众多法律价值目标。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应当适用商法上的权利外观责任法理,制度的依据在于《公司法》第33条第3款,具体应严格限定在登记错误的情况下,并且这种错误是可归责于相关权利人的,第三人的善意应为"非因重大过失而不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 无权处分 登记错误 善意取得 权利外观责任
下载PDF
民间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尚海涛 张晓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93,共9页
[主持人手记]刚刚过去的2011年,或可认为是中国民间法研究史上值得特别关注的一年。这一年,在全国性学术会议方面,除了一年一度的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年会和“中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论坛”之外,在中国人类学研究会下,成立了中国法... [主持人手记]刚刚过去的2011年,或可认为是中国民间法研究史上值得特别关注的一年。这一年,在全国性学术会议方面,除了一年一度的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年会和“中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论坛”之外,在中国人类学研究会下,成立了中国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首次学术会议;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下,成立了中国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首次学术会议;与此同时,“全国第二届原生态文化论坛”在广西贺州召开,其中有关民间法和民族习惯法的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 中国民族 民族习惯法 专业委员会 学术会议 文化论坛 中国人类学 法律人类学
下载PDF
民族复兴与“黄河”影像话语的建构 被引量:7
3
作者 孙胜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44-47,共4页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在于文明与文化的复兴,“黄河”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象征符号。在激发社会想象和文化理想层面,“黄河”影视形象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象征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多种蕴含。民族、国家危亡的抗战时期,黄河是民族认同与...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在于文明与文化的复兴,“黄河”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象征符号。在激发社会想象和文化理想层面,“黄河”影视形象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象征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多种蕴含。民族、国家危亡的抗战时期,黄河是民族认同与民族命运共同体象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黄河的影像建构更加突出强调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能指意义;而在讲述黄河故事的献礼片中运用“家国同构”的模式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做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复兴 黄河 共同体 家国同构
下载PDF
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10年)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晓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8,共10页
本次学术报告分别从民间法的本体研究、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10年度中国民间法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予以客观呈现并进行简要评价。一年来,学者们在对民间法的本体研究... 本次学术报告分别从民间法的本体研究、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10年度中国民间法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予以客观呈现并进行简要评价。一年来,学者们在对民间法的本体研究、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予以不断拓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其中,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主要从历史与现实二维角度进行,而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体现了民间法研究向司法领域转向的自觉性,赋予了民间法研究更为深层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关怀。由于经验法学理论研究始终具有其局限性,所以作为民间法论者必须要深入研究民间法及其理论研究的限度问题,唯有如此,民间法研究才可真正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 国家法 实证研究 司法运用
下载PDF
关于一宗汉代“劫质”案的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永强 张晓芳 张洪恩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123-125,共3页
汉代"劫质"案及相关案件的处理是汉代法律实践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需要多方面考察分析。"桥玄幼子劫持案"从社会治安角度看,是一宗极不平常的"劫质"案,其特殊性在于桥玄的态度和现场治安官员司隶校尉... 汉代"劫质"案及相关案件的处理是汉代法律实践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需要多方面考察分析。"桥玄幼子劫持案"从社会治安角度看,是一宗极不平常的"劫质"案,其特殊性在于桥玄的态度和现场治安官员司隶校尉的处理方法。通过分析,"桥玄幼子劫持案"的发生时间和其特殊性得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司隶校尉 劫质 赎质
下载PDF
汉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研究——以汉代“劫质”案例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林永强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第1期9-13,共5页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倍受汉代统治阶级重视。在汉代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并存关系,其中在汉代道德观念中体现着深刻的法律思想,而在汉代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中同样体现...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倍受汉代统治阶级重视。在汉代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并存关系,其中在汉代道德观念中体现着深刻的法律思想,而在汉代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中同样体现着厚重的道德观念,而汉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汉代社会之中。而本文通过对汉代"劫质"案的考察就集中体现了笔者对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一种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劫质 道德 法律
下载PDF
特许经营在反垄断法上的豁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彦晶 《北方法学》 2011年第3期109-114,共6页
从表面上看,特许经营所采用的分割销售市场、固定转售价格等措施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但是其具有享受豁免的理论和法律理由。理论的理由在于特许经营本身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其发展仰仗于这些措施的采用;法律的理由在于《反垄断法》... 从表面上看,特许经营所采用的分割销售市场、固定转售价格等措施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但是其具有享受豁免的理论和法律理由。理论的理由在于特许经营本身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其发展仰仗于这些措施的采用;法律的理由在于《反垄断法》提供了多种豁免条件,可以适用于特许经营。但特许经营在反垄断法上的豁免存在例外,《反垄断法》调整特许经营应当谨慎并保持克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垄断 特许经营 豁免
下载PDF
汉朝针对降附乌桓的军政管理措施考论
8
作者 林永强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西汉武帝时期,乌桓开始降附汉政府。汉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其加强管理并使其协助汉政府守边。在东汉初年,众多乌桓族人逐渐开始向化并不断归降汉政府,于是东汉政府便将其迁居于塞内缘边诸郡予以军政管辖。自乌桓降附之后,东汉政... 西汉武帝时期,乌桓开始降附汉政府。汉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其加强管理并使其协助汉政府守边。在东汉初年,众多乌桓族人逐渐开始向化并不断归降汉政府,于是东汉政府便将其迁居于塞内缘边诸郡予以军政管辖。自乌桓降附之后,东汉政府对乌桓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军政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其管理,而整个汉代政府对降附乌桓所采取的军政管理实质上属于边疆社会治安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乌桓 保塞 降附 治安管理
下载PDF
浅析权威主义对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9
作者 王春英 《西伯利亚研究》 2011年第3期48-52,共5页
权威主义在俄罗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是俄文化传承中搭载的一个重要精神元素,是解读俄政治文化策略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是在沙俄、苏联,还是在后苏联时期,其价值取向、方法策略都深受权威主义的... 权威主义在俄罗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是俄文化传承中搭载的一个重要精神元素,是解读俄政治文化策略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是在沙俄、苏联,还是在后苏联时期,其价值取向、方法策略都深受权威主义的影响。虽然权威主义很容易演化成专制主义,打压、泯灭人的个性,但是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效用也是不容置疑的。他为人们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社会良好的思想秩序,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以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夯实了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权威主义 思想道德教育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错案风险——以206起认罪错案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6
10
作者 董凯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103,共13页
认罪认罚从宽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就刑事诉讼的价值而言,效率与公正是这一改革的重要支撑点,但二者间的冲突在改革之初就蕴含着风险。通过对我国以往认罪错案的经验性考察,我们可以分析错案的性质、类型和诱因,对无辜者的认罪进... 认罪认罚从宽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就刑事诉讼的价值而言,效率与公正是这一改革的重要支撑点,但二者间的冲突在改革之初就蕴含着风险。通过对我国以往认罪错案的经验性考察,我们可以分析错案的性质、类型和诱因,对无辜者的认罪进行类型化研究,讨论无辜者认罪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这些工作对揭示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潜藏的风险有所裨益。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不断发展,过分放大对效率价值的关注可能会导致错案发生的风险,为此,有必要将认罪认罚的庭审重心向自愿性审查倾斜,在认罪认罚具结书以外设置明确的主观审查标准,并在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中坚持法定证明标准,以确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平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刑事错案风险 自愿性审查 证明标准
原文传递
建构中的俄罗斯新意识形态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春英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3,共6页
意识形态是解释社会理应如何运行的观念与原则。主流意识形态的明晰表达及民众对这种意识形态的熟知与认同,是生成社会秩序的重要源泉。苏联解体后,为了摆脱意识形态体系缺失导致的失序,俄罗斯政府和知识精英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空间进... 意识形态是解释社会理应如何运行的观念与原则。主流意识形态的明晰表达及民众对这种意识形态的熟知与认同,是生成社会秩序的重要源泉。苏联解体后,为了摆脱意识形态体系缺失导致的失序,俄罗斯政府和知识精英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空间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转型初期去意识形态化的甚嚣尘上,到对统一意识形态空间的渴望,从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到近期意识形态领域热议的"主权民主"及学者、宗教界人士对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积极参与,适应转型后的社会现实的新的意识形态正在不断生成,虽然各方意见的分歧还需要整合,但是日益明晰的进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必将为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精神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意识形态 主权民主
原文传递
儒学、孔教与现代社会——以康有为思想为中心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士良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包含儒学宗教性与儒学宗教化两个问题。康有为对孔教的建构即是儒学宗教化的一种尝试,亦是康有为思想中的一条轨迹。其孔教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其孔子观念,他终其一生致力于赋予孔子教主的地位。康有为主张政教分离,...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包含儒学宗教性与儒学宗教化两个问题。康有为对孔教的建构即是儒学宗教化的一种尝试,亦是康有为思想中的一条轨迹。其孔教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其孔子观念,他终其一生致力于赋予孔子教主的地位。康有为主张政教分离,现实中却经常与政治相纠葛,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康有为的视域中,孔教具有独立的运行轨迹,即庶民信仰主体性的逐渐建立。儒学若要在现代社会获得发展,必须重视个体信仰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孔教 现代社会 康有为
原文传递
俄罗斯公司制度的独创:人民企业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彦晶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8,共7页
俄罗斯在公司制度方面吸收了英美的公司类型和欧洲大陆公司的类型,并且有自己的独创,即员工股份公司(人民企业)。该企业制度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配合着俄罗斯私有化的第三个阶段的目标,为了避免寡头的形成和创造俄罗斯的中产阶级... 俄罗斯在公司制度方面吸收了英美的公司类型和欧洲大陆公司的类型,并且有自己的独创,即员工股份公司(人民企业)。该企业制度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配合着俄罗斯私有化的第三个阶段的目标,为了避免寡头的形成和创造俄罗斯的中产阶级而在规则设计方面煞费苦心,从设立、注册资本、员工人数、持股及转让限制等诸多方面体现着这些目标。但自《俄罗斯联邦员工股份公司(人民企业)特别法律地位法》通过以来,俄罗斯国内外就人民企业的实际作用褒贬不一,现今检视的结果是,该企业形态并未对俄罗斯经济发展发挥太多作用。我国应将这一公司制度作为失败的教训来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人民企业 私有化 员工持股
原文传递
汉朝对归附匈奴的军政管理措施考论
14
作者 林永强 《军事历史研究》 2011年第3期111-114,共4页
汉武帝时期,匈奴开始出现降附汉朝现象,而汉政府为此采取了设置五属国等军政措施对其加强管理。东汉时期自建武二十四年呼韩邪单于所部南匈奴款塞归降汉政府后,东汉政府便将其逐渐迁居于塞内缘边诸郡并对其不断强化军政管理。而整个汉... 汉武帝时期,匈奴开始出现降附汉朝现象,而汉政府为此采取了设置五属国等军政措施对其加强管理。东汉时期自建武二十四年呼韩邪单于所部南匈奴款塞归降汉政府后,东汉政府便将其逐渐迁居于塞内缘边诸郡并对其不断强化军政管理。而整个汉代中央政府对归附匈奴所采取的一系列军政管理实质上都属于边疆社会治安管理范畴,这也是此前学界未曾特别强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匈奴 军政管理
原文传递
传统法律解释目标主观论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15
作者 陈彦晶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11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作为法解释目标的法律意旨,究竟应是立法者制定法律规范时的主观意思,抑或应是存在于法律规范的客观意思,法解释学者从来聚讼纷纭,并形成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的对立。按照19世纪的主观解释论,"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探求立法者在... 作为法解释目标的法律意旨,究竟应是立法者制定法律规范时的主观意思,抑或应是存在于法律规范的客观意思,法解释学者从来聚讼纷纭,并形成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的对立。按照19世纪的主观解释论,"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当时事实上的意思。这意思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东西。因此,旧主观说又称为立法者意思说"。按照客观说,法律一经制定,即从立法者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解释论 法律草案 主观说 一人公司 法律规范 可行性分析 解释法律 法学方法论 法律方法
原文传递
从话语到概念:作为哲学的诠释学的使命 被引量:5
16
作者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陈莹(译) 王宏健(校)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93,共9页
人类需要一种独特的能力才能正确利用人类知识,它并不是对概念的把握,而是一种感知如何创造和管理情况的多种可能性从而保持平衡的本能。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并不是严格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作为哲学的诠释学也不是精神科学的... 人类需要一种独特的能力才能正确利用人类知识,它并不是对概念的把握,而是一种感知如何创造和管理情况的多种可能性从而保持平衡的本能。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并不是严格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作为哲学的诠释学也不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而是一种对使用了科学方法但仍然处于实践生活中的人而言,思想和认识意味着什么的基本洞见。在涉及人类共同生活和共同生存方面,首要的一点就是去理解他人。“理解”一词无论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意味着一个人与他所“理解”的任何东西或任何人是完全一致的。理解意味着我能够公正地权衡和考虑他人思考的东西!因此,我们常常是“从话语走向概念”,但如果想要与他人沟通,我们也必须能够做到“从概念回到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理解 科学 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