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建华 刘光 +1 位作者 周静 李琳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例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并随访。结果 2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均因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就诊。肿瘤均位于胰体近胰尾部,最大径分别为3 cm和2.6 cm...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例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并随访。结果 2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均因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就诊。肿瘤均位于胰体近胰尾部,最大径分别为3 cm和2.6 cm;切面呈蜂窝状,囊内含清亮液体或灰红色液体。镜下见瘤组织由多个小囊腔构成,似疏松的海绵状、蜂窝状,囊腔直径0.1~0.5 cm;囊壁内衬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胞质较透明;细胞核大小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CK7、CK20和CA19-9(+),CgA、Syn和CEA(-)。结论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为胰腺罕见的肿瘤,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依据其特有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本病预后很好,恶性变的风险很小。治疗上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彻底切除可以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微囊性腺瘤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病理切片染色中苏木精配法改进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薛晓冬 段笃文 +2 位作者 周静 王尧 于秀冰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5期8779-8780,共2页
目的:解决苏木精的过度氧化而导致染色力很快减弱甚至消失的问题。方法:减少氧化剂的加入量,用柠檬酸代替冰乙酸,添加甘油。结果:苏木精的配制成功率高、着色力强、使用寿命长。结论:苏木精的新配制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易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 染色与标记 染料
下载PDF
鼻咽癌的临床病理分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于秀冰 崔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3期87-87,共1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临床病理分型特点,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分型的特点及具有的临床价值。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患病人数最多的属于鳞状细胞癌类型,有83例,其...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临床病理分型特点,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分型的特点及具有的临床价值。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患病人数最多的属于鳞状细胞癌类型,有83例,其中以分化程度最低的III级所占人数最多,有78例;基底细胞癌类型有6例;粘液表皮样癌类型人数最少,仅有1例;淋巴上皮瘤样癌类型有8例;腺癌类型有2例,柱状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各占1例。基底细胞癌、淋巴上皮瘤样癌以及鳞状细胞癌III级共同的特征是对放射线很敏感,很容易出现转移情况。结论鼻咽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特点对于临床该病的预后判断和相应的治疗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病理分型特点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关于改进病理制片技术提高病理诊断率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晖 胡平 于秀冰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9期4532-4533,共2页
关键词 组织细胞学制备技术
下载PDF
118例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春阳 《系统医学》 2017年第6期7-9,共3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特征,为今后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经验。方法随机选取118例于2010年10月—2016年10月来该院就诊的经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临床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究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特征,为今后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经验。方法随机选取118例于2010年10月—2016年10月来该院就诊的经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临床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常见首发部位为胃肠道,鼻腔,扁桃体,纵膈,皮肤,脾,睾丸,骨及软组织等,且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首发症状根据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无明显特异性。原发性结外淋巴瘤首发部位为胃肠道的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腹泻,体重减轻,恶心等。原发性结外淋巴瘤首发部位为鼻腔多为发热,鼻塞,流涕等。原发性结外淋巴瘤首发部位为纵膈的表现为咳嗽,气短,面部肿胀。经过分析发现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体征表现多为原发器官肿大或局部肿块形成。结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应警惕原发性结外淋巴瘤,在诊治过程中应该动态观察患者病情,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给予病理组织学检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 临床特征 病理分析
下载PDF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于秀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S1期150-151,共2页
目的:对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且进行了外科切除的130例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将患者分为非粘液腺癌组(115例)和粘液腺癌组(15例).实施了外科切除后对患者的临... 目的:对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且进行了外科切除的130例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将患者分为非粘液腺癌组(115例)和粘液腺癌组(15例).实施了外科切除后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结果:粘液腺癌占结直肠癌的11.5%(15/130).粘液腺癌的高发人群为青壮年,部位为右半结肠,瘤体体积大,高浸润型,浸润深度深,淋巴结很容易发生转移;患者手术后生存率低于非粘液腺癌患者.结论: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性质不良,预后效果较非粘液腺癌和高-中分化腺癌患者差,与低分化腺癌患者差不多,单独即可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粘液腺癌 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
7
作者 郭春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14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32例,对这些患者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病理分期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25例乳头状肾细胞肿瘤的直径2~15 cm,平均直径(7.8±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32例,对这些患者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病理分期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25例乳头状肾细胞肿瘤的直径2~15 cm,平均直径(7.8±3.2)cm。Ⅰ型肿瘤患者15例,Ⅱ型10例,在病理分化程度中:高分化15例,中分化8例,低分化2例。有7例患者出现囊性病变。结论乳头肾细胞癌在临床特征上与其他癌细胞存在差异性,病理分型与癌细胞的分级和分期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方便对患者的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腺癌 诊断 病理学
下载PDF
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 被引量:2
8
作者 于秀冰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16期192-192,206,共2页
目的:讨论分析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预后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61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年轻组(≤35岁)59例和年长组(≥35岁)302例。对出院... 目的:讨论分析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预后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61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年轻组(≤35岁)59例和年长组(≥35岁)302例。对出院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调查。结果:年轻组(≤35岁)患者59例,占同期宫颈癌患者的16.3%。其中,低分化鳞癌患者41例(69.5%),非鳞癌患者18例(30.5%)。同时非鳞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率(88.9%)显著高于低分化鳞癌患者(3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O早期患者中,低分化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90.3%)显著高于非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O晚期患者中,鳞癌患者(70.0%)与非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间质浸润程度<1/2、淋巴结未发生转移、脉管浸润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间质浸润程度≥1/2、发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轻宫颈癌患者,要密切注意其高危因素,尤其是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积极进行辅助治疗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宫颈癌患者 病理以及预后 宫颈癌
下载PDF
宫颈微偏腺癌50例病理形态学分析
9
作者 郭春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年第2期129-129,132,共2页
目的:探究宫颈微偏腺癌病理形态学,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经验。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微偏腺... 目的:探究宫颈微偏腺癌病理形态学,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经验。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微偏腺癌临床表现为宫颈肥大、质硬、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黏液样或水样排液。病理学分析特点为浸润宫颈深部肌层大量黏液腺体、腺体浸润深部血管及神经组织等。病理诊断结果为宫颈MDA确诊30例,宫颈MDA可疑22例,8例为可疑宫颈腺癌,4例未发现恶性病变,2例为宫颈腺增生,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早期没有显著症状,若出现阴道流水,宫颈质地变硬,活检发现宫颈微偏腺癌者,需要争取尽早进行宫颈活检,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微偏腺癌 病理形态学 临床分析
下载PDF
ER、PR及C-erbB-2、p53在87例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笃文 周静 胡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12期2075-2077,共3页
目的:检测甲状腺癌中ER、PR及C-erbB-2,p53的表达并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7例甲状腺癌、20例腺瘤、20例瘤旁甲状腺组织进行ER、PR、C-erbB-2、p53的检测。结果:甲状腺癌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和63.2,... 目的:检测甲状腺癌中ER、PR及C-erbB-2,p53的表达并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7例甲状腺癌、20例腺瘤、20例瘤旁甲状腺组织进行ER、PR、C-erbB-2、p53的检测。结果:甲状腺癌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和63.2,均与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但与年龄,性别无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甲状腺癌ER、PR阳性率为75.4和70.5,显著高于有转移组的53.8和46.2(P<0.05)。C-erbB-2表达随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p53表达随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与C-erbB-2间呈负相关。在淋巴结转移组中C-erbB-2阳性率增高明显(P<0.01)。结论:ER,PR,C-erbB-2,p53可作为甲状腺癌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并且能反映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ER PR C—erbB-2 P53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术中快速冰冻制片几点体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晖 薛晓冬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4期4898-4898,共1页
关键词 快速冰冻 术中快速病理诊断 制片 HE染色切片 诊断准确性 病理医生 编辑部 误诊学
下载PDF
MDM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MVD、VEGF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秀冰 丁保锋 刘全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6期1029-1031,共3页
目的:研究鼠双微体基因2(MDM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为观察组,取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鼠双微体基因2(MDM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为观察组,取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DM2、MVD、VEGF阳性表达水平,研究MDM2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MDM2阳性率、MVD阳性率、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发现,乳腺癌组织中MDM2表达量与MVD、VEGF表达量呈正相关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DM2的表达水平与MVD、VEGF表达量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的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双微体基因2 乳腺癌 表达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新脱蜡方法和胶片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13
作者 薛晓冬 王尧 +1 位作者 于秀冰 胡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6期217-218,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组化 病理技术 胶片 中医
下载PDF
甲状腺癌45例P21和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14
作者 段笃文 于秀冰 曹晖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4期5979-5979,共1页
目的:探讨P 21和P 53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甲状腺癌石蜡标本中P 21和P 53的表达。结果:P 21和P 53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7%及26.7%和57.8%及33.3%。两者比较,... 目的:探讨P 21和P 53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甲状腺癌石蜡标本中P 21和P 53的表达。结果:P 21和P 53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7%及26.7%和57.8%及3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26例同时存在P 21和P 53的过度表达,术后4 a中3例死亡,8例复发。结论:癌基因P 21的激活和抑癌基因P 53的失活在甲状腺癌发生中有协同作用,P 21和P 53在甲状腺癌的共同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病理学 原癌基因蛋白质p21/分析 蛋白质p53/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