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生产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樊景胜 连永利 +5 位作者 徐婷 曲忠诚 赵索 赵佰仁 徐莹莹 王淑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126-129,共4页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然而由于该区特殊的气候环境特点,以及农民长期粗放的种植和管理方式,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西部气候变化特点、化肥农药过度施用、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然而由于该区特殊的气候环境特点,以及农民长期粗放的种植和管理方式,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西部气候变化特点、化肥农药过度施用、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促进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西部 生态脆弱区 气候 耕作措施 种植结构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徐莹莹 王俊河 +6 位作者 刘玉涛 王宇先 高盼 杨慧莹 钱春荣 葛选良 樊景胜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1期128-132,共5页
以秸秆不还田作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SCR)、秸秆旋耕还田(SPR)和秸秆深翻还田(SDPR)3种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龙江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SCR处理的根条数、根长、根干质量均... 以秸秆不还田作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SCR)、秸秆旋耕还田(SPR)和秸秆深翻还田(SDPR)3种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龙江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SCR处理的根条数、根长、根干质量均高于其他3种处理;拔节期SPR和SDPR处理的根条数、根系活力、根干质量均与CK差异显著(P<0.05);吐丝期和成熟期,除根干质量外,各项指标表现为SDPR>SPR>SCR>CK;植株茎秆干质量和叶面积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CK,且从苗期开始差异显著(P<0.05);拔节期至吐丝期,SCR、SPR和SDPR处理的光合势显著高于CK(P<0.05),分别提高1.80%、5.74%、6.34%;吐丝期各处理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植株和籽粒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均有所增加,且秸秆深翻还田处理的养分含量最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SDPR>SPR>SCR>CK,较CK产量分别提高10.57%、9.66%、4.0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2.25%、11.78%、2.87%。综合各项指标来看,秸秆深翻还田对促进半干旱区玉米生长、提高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半干旱区 春玉米 生长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连作玉米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莹莹 王俊河 +4 位作者 刘玉涛 王宇先 高盼 杨慧莹 樊景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7期1-4,共4页
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开展定位试验,设置旋耕秸秆不还田、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玉米生育期内,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苗期至吐丝期,根际微生物数量... 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开展定位试验,设置旋耕秸秆不还田、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玉米生育期内,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苗期至吐丝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迅速增加,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和旋耕秸秆不还田相比,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可提高玉米生育中后期菌群数量及酶活性,且深翻秸秆还田作用效果更为显著,说明深翻秸秆还田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秸秆还田 玉米 根际微生物 酶活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田AM真菌侵染效应及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徐莹莹 王俊河 +5 位作者 刘玉涛 王宇先 高盼 杨慧莹 樊景胜 曲忠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36-39,45,共5页
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以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不同方式对玉米田有机质、养分含量、AM真菌侵染效应及GR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CK相比,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 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以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不同方式对玉米田有机质、养分含量、AM真菌侵染效应及GR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CK相比,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AM真菌生长代谢及对根系侵染效应的发挥,且3种还田方式中,秸秆深翻还田效果最显著,可使AM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频度提高88.67%;侵染强度提高300.66%;孢子数增加10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有机质 AM真菌 侵染 球囊霉素
下载PDF
深松对半干旱区土壤蓄水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盼 刘玉涛 +3 位作者 王宇先 杨慧莹 徐莹莹 王俊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23-26,共4页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效果,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秋季深松(A)、春季深松(B)、常规耕作(旋耕)(C)对耕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25cm土层内处理A和处理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处理B和处理C土...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效果,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秋季深松(A)、春季深松(B)、常规耕作(旋耕)(C)对耕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25cm土层内处理A和处理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处理B和处理C土壤容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深松增加了土壤蓄水量,处理A的土壤含水量在3个土层中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处理B和处理C;处理A产量(11 274kg·hm-2)最高,处理B产量为11 018kg·hm-2,分别较处理C增产8.70%、5.86%,且处理A、处理B与处理C产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玉米 深松耕作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量 产量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盼 刘玉涛 +3 位作者 杨慧莹 王宇先 徐莹莹 王俊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19-22,共4页
为了研究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常规垄作(传统)、留茬平作(留高茬30cm)、灭茬平作3种耕作处理方式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个耕层中可以看出,在... 为了研究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常规垄作(传统)、留茬平作(留高茬30cm)、灭茬平作3种耕作处理方式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个耕层中可以看出,在玉米生长发育时期内留茬平作的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常规垄作和灭茬平作。播种、苗期到拔节时期常规垄作不同土层的温度均高于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垄作的产量明显高于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常规垄作的20m2穗重比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高13.2%和5.6%。垄作产量比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高16.1%和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玉米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产量 耕作方式
下载PDF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钙土物理性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高盼 徐莹莹 +3 位作者 杨慧莹 刘玉涛 王宇先 王俊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31-34,共4页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量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