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足迹的荔波县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潘网生 胡向红 +2 位作者 李军 傅良同 校韩立 《绿色科技》 2018年第2期187-191,共5页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贵州省荔波县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6年荔波县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人均旅游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逐年上升,特别是在2016年,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到-0.009gha/cap,已经接近临界值...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贵州省荔波县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6年荔波县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人均旅游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逐年上升,特别是在2016年,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到-0.009gha/cap,已经接近临界值。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控制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持续上升势头,尤其要重点控制重大节假日过载客流量对景区旅游生态环境的冲击,合理设计景区间客流量的空间分布,并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同时建议增加旅游资金投入,做好景区景点布局规划,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以提高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荔波县 旅游 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黔南州地学旅游开发初探
2
作者 潘网生 蔚秀莲 +1 位作者 傅良同 校韩立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5期185-187,190,共4页
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在地学旅游研究与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通过地学旅游资源的深入调查研究、地学旅游的科学性规划及其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实现地学旅游经济价值内涵的提... 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在地学旅游研究与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通过地学旅游资源的深入调查研究、地学旅游的科学性规划及其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实现地学旅游经济价值内涵的提升和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旅游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开发路径 黔南州
下载PDF
罗甸县大小井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枭 伍芝丽 +2 位作者 符连 潘网生 傅良同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第1期148-151,154,共5页
文章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对罗甸县大小井景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别划分出滑坡、崩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与低易发区,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关键词 罗甸县 大小井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防治对策
下载PDF
中国南方苦苣苔科植物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上的适应分化 被引量:8
4
作者 俞筱押 李家美 任明迅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132-140,共9页
中国南方同域分布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其形成的异质性生境可能促进物种的分化适应以实现植物物种形成与维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土壤与生境差异,分析了苦苣苔科植物在这两类生境上的分布格局、... 中国南方同域分布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其形成的异质性生境可能促进物种的分化适应以实现植物物种形成与维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土壤与生境差异,分析了苦苣苔科植物在这两类生境上的分布格局、专性程度等,解释这两类生境对苦苣苔科物种分化与特有种维持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丹霞地貌的土壤更偏酸性,土壤含钾量极高;喀斯特地貌土壤则呈明显碱性,土壤含钙量极高。苦苣苔科植物专性或偏好喀斯特生境的物种有162种(占31.58%),花期集中在4—10月(87.04%);丹霞生境专性或偏好的物种27种,花期集中在8—9月(44.44%)。另外有一部分类群同时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有着较广的分布,但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如在两类生境都有大量分布的闽赣长蒴苣苔,在丹霞地貌上的种群花期较喀斯特种群的约早2个月。这些结果证实,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不同的土壤性质及相关环境与气候特点,促进了苦苣苔科植物物种分化,可能是我国南方苦苣苔科植物具有较多狭域特有种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分化 生境异质性 物种形成 特有种
下载PDF
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赵恬茵 王志兵 +2 位作者 吴媛媛 傅良同 高礼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7-382,共6页
泥沙来源判别是小流域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因其结果直接、准确度高、作业快等特点,在国内外泥沙来源研究中得到大量应用,并迅速发展。复合指纹识别技术是在划分潜在侵蚀区的基础上,采集侵蚀区土壤样和流域出... 泥沙来源判别是小流域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因其结果直接、准确度高、作业快等特点,在国内外泥沙来源研究中得到大量应用,并迅速发展。复合指纹识别技术是在划分潜在侵蚀区的基础上,采集侵蚀区土壤样和流域出口泥沙样,室内分析土壤样和泥沙样指纹因子,利用相关统计检验方法筛选最佳指纹因子组合,利用数值转换模型将最佳指纹因子浓度转换为各侵蚀区产沙比例。主要通过阐述指纹识别技术泥沙来源研究步骤,总结现有可靠性检验方法,归纳研究对象等方面,综述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的泥沙来源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复合指纹识别技术最佳指纹因子组合筛选和数值转换模型,并指出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 最佳指纹因子组合 数值转换模型
下载PDF
淤地坝沉积泥沙解译小流域土壤侵蚀信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恬茵 王志兵 +2 位作者 吴媛媛 傅良同 高礼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0-404,共5页
淤地坝作为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减少入河泥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直接拦截滞留流域侵蚀泥沙,淤地坝泥沙赋存大量流域土壤侵蚀信息,庞大的淤地坝样本量以及悠久的淤地坝建设历史与淤地坝沉积泥沙旋回的发现与断代技术的不断完... 淤地坝作为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减少入河泥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直接拦截滞留流域侵蚀泥沙,淤地坝泥沙赋存大量流域土壤侵蚀信息,庞大的淤地坝样本量以及悠久的淤地坝建设历史与淤地坝沉积泥沙旋回的发现与断代技术的不断完善为利用淤地坝泥沙研究流域侵蚀特征、侵蚀机理以及流域环境演变提供主要途径。通过查阅国内外淤地坝研究文献,归纳总结了基于淤地坝泥沙解译流域侵蚀速率、判别淤地坝泥沙来源以及反演流域侵蚀环境变化等侵蚀信息的相关研究,分析现阶段基于淤地坝沉积泥沙解译小流域侵蚀信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以期能为进一步挖掘淤地坝泥沙赋存的土壤侵蚀信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小流域 土壤侵蚀速率 泥沙来源 侵蚀环境
下载PDF
石阡县仡达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成效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露伟 罗鼎 杨胜权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8期27-31,共5页
对仡达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流域治理采用了较为全面的农业优化、典型措施、人员培训、经典模式借鉴等治理方式,使小流域治理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治理决策视角、统筹协调、管... 对仡达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流域治理采用了较为全面的农业优化、典型措施、人员培训、经典模式借鉴等治理方式,使小流域治理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治理决策视角、统筹协调、管理倾向等方面还应当继续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综合治理 石漠化
下载PDF
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指示意义:以贵州大消洞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晨鹏 刘子琦 +2 位作者 吕小溪 李渊 罗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35-2145,共11页
为探明洞穴滴水水化学的季节变化规律并揭示其环境指示意义,对黔西南大消洞的3处滴水开展了1个水文年的动态监测和采样,分析了滴水点附近的CO_(2)浓度以及各处滴水的pH、电导率(EC)和Ca2+、Mg^(2+)、Ba^(2+)、Sr^(2+)等离子变化,结果表... 为探明洞穴滴水水化学的季节变化规律并揭示其环境指示意义,对黔西南大消洞的3处滴水开展了1个水文年的动态监测和采样,分析了滴水点附近的CO_(2)浓度以及各处滴水的pH、电导率(EC)和Ca2+、Mg^(2+)、Ba^(2+)、Sr^(2+)等离子变化,结果表明,洞穴滴水的滴率和EC在响应大气降雨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滴水pH和HCO3-在雨季受稀释效应的影响明显,雨季时滴水以溶蚀作用为主,旱季则以沉积作用为主,滴水pH与洞穴空气CO_(2)浓度之间无显著关联。3个滴水点的常、微量离子浓度呈现“雨季低、旱季高”的季节变化规律,在雨季均受到不同程度降雨稀释作用的影响。除此之外,离子浓度变化还受到活塞效应和PCP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Mg/Ca、Sr/Ca、Mg/Sr均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的特点,其中,Mg/Ca与Sr/Ca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滴水Mg/Ca和Sr/Ca可以综合反映外界气候的季节干湿变化,3个滴水点中仅有DX-3的Mg/Sr与当地气温之间存在很好的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季节变化 环境替代指标 贵州大消洞
下载PDF
FAST景区公路滑塌式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对策
9
作者 周桂香 杨昌妮 +2 位作者 潘网生 傅良同 姚兴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第25期9-12,共4页
本文以FAST景区公路上的两处滑塌式危岩体A和危岩体B为研究对象,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滑塌式危岩在不同荷载组合类型作用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三种荷载组合下的危岩体A、B均处稳定状态,但暴雨和地震力作用下稳定性状态稍差。极... 本文以FAST景区公路上的两处滑塌式危岩体A和危岩体B为研究对象,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滑塌式危岩在不同荷载组合类型作用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三种荷载组合下的危岩体A、B均处稳定状态,但暴雨和地震力作用下稳定性状态稍差。极限平衡法对FAST景区公路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具有实用价值,相关研究结论有助于FAST景区公路滑塌式危岩体的灾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T 景区公路 滑塌式危岩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瓮安县喀斯特旅游景区滑坡危险评价与防治对策
10
作者 岑天保 吴丽 +1 位作者 潘网生 傅良同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6期15-18,共4页
指出了随着贵州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接待总量也在逐年增长。旅游景区一旦存在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将严重威胁旅客人身与财产安全,因此开展旅游景区滑坡危险性评价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以瓮安县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江界河大桥两大... 指出了随着贵州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接待总量也在逐年增长。旅游景区一旦存在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将严重威胁旅客人身与财产安全,因此开展旅游景区滑坡危险性评价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以瓮安县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江界河大桥两大旅游景区为例,基于模糊理论计算地质构造、岩组、水文、坡度、人类活动等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了滑坡安全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两处景区灾害隐患点J1、J2、J3、Z1、Z2、Z3基本安全,Z5存在潜在危险。此外,针对瓮安县旅游景区滑坡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喀斯特旅游景区 瓮安县
下载PDF
典型岩溶洞穴边石坝成因浅析——以贵州丹寨金瓜洞为例
11
作者 黄申超 傅良同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期219-222,229,共5页
指出了贵州是世界上典型的岩溶地貌分布区之一,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尤为突出。依托丹寨扶贫旅游项目,以金瓜洞洞内沉积物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丰富多样的洞内边石坝类型为基础,从成因学、形态学两方面将金瓜洞洞内沉积物分为重力水沉积、... 指出了贵州是世界上典型的岩溶地貌分布区之一,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尤为突出。依托丹寨扶贫旅游项目,以金瓜洞洞内沉积物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丰富多样的洞内边石坝类型为基础,从成因学、形态学两方面将金瓜洞洞内沉积物分为重力水沉积、非重力水沉积、叠置沉积、异因同形沉积和协同沉积几种类型,并反推边石坝的形成过程,以期对整个洞穴的水文微环境变化的探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瓜洞 边石坝 边石坝分类 丹寨
下载PDF
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残留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书文 吕勇 +4 位作者 吴克华 邓亚东 杨桃 潘明 傅良同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5-814,共10页
文章探讨了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及形成机制,为查清桂林岩溶地貌发育演化过程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地层、地貌的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区内构造发展史、岩相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岩溶水文地貌过程等要素,... 文章探讨了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及形成机制,为查清桂林岩溶地貌发育演化过程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地层、地貌的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区内构造发展史、岩相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岩溶水文地貌过程等要素,对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形成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认为:三叠纪地层和白垩纪地层覆盖于泥盆纪地层之上,中间缺失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其原因是中三叠世时期地壳抬升,三叠系上统和二叠系被剥蚀殆尽,在侏罗纪研究区处于剥蚀期,导致两个时期地层缺失;而三叠系、白垩系残余地层分布在泥盆系形成的洼地、谷地、洞穴、山腰及山顶等地,主要是区内在中三叠世、侏罗纪时代古岩溶发育的天坑、洼地、谷地和洞穴等负地形,为晚三叠世和白垩纪沉积提供空间;现代岩溶地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岩溶负地貌将上覆地层向纵深方向携带,从而形成不同常理的地层接触关系;同时,这些负地形为堆积或沉积在内的三叠纪、白垩纪地层提供了免受剥蚀场所,使其残留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地层 岩溶地貌 峰林平原 峰丛洼地 形成机制 水文地貌
下载PDF
喀斯特洼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3
作者 景建生 刘子琦 +1 位作者 罗鼎 孙建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为揭示沉积在洼地不同位置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内洼地底部、落水洞不同部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50 cm土壤剖面的土样,测定相关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并... 为揭示沉积在洼地不同位置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内洼地底部、落水洞不同部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50 cm土壤剖面的土样,测定相关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为表层最高,呈表聚化现象;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大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影响显著;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大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土壤pH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洼地 落水洞 喀斯特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出露石牙对珍稀濒危植物四药门花分布与叶表型性状的影响
14
作者 俞筱押 杨光琴 +2 位作者 丁智强 余瑞 潘成臣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喀斯特区常见的出露石牙对水分和养分的再分配影响了植物物种的分布与适应特征。为了解出露石牙对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的分布与叶表型性状的影响,用样带法对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四药门花个体根... 喀斯特区常见的出露石牙对水分和养分的再分配影响了植物物种的分布与适应特征。为了解出露石牙对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的分布与叶表型性状的影响,用样带法对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四药门花个体根部和周边最近石牙与土表连接处的距离进行调查、并选择距石牙不同距离的乔木植株叶片进行表型特征测量。根据四药门花植株的分布特征,将其与石牙距离分为三组(0 cm、0.1~10 cm、≥10 c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共调查到四药门花个体515株,其中胸径≥1 cm的388株(75.3%)。胸径最大值为17.5 cm,该植株距石牙7 cm。胸径≥1 cm植株距石牙0 cm、0.1~10 cm、≥10 cm植株数分别为89株平均胸径3.44±2.26 cm、21株平均胸径4.38±4.55 cm和278株平均胸径3.93±2.75 cm;幼苗和幼树距离石牙0 cm有19株、0.1~10 cm有62株、≥10 cm有46株。②茂兰四药门花种群叶长106.60±19.28 mm、叶宽47.53±10.10 mm、叶宽/长0.45±0.08、叶厚0.32±0.05 mm、叶柄长12.82±3.35 mm、叶柄径1.43±0.35 mm。距石牙0 cm组、0.1~10 cm组和≥10 cm组四药门花的叶长、叶宽、叶柄径差异不显著(P>0.05),叶厚、叶宽/叶长、叶柄长差异极显著(P<0.01)。石牙出露深刻影响了四药门花的分布和植物的适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表型性状 空间分布 异质性 岩溶 石牙 四药门花 珍稀濒危植物
下载PDF
基于GIS的都匀斗篷山滑坡危险性评价
15
作者 唐仁萍 赵所毅 +2 位作者 杨梅 潘网生 潘凤胜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8期85-88,共4页
以都匀市斗篷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岩性、岩组结构、距山间冲沟、距河流距离、坡向、坡度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GIS技术构建了滑坡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滑坡危险性进行了等级区划。根据灾害点的验证效果表明:模型实用可靠,研... 以都匀市斗篷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岩性、岩组结构、距山间冲沟、距河流距离、坡向、坡度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GIS技术构建了滑坡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滑坡危险性进行了等级区划。根据灾害点的验证效果表明:模型实用可靠,研究结论可以为景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篷山滑坡 模糊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