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治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焦海旭 夏庆 +2 位作者 王凤云 高德红 王远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505-506,539,共3页
目的:根治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三联疗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0月~2013年2月大庆龙南医院院心内科住院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阳性的冠心病患者10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根治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三联疗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0月~2013年2月大庆龙南医院院心内科住院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阳性的冠心病患者10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根治Hp三联治疗(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兰索拉唑),疗程为7天,研究期为6个月。研究对象在试验前后检测血脂、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并通过肱动脉内径变化S1进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TXB2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TC:(4.98±1.20) mmol/L vs.(5.43±1.87)mmol/L;TXB2:(240±41)pg/ml vs.(282±66)pg/ml],6-keto-PGF1α、CI明显升高[6-keto-PGF1α:(299±69)pg/ml vs.(217±64)pg/ml;S1:(7.86±0.39)% vs.(4.87±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Hp三联疗法可改善合并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幽门螺杆菌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 内皮依赖 性血管舒张功能 内皮功能
下载PDF
双语教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桂荣 毛慧玲 +2 位作者 翟云起 朱莉 张玲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8期425-426,共2页
目的: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我们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方法:笔者近3年在妇产科医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双语教学,对提高医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观察与研究。结果:多数学员希望... 目的: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我们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方法:笔者近3年在妇产科医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双语教学,对提高医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观察与研究。结果:多数学员希望课堂英文讲解的比例在30%左右。结论:教师、教材和学生是影响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恰当的教学策略,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一定比例英语的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多元化手段可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产科 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经颅体外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伍丽红 惠凯 +3 位作者 杨巍 李春双 邵琦 罗璇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1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经颅体外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超声治疗组,不同意溶栓者作为对照组,每组20例,尿激酶溶栓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滴注,超声治疗组采用经颅超声溶栓... 目的:探讨经颅体外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超声治疗组,不同意溶栓者作为对照组,每组20例,尿激酶溶栓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滴注,超声治疗组采用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在尿激酶溶栓后立即对责任血管及非责任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治疗,此后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共10天。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溶栓术后(24小时、7天、14天)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完成TCD检查。结果:(1)超声治疗组14天NIHSS评分(2.9±1.5)明显低于对照组(8.4±5.3)(P〈0.05);(2)超声治疗组脑动脉再闭塞率(6.24%)明显低于尿激酶(28%)(P〈0.05)。结论:经颅超声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能够增强溶栓效果,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不增加颅内出血转化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经颅体外超声 尿激酶溶栓
原文传递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程志勇 李慧玲 +2 位作者 李秀岩 梁庆华 袁晓洁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0期446-447,共2页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产后出血是多原因、多危险因素所致,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掌握剖宫产的指征及时机,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及加强产时、产程及产后的监护,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对降低产后出血率及孕产妇病死率有重...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产后出血是多原因、多危险因素所致,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掌握剖宫产的指征及时机,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及加强产时、产程及产后的监护,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对降低产后出血率及孕产妇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率 临床分析 多危险因素 高医务人员 孕期管理 助产技术 并发症 剖宫产
原文传递
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伍丽红 朴影 +4 位作者 李春双 杨巍 耿红梅 惠凯 徐树军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2期154-155,共2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方法:将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次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d,对照组予B族维生素口服,坚持6个月。分别算出2组治疗1个月、6个...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方法:将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次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d,对照组予B族维生素口服,坚持6个月。分别算出2组治疗1个月、6个月的EDSS评分差值,同时用MRI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在MRI上病灶数目及体积变化及半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E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RI上病灶数较治疗前减少48.8%,体积减少62.1%;对照组病灶数目较治疗前减少23.9%,体积减少33.4%,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减轻MS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减少病灶数量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多发性硬化 疗效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混合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义栋 张秀颖 杨睿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1期191-192,共2页
目的:观察持续肺动脉灌注4℃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以及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50例心脏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25例,对照组25例。CPB期间肺保护组经主肺动脉持续灌... 目的:观察持续肺动脉灌注4℃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以及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50例心脏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25例,对照组25例。CPB期间肺保护组经主肺动脉持续灌注4℃混和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及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常规进行心脏、大血管手术。分别在麻醉诱导期、转流结束即刻、转流结束后6、12、24小时取桡动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结果: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后TNF-α、IL-6和IL-8水平开始升高,24小时仍高于术前(P<0.01),但肺保护组TNF-α、IL-6、IL-8水平上升幅度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肺动脉持续灌注混和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保护 乌司他丁 间断肺通气
原文传递
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慧敏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6期233-233,共1页
目的:研究分析胃大切术后出现胃瘫综合症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胃大切术出现胃瘫综合症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胃部状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恰当的护理能够提高胃大切... 目的:研究分析胃大切术后出现胃瘫综合症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胃大切术出现胃瘫综合症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胃部状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恰当的护理能够提高胃大切术后胃瘫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再次手术,减少了患者的身心折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大 胃瘫 临床护理
原文传递
小脑分水岭梗死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伍丽红 徐树军 +4 位作者 朴影 李春双 邵琦 罗璇 蔡振利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4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临床及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60例急性小脑梗死病例,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记录患者入院时基本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头和颈部血管的MRA或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椎一基...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临床及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60例急性小脑梗死病例,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记录患者入院时基本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头和颈部血管的MRA或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椎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分为4种类型: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和未发现狭窄,比较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发病至入院时间分水岭梗死组明显高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分水岭梗死组的入院收缩压低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人院时分水岭梗死组的NIHSS评分明显小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1周后分水岭梗死组NIHSS评分下降(P<0.05),非分水岭梗死组NIHSS评分上升(P>0.05),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发生率为93.3%,明显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患者76.7%(P<0.05)。其中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颅外段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患者(P<0.01)。结论: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高,应早期进行血管内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梗死 小脑 血管病变 磁共振成像 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