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突发性耳聋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房艳春 郭凤 +1 位作者 侯莉莉 许秋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93-2195,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突发性耳聋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血清学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老年突发性耳聋合并高血压患者(研究组)121例及同时期接受治疗的单纯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突发性耳聋组)112例、接受体检为健康的老... 目的分析老年突发性耳聋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血清学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老年突发性耳聋合并高血压患者(研究组)121例及同时期接受治疗的单纯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突发性耳聋组)112例、接受体检为健康的老年人(对照组)100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利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低切值(1/s)、全血黏度(WBV)、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结果3组DBP、SBP、FIB、PV、1/s WBV、PT、TC、TG、LDL-C、HDL-C水平差异显著(P<0.001),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及突发性耳聋组DBP、SBP、FIB、PV、1/s WBV、PT、TC、TG、LDL-C显著升高(P<0.05),而HDL-C水平及TT显著降低(P<0.05)。综合不同听力下降程度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两组治疗前血浆IL-6、TNF-α、IL-1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显著下调(P<0.001)。结论老年突发性耳聋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学炎症因子较单纯突发性耳聋患者水平高,结合对炎症因子的监控对老年突发性耳聋治疗结局预测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突发性耳聋 炎症因子 高血压 白细胞介素(IL)-6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IL-1Β
下载PDF
白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老年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许秋实 侯莉莉 房艳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6-1829,共4页
目的探究白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老年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首次手术治疗的112例老年HNSCC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和NLR。以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为随访终点,通... 目的探究白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老年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首次手术治疗的112例老年HNSCC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和NLR。以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为随访终点,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明确血清白蛋白和NLR的最佳切割值,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HNSCC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血清白蛋白和NLR鉴别老年HNSCC患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和0.74,而将二者联合使用AUC提高至0.82,特异性升高至90.2%。血清白蛋白>37.9 g/L组中位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期明显长于血清白蛋白≤37.9 g/L组(P<0.001);NLR>3.04组中位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期明显短于NLR≤3.04组(P<0.001)。多因素Cox回归证实T分期、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血清白蛋白<37.9 g/L(HR=1.63,P<0.001)及NLR>3.04(HR=2.46,P=0.04)是影响患者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和NLR对老年HNSCC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及远传转移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白蛋白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局部复发 转移
下载PDF
合并不同基础疾病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威 陈国林 +2 位作者 王航 余良 孔祥璐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424-427,共4页
目的 分析并比较合并不同基础疾病的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自200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成年PLA患者,分析临床特征和结局。结果 在1930例PLA患者中,无糖尿病或胆道相关疾病者(A组)926例,有糖尿病者(B组)592例,有... 目的 分析并比较合并不同基础疾病的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自200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成年PLA患者,分析临床特征和结局。结果 在1930例PLA患者中,无糖尿病或胆道相关疾病者(A组)926例,有糖尿病者(B组)592例,有胆道疾病者(C组)261例和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者(D组)151例;D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3.6±9.3)%,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B组和D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0.3(26.1,35.1)g/L和30.8(26.9,34.1)g/L,显著低于A组【32.3(28.3,36.8)g/L,P<0.05】;C组黄疸占比为11.9%,显著高于A组的5.5%和B组的2.7%(P<0.05),D组肺部病变占比为39.1%,显著高于A组的28.3%(P<0.05),B组和D组产气脓肿占比分别为15.4%和12.6%,显著高于A组的6.6%(P<0.05),D组脓肿直径为68.0(50.0,87.0)mm,显著大于其他三组(P<0.05);B组、C组和D组医疗花费分别为2.2(1.5,3.3)万元、2.3(1.5,3.4)万元和2.4(1.5,4.2)万元,显著高于A组【1.9(1.2,2.9)万元,P<0.05】。结论 合并基础疾病的PLA患者感染和消耗更重,住院花费相对较高,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更多次的穿刺引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糖尿病 胆道疾病 治疗
下载PDF
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房艳春 许秋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60-2663,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病例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理学分期、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亚型、有无肿瘤残余、患者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SH)、随访时间内复发情况...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病例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理学分期、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亚型、有无肿瘤残余、患者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SH)、随访时间内复发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等。使用COX回归分析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远处转移和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选取病例222例,临床资料缺失且无法完善8例(3.60%),失访8例(3.60%),共纳入206例(92.79%)。单因素COX分析表明,病理分期〔HR=2.168,95%CI(0.959~1.037)〕、侵犯范围〔HR=4.068,95%CI(2.142~7.726)〕、淋巴结转移〔HR=3.952,95%CI(2.004~7.794)〕及残余肿瘤〔HR=5.319,95%CI(2.852~9.91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分析表明,病理分期〔HR=1.606,95%CI(1.077~2.396)〕、侵犯范围〔HR=1.292,95%CI(0.537~3.108)〕、淋巴结转移〔HR=2.191,95%CI(1.001~4.797)〕及残余肿瘤〔HR=2.737,95%CI(1.350~5.552)〕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SH降低〔HR=0.464,95%CI(0.217~0.993)〕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OR=4.803,95%CI(1.654~13.951)〕和残余肿瘤〔OR=4.999,95%CI(1.883~13.273)〕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新肿瘤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病理分期、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及残余肿瘤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SH降低是独立保护因素,依据这些因素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促甲状腺激素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采用双梭形切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5
作者 黄丰 孔祥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27-29,共3页
评估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实施双梭形切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76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时间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以奇偶法为分组方案,对照组(n=38单项切口术治疗)、观察组(n... 评估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实施双梭形切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76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时间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以奇偶法为分组方案,对照组(n=38单项切口术治疗)、观察组(n=38双梭形切口术治疗),统计及对比组间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指标、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手术前炎性因子指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手术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统计指标较低,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2)观察组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94.74%)对比对照组患者(76.32%)临床效果统计指标较高,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3)观察组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7.89%)对比对照组患者(28.95%)术后切口感染、皮下积液、皮肤损伤、创面不愈等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指标较低,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行双梭形切口术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的炎性症状,手术安全性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 双梭形切口术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