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韩金刚 葛明 王世伟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第23期180-181,共2页
目的探究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该院在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外科患者140例,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总结不同... 目的探究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该院在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外科患者140例,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总结不同患者通过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于糖尿病足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方式来说,其治疗需要多种学科相互协作的治疗方式,外科治疗主要以重建和恢复动脉血流为重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缺血肢体的供血情况。结论对于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治疗方式来说,通过多种治疗方式相互结合的治疗手段,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临床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血管病变 治疗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射频消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世伟 韩金刚 +2 位作者 秦冕 张晶岩 梅丽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20期31-32,共2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射频消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以血管内射频消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前与... 目的分析血管内射频消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以血管内射频消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和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中,9例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立即消失,3例患者在术中发生动脉痉挛,并于当晚疼痛消失,所有患者经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其动脉血流均为通畅,且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复发情况;同时,患者术后ABI指数(0.90±0.16)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029,P=0.0000)。结论应用血管内射频消融术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施以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管内治疗 踝肱指数 疼痛 动脉血流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世伟 韩金刚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第19期97-98,共2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2月间接受该院治疗70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此次研究将这70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2月间接受该院治疗70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此次研究将这70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组3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35例给予抗血小板、降脂、抗凝、降糖治疗;研究组35例患者的给予治疗方法,则是在基于常规组治疗办法的基础之上给予脉管复康片进行治疗,最后将两组患者的ABI(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截肢率以及静息痛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应用脉管复康片治疗,使得患者的间歇性跛行、截肢率以及静息痛发生率显著降低,且ABI提升效果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进行治疗,有助于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术后 脉管复康片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韩金刚 王世伟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第18期57-58,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9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患有糖尿病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90例,作为...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9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患有糖尿病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90例,作为常规组,分析两组的单因素,然后logistic回顾性分析多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主危险因素包括了高血压、年龄、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以及低密度脂蛋白(P<0.05),而logistic回顾性分析多因素,主要危险因素的形成有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年龄、低密度脂蛋白(P<0.05)。结论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是糖尿病患者形成血栓的主危险因素,早日预防、检查,有利于及早控制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糖尿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DT和ST对下肢PTS发生率的影响
5
作者 韩金刚 马微 +2 位作者 张雪 马莉娜 王世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17期62-64,共3页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对比哪种治疗方式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导管接触溶栓组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分别给予经导...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对比哪种治疗方式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导管接触溶栓组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分别给予经导管接触溶栓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计算CDT组和ST组治疗前、后大腿周胫差及小腿周胫差,6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例数,计算两组患者PTS的发生率。结果 CDT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大于ST组(t=2.215,P <0.05),小腿周径差也大于外周静脉溶栓组(t=2.012,P <0.05);导管接触溶栓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结论导管接触溶栓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外周静脉系统溶栓 导管接触溶栓 Villalta评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发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