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德富苏峰纪念馆藏“李慈艺告身”的照片 被引量:5
1
作者 小田义久 乜小红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6,共10页
1912年3月,日本大谷探险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掘得了唐开元四年制授高昌县人李慈艺为上护军的“告身”原件,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西域文物。但它的内容,除上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曾摘录其部分文字外,学术界长期未见其真面目,而且原... 1912年3月,日本大谷探险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掘得了唐开元四年制授高昌县人李慈艺为上护军的“告身”原件,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西域文物。但它的内容,除上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曾摘录其部分文字外,学术界长期未见其真面目,而且原件至今已不知去向。所幸当时爱好者德富苏峰氏收藏有该“告身”的照片四帧。日本知名吐鲁番学专家小田义久教授前往调查,公布了此“告身”的全部照片及其来历,使得学术界得见“告身”原貌。此“告身”对研究唐开元初西域形势、朝廷对策提供了许多新信息,同时也为研究唐朝廷“告身”原件,展示出了一个珍贵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出土文书 告身 李慈艺
下载PDF
内藤湖南的六朝论及其对日本学术界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谷川道雄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82-89,共8页
内藤湖南把六朝和隋唐划为中国的中世,认为那个时代的特点在于贵族政治,在这一特点中他论说了中国史上政体的发展变化。湖南身后最初的继承者冈崎文夫和宫川尚志在各自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通史》和《六朝史研究》中,发展了湖南的学说... 内藤湖南把六朝和隋唐划为中国的中世,认为那个时代的特点在于贵族政治,在这一特点中他论说了中国史上政体的发展变化。湖南身后最初的继承者冈崎文夫和宫川尚志在各自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通史》和《六朝史研究》中,发展了湖南的学说。以他们为主构成战前所谓“京都学派”。战后前田直典等与京都学派围绕六朝、隋唐是否中世及这时代直接生产者的身份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50年代末到60年代,六朝史研究围绕贵族阶级的独立性问题出现了新论争,进行过多方面探讨,形成由我提出的“豪族共同体”论,并在1970年后对此发生过新的论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六朝 隋唐 贵族政治 京都学派 豪族共同体
下载PDF
从《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谈起——元代和林地区行政机构管窥 被引量:1
3
作者 村冈伦 宫海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9,共10页
《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原藏蒙古国哈拉和林郡额尔德尼召僧院,为元人张思明所撰,立于至顺二年(1303)。以此为中心考察分析大蒙古国旧都哈剌和林的行政机构及当时蒙古高原的政治局势。14世纪初,伴随"海都之乱"的终结,由中亚地... 《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原藏蒙古国哈拉和林郡额尔德尼召僧院,为元人张思明所撰,立于至顺二年(1303)。以此为中心考察分析大蒙古国旧都哈剌和林的行政机构及当时蒙古高原的政治局势。14世纪初,伴随"海都之乱"的终结,由中亚地区进入蒙古高原的降人骤增,给哈剌和林的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为此,成宗铁穆耳于大德七年(1303)设置和林兵马司来维持社会治安。自成吉思汗以来,统治蒙古高原的一直是蒙古游牧军团,忽必烈时期委托皇族的北安王及晋王家族统治。忽必烈去世后,成宗政权将晋王家族等诸王率领的草原游牧军团视为威胁,为削弱他们的势力,加强对蒙古高原的支配权,于大德十一年(1307)又置岭北行省与和林路,使和林兵马司充当了汉地录事司的角色。《刘公碑》的主人公刘天锡就曾于天历年间(1328、1329)赴任"和林兵马"并在任三年。元朝通过改变以往的统治策略,在蒙古高原地区确立"行中书省"、"路总管府"、"兵马司(录事司)"三层结构的地方行政制度,首次实现了汉地和蒙古高原的地方行政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公碑》 哈剌和林 和林兵马司 录事司 蒙古高原
下载PDF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论——以近三十年中国古都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木田知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8,共12页
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研究的梳理发端,以近三十年来中国古都研究的经过为中心,概括并探讨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的研究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而对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动向、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组织、潮流,略作概括性的论述;亦... 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研究的梳理发端,以近三十年来中国古都研究的经过为中心,概括并探讨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的研究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而对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动向、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组织、潮流,略作概括性的论述;亦就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为中心展开讨论,它们一般是指从夏朝至明清的漫长历史上最主要王朝的首都(国都)。"大古都"这一用法,民国以后才出现,按照首都时间长、对后世影响大,逐渐出现"几大古都"之称。关于从"两大古都"开始,而后逐渐发展到"九大古都"的演变过程,分段进行了说明、分析,同时指出入选时的判定标准、主要论点以及其弱点,并作辨析、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研究 古都研究 大古都
下载PDF
雲夢睡虎地出土秦律的性質
5
作者 單印飛(譯) 《简帛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326-342,共17页
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中出土了多達1155枚(另有殘片80枚)的秦代竹簡。目前根據竹簡的格式和内容,被分類整理爲《編年紀》、《語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爲吏之道... 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中出土了多達1155枚(另有殘片80枚)的秦代竹簡。目前根據竹簡的格式和内容,被分類整理爲《編年紀》、《語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爲吏之道》以及《日書》甲、乙種等十種。①其中,《秦律十八種》和《效律》是律條文彙編,均記有律名。《秦律雜抄》中也可見到律名,但它們是從各律條中以處罰内容爲中心截録的,不是完整的條文。這三篇可以稱之爲秦律,此外,《法律答問》也引用了非常簡短的律文。自竹簡發現以來,在中國和日本均引起極大關注,就是因爲其中包含了大量上述這樣的秦國法律律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虎地 竹簡 秦律 《效律》 秦代 律文 律名 法律答問
下载PDF
敦煌石窟中T型题记框再论
6
作者 柴杰(译) 《吐鲁番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41-147,156,共8页
敦煌石窟中书写藏汉文字的T型题记框乃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特有的形式。前贤对此有所研究,但没有注意到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通过对石窟的现场调查,大体可归纳石窟中所见T型题记框为两种类型,其一、所处的位置在佛龛上,幅比较宽,红色底,功... 敦煌石窟中书写藏汉文字的T型题记框乃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特有的形式。前贤对此有所研究,但没有注意到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通过对石窟的现场调查,大体可归纳石窟中所见T型题记框为两种类型,其一、所处的位置在佛龛上,幅比较宽,红色底,功能是说明开凿洞窟时间以及窟主情况;其二、所处的位置在壁画上,幅比较窄,功能是对壁画的说明。结果发现,如果T型题记框是吐蕃统治时期特有的形式,那么在其他吐蕃统治时期营建的洞窟中应该也能找到,其实在本文列举的第238窟和第365窟之外,在其他洞窟并没有发现,看来吐蕃说有待进一步坐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吐蕃文T型题记框 吐蕃帝国 敦煌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官文书中敬辞的变迁——从里耶秦简、西北汉简、五一广场东汉简所见
7
作者 齐伟玲(译) 《法律史译评》 2023年第1期9-32,共24页
前言本文以探究秦至后汉时期官吏人际关系的变化为线索,关注官文书中的敬辞,旨在解明其变化。具体以里耶秦简、西北汉简、五一广场东汉简为主要史料,以期明确文书形式与用语中的敬辞。关于文书体例与用语的含义已有颇多研究成果,本文亦... 前言本文以探究秦至后汉时期官吏人际关系的变化为线索,关注官文书中的敬辞,旨在解明其变化。具体以里耶秦简、西北汉简、五一广场东汉简为主要史料,以期明确文书形式与用语中的敬辞。关于文书体例与用语的含义已有颇多研究成果,本文亦有参考,也有因新史料的公布、研究进展而取得之新识。又因立足于敬辞而行文,故也有与先行研究重复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耶秦简 五一广场 西北汉简 官文书 东汉 史料 研究成果 敬辞
原文传递
从《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谈起——元代和林地区行政机构管窥
8
作者 村冈伦 宫海峰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年第4期204-204,共1页
《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原藏蒙古国哈拉和林郡额尔德尼召僧院,为元人张思明所撰,立于至顺二年(1303)。14世纪初,伴随“海都之乱”的终结,由中亚地区进入蒙古高原的降人骤增,给哈剌和林的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
关键词 行政机构 林地 元代 14世纪 蒙古高原 中亚地区 社会治安 蒙古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