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赋能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天龙山石窟国宝展厅为例
1
作者 薛超然 《河北画报》 2022年第12期86-88,共3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文物考古、馆藏文物修复、彩绘壁画保护及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方面已有广泛运用,尤其是近年来在文物安全保护中将科技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已成共识,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扩大。博物馆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文物考古、馆藏文物修复、彩绘壁画保护及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方面已有广泛运用,尤其是近年来在文物安全保护中将科技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已成共识,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扩大。博物馆馆藏文物安全出现问题,大多与保护措施存在漏洞有关,如何针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科技赋能建立一套有效的馆藏文物保护系统成为关键。本文以天龙山石窟国宝展厅的文物保护方式为例,深刻阐述了科技赋能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的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 文物保护 馆藏文物
下载PDF
新时期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策略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君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9期236-238,共3页
我国历史悠久,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博物馆内不仅汇集了多方力量,更是让博物馆成为文化弘扬以及传承的主要阵地。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思考,首先简要分析了新时期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 我国历史悠久,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博物馆内不仅汇集了多方力量,更是让博物馆成为文化弘扬以及传承的主要阵地。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思考,首先简要分析了新时期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目的,其次阐述了新时期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博物馆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文物保护视域下天龙山石窟赋存岩体的病害治理
3
作者 刘利小 《收藏与投资》 2022年第4期106-108,共3页
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天龙山半山腰的洞窟主区东、西峰崖体中下部区域赋存岩体存在的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东西峰都存在裂隙、破碎带,东峰赋存岩体存在大面积风化凹腔现象,西峰局部有不协调... 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天龙山半山腰的洞窟主区东、西峰崖体中下部区域赋存岩体存在的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东西峰都存在裂隙、破碎带,东峰赋存岩体存在大面积风化凹腔现象,西峰局部有不协调补砌现象,针对病害问题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保护性建议,包括裂隙表面封堵、裂隙灌浆、支护治理、拉结筋式补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山石窟 岩体 石窟保护
下载PDF
浅谈石质文物保护材料在石窟寺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乔旭亮 《科技与创新》 2021年第20期148-149,151,共3页
天龙山石窟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裂隙、表面分化、空鼓、生物侵蚀等病害问题。通过对天龙寺附属文物碑亭、石狮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中无机加固材料、有机加固材料、复合材料、新型保护材料的应用研究,对同样材质、同样... 天龙山石窟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裂隙、表面分化、空鼓、生物侵蚀等病害问题。通过对天龙寺附属文物碑亭、石狮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中无机加固材料、有机加固材料、复合材料、新型保护材料的应用研究,对同样材质、同样问题的石窟寺提供可借鉴保护方式及新型材料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保护 石质文物 裂隙 表面分化
下载PDF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调查简报
5
作者 徐忠雨 武新华 《文物春秋》 2022年第4期52-73,F0002,共23页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前后。石窟分内窟、外窟两部分,外窟的南、北两壁上现存造像龛106座,造像156身。造像内容以单尊结跏趺坐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土地三侍等组合。通过分析石窟内现有的71条造...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前后。石窟分内窟、外窟两部分,外窟的南、北两壁上现存造像龛106座,造像156身。造像内容以单尊结跏趺坐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土地三侍等组合。通过分析石窟内现有的71条造像题记,可知石窟是一处由都保正侯进发起,僧人惠开引导,侯进下辖保丁及乡里作为从众而建造的民间性公共佛堂,供养人身份包括基层管理者、僧侣和普通民众三类。普通民众中,女性供养人群体的地位较为突出。千佛洞石窟造像题材多样,年代明确,是研究武安地区北宋佛教发展及石窟艺术的珍贵材料。同时,石窟题记可与北宋保甲法相互印证,填补了武安地区关于保甲法的文献资料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佛洞石窟 佛造像 北宋 河北武安 保甲法
下载PDF
浅谈天龙寺明嘉靖时期碑刻文化
6
作者 王金花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第24期56-58,共3页
天龙山,原名方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千米处,因北齐时山中兴建了天龙寺而名天龙山。天龙山有记载的最早的碑刻在东魏、北齐时期,且都是开凿石窟时的记事碑刻,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风化。天龙寺碑廊内现保存有北汉、金、明、清时期的碑刻9通... 天龙山,原名方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千米处,因北齐时山中兴建了天龙寺而名天龙山。天龙山有记载的最早的碑刻在东魏、北齐时期,且都是开凿石窟时的记事碑刻,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风化。天龙寺碑廊内现保存有北汉、金、明、清时期的碑刻9通,虽后世遭到破坏,但还可较完整地了解其中大部分信息。碑廊内墙壁上还镶嵌有明代名人雅士的诗文碑碣。天龙寺碑廊内明嘉靖时期的碑刻有3通--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三月十九日碑刻1通、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十八日碑刻2通。这三通碑刻均是佛门弟子追述先辈而特别刻石留存的记事碑。本文就明嘉靖时期的天龙寺3通碑记信息做详细的释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嘉靖 碑廊 天龙寺 天龙山 碑刻 东魏 北汉 北齐时期
下载PDF
天龙山石窟第8窟隋摩崖功德碑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勇 崔晓东 《云冈研究》 2021年第2期52-55,共4页
天龙山石窟第8窟外左侧岩壁隋摩崖功德碑尚存于世,是天龙山石窟唯一在原地留存至今的碑刻文物,为研究第8窟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也为天龙山石窟研究提供了基准坐标。我们认为碑文记述了社邑组织下的隋初功德主并力开凿石窟,举行祈福活... 天龙山石窟第8窟外左侧岩壁隋摩崖功德碑尚存于世,是天龙山石窟唯一在原地留存至今的碑刻文物,为研究第8窟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也为天龙山石窟研究提供了基准坐标。我们认为碑文记述了社邑组织下的隋初功德主并力开凿石窟,举行祈福活动的缘起和过程。多位发起人为军府军官。胡汉各族在佛事活动中汇聚共事,这一当时的普遍社会现象成为民族融合的加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山石窟 隋摩崖功德碑 碑文考证 隋府兵制 净土信仰
原文传递
山西交城竖石佛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8
作者 徐忠雨 武新华 《文物季刊》 2022年第2期11-31,共21页
竖石佛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交城县,现存造像龛70龛,造像136身,摩崖造像塔1处。造像内容包括单身结跏趺坐佛、双菩萨、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三世佛及摩崖造像塔。该塔正面观龟的形象为山西地区所首见。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龛... 竖石佛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交城县,现存造像龛70龛,造像136身,摩崖造像塔1处。造像内容包括单身结跏趺坐佛、双菩萨、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三世佛及摩崖造像塔。该塔正面观龟的形象为山西地区所首见。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龛像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判断竖石佛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齐至隋,兴盛于中晚唐时期。为竖石佛村村民及临近民众所施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交城 竖石佛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塔 北齐至隋 中晚唐时期
下载PDF
龙山石窟 隐于山林的道教秘境
9
作者 楼学 《中华遗产》 2021年第12期40-43,共4页
元朝建立后,山西成为道教石窟的中心,赫赫有名的全真派在太原龙山之巅开凿了诸多龛窟,留下中国北方最大的道教石窟群。从常阳太尊像说起与佛教石窟相比,道教石窟的存世数量可谓屈指可数。那么,太原西南郊的龙山,何以成为道教石窟所在地... 元朝建立后,山西成为道教石窟的中心,赫赫有名的全真派在太原龙山之巅开凿了诸多龛窟,留下中国北方最大的道教石窟群。从常阳太尊像说起与佛教石窟相比,道教石窟的存世数量可谓屈指可数。那么,太原西南郊的龙山,何以成为道教石窟所在地?在踏入龙山石窟前,我们不妨先在太原纯阳宫中,寻找道教造像兴盛的历史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造像 尊像 龙山石窟 佛教石窟 全真派 纯阳宫 元朝 历史密码
原文传递
天龙山石窟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10
作者 崔晓东 《新丝路(中旬)》 2021年第10期0225-0225,0229,共2页
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保护时,需要考虑的要求比较多,无形中加大天龙山石窟保护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可能性,这对于天龙山石窟整体质量和生态环保效益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基于此,文章就应针对天龙山石窟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 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保护时,需要考虑的要求比较多,无形中加大天龙山石窟保护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可能性,这对于天龙山石窟整体质量和生态环保效益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基于此,文章就应针对天龙山石窟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各项研究结果确定相关建议,并在合理建议支持下及时调整天龙山石窟保护遇到的问题,继而为推进天龙山石窟保护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山石窟 保护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太原天龙寺名称的演变--以天龙山现存资料为中心
11
作者 吴鹏程 《法音》 2023年第6期52-55,共4页
山西天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天龙寺始建于北齐。但其山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大明钦节册封晋府靖安王胤龙所撰《重修天龙山寿圣寺殿阁记》:“蜿蜒如龙跃之势,因之曰天龙山。”又据道光六年(1826)员佩兰总裁、杨国泰纂修... 山西天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天龙寺始建于北齐。但其山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大明钦节册封晋府靖安王胤龙所撰《重修天龙山寿圣寺殿阁记》:“蜿蜒如龙跃之势,因之曰天龙山。”又据道光六年(1826)员佩兰总裁、杨国泰纂修《太原县志》载:“方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今呼为天龙山,盖因北齐所建天龙寺,而因以名之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寺 明万历 天龙山 殿阁 现存资料 北齐 三十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