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_(Ⅰ)19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银涛 陈石 +7 位作者 刘强 冯光 谢舟 梁鑫鑫 李婷 宋兴国 康鹏飞 彭梓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295,共13页
富满油田目前是塔里木盆地断控缝洞型储层油气开发热点区块,F_(Ⅰ)19断裂带属于目前重点增储上产区,但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相干、最大似然及储层振幅变化率等多种地震属性,对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进行精密解释,厘定断... 富满油田目前是塔里木盆地断控缝洞型储层油气开发热点区块,F_(Ⅰ)19断裂带属于目前重点增储上产区,但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相干、最大似然及储层振幅变化率等多种地震属性,对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进行精密解释,厘定断裂平剖发育特征,表征断裂空间展布结构;基于地层垂向升降幅度及断裂破碎带宽度,反映断裂活动强度;结合断裂变形特征与周缘造山带活动规律,分析了断裂演化期次并建立了断裂发育模型;叠加储层发育特征与断裂展布规律,初步分析了断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具有显著平面分段特征,依据走向变化由北往南可大致划分为3段,北段、中段和南段;垂向上依据断裂变形特征,由下往上,可划分为下构造层(T∈3以下)、中构造层(T∈3—TO3t)以及上构造层(TO3t以上)。断裂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期性,F_(Ⅰ)19断裂的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中晚寒武世末)、加里东中期(奥陶纪)及加里东晚期(志留纪),且在该区域的主要活动阶段为加里东中期,具有多幕性。储层平面上集中分布于走滑断裂破碎带内,沿F_(Ⅰ)19断裂走向储层发育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由南往北逐渐减弱,与断裂活动强度相关。受加里东中期断裂发生多幕活动影响,奥陶系碳酸盐储层分布具有垂向多层分布的特征。受塔北断裂体系与塔中断裂体系的共同影响,加里东早期研究区最大主应力由南往北发生逆时针偏转,逐渐由NNE向过渡至近南北向,发育了两组X型小角度相交断裂,并奠定了研究区内F_(Ⅰ)19断裂展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F_(Ⅰ)19断裂 多期演化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发育演化特征精细解析及其地质意义:以富满油田F_(Ⅰ)17断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强 张银涛 +4 位作者 陈石 宋兴国 李婷 康鹏飞 马小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3-1135,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具有“控储、控藏、控富”的特点,但因其发育于超深层且活动强度较弱,断裂的精细解析及演化特征分析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化走滑断裂构造精细解析流程及探讨断裂活动的地质意义,以富满油田F_(Ⅰ)17断...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具有“控储、控藏、控富”的特点,但因其发育于超深层且活动强度较弱,断裂的精细解析及演化特征分析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化走滑断裂构造精细解析流程及探讨断裂活动的地质意义,以富满油田F_(Ⅰ)17断裂为例,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最大似然及储层振幅变化率等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活动特征、演化过程,并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初步分析断裂控储特征。通过恢复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特征,对断裂平面走向偏移的发育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F_(Ⅰ)17断裂平面发生多次转向,走向由南往北发生逆时针偏转;基于断裂的走向变化特征,可将断裂划分为北(NE8°)、中(NE33°)、南(NE50°)三段。断裂具有垂向分层变形的特征,依据断裂变形特征,可划分为以直立走滑为特征的深部构造变形层(TO_(3)t之下)和发育雁列式正断层的浅部构造变形层(TO_(3)t之上)。断裂在深部构造变形层中具有“分层开花”的特征,垂向上发育多个花状构造,主要分布于上寒武统底面(T∈_(3))及一间房组顶面(TO_(3)t)附近。浅部构造层垂向发育三组雁列式正断层,由下往上分布于TO_(3)t—TS、TS—TC以及TC—TT。断裂的演化具有多期性,演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中—晚期。前寒武纪基底裂谷结构影响了上覆走滑断裂的发育与连接,造成断裂平面走向发生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F_(Ⅰ)17断裂 多期演化 走向偏转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兴国 陈石 +6 位作者 谢舟 康鹏飞 李婷 杨明慧 梁鑫鑫 彭梓俊 史绪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5-349,共15页
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该走滑断裂活动较弱,识别解译难度较大,需要深入研究其发育、演化及控藏特征。基于富满油田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选取并精细解译了3条典型主干断裂(F_(... 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该走滑断裂活动较弱,识别解译难度较大,需要深入研究其发育、演化及控藏特征。基于富满油田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选取并精细解译了3条典型主干断裂(F_(Ⅰ)10,F_(Ⅰ)12和F_(Ⅰ)17),明确了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活动特征及主要活动期次。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性质及成藏期次,分析了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加深了对该区域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对油气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富满油田内走滑断裂具有垂向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可划分出4个构造变形层,由下往上分别为盐下基底构造层(T∈_(2)之下)、盐构造层(T∈_(2)—T∈_(3))、碳酸盐岩构造层(T∈_(3)—TO∈_(3)t)和碎屑岩构造层(TO∈_(3)t之上)。研究区断裂活动期次整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Ⅲ幕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期3个阶段,其中加里东中期Ⅲ幕是区域内断裂主要活动阶段。结合油气性质差异、油井生产动态、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期的耦合关系认为,断裂活动影响了垂向运移通道的开启,控制了油气垂向运移;断裂持续活动时间长,使油气运移通道保持开启,有利于晚期高成熟油气的持续充注,造成断控油气藏具有油气充注强度大、成熟度高及气/油比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差异变形 多期构造演化 走滑断裂 油气成藏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13号走滑断裂带发育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峰 朱秀香 +4 位作者 余一欣 陈绪云 陈石 梁鑫鑫 余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5,共12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属于典型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而且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活动强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其形成机制。顺北13号走滑...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属于典型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而且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活动强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其形成机制。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整体呈NNW走向,可识别长度超过100 km,具有“平面分段、纵向分层、多期发育”的特点。断裂带在深层主要发育压扭构造,北段以挤压为主,南段以平移为主;在浅层主要表现为右阶斜列边界断裂控制的双断或多断地堑。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主要在加里东中期(晚奥陶世)和海西晚期(中-晚二叠世)发生较强烈的活动,在加里东晚期(志留纪)也发生弱活动,断裂带活动性整体由北向南减弱,运动学标志显示其为一条右旋走滑断层。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的发育过程主要受控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洋的多期俯冲挤压而产生的自北向南的主压应力,断裂带自北向南发生扩展延伸,与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北段具有一定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分段性 活动性 形成机制 顺北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中隆起NNE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勇 汤良杰 +1 位作者 郭颖 谢大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69-1578,共10页
为了确定塔中隆起NNE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二维和三维资料的解释,揭示了走滑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NNE向走滑断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压扭和张扭在垂向上叠加... 为了确定塔中隆起NNE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二维和三维资料的解释,揭示了走滑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NNE向走滑断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压扭和张扭在垂向上叠加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中奥陶世末压扭和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张扭两个阶段。先存基底软弱带和塔里木板块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共同控制了这套走滑断裂的形成。中奥陶世末,塔里木板块南缘洋盆俯冲闭合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斜向作用于NNE向的基底软弱带之上,导致断裂上部地层被撕裂产生走滑分量,从而形成了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裂系统,同时,来自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的挤压应力垂向作用于走滑断裂上,导致NNE向走滑断裂发生压扭变形。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挤压应力继续斜向作用于NNE向走滑断裂之上导致其继续发生走滑变形,同时,来自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NW向伸展应力垂向作用于走滑断裂上,导致NNE向走滑断裂发生张扭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断裂体系 走滑断裂 雁列式断层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0
6
作者 郑珊珊 刘洛夫 +5 位作者 汪洋 罗泽华 王曦蒙 盛悦 许同 王柏寒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65,共11页
为研究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对9口取心井的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含量及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测试和气体(CO_2和N_2)等温吸附实验等... 为研究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对9口取心井的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含量及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测试和气体(CO_2和N_2)等温吸附实验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平均为2.42%,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_o)平均为2.83%,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伊利石-绿泥石组合为主,处于晚成岩阶段。②页岩的平均孔隙度为2.49%,孔径主要为2.6~39.8 nm,以细颈墨水瓶状和狭缝孔为主;饱和吸附气质量体积为0.014 7~0.032 2 cm^3/g,总孔隙比表面积为19.49~40.68 m^2/g,介孔和宏孔为页岩气的储集提供了主要储集空间,微孔对孔隙的比表面积贡献较大。③TOC,R_o和黏土矿物相对含量等均对微孔和介孔的比表面积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黏土矿物层间孔的发育程度对介孔和宏孔的孔隙体积具有一定的影响,脆性矿物含量与微孔、介孔、宏孔的孔隙体积均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成果对川南地区寻找优质储层和页岩气富集区均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微观孔隙结构 有机质 五峰组-龙马溪组 川南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演化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7
7
作者 郑珊珊 刘洛夫 +3 位作者 万青青 徐正建 陈浩 肖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4,118,I0002,I0003,共17页
根据单井和连井相分析,以岩心分析、测井、钻井及地震资料为基础,研究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过程;采用井—相控结合方法,分析沉积微相演化和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根据单井和连井相分析,以岩心分析、测井、钻井及地震资料为基础,研究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过程;采用井—相控结合方法,分析沉积微相演化和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是优势沉积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比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物性好。结合沉积厚度、砂地比、连井剖面特征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将研究区八道湾组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沉积发育时期(MSC1-1、MSC1-2、MSC2、MSC3-1及MSC3-2),不同沉积时期可容空间(A)和沉积物供应(S)相对变化不同,使古水深由浅到深再到浅,由辫状河相向湖泊和沼泽演化,整体呈现湖退—湖进—湖退沉积演化模式。Ⅰ类有利勘探区比Ⅱ类有利勘探区更易形成优质储层,红车断裂带附近斜坡区是有利勘探开发区,八道湾组煤系地层是有利勘探开发层位。该结果对研究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沉积演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地区 八道湾组 沉积相类型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体系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中段盆地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余一欣 陶崇智 +3 位作者 史帅雨 殷进垠 邬长武 刘静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6,共9页
通过对比分析南大西洋中段两岸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盐下斜坡倾斜程度、盐下隆坳结构以及板块抬升作用等因素对盐构造发育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非中段盆地盐下斜坡较陡,有利... 通过对比分析南大西洋中段两岸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盐下斜坡倾斜程度、盐下隆坳结构以及板块抬升作用等因素对盐构造发育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非中段盆地盐下斜坡较陡,有利于盐岩向海洋方向发生快速流动,形成的盐底辟规模较大,但数量较少。巴西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的外部基底隆起远离物源区,其上方有利于盐岩侵入聚集而明显增厚;而西非中段盆地的基底隆起靠近盆地边缘,隆起上方残留盐层较薄,两侧发育规模较小的盐滚构造。非洲板块的抬升作用有利于西非中段盆地盐底辟充分发育,并在前缘挤压区形成规模较大的逆冲断层和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 被动大陆边缘 下白垩统 盐构造 盐下地层结构 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热资源潜力 被引量:7
9
作者 汪新伟 王婷灏 +5 位作者 李海泉 张瑄 罗璐 刘慧盈 王嗣敏 向才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6-731,共16页
【研究目的】太原盆地作为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需求匹配良好的地区之一,其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成因要素的研究对本区地热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断陷盆地型地热资源展布规律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综... 【研究目的】太原盆地作为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需求匹配良好的地区之一,其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成因要素的研究对本区地热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断陷盆地型地热资源展布规律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最新54口地热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热源、热储展布和水热动力学特征,并分8个单元评价了地热资源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岩溶热储发育的层位主要为华北板块广泛分布的下古生界奥陶系,经历了早古生代末的表生岩溶、晚古生代的直接盖层沉积、中生代岩溶地热系统初始形成、新近纪的改造与第四纪最终定型等5个阶段。该地热系统的热源来自于新生代裂谷盆地产生的高大地热流(最高达79.12 mW/m^(2)),热传递方式可分为强烈对流型(盆地边缘)和热传导型(盆地内部)截然不同的两类。热储储集性能具纵向分层、平面分带特征。在纵向上识别出15~20层有效储集段,累计厚度160~180 m,可划分为3~4层主力含水段;在平面上有利储集带主要受NE向隐伏构造的控制,且主力含水层在运移过程中易发生“越流”现象。盆地中段的奥陶系热储因埋藏适中(约400~1900 m)、且储层温度较高(30~75℃),是最有利的勘探开发区。依据热储体积法评价出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可利用的静态地热资源量为83.03×10^(8)GJ,折合标煤2.83×10^(8)t。【结论】年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1502万m^(2)的供暖面积。鉴于目前已开发资源仅占可开发的23.3%,开发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岩溶地热系统 形成演化 资源评价 洁净能源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太原盆地 山西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成岩作用与致密化过程 被引量:9
10
作者 汪洋 刘洛夫 +4 位作者 李树同 吉海涛 李林泽 罗泽华 许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2-906,共15页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致密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储集层成岩作用特征和储集层致密化成因机制及过程。研究区长8油层组砂岩主要为岩屑长...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致密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储集层成岩作用特征和储集层致密化成因机制及过程。研究区长8油层组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溶蚀及构造破裂等成岩作用,整体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典型成岩序列依次为机械压实、绿泥石黏土膜、早期(泥晶)方解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长石、岩屑溶蚀、自生高岭石胶结、自生石英胶结、中期(含)铁方解石胶结。综合研究认为:(1)近物源伴随湖平面快速上升的沉积环境提供了储集层致密化的物质基础,不同沉积微相储集层物性差别较大,分流河道最好,分流间湾最差;(2)长8油层组原始孔隙度为41.35%,压实作用损孔率为50.67%,造成储集层孔隙度急剧降低,胶结作用损孔率为37.48%,导致孔隙度进一步减小,溶蚀作用仅增加了3.26%的孔隙度,难以有效改善储集层质量;(3)上述沉积与成岩因素共同导致储集层致密,致密化过程可分为压实孔隙骤减阶段、早期胶结减孔阶段、溶蚀作用增孔阶段和晚期胶结致密阶段共4个阶段;(4)油气大量充注期储集层孔隙度远低于10%,长8油层组先致密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致密化过程 致密化成因 成岩作用 三叠系延长组 8 油层组 姬塬西部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深层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罗晓容 张立宽 +3 位作者 付晓飞 庞宏 周波 王兆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6-889,共14页
近十年来,国内外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推动油气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前人在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和评价预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认识,系统论述了深层特殊成藏环境条件下油气成藏要素的特征及其演化。提... 近十年来,国内外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推动油气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前人在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和评价预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认识,系统论述了深层特殊成藏环境条件下油气成藏要素的特征及其演化。提出沉积构造导致的差异成岩作用使得砂岩储集层具有结构非均质性,影响甚至控制了深层有效储集层的分布;受古隆起和断裂带控制的裂缝岩溶带往往是碳酸盐岩层系中最为有效的储集空间;有效储集层与断裂构造组合,构成深层输导体系,油气在其中差异性运移聚集,控制了深层油气的富集与分布。最后对未来深层油气地质和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油气成藏 动力学研究 有效储集层 非均质性
下载PDF
油气分布门限理论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雪 庞雄奇 +3 位作者 王招明 姜福杰 姜航 张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5-700,共16页
塔里木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广泛发育复杂油气藏,无法用常规的理论方法对其进行预测。本次研究针对塔里木复杂油气藏,采用系统的油气分布门限控藏分析发现,复杂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灶、目的层沉积相、有效盖层、低势能区四大功能要素... 塔里木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广泛发育复杂油气藏,无法用常规的理论方法对其进行预测。本次研究针对塔里木复杂油气藏,采用系统的油气分布门限控藏分析发现,复杂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灶、目的层沉积相、有效盖层、低势能区四大功能要素控制,距烃源岩越近,储层物性越好,盖层厚度越大的低势区对油气藏发育越有利。在对各单要素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各要素的控油气分布范围进行定量表征,并建立了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T—CDP_XS(T—主要成藏期;C—盖层;D—沉积相;P_X—低势能区;S—烃源灶)。运用T—CDP_MS(P_M—古隆起)对塔里木台盆区奥陶系四个成藏期背斜类油气藏的分布范围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可靠性检验表明,分布门限理论和功能要素组合定量预测油气分布有很好的可行性,对叠合盆地复杂油气勘探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门限 功能要素组合 定量表征 塔里木盆地 复杂油气藏
下载PDF
辽河拗陷牛心坨沙四段致密砂岩油形成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庞宏 吴松 +6 位作者 胡英杰 王海朋 丁旭光 刘兴周 惠沙沙 陈昌 郭军敏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4期467-482,共16页
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勘探程度较低,但勘探前景较好。前人研究普遍认为牛心坨地区沙四段砂岩油藏主要为常规的构造、岩性油藏,并建立了沙四段油藏源控成藏模式,指出构造高点及断裂附近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但近期作者团队研究发现研究区... 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勘探程度较低,但勘探前景较好。前人研究普遍认为牛心坨地区沙四段砂岩油藏主要为常规的构造、岩性油藏,并建立了沙四段油藏源控成藏模式,指出构造高点及断裂附近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但近期作者团队研究发现研究区沙四段砂岩储层存在普遍致密的现象,研究其致密油形成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对研究区未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30口井的资料,4103个分析测试数据(包括264个烃源岩地化数据,2624个储层物性数据,55个压力数据),采用功能要素组合的方法,剖析了研究区沙四段致密油形成条件,阐明了致密油形成的主控因素,并预测了有利区带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牛心坨地区沙四段砂岩具有低孔富集、低压稳定、源储紧邻,连片富集的特征,具备致密油形成的条件。致密油的形成与富集受储层和烃源岩的联合控制作用。此外,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储层孔隙度中等时(5%<Φ<12%),含油气性最好,牛心坨亚段源岩潜力最大,已发现的油气距排烃中心距离小于10 km;依据T-DPS分布发育模式(D:沉积相;P:构造稳定带;S:烃源岩)预测了致密油有利区带分布范围,I类有利区(孔隙度为6%-10%)位于坨43—坨16井区、坨605—坨24井区以北、坨45—坨25井区、研究区中部。II类有利区位于坨1井区、坨602井区、坨21—坨15井区南沙四段储层有利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心坨 沙四段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带预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7段烃源岩及致密油潜力评价 被引量:17
14
作者 宋兴沛 刘洛夫 +3 位作者 徐正建 窦文超 杨悦舒 刘晓翔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3-558,共6页
由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缺乏深入研究,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阐明其烃源岩生烃条件,在大量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长7段烃源岩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了油气有利勘探区,... 由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缺乏深入研究,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阐明其烃源岩生烃条件,在大量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长7段烃源岩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了油气有利勘探区,为研究区延长组致密油勘探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长7段沉积期,研究区烃源岩沉积中心位于姬塬、耿湾、环县东部及白豹—纸坊地区,长7段暗色泥岩平均累计厚度大,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已进入生油阶段,属于典型的优质湖相烃源岩,是该区延长组油藏的主力烃源岩。在研究区圈定了6个有利勘探区,分别位于定边以南的油房庄西部地区、姬塬以东地区、铁边城以南地区、铁边城东北部地区、环县东北部地区以及白豹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烃源岩 致密油 勘探潜力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横向变形差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付晨阳 汤良杰 +2 位作者 曹自成 韩晓影 魏华动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3-789,共7页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相干属性统计分析,对塔中北坡走滑断裂的横向变形差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北坡左旋走滑断裂构造样式主要以发育单一陡倾断层、正花和负花上下叠置的"复合花状"构造和...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相干属性统计分析,对塔中北坡走滑断裂的横向变形差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北坡左旋走滑断裂构造样式主要以发育单一陡倾断层、正花和负花上下叠置的"复合花状"构造和雁列式正断层为主。根据断裂构造样式,将顺托1号走滑断裂沿走向分为5段,自东向西上、下断层逐渐相互贯通;顺南2走滑断裂沿走向分为4段。根据变形强度,将顺托1号走滑断裂分为5个强变形段和4个弱变形段;顺南2走滑断裂分为2个强变形段和2个弱变形段。走滑断裂构造样式、变形强度的横向差异对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变形差异 油气地质意义 塔中北坡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一段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微 庞雄奇 +2 位作者 赵正福 徐源 张坤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54,共9页
计算源外排烃量和源内残留烃量是油气资源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而据此获得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烃量是评价2种油气资源的指标。分析了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基本特征,并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了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结合烃源岩... 计算源外排烃量和源内残留烃量是油气资源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而据此获得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烃量是评价2种油气资源的指标。分析了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基本特征,并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了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结合烃源岩的面积、厚度、密度等进行积分计算得到了源外排烃量和源内残留烃量,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排烃门限为0.7%,最大生烃潜力指数为2 000 mg/g,最大排烃率为1 525 mg/g,源外排烃量为2 165×10~8 t,源内残留烃量为1 102×10~8 t。再根据松辽盆地浮力成藏下限理论,确定松辽盆地青一段源外常规油气排烃量为618×10~8 t,源外非常规致密油气排烃量1 547×10~8 t,源内非常规残留烃量为1 102×10~8 t。综合分析认为,松辽盆地青一段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较为丰富,2种类型油气烃量占比约为1:5,因此非常规油气资源更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一段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 资源评价 生烃潜力法 源外排烃量 源内残留烃量 浮力成藏下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A地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陈晓智 庞雄奇 +5 位作者 邵新荷 姜福杰 刘铁树 李龙龙 郑定业 呼延钰莹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9-176,共8页
为了给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实践提供指导,基于大量地球化学数据、储层分析测试实验,讨论了临兴A地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及构造条件。结果表明:临兴A地区下石盒子组具有形成大规模连续致密砂岩气... 为了给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实践提供指导,基于大量地球化学数据、储层分析测试实验,讨论了临兴A地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及构造条件。结果表明:临兴A地区下石盒子组具有形成大规模连续致密砂岩气藏的良好成藏条件,广泛分布的烃源岩以Ⅱ2型、Ⅲ型有机质为主,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生烃能力强的特点;下石盒子组连片发育的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整体致密的背景下发育局部相对高孔高渗带;上石盒子组泥岩及下部烃源岩分别构成区域盖层及气藏的底封条件,有利于气藏的保存;紫金山岩体的活动通过加速烃源岩排烃并形成作为天然气运移通道的裂缝,有利于气藏的发育;烃源岩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达到生排烃高峰,储层致密化发生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储层致密化时间早于天然气充注时间,致密砂岩储层垂向上与烃源岩紧邻,天然气在烃源岩中大量生成后通过生烃增压产生的气体膨胀力作用进入临近的致密储层并在毛细管阻力的作用下滞留在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A地区 下石盒子组 致密砂岩气 烃源岩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西纳土纳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倪仕琪 王志欣 +1 位作者 宋继叶 逄林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0-143,共14页
为明确南海西南部西纳土纳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基于最新的地震、测井、地化和油气藏储量等数据,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成果,从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特征研究等方面开展系统的描述、刻画和分析,从而预测... 为明确南海西南部西纳土纳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基于最新的地震、测井、地化和油气藏储量等数据,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成果,从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特征研究等方面开展系统的描述、刻画和分析,从而预测盆地资源潜力和评价地质风险,优选勘探有利区。研究表明,西纳土纳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分别对其中6个具有商业油气价值的已证实和远景成藏组合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和资源面积丰度类比法计算待发现资源量,最终预测盆地待发现油气总资源量890.16MMboe,其中Penyu次盆Penyu组成藏组合内资源量(587.22MMboe),占全盆地总资源量的66%。参考烃源岩、储集层、圈闭、运移、盖层和保存等成藏要素的评价结果,应用资源—地质风险概率双因素法优选出1个Ⅰ类成藏组合,1个Ⅱ类成藏组合,2个Ⅲ类成藏组合和2个Ⅳ成藏组合。应用成藏组合范围叠合法,综合分析认为Anambas地堑西北部Arang组构造—地层成藏组合是盆地最有利勘探区。首次应用的盆地演化—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递进研究思路和成藏组合评价方法对东南亚陆内裂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研究具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纳土纳盆地 含油气系统 成藏组合 资源评价 有利勘探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型气运移机制探讨
19
作者 韩少博 徐国盛 宋占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9,28,共11页
依据天然气δ13C2数值把准南煤型气划分为A组和B组。A组煤型气主要分布在安集海背斜以西的第三排构造带,B组煤型气主要分布在安集海背斜以东,包括准南的三排构造带;根据水溶气和游离气的组分运移特征,结合准南地层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 依据天然气δ13C2数值把准南煤型气划分为A组和B组。A组煤型气主要分布在安集海背斜以西的第三排构造带,B组煤型气主要分布在安集海背斜以东,包括准南的三排构造带;根据水溶气和游离气的组分运移特征,结合准南地层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重碳酸根浓度,提出A组煤型气为水溶气运移,B组煤型气以游离气运移为主;异常压力是水溶气向上运移的动力,构造应力控制了煤型气的运移方式,应力强烈的第一排构造带以游离气运移为主,应力较弱的第三排构造带以水溶气运移为主,第二排构造带上煤型气两种运移方式都存在;煤型气i-C4/n-C4和i-C5/n-C5值显示运移通道为构造微裂缝或短暂开启的断层,运移的水动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煤型气 运移机制 准噶尔盆地南缘 水溶气 游离气 地层压力
下载PDF
Fault Systems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arim Basin,NW China 被引量:6
20
作者 Liangjie Tang Taizhu Huang +5 位作者 Haijun Qiu Guimei Wan Meng Li Yong Yang Daqing Xie Gang Ch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69-182,共14页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fault systems in the Tarim Basin. Based on the seismic profile interpretation, compre- hensive analysis of th...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fault systems in the Tarim Basin. Based on the seismic profile interpretation, compre- 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rilling and geologic data, six fault systems maybe recognized in the Tarim Basin, they are the foreland fault system of the South Tianshan Mountain, the northern Tarim uplift fault sys- tem, North Tarim depression fault system, central fault system, Southwest Tarim fault system, and Southeast Tarim fault system.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s exist at the development, evolu- 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system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sub-fault systems can be recogniz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ault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fault system. It is characterized that the multi-level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systems ex- ist in the Tarim Basin. The fault belt developed in the Paleozoic strata mainly distribute at the pa- leo-uplift and paleo-slope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fault belt occurred in the Meso-Cenozoic beds mainly develop at the peripheral foreland depressions. Zonal and segment differ- enti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systems also exist in the Tarim Basi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arim fault systems is of complex controlling mechanisms. Poly-phase structural movement and tectonic transition controls the multi-phas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systems in the Tarim Basin. Multi-level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multi-level detachment belt and regional unconformities. Zonal and segment differential develop- 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arim fault systems maybe controlled by pre-existed basement structural texture. The major direction of the fault systems in the Tarim Basin is controlled by the later stage basin-mountain cou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system differential tectonic movement detachment belt geodynamic mechanism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