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
作者 陆弘盈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184-188,共5页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管腔闭塞有关,导致脑供血不足,继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搭桥术是临床上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患者经治疗后可改善患侧脑供血,因此近年来该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但...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管腔闭塞有关,导致脑供血不足,继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搭桥术是临床上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患者经治疗后可改善患侧脑供血,因此近年来该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于脑血管搭桥术在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在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 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梗死机械取栓研究现状与进展
2
作者 边远 谭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6期178-181,共4页
急性后循环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卒中,对于此类患者,应以血管迅速安全再通,血流灌注恢复正常为基本原则,应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恢复血流灌注。以静脉溶栓为主的治疗方法,其耗时较少,但其再通比例较低,且在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出血等... 急性后循环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卒中,对于此类患者,应以血管迅速安全再通,血流灌注恢复正常为基本原则,应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恢复血流灌注。以静脉溶栓为主的治疗方法,其耗时较少,但其再通比例较低,且在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这会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医学科技及介入材料的进步,介入机械取栓(MT)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对后循环梗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长的治疗窗口,而且还能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加速疾病的恢复,提前治疗效果。当前采用MT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式,本研究通过对后循环取栓发展情况、急性后循环梗死采用的不同MT治疗方法,以及MT治疗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MT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梗死 机械取栓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重症高血压性脑桥出血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3
作者 尹华 张鹏燕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桥出血[出血量>5 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4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5月临沂市中医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内科保守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桥出血患者[出...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桥出血[出血量>5 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4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5月临沂市中医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内科保守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桥出血患者[出血量(8.35±1.64)mL,GCS评分3~4分]共19例为内科治疗组;同期行CT定位血肿腔穿刺的18例重症高血压性脑桥出血患者[出血量(9.09±1.43)mL,GCS评分3~4分]为穿刺治疗组;同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重症高血压性脑桥出血患者[出血量(8.79±1.35)mL、GCS评分3~4分]为手术治疗组。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预后,比较3组患者1、3个月存活患者例数。结果内科治疗组患者1个月时按GOS评分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10例,死亡9例;3个月时按GOS评分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8例,死亡2例。穿刺治疗组患者术后1月时按GOS评分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12例,死亡6例;术后3月时按GOS评分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11例,死亡1例。手术治疗组患者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自主呼吸均逐渐恢复,术后2周未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2周时无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时按GOS评分: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20例,死亡1例;术后3个月时按GOS评分: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18例,死亡2例。1、3个月时比较内科治疗组、穿刺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6、8.294,P<0.05)。结论对重症脑桥出血患者早期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配合规范化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与穿刺治疗和内科治疗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桥出血 高血压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脑梗死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马志 姜海波 +4 位作者 蓝文雅 许丽丽 杜明洋 曹辉 邱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究影响脑梗死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15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恶化分为... 目的探究影响脑梗死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15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恶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其中进展组16例,非进展组40例。进展组年龄[(74.31±12.04)岁]高于非进展组[(67.18±8.15)岁](P<0.05),既往有冠心病史和糖尿病史的比例较非进展组更高(均P<0.05)。在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进展组的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是脑梗死合并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4,95%CI:1.002~1.173,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09~0.941,P<0.001)。结论脑梗死合并COVID-19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更容易发生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凝血和炎症指标异常的患者中,C反应蛋白增高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下载PDF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唐瑞天 刘文虎 +2 位作者 梁金 刘宗宝(综述) 陈合成(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67-571,共5页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是一种内部蛋白质分解机制,是细胞一系列生命过程的重要调节器,可处理大部分细胞的蛋白质周转,可去除老化、损坏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各个领域对该系统的研究已渐渐成为热点...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是一种内部蛋白质分解机制,是细胞一系列生命过程的重要调节器,可处理大部分细胞的蛋白质周转,可去除老化、损坏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各个领域对该系统的研究已渐渐成为热点,多项研究表明UPS的异常变化与炎症、糖尿病、肝肾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与神经系统疾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降解 神经系统 泛素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单纯PED治疗后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动脉瘤闭塞的关系
6
作者 冯俊强 尤为 +2 位作者 唐宇迪 李佑祥 汪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198-203,208,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单纯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后瘤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动脉瘤闭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单纯使用PED治疗的63例(68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DSA影像资料。选择动脉瘤瘤腔中心和...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单纯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后瘤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动脉瘤闭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单纯使用PED治疗的63例(68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DSA影像资料。选择动脉瘤瘤腔中心和距离动脉瘤瘤颈近心端2 cm处的载瘤动脉(参考点)为感兴趣区,使用基于Python的自研程序对DSA数据进行血管造影参数成像(API)分析,获取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血液动力学参数及其变化率(△),包括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峰高(PH)、曲线下面积(AUC)、半峰全宽(FWHM)。结果68个动脉瘤共置入68个PED,术后6个月影像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2个(76.5%),未完全闭塞16个(23.5%)。API分析显示,术后参考点FWHM显著延长(P<0.05),动脉瘤内TTP、FWHM和MTT显著延长(P<0.05),动脉瘤内PH显著降低(P<0.05)。相比参考点,动脉瘤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更为显著(P<0.05)。闭塞动脉瘤术后瘤内TTP、FWHM和MTT显著延长(P<0.05),PH显著降低(P<0.05);而未闭塞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动脉瘤内TTP、FWHM和MTT分别延长了22.8%、36.0%和25.0%,而闭塞动脉瘤内TTP、FWHM和MTT分别延长了43.9%、53.0%和38.3%。ROC曲线分析显示,ΔMTT、ΔTTP、ΔFWHM对术后6个月动脉瘤的闭塞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颅内动脉瘤单纯PED治疗后闭塞结果和术后瘤内血流的减缓相关。API技术对真实的血流效应有良好的反馈,可以定量表征血流信息变化,可以预测PED治疗后远期动脉瘤的闭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Pipeline栓塞装置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Neuron MAX长鞘用于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
7
作者 蒋艺 何爽 +2 位作者 朱星佳 卢志超 王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6-539,共4页
目的观察Neuron MAX长鞘用于经桡动脉入路(TRA)神经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接受以Neuron MAX长鞘行TRA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操作成功率,记录操作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随访治疗后6个月桡动脉是否闭塞。结... 目的观察Neuron MAX长鞘用于经桡动脉入路(TRA)神经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接受以Neuron MAX长鞘行TRA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操作成功率,记录操作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随访治疗后6个月桡动脉是否闭塞。结果采用Neuron MAX长鞘行TRA介入治疗的操作成功率为95.45%(42/44);2例操作过程中Neuron MAX长鞘打折,之后经股动脉入路操作成功。27例动脉瘤均栓塞治疗成功;1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12例接受单纯植入支架或球囊扩张联合植入支架;治疗后2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完全消失,1例脑动静脉畸形达到治愈性栓塞。治疗中1例发生头臂干夹层而无明显症状、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栓塞后CT示右侧颞顶叶脑梗死。治疗后6个月6例发生桡动脉闭塞。结论Neuron MAX长鞘用于TRA神经介入治疗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治疗 桡动脉
下载PDF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一例
8
作者 孙建飞 吴一娜 +1 位作者 朱时杰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6,共4页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保持通畅。药物涂层球囊具有无支架置入的特点,可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在该类高致栓性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颈动脉闭塞 球囊扩张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急诊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或者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9
作者 任彬彬 蒋京功 李纪森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3期51-54,共4页
目的分析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或者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3例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 目的分析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或者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3例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球囊扩张组49例、支架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预后情况、死亡率和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周,支架组的动脉狭窄程度为(22.73±3.56)%,低于球囊扩张组的(31.84±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7,P<0.05)。术前,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支架组的NIHSS评分低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预后情况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针对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术后的进行支架植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和神经功能。支架植入和球囊扩张在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方面没有差异,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取栓 支架植入 球囊扩张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1章概述 被引量:5
10
作者 谭泽锋 刘丽萍 +1 位作者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7期817-821,共5页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是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研究的新进展、获取的新证据,对2019年第1版《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的修订、补充和完善。该版指南涵盖脑血管病的全方位临床管理,包括卒中...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是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研究的新进展、获取的新证据,对2019年第1版《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的修订、补充和完善。该版指南涵盖脑血管病的全方位临床管理,包括卒中的组织化管理、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以及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卒中的康复管理等,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护理、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临床管理 指南 证据 推荐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莉 吕楠 +4 位作者 赵瑞 李强 黄清海 许奕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1-279,共9页
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脑血管疾病手术监测中,其可从电生理角度反映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避免或减少术中神经功能的损伤,为指导疾病手术治疗提供新方法。作者对术中各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模式的应用方法、预警标准、影响... 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脑血管疾病手术监测中,其可从电生理角度反映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避免或减少术中神经功能的损伤,为指导疾病手术治疗提供新方法。作者对术中各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模式的应用方法、预警标准、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脑血管疾病手术方案的决策,包括对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判读及相应的避免措施等进行文献复习及分析,提示术中应用合理的电生理监测模式、规范的监测方法、配合合适的麻醉方案有助于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表明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应用合适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监测 手术中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脑电图 综述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炎性反应和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薇 唐海双 +1 位作者 左乔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2,共5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高。SAH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早期脑损伤(SAH发生后72 h内)和继发性脑损伤(SAH发生72 h后)两个阶段。在不同的脑损伤阶段,小胶质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高。SAH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早期脑损伤(SAH发生后72 h内)和继发性脑损伤(SAH发生72 h后)两个阶段。在不同的脑损伤阶段,小胶质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在早期脑损伤阶段,主要是M1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并诱导炎性反应和神经毒性反应,发挥促炎作用;在继发性脑损伤阶段,主要是M2型小胶质细胞释放抗炎介质并诱导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这些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SAH后潜在的治疗靶点,改善SAH预后。该文对小胶质细胞在SAH后神经炎性反应和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神经胶质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 信号通路 综述
下载PDF
内皮细胞诱导脑动静脉畸形发生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庞淼 尚成浩 +6 位作者 张雨杭 张广浩 李喆 段国礼 许奕 刘建民 李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77-782,共6页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青年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是bAVM异常血管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细胞。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内皮细胞在bAV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流动力学、炎性反应等血管微环境调控内...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青年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是bAVM异常血管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细胞。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内皮细胞在bAV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流动力学、炎性反应等血管微环境调控内皮细胞促进bAVM生长、破裂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bAVM的形成机制与潜在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内皮细胞 血管微环境 综述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炎症指标与预后的关联性研究
14
作者 刘锋昌 胡海颍 +4 位作者 张盼 肖露露 孙文 蓝文雅 张桂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8期1918-1922,共5页
目的明确血液中常见炎症指标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血管内治疗(EVT)临床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前瞻性取栓数据库确... 目的明确血液中常见炎症指标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血管内治疗(EVT)临床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前瞻性取栓数据库确诊为急性BAO所致脑梗死并于预计闭塞时间24 h内接受EVT的142例患者。不良预后定义为90 d mRS 3~6分。单因素分析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差异。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炎症指标及炎性细胞比率对BAO后EVT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9.3±3.9)×10^(9)/L vs.(7.1±4.0)×10^(9)/L,P=0.00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9.9(5.7,16.0)vs.4.7(2.3,10.6),P<0.001]、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202.4(130.6~317.9)vs.147.4(10^(9).4~199.8),P=0.004]水平较高,淋巴细胞计数[1.0(0.7,1.4)×10^(9)/L vs.1.3(0.9,1.7)×10^(9)/L,P=0.009]较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OR=1.216,95%CI:1.026~1.442)、PLR(OR=1.008,95%CI:1.001~1.015)是术后症状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NLR(OR=1.100,95%CI:1.015~1.192)和中性粒细胞计数(OR=1.137,95%CI:1.013~1.276)是90 d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NLR、PLR或可预测急性BAO患者EVT术后症状性出血,NLR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术后90 d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 基底动脉闭塞 后循环梗死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基于外泌体的多细胞信号网络和药物载体在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周宇 马勇 +1 位作者 李斌 柴尔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80-2287,共8页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多种疾病中卒中的致死率与致残率总和占据第三位,其中主要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占全部卒中事件的62.4%,而在我国脑卒中是第一大致死性疾病和致残性疾病,同时患病率和死亡率在继续增加^([1-2])。近年来,我国各...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多种疾病中卒中的致死率与致残率总和占据第三位,其中主要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占全部卒中事件的62.4%,而在我国脑卒中是第一大致死性疾病和致残性疾病,同时患病率和死亡率在继续增加^([1-2])。近年来,我国各级医院的卒中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溶栓、颅内动脉取栓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再灌注策略更多地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大幅度地改善了患者的住院期间生存率、降低了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然而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的远期预后和生存质量仍较差,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除了社会老龄化导致的患者平均年龄升高外,由再灌注策略引发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药物载体 脑卒中 细胞信号网络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研究进展
16
作者 纵康 王永慧 +3 位作者 吕楠 赵瑞 许奕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01-707,共7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预后不良的复杂性颅内血管疾病,其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目前VBD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科对症治疗、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该文通过回顾VBD的相...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预后不良的复杂性颅内血管疾病,其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目前VBD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科对症治疗、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该文通过回顾VBD的相关文献,对VBD的病变特征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治疗策略 综述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17
作者 任彬彬 陈芳民 王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9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临沂市中医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n=50)...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临沂市中医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n=50)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50)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版Rankin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65.72±5.75)分,高于对照组的(59.31±5.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效果理想,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可减轻其神经损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温针灸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对基层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丁雪萍 雍先毅 +11 位作者 任周明 乐添 马千里 张许燕 姚苇 吕兰 陈忠华 姚娟 苏旭红 张琪 张永巍 刘建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163-2168,共6页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成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恢复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尽管在有效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重大挑战,特别是急诊处理,静脉溶栓治疗是唯一一种改善患者预后的方法,但...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成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恢复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尽管在有效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重大挑战,特别是急诊处理,静脉溶栓治疗是唯一一种改善患者预后的方法,但只有少数患者能使用。目的 探讨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对AIS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的影响及对高级卒中中心建设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海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进行分组,2015年11月-2018年3月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流程为常规组,2018年4-11月患者接受优化静脉溶栓流程为优化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OTD)、入院至CT检查时间(DTI)、入院至化验检验时间(DTL)、DNT、溶栓距发病时间(TP_WINDOW)、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入院时、溶栓24 h及出院时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ΔNIHSS评分≥4分为有效,出院后3个月临床结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结果 优化组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与优化组患者OTD、sICH发生率、有效率、出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DTI、DTL、DNT、TP_WINDOW、出院后3个月m RS评分低于常规组,DNT<60 min所占比例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可以有效缩短AIS患者DNT,并有助于DNT达标控制在60 min内,未增加溶栓出血风险且影响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卒中中心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评价——单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邢鹏飞 沈红健 +11 位作者 张磊 李子付 方亦斌 李强 赵瑞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张永巍 杨鹏飞 邓本强 刘建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157-160,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3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临床预后分为良好预后组(n=299)和不良预后组(n=214)。主要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率,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3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临床预后分为良好预后组(n=299)和不良预后组(n=214)。主要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率,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挽救技术比例、并发症及病死率等。结果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 2b^3级)为93.8%(481/5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mRS 0~2分)为58.3%(299/513),颅内出血率为22.0%(113/513),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9.6%(49/513),病死率为12.9%(66/51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NIHSS<22分、代偿评分≥2分、血管再通达mTICI 2b^3级及术后无出血,与良好预后密切相关(均P <0.05)。结论机械取栓能明显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和(或)远端血管闭塞的临床预后。低NIHSS评分、良好代偿、血管成功再通及无出血是机械取栓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血管内治疗 取栓 机械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延误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郝云飞 柴尔青 +1 位作者 陈合成 刘宗宝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5期28-30,34,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统一的问卷对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的2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是否在发病2 h内送到医院,将患者设置为延误组...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统一的问卷对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的2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是否在发病2 h内送到医院,将患者设置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对影响脑卒中治疗的院前因素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中教育程度、医保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中意识障碍及预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脑卒中患者延误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来院途径、患者受教育程度、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脑卒中病史是影响患者2 h到达医院的独立因素。结论通过急救系统与患者受教育程度可有效缩短DNT(Door-to-needle time)时间,对广大群众进行脑卒中知识的普及,可使更多的AIS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静脉溶栓 院前延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