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异常裂后沉降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5
1
作者 崔涛 解习农 +1 位作者 任建业 张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9-356,共8页
为了理解莺歌海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过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该区的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西北部为300~500m,中部和东... 为了理解莺歌海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过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该区的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西北部为300~500m,中部和东南部为900~1200m,其异常裂后沉降明显呈现向东南和向海方向递大的趋势.地幔对流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20Ma以来南海北部边缘的动力地貌沉降量为300m,因此,莺歌海盆地裂后异常沉降在300m左右的地区可以用动力地貌沉降机理来解释,但是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的巨厚的异常沉降远大于动力地貌沉降量,它是自晚中新世以来盆缘断层的右旋走滑作用、裂后热回沉和动力地貌沉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构造沉降 动力地貌 异常沉降 应变速率反演
下载PDF
太行山区深层次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江海 牛向龙 +2 位作者 陈征 T.Kusky A.Polat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18-1127,共10页
围绕太行山区龙泉关剪切带及其区域构造对比 ,报道了太行山区新太古代基底内新发现的深层次推覆构造 ,包括低角度逆冲剪切带、大规模平卧褶皱、近水平构造面理等 .这些构造揭示了该区地壳演化过程涉及大规模水平缩短变形 ,其构造样式完... 围绕太行山区龙泉关剪切带及其区域构造对比 ,报道了太行山区新太古代基底内新发现的深层次推覆构造 ,包括低角度逆冲剪切带、大规模平卧褶皱、近水平构造面理等 .这些构造揭示了该区地壳演化过程涉及大规模水平缩短变形 ,其构造样式完全可以与典型碰撞造山带前陆区进行对比 .初步提出太行山区中深地壳层次构造样式及其垂向变化规律 ,以及前陆地区基底杂岩与表壳岩系构造叠置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地质意义 新太古代 碰撞造山带 表壳岩 地壳演化 剪切带 太行山区 垂向变化 深层
下载PDF
Sea-Floor Metamorphism Recorded in Epidosites from the ca.1.0 Ga Miaowan Ophiolite,Huangling Anticline,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军鹏 Timothy M Kusky +5 位作者 Ali Polat 王璐 彭松柏 蒋幸福 邓浩 王淞杰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696-704,共9页
The epidosites are interpreted to form in upflow zones at the base of ore-forming oceanic hydrothermal systems that vent as black smokers on the sea floor. This study presents new field,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d o... The epidosites are interpreted to form in upflow zones at the base of ore-forming oceanic hydrothermal systems that vent as black smokers on the sea floor. This study presents new field,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d oxygen isotope data for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epidosites in the ca. 1.0 Ga Miaowan (庙湾) ophiolite located near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 The ep-idosites occur mainly in the cores of strongly de-formed, lensoidal amphibolites. Field observation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oxygen isotopes sug-gest that the epidosites were formed by metasoma-tism of ocean floor basalts, diabase dykes, and gabbros during seafloor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dosit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METASOMATISM Miaowan ophiolite Yangtzecraton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