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健康创想”战略为基础 积极坚持科技创新——GE医疗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兼诊断影像事业部总经理陈雁访谈录
1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1年第4期138-138,共1页
2011年3月25日下午,GE医疗集团中华区副总裁兼诊断影像事业部陈雁总经理、海军总医院孙涛副院长以及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杨立主任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接受了《医疗卫生装备》、《中国医疗》、《解放军医学杂志》、《解放军报》、《武警医... 2011年3月25日下午,GE医疗集团中华区副总裁兼诊断影像事业部陈雁总经理、海军总医院孙涛副院长以及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杨立主任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接受了《医疗卫生装备》、《中国医疗》、《解放军医学杂志》、《解放军报》、《武警医学》、《健康报》等多家媒体的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集团 诊断影像 事业部 健康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科技创新 经理 中华
下载PDF
后置滤过器C_2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高建华 孙宪昶 +3 位作者 李剑颖 王贵生 李娜 戴汝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LightSpeed VCT后置滤过器C2在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以期获得在保证优良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4岁)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使... 目的探讨LightSpeed VCT后置滤过器C2在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以期获得在保证优良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4岁)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GELightSpeed VCT机,采用120kV,640mA,0.35s/360°,层厚0.625mm,pitch0.22~0.24,Bowtie选用largebody模式。采像后对每例原始图像分别进行使用后置滤过器C2和不使用C2的重建,得到有/无C2后处理的两组图像(UC2组和NUC2组)。①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以双盲法对两组图像从冠脉节段的显示数目、细小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锐利度、血管内对比剂清晰度四个方面以1~4分(4分为优)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评分有分歧的由两人共同商讨后达成一致;②分别选取两组图像中面积相等的感兴趣区(ROI,面积为100mm^2),在相同轴位图像上(均为左冠状动脉主干自左窦发出的层面)测量升主动脉中心部的噪声值(均值及标准差),比较UC2组和NUC2组图像噪声;③对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值差异进行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UC2组和NUC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31)分、(3.72±0.29)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UC2组和NUC2组噪声值均值分别为22.13±4.21、27.08±4.74,UC2组较NUCz组的图像噪声下降约1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中使用后置滤过器C2重建,可在不增加曝光剂量的情况下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由此为进一步降低射线剂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滤过器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中体重指数与射线剂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贵生 高建华 +3 位作者 李剑颖 叶道斌 张如意 李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在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中,通过对不同体重指数(BⅦ)采用不同射线剂量的研究,达到均衡控制射线剂量的目的。方法:实验分2个步骤进行:①连续选取100例(C组)拟行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不限身高体重),使用CE Lisht Spee... 目的:在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中,通过对不同体重指数(BⅦ)采用不同射线剂量的研究,达到均衡控制射线剂量的目的。方法:实验分2个步骤进行:①连续选取100例(C组)拟行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不限身高体重),使用CE Lisht Speed VCT机完成心脏扫描。采用640mA,120kV,0.35s/r,层厚0.625mm,pitch0.22—0.24,Bowtie选用large body模式,后过滤C2重建。采像后在主动脉分出冠状动脉左主干的层面上下三层,以像素100mm^2大小测量图像噪声,取三层的平均值作为该病人的图像噪声;之后使用软件拟合患者BMI和噪声的关系,得出线性方程;根据噪声和射线剂量的公式。在噪声等于27得到BMI和管电流量的对应值;②再连续选取100例(E组)拟行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不限身高体重),先计算其BMI值,根据之前得到的BMI和管电流量对应值确定扫描时mA值,其它扫描参数与前一致:120kV。0.35s/r,层厚0.625mm。pitch0.22-0.24,Bowtie选用largebody模式,后过滤C2重建,以同法计算图像噪声。结果:①c组BMI25.08±2.64,心率62.03±9.72,Pitch0.23±0.03,噪声24.56±5.03,有效剂量(ED)17.63±1.68mSv,图像质量评分3.71±0.54。拟合不同BMI和噪声的关系,得出曲线回归公式:Y=1.143x-6.0,R^2=0.55(Y为噪声,x为BMI,R^2为决定系数);根据射线剂量和噪声关系,得出Xma=Fma×{(k1^*BMI+C1)/INa}^2,Fma=640mA,k1=1.143,C1=-6.0,INa=27(HU);②E组BMI25.87±3.16,心率67.20±14.47,Pitch0.23±0.16,噪声26.51±3.76,ED15.25±3.31mSv,图像质量评分3.56±0.74,曝光剂量579.425±125.61mA。E组ED明显低于C组(降低约13%),P〈0.01。结论:在64层CT心脏成像时,对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采用不同曝光剂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均衡控制不同体重个体的X射线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重指数 冠状动脉 X线剂量
下载PDF
ECG电流调控技术对64MD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影响及评估 被引量:16
4
作者 高建华 王贵生 +3 位作者 李剑颖 孙宪昶 扬帆 戴汝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通过开启或关闭ECG(心电图)电流(mA)调控对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影响的对照研究,评估ECG电流调控技术对降低64MDCT成像放射剂量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按照统一的纳入标准,连续选取100例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龄36—80岁,平... 目的:通过开启或关闭ECG(心电图)电流(mA)调控对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影响的对照研究,评估ECG电流调控技术对降低64MDCT成像放射剂量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按照统一的纳入标准,连续选取100例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龄36—80岁,平均58.9岁),使用GEu出speed VCT机完成冠状动脉检查。将病人分为NE、UE两组,每组50例。两组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及心率五个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NE组扫描时关闭ECG电流调控,UE组扫描时开启ECG电流调控。其它扫描参数相同:120kV,0.35s/r,层厚0.625mm,Pitch 0.20—0.26,Bowtie选用large body,模式。①以双盲法对两组图像从冠脉节段的显示数目、细小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锐利度、血管内对比剂清晰度四个方面以1—4分(4分为优)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评分有分歧的由两人共同商讨后达成一致;②分别选取两组图像中面积相等的感兴趣区(砌,面积为100mm^2),在相同轴位图像上(均为左冠状动脉主干自左窦发出的层面)测量升主动脉中心部的噪声值(均值及标准差),比较NE组和UE组图像噪声差异;③记录关闭或开启ECG电流调控扫描产生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ED=DIP×C公式换算成有效剂量(ED)。其中C采用European Guidelines on Quality Crite.ria for Computed Tomograpgy提出的胸部平均值0.017;④应用SPSS10.0软件对NE组和UE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CTDIvol、ED均值差异进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NE组、UE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6±0.54)分、(3.68±0.47)分,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NE组、UE组图像噪声分别为27.54±4.52、28.09±4.85,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NE组、UE组CTDIvol、ED均值分别为(87.91±8.38)mGy/cm和(72.07±3.9)mGy/cm,(18.0±1.71)mSv和(14.7±0.82)mSv。开启ECG电流调控比关闭ECG电流调控时扫描放射剂量减少约18%,P〈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64MDCT冠脉成像时采用ECG电流调控技术可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放射剂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心电描记术 显像术 射线剂量
下载PDF
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59
5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6 位作者 谢鹏 张志伟 沈云 牟君 廖静敏 方维东 陈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颅底骨血管模型,16层螺旋CT(Brightspeed elite)扫描:1)轴位螺旋和非螺旋同一参数重复10次扫描;(2)两组同样的参数放在同一序列内,曝光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颅底骨血管模型,16层螺旋CT(Brightspeed elite)扫描:1)轴位螺旋和非螺旋同一参数重复10次扫描;(2)两组同样的参数放在同一序列内,曝光间隔时间不同(2.3s,3.5s,4.1s,4.7s,5.9s;4s,5s,6s,7s,8s)和采集层数不同(32,41,48,51,55;60,64,72,77,80),各重复1次扫描;(3)模拟注药后按(2)的参数扫描,采集80层,曝光间隔时间为2.4s,重复5次扫描。结果:非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100%,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20%;同一序列相同两组扫描,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成功率为100%,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不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均不成功。不同采集层数减影成功率为85%,不成功扫描重复后完全减影。模拟注药后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9s,5次减影成功率为100%,得到清晰的减影“血管”图像。结论:球管曝光起始位置是影响DS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控制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球管转速的整数倍可确保球管曝光起始位置相同;探测器的使用宽度不影响DSCTA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心电图调制电流对有波动心率的心脏CT扫描曝光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殷焱 陈洁 +3 位作者 柴伟明 华佳 沈云 许建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6-949,共4页
目的利用心脏体模评估16层螺旋CT心脏扫描时的心率波动,开启或关闭心电图调制电流技术以及不同的心电图调制电流技术对图像质量是否有影响,并判断心电图调制电流技术是否能有效降低曝光剂量。方法将跳动的心脏模具设定为60bpm基础心率,... 目的利用心脏体模评估16层螺旋CT心脏扫描时的心率波动,开启或关闭心电图调制电流技术以及不同的心电图调制电流技术对图像质量是否有影响,并判断心电图调制电流技术是否能有效降低曝光剂量。方法将跳动的心脏模具设定为60bpm基础心率,并根据不同的心率波动情况分为6组,关闭心电图调制电流对心脏模具进行心脏扫描。扫描同时记录各扫描序列的曝光剂量,在采集到的图像中选取中心球囊结构均匀的部位,测量该部位的CT值及背景部位CT值的差值,并分别记录图像测量部位的标准差值(s值),然后根据二维及三维图像质量情况进行分级分析;随后开启心电图调制电流,分4组采用不同的心电图调制电流参数进行心脏CT扫描,分别重复上述扫描并记录曝光剂量,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相同测量和记录。将5次扫描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心率波动情况下,5组图像的CT值差值及s值分别经检验证明图像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二维图像及三维图像质量经检验证明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心电图调制开启时比关闭时曝光剂量有明显减低,并且不同设置的心电图调制电流在曝光剂量的比较中也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心率波动情况下,曝光剂量最多可减少45.0%,最少可以减少7.5%,平均剂量减小了25.4%。但心电图调制电流开启时,心率的波动与曝光剂量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而当心率波动达到15bpm时曝光剂量将明显增加。结论16层螺旋CT心脏扫描时,即使心率存在一定的波动,开启心电图调制电流技术仍能够有效降低曝光剂量,同时对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质量
下载PDF
高场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对头颈部肿瘤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钰 段淼 +9 位作者 周海龙 史凯宁 孙照勇 白春梅 贾宁 张韬 陈兴明 胡克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7-574,共8页
目的研究高场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 CASL)序列对头颈部肿瘤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的可行性,分析不同标记时间(PLD)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肿瘤血流量重复测量的信度。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发现头颈... 目的研究高场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 CASL)序列对头颈部肿瘤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的可行性,分析不同标记时间(PLD)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肿瘤血流量重复测量的信度。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发现头颈部肿瘤但未经过治疗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3D p CASL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扫描。在进行常规T1加权及T2加权成像后,进行3组不同标记后延迟(PLD)时间的ASL序列扫描:ASL1(PLD1=1525 ms)、ASL2(PLD2=2025 ms)和ASL3(PLD3=2525 ms)。测量3组ASL灌注加权图像上肿瘤区域及背景的信号强度(SI),计算肿瘤区域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位观察者分别对3D p CASL的灌注加权图像上螺旋伪影及颈部血管伪影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测量血流量(BF)图像上肿瘤区域的BF值。结果共对17例取得病理结果的患者进行3D p CASL的图像质量评价及肿瘤的BF值测量。ASL1、ASL2及ASL3的SNR及CNR均依次降低,其中ASL1与ASL3的SNR(P=0.011)及CNR(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ASL螺旋伪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ASL1、ASL2及ASL3灌注加权图像颈部血管伪影的定性评分均值依次减低,其中ASL1与ASL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组BF值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重复测量的信度水平均非常好(ICC>0.9)。尽管ASL1、ASL2及ASL3序列的BF均值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7)。结论采用3D p CASL高场磁共振进行头颈部肿瘤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并且肿瘤BF值具有较好的重复测量信度。在3组3D p CASL序列中,PLD=1525 ms及PLD=2025 ms序列的图像质量优于PLD=2525 ms序列,且BF值无明显差异,因此更适合头颈部肿瘤3D p CASL灌注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图像质量 血流量 信度分析 头颈部肿瘤
下载PDF
CT征象及动态变化对COVID-19疑似病例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肖慧娟 谷艳博 +6 位作者 梁盼 刘杰 郑颖 张永高 周志刚 岳松伟 高剑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CT征象及动态变化对COVID-19疑似病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5日收治的54例COVID-19疑似病例的资料。最终COVID-19确诊病例25例,患者年龄3~94岁,≤50岁16例(64%)。排除病例(非COVID-19)29例... 目的:探讨CT征象及动态变化对COVID-19疑似病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5日收治的54例COVID-19疑似病例的资料。最终COVID-19确诊病例25例,患者年龄3~94岁,≤50岁16例(64%)。排除病例(非COVID-19)29例。54例均行CT平扫,首次检查后间隔3~6 d复查。结果:COVID-19病灶多分布于双肺胸膜下,主要征象为磨玻璃密度改变并小叶内间隔增厚,伴血管影增粗;进展期13例呈胸膜下融合改变,好转消散期15例密度增高,边缘平直及出现纤维条索。非COVID-19病灶多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树芽征及腺泡结节7例,均见于细菌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者;进展期9例沿支气管血管束扩散,好转消散期27例表现为整体密度浅淡。两组以上征象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CT征象分析可以用于COVID-19和非COVID-19的鉴别,有助于缩小疑诊范围,减轻临床排查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CT COVID-19 SARS-CoV-2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4 位作者 谢鹏 肖智博 牟君 张志伟 廖静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301-1303,1316,共4页
目的:探讨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来推断头颈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i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血管和41例头颈血管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达峰时间,测量左... 目的:探讨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来推断头颈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i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血管和41例头颈血管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达峰时间,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达峰时间及达峰强化CT值。结果: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0.2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颈内静脉和上矢状窦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1.31s,大脑中动脉和上矢状窦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6.06s,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7.59s对比剂达峰时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强化程度高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结论:脑及头颈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得到的脑及颈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可以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求推断头颈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对比剂
下载PDF
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对兔脑CT灌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望云 萧毅 +4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清楚 孙维虎 姜彦 曹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4-848,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对兔脑CT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A组(碘海醇350mgI/ml)和B组(碘克沙醇270mgI/ml)。对两组实验兔行256层螺旋CT脑灌注扫描,由2名阅片者于CT图... 目的探讨采用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对兔脑CT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A组(碘海醇350mgI/ml)和B组(碘克沙醇270mgI/ml)。对两组实验兔行256层螺旋CT脑灌注扫描,由2名阅片者于CT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获取脑灌注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毛细血管通透率和灌注参数图,分析上矢状窦CT值、CNR和脑组织的SNR,按照4分法评价各组图像质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36只兔脑CT灌注扫描成功,A组20只,B组16只。两组兔CT脑灌注的灌注参数值CBF、CBV、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的毛细血管通透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上矢状窦CT值和CNR、脑组织的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阅片者对图像评价的一致性良好(Kappa=0.419,P<0.01)。结论在相同扫描参数条件下,采用低浓度对比剂兔脑CT灌注成像与常规浓度对比剂相比,图像质量和灌注参数(除毛细血管通透率)均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动物实验
下载PDF
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技术在PET/CT诊断单发肺结节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丽娟 吴文凯 赵周社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6-308,共3页
目的采用部分容积效应(PVE)校正技术提高^(18)F-FDG PET/CT 对单发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 Jaszczak 模型,在模型内放置直径分别为24.8,19.7,15.6,12.4,9.85,7.82和4.9 mm 的"热区"小球,每个小球内含^(18)F-FDG 24 kBq/... 目的采用部分容积效应(PVE)校正技术提高^(18)F-FDG PET/CT 对单发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 Jaszczak 模型,在模型内放置直径分别为24.8,19.7,15.6,12.4,9.85,7.82和4.9 mm 的"热区"小球,每个小球内含^(18)F-FDG 24 kBq/ml,进行 PET/CT 模型扫描,获得恢复系数(RC)后,选择 PET/CT 显像阳性,病灶直径<25 mm 且有病理检查结果的24例单发肺结节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最大 SUV(SUV_(max)≥2.5为标准,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二维(2D)扫描模式的 RC 值大于三维(3D)扫描模式的 RC 值,表明同等条件下2D 扫描模式 PVE 比3D 扫描模式小。PET/CT 的SUV_(校正)降低了对单发肺结节诊断的假阴性,使其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由原来的62.5%,62.5%提高为100.0%,87.5%。结论 SUV_(校正)的应用明显提高了 PET/CT 对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是对肺结节诊断的特异性并无变化。采用 PVE 校正技术明显提高了 PET/CT 诊断直径<25 mm 的单发肺结节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部分容积效应
下载PDF
64排CT容积HRCT扫描方案优化的模具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燕莉 翟仁友 +1 位作者 张镭 李剑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4-617,共4页
目的优化容积HRCT的扫描方案,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排CT对Catphan模具进行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HRCT的扫描方案进行优化,优化的参数包括:探测器宽度、焦点尺寸、旋转时间、管电压及管电流、扫描孔径、螺距、重建卷积... 目的优化容积HRCT的扫描方案,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排CT对Catphan模具进行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HRCT的扫描方案进行优化,优化的参数包括:探测器宽度、焦点尺寸、旋转时间、管电压及管电流、扫描孔径、螺距、重建卷积函数、重建模式。结果增加探测器宽度可使噪声降低(t=-4.228,P=0.002),放射剂量降低,对空间分辨率无明显影响。改变旋转时间对空间分辨率、噪声(F=0.627,P=0.130)均无明显差异。小焦点较大焦点的空间分辨率提高1 LP/cm。增加管电压与管电流可使噪声降低,空间分辨率随之改善,放射剂量增加。不同扫描孔径的放射剂量有所不同。螺距0.5得到最佳的Z轴分辨率12 LP/cm。在3种高分辨率算法中,bone优于bone plus及edge。重建模式plus较full的噪声降低(t=58.234,P<0.001),Z轴分辨率也降低。结论采用优化的扫描方案,可以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并控制放射剂量,有助于正确评价容积HRCT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模 显像术
下载PDF
3D超短回波序列联合T2* mapping评价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缺损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娇 查云飞 +4 位作者 邢栋 胡磊 刘昌盛 林晖 林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70-1474,共5页
目的采用3D-UTE序列联合T2*mapping评价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缺损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26例受检者分别接受腰椎3D-UTE序列、T2*mapping检查。按照椎间盘有无软骨终板缺损分为4组:A组,软骨终板无缺损;B组,软骨终板头侧缺损;C组,软骨... 目的采用3D-UTE序列联合T2*mapping评价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缺损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26例受检者分别接受腰椎3D-UTE序列、T2*mapping检查。按照椎间盘有无软骨终板缺损分为4组:A组,软骨终板无缺损;B组,软骨终板头侧缺损;C组,软骨终板尾侧缺损;D组,软骨终板头尾侧缺损。测量腰椎正中矢状层面上椎间盘髓核区的T2*值。结果 26例受检者共130个椎间盘,其中A组67个(67/130,51.54%),B组15个(15/130,11.54%),C组24个(24/130,18.46%),D组24个(24/130,18.46%);A^D组髓核区T2*值分别为(49.60±1.97)ms、(45.59±4.76)ms、(40.64±2.84)ms及(24.63±2.6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9,P<0.0001)。D组与A、B、C组及A组与C组髓核区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软骨终板缺损与椎间盘退变有关系,软骨终板头、尾侧均缺损比软骨终板头、尾侧单独缺损更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椎间盘 软骨终板
下载PDF
不同对比剂及注射速度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晓敏 陈红 +2 位作者 刘斌 周勇 沈云 《安徽医学》 2013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比较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不同浓度对比剂以不同速度注射时对血管增强效果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选取体质量指数(BMI)为20.20~25.80 kg/m2的患者60例,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使... 目的比较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不同浓度对比剂以不同速度注射时对血管增强效果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选取体质量指数(BMI)为20.20~25.80 kg/m2的患者60例,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使用350 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注射流率为4.5 ml/s(碘流量1 575 mgI/s);B组:应用浓度为370 mgI/ml的优维显,团注流率为4.3 ml/s(碘流量1 591 mgI/s);C组:使用350 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注射速度为4.3 ml/s(碘流量1 505 mgI/s)。分别对A组与C组、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主干近段的强化程度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左回旋支的增强平均值均较本组其它血管的强化数值偏小。除左回旋支外,A组其余血管增强平均值均大于C组。B组各段血管的强化平均值均大于相应的A组及C组;除B组与C组患者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增强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外,A组与C组、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其它各段血管的增强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C组4支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平均值大于A组和B组;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A组和C组、B组与C组4支血管间质量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50 mgI/ml浓度对比剂可获得更佳增强效果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浓度及注射速度的优化具有可行性,并能获得更佳的增强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剂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诊断小肠出血的对比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磊 胡道予 +3 位作者 裴贻刚 郭英 王秋霞 彭羚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8-590,共3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MSCT)和16层螺旋CT显示小肠单个出血点持续出血的敏感性。方法:取一透X线容器,盛入适量清水制成模型。采用微泵注射器分别模拟0.1、0.2、0.3、0.4和0.5ml/min的出血速度通过3F微导管将3%的对比剂注入模型内,分别行6...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MSCT)和16层螺旋CT显示小肠单个出血点持续出血的敏感性。方法:取一透X线容器,盛入适量清水制成模型。采用微泵注射器分别模拟0.1、0.2、0.3、0.4和0.5ml/min的出血速度通过3F微导管将3%的对比剂注入模型内,分别行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扫描。比较其出血检出的敏感性和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均可显示0.1~0.5ml/min的模拟出血,且随着出血量增加显示的更清楚。结论: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在显示小肠单个出血点持续出血的敏感性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小肠出血
下载PDF
正常胰腺小视野高分辨DWI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士跃 马超 +4 位作者 李子文 金爱国 王鹤 张华高 陆建平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正常胰腺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图像质量、ADC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胰腺健康志愿者分别行上腹部自由呼吸触发的SS-EPI DWI和rFOV DWI检查(b=600s/mm2)。从形态学方面,分别... 目的:对比研究正常胰腺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图像质量、ADC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胰腺健康志愿者分别行上腹部自由呼吸触发的SS-EPI DWI和rFOV DWI检查(b=600s/mm2)。从形态学方面,分别计算两种方法获得的胰腺头、体及尾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rFOV DWI及SS-EPI DWI图像分辨力分别为0.55mm×0.55mm和1.56mm×1.56mm。②SS-EPI DWI获得正常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分别为(1.61±0.37)×10-3、(1.93±0.43)×10-3和(1.77±0.36)×10-3 mm2/s;rFOV DWI获得正常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分别为(1.10±0.48)×10-3、(1.21±0.38)×10-3和(1.11±0.34)×10-3 mm2/s。符号秩检验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5,P=0.700>0.05)。③Wilcoxon秩和分析表明SS-EPI DWI获得的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26,P=0.045<0.05),而rFOV DWI获得的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0,P=0.373>0.05)。结论:rFOV DWI较SS-EPI DWI图像分辨力高,且胰腺组织及总管显示更为清楚;统计学分析表明rFOV DWI获得的胰腺ADC均值不随胰腺形态学区域发生显著变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SS-EPI DWI获得的ADC均值在胰头部最小,胰体部最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较高分辨力和稳定的ADC测量值,将使rFOV DWI在胰腺疾病早期及准确诊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兔脑CTP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重建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望云 萧毅 +4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清楚 孙维虎 姜彦 曹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2-716,共5页
目的:评价联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4)的低剂量兔脑CT灌注成像参数的准确性及图像质量。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3组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参数:常规剂量组(RD)为80kV、100mAs、FBP,低剂量组(LD)为80kV、50mAs、iDose4和层... 目的:评价联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4)的低剂量兔脑CT灌注成像参数的准确性及图像质量。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3组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参数:常规剂量组(RD)为80kV、100mAs、FBP,低剂量组(LD)为80kV、50mAs、iDose4和层级3),超低剂量组(ULD)为80kV、25mAs、iDose4和层级5。测量各组兔脑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对3组灌注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包括图像噪声、脑实质信噪比(SNR)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共有54只兔脑CT灌注扫描成功,其中RD组16只,LD组20只,ULD组18只。三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RD组3.47mSv,LD组1.53mSv,ULD组0.75mSv;与RD组比较,LD组和ULD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下降55.9%和78.3%。各项灌注参数值(CBF、CBV、MTT和TTP)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和脑实质SNR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ULD组低于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LD组与RD组,ULD组与L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0.471,P<0.01)。结论:通过联合不同层级的迭代重建技术,低剂量和超低剂量兔脑CT灌注成像可获得准确的灌注参数值以及可接受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辐射量 迭代重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灌注成像 实验研究
下载PDF
SPR技术对奶粉中维生素B_(12)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明君 陈雍硕 +1 位作者 郑小龙 陈启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3891-3897,共7页
目的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建立快速定量测定牛奶中维生素B12的方法。方法将钴胺素共价偶联到表面等离子共振芯片CM5表面,并对竞争结合的维生素B12结合蛋白的结合浓度及芯片的再生条件进行优化,检测... 目的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建立快速定量测定牛奶中维生素B12的方法。方法将钴胺素共价偶联到表面等离子共振芯片CM5表面,并对竞争结合的维生素B12结合蛋白的结合浓度及芯片的再生条件进行优化,检测芯片的稳定性。在无抗生素牛奶中添加系列质量浓度的维生素B12,利用免疫竞争抑制原理构建标准曲线,并对市售10个奶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制备的芯片稳定,50个循环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小于10%。日间批内同一样品差异为0.54%,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06μg/100 g,回收率为92.1%~104.1%。测得的10个牛奶产品中维生素B12含量与对应商品标签值全部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在6 h内完成样品的前处理和检测,是一种简便、快捷的定量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生物芯片 维生素B12 微生物法
下载PDF
应用CT心电门控技术改进心脏周围肺动脉影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镭 邓鑫 +3 位作者 沈云 翟仁友 杨媛华 王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研究应用16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ECG)门控技术减少心脏运动的影响,改进心脏周围肺动脉影像质量的可行性,并确定最好的重建算法。方法对52例怀疑患有肺栓塞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0~81岁)进行了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均... 目的研究应用16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ECG)门控技术减少心脏运动的影响,改进心脏周围肺动脉影像质量的可行性,并确定最好的重建算法。方法对52例怀疑患有肺栓塞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0~81岁)进行了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均分别进行了非ECG门控螺旋CT扫描(Helical)和回顾性ECG门控扫描。每位患者的影像均以非ECG门控螺旋算法和3种心电门控算法(CHR、MSR-2和MRS-4)显示。用每种ECG门控算法重建出5种心跳时间相位,即65%、70%、75%、80%、85%。心脏周围肺动脉评分标准为:很好3分,较好2分,差1分;血管的影像质量分别由5位专业放射学医师主观评价,然后计算算术平均值(MSV)。比较螺旋算法与每种心脏最佳相位算法的影像质量,并计算出最好影像质量时最佳算法的百分率。用统计学分析采用CT心电门控技术改进心脏周围肺动脉影像质量的可行性。结果各种算法的MSV,Helical为2.27±0.44,CHR为2.68±0.29,MSR-2为2.29±0.51,MSR-4为2.19±0.50。Helical组与CHR组的MSV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但Helical与其他心脏算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R-2P=0.86,MSR-4P=0.40。CHR的MSV明显高于其他算法。出现肺动脉最高影像质量的最佳算法的百分率,Helical为27.6%,CHR为56.9%,MSR-2为11.6%,MSR-4为4.0%。CHR的影像质量明显高于其他算法。结论应用16排螺旋CT回顾性ECG门控技术、CHR算法能够通过减少心脏运动从而改进心脏周围肺动脉的影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肺血管 心电门控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最优相位窗的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红 刘斌 +3 位作者 吴兴旺 余永强 沈云 廖静敏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9期926-930,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RCA最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最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率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