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色谱法测定活性染料臭氧化产物中的阴离子 被引量:5
1
作者 章飞芳 梁鑫淼 +3 位作者 张青 陈吉平 YEDILER Ayfer KETTRU PAntonius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2-455,共4页
建立了用离子色谱测定未经水解的活性红 1 2 0 (C I ReactiveRed 1 2 0 )染料臭氧化产物中的阴离子的方法。染料样品经OnGuardP型前处理柱过滤后可有效去除其中一些有机物 (如偶氮化合物 )。采用DionexIonPacAS 1 1色谱柱分离 ,NaOH溶... 建立了用离子色谱测定未经水解的活性红 1 2 0 (C I ReactiveRed 1 2 0 )染料臭氧化产物中的阴离子的方法。染料样品经OnGuardP型前处理柱过滤后可有效去除其中一些有机物 (如偶氮化合物 )。采用DionexIonPacAS 1 1色谱柱分离 ,NaOH溶液梯度洗脱 ,电导或紫外吸收检测 ,可在 1 8min内完成染料臭氧降解后产物中的阴离子(SO2 - 4,Cl- ,NO- 3,HCOO- 和C2 O2 - 4)的测定。 5种阴离子的加标回收率在 91 6 %~ 1 0 8 3 %。结合染料溶液常规参数的测定结果 ,对臭氧降解活性红 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产物 离子色谱法 无机阴离子 有机阴离子 臭氧氧化 样品前处理 活性红120染料 染料废水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在DNA损伤修复信号传导通路中ATM介导的BRCA1及RAD51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冯爽 曹建平 +5 位作者 朱巍 宋建元 李翀 盛方军 樊赛军 F.Eckardt-Schupp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为阐明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介导的乳癌基因1 (Breast cancer gene 1,Breal)磷酸化及其下游DNA修复相关蛋白(DNA damage repair protein 51,RAD51) 在DNA损伤修复信号传导通路中作用机理... 为阐明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介导的乳癌基因1 (Breast cancer gene 1,Breal)磷酸化及其下游DNA修复相关蛋白(DNA damage repair protein 51,RAD51) 在DNA损伤修复信号传导通路中作用机理,以源于正常人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GM细胞(Originated from human skin fibroblast GM Cell,GM0639)为对照,用免疫共沉淀与Western blot方法,观察60Coγ射线照射后共济失调症(Ataxia telangiectasia,AT)细胞、ATM转染的AT细胞(ATM+-AT)和GM细胞的BRCA1及 RAD51蛋白表达的变化。经0、5、10、20Gy辐照后,AT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法分析其中 ATM和BRCA1蛋白以及BRCA1和RAD5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PI3K抑制剂对ATM磷酸化其下游基因的影响。0Gy照射ATM+-AT和GM细胞未出现BRCA1表达条带;照射后,GM细胞、ATM细胞BRCA1 和RAD51蛋白均有表达,而AT细胞无表达;PI3 K抑制剂Wortmannin对经电离辐射照射后的AT、ATM+-AT 和GM细胞中BRCA1蛋白表达具有抑制作用;照射后ATM+-AT和GM细胞中BRCA1和RAD51蛋白均有表达。因此,电离辐射照射后,BRCA1由ATM介导磷酸化后可进一步与RAD51相互作用,这是信号通路传导过程中的—个级联反映,从而修复损伤的DNA,保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 乳癌基因1 DNA修复相关蛋白 磷酸化
下载PDF
1,2,4-三氯苯矿化菌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芳 U.Drfler +4 位作者 M.Schmid S.Grundmann J.C.Munch 蒋新 R.Schroll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82-1087,共6页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从氯苯污染土壤中筛选到能高效降解1,2,4-三氯苯(1,2,4-TCB)为CO2的细菌E3和F2,根据其表型特征1、6S rDNA序列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鉴定E3和F2为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sp.).E3和F2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100%;它...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从氯苯污染土壤中筛选到能高效降解1,2,4-三氯苯(1,2,4-TCB)为CO2的细菌E3和F2,根据其表型特征1、6S rDNA序列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鉴定E3和F2为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sp.).E3和F2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100%;它们与菌株Bordetellasp.QJ2-5同源性最高,与Bordetella petrii(GDH030510)最接近,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4%.E3和F2能在含1,2,4-TCB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彻底降解1,2,4-TCB生成CO2,30 d降解率达到90%以上,其中58%和46%矿化为CO2,同时形成一定量的微生物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法 三氯苯 生物降解 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 sp.) 16S RDNA 荧光原位杂交(FISH)
下载PDF
昆明山海棠碱对Jurkat淋巴瘤细胞株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时相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杨录军 敖琳 +2 位作者 Nuesse Michael 徐颖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 (THH)碱对JurkatT淋巴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细胞周期和凋亡时相特异性的影响 ,以了解THH碱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生长和细胞活力 ;DNA染色法、TUNEL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 (THH)碱对JurkatT淋巴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细胞周期和凋亡时相特异性的影响 ,以了解THH碱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生长和细胞活力 ;DNA染色法、TUNEL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时相特异性。结果 THH碱能有效抑制Jurkat细胞增殖、细胞活力下降 ,细胞在增殖周期中被阻滞于G1 期。THH碱首先能诱导S、G2 M期细胞凋亡 ,同时能诱导G1 期细胞凋亡。结论 提示THH碱能抑制Jurkat细胞的DNA合成 ,抑制细胞增增殖 ,并可显著诱导各期相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 细胞凋亡 G1期阻滞 细胞增殖 TUNEL
下载PDF
昆明山海棠碱诱导Jurkat淋巴瘤细胞核DNA链断裂和DNA片段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录军 Nuesse Michael +1 位作者 敖琳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15-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碱对淋巴瘤细胞核DNA的影响 ,以了解THH碱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THH碱诱导Jurkat细胞后 ,TUNEL荧光标记DNA链断裂 ,细胞DNA含量分析方法分析DNA片段化 ,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THH碱能诱导Jurkat淋巴瘤细...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碱对淋巴瘤细胞核DNA的影响 ,以了解THH碱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THH碱诱导Jurkat细胞后 ,TUNEL荧光标记DNA链断裂 ,细胞DNA含量分析方法分析DNA片段化 ,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THH碱能诱导Jurkat淋巴瘤细胞DNA链断裂 ,之后DNA发生片段化。结论 提示在THH碱诱导Jurkat凋亡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 细胞凋亡 DNA含量 DNA断裂 TUNEL
下载PDF
昆明山海棠碱诱导Jurkat淋巴瘤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及瘤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录军 敖琳 +3 位作者 Nuesse Michael 郭乔楠 徐颖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01-1504,共4页
目的 检测昆明山海棠碱 (THH碱 )诱导JurkatT淋巴瘤细胞的凋亡效应。方法 THH碱多剂量多时间点诱导JurkatT淋巴瘤细胞细胞后 ,采用Annexin V Fluorescence标记膜外翻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serine ,PS)的凋亡细胞 ,同时荧光素PI... 目的 检测昆明山海棠碱 (THH碱 )诱导JurkatT淋巴瘤细胞的凋亡效应。方法 THH碱多剂量多时间点诱导JurkatT淋巴瘤细胞细胞后 ,采用Annexin V Fluorescence标记膜外翻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serine ,PS)的凋亡细胞 ,同时荧光素PI标记坏死细胞 ,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别检测其阳性细胞率。同时采用判断凋亡发生的“金标准”———形态学观察方法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THH碱诱导后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的细胞显著增加 ,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相关性 ,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大量细胞明显发生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胞浆浓缩、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典型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 细胞凋亡 显微镜 电子 磷脂酰丝氨酸
下载PDF
昆明山海棠碱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Jurkat淋巴瘤细胞株细胞凋亡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录军 Nuesse Michael +2 位作者 余厚勇 敖琳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11-1514,共4页
目的 研究昆明山海棠碱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THH碱多剂量多时间点诱导Jurkat细胞后 ,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内Bcl 2表达的含量、采用JC 1原位染色方法、细胞免疫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等手段在单细胞水平分析细... 目的 研究昆明山海棠碱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THH碱多剂量多时间点诱导Jurkat细胞后 ,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内Bcl 2表达的含量、采用JC 1原位染色方法、细胞免疫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等手段在单细胞水平分析细胞线粒体膜Apo2 .7分子以及线粒体膜电位 (ΔΨm)的变化。结果 THH碱诱导后Bcl 2蛋白表达下调 ,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 ,线粒体膜Apo2 .7蛋白分子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THH碱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JurkatT淋巴瘤细胞株发生凋亡 ,并且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Bcl—2 APO2.7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聚氯乙烯在燃烧裂变过程的在线单光子离子化/共振增强多光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 被引量:4
8
作者 曹磊 Ralf Zimmermann +1 位作者 Antonius Kettrup 王海舟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9-704,共6页
用单光子离子化 (SPI) /共振增强的多光子离子化 (REMPI) 飞行时间质谱法对PVC材料的燃烧裂变过程进行了在线研究 ,发现与其它有机材料不同 ,PVC涂层材料在 30 0℃时即发生裂变 ,生成苯系物、萘及少量多环芳烃。在空气条件下 ,产生酚... 用单光子离子化 (SPI) /共振增强的多光子离子化 (REMPI) 飞行时间质谱法对PVC材料的燃烧裂变过程进行了在线研究 ,发现与其它有机材料不同 ,PVC涂层材料在 30 0℃时即发生裂变 ,生成苯系物、萘及少量多环芳烃。在空气条件下 ,产生酚类有机污染物。在 70 0℃和 80 0℃的低流速空气环境中检测到了二英的前体物———氯代苯 (MCB)、氯代酚及氯乙烯单体 ,预示着二英的形成 ,并可间接在线监测二英的浓度。在各温度条件下都有多环芳烃 (PAHs)产生 ,但在 70 0℃~ 80 0℃时 ,产生的数量最多。提高空气流速可大大降低MCB和PAHs的产生。在 1 0 0 0℃~ 1 1 90℃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燃烧裂变过程 单光子离子化 共振增强多光子离子化 飞行时间质谱法 在线研究 有机物污染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的16种苯脲除草剂(英文)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方实 Dieter MARTENS Antonius KETTRUP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4-537,共4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SPE HPLC)同时测定水中 16种苯脲除草剂的方法。HPLC采用Lichrospher 10 0RP 18e柱 ,紫外检测波长为 2 40nm ,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 ,流速为 1mL/min ,采用梯度洗脱方式。HPLC分析时间少于 2 0min。水中的... 建立了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SPE HPLC)同时测定水中 16种苯脲除草剂的方法。HPLC采用Lichrospher 10 0RP 18e柱 ,紫外检测波长为 2 40nm ,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 ,流速为 1mL/min ,采用梯度洗脱方式。HPLC分析时间少于 2 0min。水中的除草剂用C18柱固相萃取富集 10 0 0倍。在优化的条件下 ,各成分的添加回收率为 87 8%~ 10 3 7%。此方法的检测限低于欧盟允许的水中除草剂含量上限的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固相萃取 苯脲除草剂 测定 分析
下载PDF
昆明山海棠碱诱导Jurkat淋巴瘤细胞株的PARP酶剪切和caspase-3激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录军 敖琳 +1 位作者 Nuesse Michael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08-1510,共3页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碱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 3和PARP酶的作用 ,以了解THH碱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THH碱诱导JurkatT淋巴瘤细胞后 ,FAM DEVD FMK荧光标记活化的caspase 3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荧光标记PARP酶剪切后的 89&...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碱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 3和PARP酶的作用 ,以了解THH碱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THH碱诱导JurkatT淋巴瘤细胞后 ,FAM DEVD FMK荧光标记活化的caspase 3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荧光标记PARP酶剪切后的 89× 10 3片段 ,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THH碱能有效诱导caspase 3激活和PARP酶剪切。结论 提示在THH碱能诱导JurkatT淋巴瘤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 3和PARP酶参与调控 ,它们可能抑制了受损伤DNA的修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 细胞凋亡 PARP DNA修复 caspase—3
下载PDF
THH碱不通过钙离子信号通道诱导Jurkat淋巴瘤细胞株凋亡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录军 Grundler Werner +2 位作者 Nuesse Michael 敖琳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18-1520,共3页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碱在凋亡中对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THH碱诱导Jurkat细胞后 ,采用Indo 1AM及PI进行细胞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手段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 THH碱诱导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未见明...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碱在凋亡中对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THH碱诱导Jurkat细胞后 ,采用Indo 1AM及PI进行细胞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手段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 THH碱诱导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THH碱不通过钙离子信号通道诱导Jurkat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碱 细胞凋亡 钙离子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环境中二噁■类化合物:多氯代二苯并二噁■/呋喃和多氯联苯的分离纯化及定性定量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文忠 徐盈 +4 位作者 张甬元 梁鑫淼 卢佩章 K.-W.Schramm A.Kettrup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8年第4期431-439,共9页
利用同位素稀释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多离子检测等现代分析手段,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多氯代二苯并二(口恶)(口英)/呋喃(PCDD/F)、多氯联苯(PCBs)的分离纯化及准确的定性定量方法。同时,根据PCDD/F的色谱保留关系,编制了一套计算机辅助峰... 利用同位素稀释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多离子检测等现代分析手段,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多氯代二苯并二(口恶)(口英)/呋喃(PCDD/F)、多氯联苯(PCBs)的分离纯化及准确的定性定量方法。同时,根据PCDD/F的色谱保留关系,编制了一套计算机辅助峰识别软件,能同时对四氯代至八氯代的PCDD/F所有异构体进行色谱峰自动识别,保证了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DD 二恶Ying类 化合物 环境 呋喃 多氯联苯
下载PDF
长江和辽河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 被引量:116
13
作者 许士奋 蒋新 +2 位作者 王连生 全燮 D.Martens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8-131,共4页
报道了长江和辽河沉积物中17种多环芳烃(PAHs)类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状况.所研究的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变化范围为 213.8~550.32ng/g(干重),辽河新民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变化范围为 27.4... 报道了长江和辽河沉积物中17种多环芳烃(PAHs)类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状况.所研究的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变化范围为 213.8~550.32ng/g(干重),辽河新民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变化范围为 27.45~198.26ng/g(干重).测定结果表明,长江和辽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长江段以南京市下游的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最高,而辽河段则以新民市区的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最高但总的来说,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明显高于辽河新民段沉积物所受的多环芳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江 辽河 沉积物 多环芳烃 污染物 水体污染
下载PDF
^(60)Coγ射线对AT细胞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建元 曹建平 +7 位作者 李翀 朱巍 盛方军 冯爽 黄晓菲 王小强 樊赛军 F.Eckardt-Schupp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研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患者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AT5BIVA(AT细胞)的应对电离辐射导致细胞氧化损伤的能力。以源于正常人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GM063(GM细胞)为对照,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 研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患者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AT5BIVA(AT细胞)的应对电离辐射导致细胞氧化损伤的能力。以源于正常人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GM063(GM细胞)为对照,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测定试剂盒,AT细胞和GM细胞经60Coγ射线0、1、2、3、4Gy照射后,观察比较它们的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在1、2、3、4Gy剂量照射下,AT和GM细胞中SOD活性均随受照剂量增加而明显降低(p<0.01),同一剂量点的AT细胞中SOD活性明显低于GM细胞(p<0.05);AT和GM细胞中MDA含量均随受照剂量增加而升高(p<0.05),同一剂量点的AT细胞中MDA含量明显高于GM细胞(p<0.05)。AT细胞和GM细胞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均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由于AT细胞中SOD活性降低,导致AT细胞应对辐射的氧化损伤能力不足,引起AT细胞中MDA含量增加,是AT细胞高辐射敏感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 电离辐射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age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被引量:20
15
作者 WANG Fang JIANG Xin +5 位作者 BIAN Yong-rong YAO Fen-xia GAO Hong-jian YU Gui-fen Jean Charles MUNCH Reiner SCHROL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84-590,共7页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in 2004 to reveal the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fter the ban of these substances in the year 1983. Thirteen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in 2004 to reveal the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fter the ban of these substances in the year 1983. Thirteen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were analyzed in soils from paddy field, tree land and fallow land. Total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residues were higher in agricultural soils than in uncultivated fallow land soils. Among all the pesticides, ΣDDX (DDD, DDE and DDT) ha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for all the soil samples, ranging from 3.10 ng/g to 166.55 ng/g with a mean value of 57.04 ng/g and followed by ΣHCH, ranging from 0.73 ng/g to 60.97 ng/g with a mean value of 24.06 ng/g. Dieldrin, endrin, HCB and α-endosulfan were also found in soils with less than 15 ng/g. Ratios of p,p'-(DDD+DDE)/DDT in soils under three land usages were: paddy field 〉 tree land 〉 fallow land, indicating that land usage inlfuenced the degradation of DDT in soils. Ratios of p,p'-(DDD+DDE)/DDT 〉1, showing aged residues of DDTs in soils of the Taihu Lake region.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with data from a former study that showed very low actual concentrations of HCH and DDT in soils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but according to the chemical half-live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in 1980s, the concentration of DDT in soils seemed to be underestimated. In any case our data show that the ban on the use of HCH and DDT resulted in a tremendous reduction of these pesticide residues in soils, but there are still high amounts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soils, which need more remediat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T HCH land-use pesticide residue DEGRADATION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Extraction Techniques with Different Solvents for DDT Analogues in Sediments 被引量:3
16
作者 LANG Yin-Hai JIANG Xin +1 位作者 D. MARTENS ZHAO Qi-Gu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28-633,共6页
Four techniques, Soxhlet extraction (SOX), ultrasonic extraction (USE), fluidized-bed extraction (FBE) and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 with different solvents (methanol, hexane/acetone and acetonitrile) were... Four techniques, Soxhlet extraction (SOX), ultrasonic extraction (USE), fluidized-bed extraction (FBE) and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 with different solvents (methanol, hexane/acetone and acetonitrile) were used for theextraction of DDT analogues in sediment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four extraction techniques had high recoveries (>86.0%) with low standard deviations (< 12.0%) for most of DDT analogues, meaning that they could all successfully extractDDT analogues in sediments.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using methanol and hexane/acetone (1:1), fluidized-bedextraction using hexane/acetone (1:1) and the ultrasonic extraction using hexane/acetone (1:1) were comparable or betterthan Soxhlet extraction using hexane/acetone (1:1). Considering solvent- and time-consumption, level of automation,and environmental risk,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with hexane/acetone (1:1)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extraction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T analogues extraction techniques SEDIMENT solvents
下载PDF
气温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郭玉明 王佳佳 +3 位作者 李国星 郑亚安 Wichmann HE 潘小川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ICD-10:100-199)的关系,研究气温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心脑血管疾病急诊资料、北京市气象资料和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数据,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 目的探讨北京市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ICD-10:100-199)的关系,研究气温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心脑血管疾病急诊资料、北京市气象资料和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数据,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研究方法分析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的关系。结果在控制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及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影响的情况下,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当日平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的影响最大,平均气温每升高1℃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的OR值分别为1.282(95%CI:1.250-1.315)、1.027(95%CI:1.001~1.055)、0.661(95%CI:0.637~0.687)、0.960(95%CI:0.937~0.984),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同时调整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强的影响时,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的OR值分别为1.423(95%CI:1.377—1.471)、1.082(95%CI:1.041~1.124)、0.633(95%CI:0.607~0.660)、0.971(95%CI:0.944~1.000),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春季、夏季日平均气温升高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诊人次增加,说明春夏季气温升高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危险因素,应注意防暑;秋季、冬季气温升高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减少,说明秋冬季气温升高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保护性因素,应注意保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急诊 平均气温 病例交叉研究
原文传递
大气可吸人颗粒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玉明 刘利群 +3 位作者 陈建民 杨敏娟 Wichmann 潘小川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64-1068,共5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PM10)对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心脑血管疾病急诊资料和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污染物数据,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无滞后单向...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PM10)对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心脑血管疾病急诊资料和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污染物数据,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无滞后单向回顾性1:4配对病例交叉研究的效应值(OR值)最大,在控制所选PM10当日气温、相对湿度影响的情况下,PM10浓度每提高10μg/m^3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ICD-10:I00-199)、冠心病急诊(ICD-10:I20-I25)、心律失常急诊(ICD-10:I47-I49)、心衰急诊(ICD-10:I50)和脑血管疾病急诊(ICD-10:I60-I69)的OR值分别为1.006(95%CI:1.003~1.008)、1.003(95%CI:0.996~1.010)、1.005(95%CI:0.997~1.013)、1.019(95%CI:1.005~1.033)、1.003(95%CI:0.998~1.007),其中PM10与总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和心衰急诊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气PM10污染物浓度升高可导致总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和心衰急诊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可吸入颗粒物 病例交叉研究
原文传递
酵母TEL1基因对辐射诱发A-T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曹建平 E.Fritz +4 位作者 郑斯英 朱巍 罗加林 周献锋 王明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 研究酵母TEL1基因在毛细血管扩张 运动共济失调症 (ataxia telangiectasia ,A T)A T细胞中的异位表达对辐射诱发A T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 稳定转染酵母TEL1全基因序列、酵母TEL1基因片断和pRep5空载体的AT TEL1、AT delta... 目的 研究酵母TEL1基因在毛细血管扩张 运动共济失调症 (ataxia telangiectasia ,A T)A T细胞中的异位表达对辐射诱发A T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 稳定转染酵母TEL1全基因序列、酵母TEL1基因片断和pRep5空载体的AT TEL1、AT deltaTEL1、AT rep、GM rep细胞分别在含10 0 μg ml潮霉素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 ;A T细胞和正常对照的GM6 39细胞分别在DMEM培养液中常规培养。应用6 0 Co源对处于指数生长期的上述细胞进行γ射线照射 ,吸收剂量分别为 0 ,1和 3Gy。应用常规染色体技术制片 ,并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 传代培养的AT TEL1、AT del taTEL1、AT rep、A T、GM6 39、GM rep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是非整倍体 ;无论是A T细胞染色体自发畸变率还是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GM6 39纤维母细胞 ;A T细胞的高染色体畸变率主要是由于染色体双着丝粒体和染色体断片所至的染色体型畸变 ;稳定转染酵母TEL1全基因序列的AT TEL1细胞染色体自发畸变率与A T细胞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辐射诱发AT TEL1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低于A T细胞 (P <0 0 1) ;辐射诱发AT deltaTEL1、AT rep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则高于A T细胞。结论 酵母TEL1基因在A T细胞中的异位表达 ,能够明显降低电离辐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TEL1基因 辐射 A-T细胞 染色体畸变 运动共济失调症
原文传递
ATM基因对^(60)Co γ射线照射后AT细胞hTER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建平 盛方军 +4 位作者 朱巍 罗加林 冯爽 樊赛军 F.Eckardt-Schupp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ATM基因对电离辐射照射的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患者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AT细胞(AT5BIVA)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GM细胞(GM0639)为对照,应用RT-PCR与West... 目的研究外源性ATM基因对电离辐射照射的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患者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AT细胞(AT5BIVA)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GM细胞(GM0639)为对照,应用RT-PCR与Western blot实验方法,观察经0、1、3和5Gy(剂量率1.0Gy/min)60Coγ射线照射后,AT细胞、空载体AT细胞、ATM+-AT细胞和GM细胞的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未照射时,除GM细胞外,其余各细胞均有hTERTmRNA和蛋白的表达;ATM+-AT细胞的hTERT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AT细胞明显下降(P<0.05);ATM+-AT细胞的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仍然明显高于GM细胞的hTERT mRNA表达量。在1~5Gy剂量范围内,AT、空载体AT、ATM+-AT和GM细胞的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在相同照射剂量点,ATM+-AT细胞的hTERT mRNA表达量较AT细胞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离辐射可诱导细胞hTERT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且细胞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外源性ATM基因可下调AT细胞hTER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推测端粒酶参与电离辐射诱导DNA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细胞 ATM 端粒酶逆转录酶 电离辐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