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chanisms of melanogenesis inhibition by glabridin:molecular docking,PKA/MITF and MAPK/MITF pathways 被引量:3
1
作者 Chunxing Pan Xiaoying Liu +9 位作者 Yating Zheng Zejun Zhang Yongliang Li Biao Che Guangrong Liu Lanyue Zhang Changzhi Dong Haji Akber Aisa Zhiyun Du Zhengqiang Yuan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212-222,共11页
Glabridin is the main ingredient of hydrophobic fraction in licorice extract and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ti-melanogenesis activity in skins.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remain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The aim ... Glabridin is the main ingredient of hydrophobic fraction in licorice extract and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ti-melanogenesis activity in skins.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remain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hus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related to the melanogenesis suppression by glabridin in cultured B16 murine melanoma cells and in UVA radiation induced hyperpigmentation model of BALB/c mice as well.Molecular docking simulations revealed that between catalytic core residues and the compound.The treatment by glabridin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both transcriptional and/or protein expression of melanogenesis-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MC1R),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tyrosinase(TYR),TYR-related protein-1(TRP-1)and TRP-2 in B16 cells.Both PKA/MITF and MAPK/MITF signaling pathways were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the suppression of melanogenesis by glabridin in B16 cells.Also in vivo glabridin therapy significantly reduced hyperpigmentation,epidermal thickening,roughness and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frequent UVA exposure in mice skins,thus beneficial for skin healthcare.These data further look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elanogenesis suppression by glabridin,rational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tural compound for skin health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BRIDIN MELANOGENESIS Molecular docking PKA/MITF pathway MAPK/MITF pathway
下载PDF
二硫卟啉衍生物的合成条件优化及其取代基对金属络合的影响初探
2
作者 刘达 周思苑 +2 位作者 刘艳 陈惠雄 董长治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423-429,共7页
二硫卟啉是一个芳香大环分子,可视为卟啉环中的两个氮原子被两个硫原子取代而得,这个结构变化导致其理化性质、光电响应、金属络合特性等都和卟啉有很大不同。为了研究取代基对二硫卟啉环的各种性能的影响,首先合成了含有茶二酚取代基... 二硫卟啉是一个芳香大环分子,可视为卟啉环中的两个氮原子被两个硫原子取代而得,这个结构变化导致其理化性质、光电响应、金属络合特性等都和卟啉有很大不同。为了研究取代基对二硫卟啉环的各种性能的影响,首先合成了含有茶二酚取代基的二硫卟啉衍生物,及其甲基化的前导物和氧化成醌后的衍生物,并通过优化合成条件,提高了合成产率;随后对合成的二硫卟啉衍生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研究了其金属络合特性。结果表明:取代基是茶二酚时,二硫卟啉环的Soret峰在常温下虽然对测试的8种金属离子没有响应,但却对铜、镍二价离子有浓度依赖性的响应,然而,当取代基茶二酚是以甲基化形式存在或氧化成醌后,这种浓度依赖性的响应完全消失。因此,游离的茶二酚可以协同二硫卟啉环络合铜、镍二价离子,而非游离的茶二酚(甲基化或氧化成醌后)没有这个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合适的取代基可以改变二硫卟啉环对金属离子的络合特性,这一发现对于将二硫卟啉衍生物用于功能材料构建的相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致力于揭示这种金属络合特性改变的机理和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卟啉 化学合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金属离子络合
下载PDF
单硫醚在不同极性固定相上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亚伟 高玉红 +3 位作者 姚小军 刘满仓 胡之德 范波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5-418,共4页
在计算出 61个单硫醚的各种量化参数之后 ,用逐步回归方法 ,预测了单硫醚在 4种极性固定相上的气相色谱保留值 ,建立了相应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 ,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不超过 4 %。
关键词 固定相 气相色谱 单硫醚 多元线性回归 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 保留值 QSRR
下载PDF
碳酸二甲酯—甲醇共沸物萃取精馏过程模拟研究(英文) 被引量:6
4
作者 栾锋 刘焕香 +2 位作者 刘满仓 胡之德 范波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56,共4页
对从 DMC-MEOH二元共沸物中提纯 DMC的萃取过程进行了模拟和优化 .为了得到纯度达 99.9%的提纯物 ,采用 Aspen Plus1 0 .2对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优化 ,并对 3种有代表性的萃取剂 (糠醛、乙酸己酯、二甲苯 )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各个操... 对从 DMC-MEOH二元共沸物中提纯 DMC的萃取过程进行了模拟和优化 .为了得到纯度达 99.9%的提纯物 ,采用 Aspen Plus1 0 .2对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优化 ,并对 3种有代表性的萃取剂 (糠醛、乙酸己酯、二甲苯 )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各个操作参数的优化调节 ,得到了高纯度的产物 ,同时对 3种萃取剂优劣进行了比较 ,以期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精馏 模拟 优化 碳酸二甲酯——甲醇共沸物
下载PDF
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化合物的ALS抑制活性的QSAR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冯骁 姚建华 +2 位作者 吕龙 唐庆红 范波涛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97-1105,共9页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或乙酰羟酸合成酶(AHAS)存在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很多此类酶的抑制剂实际上作为除草剂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化合物对ALS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用两种三...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或乙酰羟酸合成酶(AHAS)存在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很多此类酶的抑制剂实际上作为除草剂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化合物对ALS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用两种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方法:比较分子立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对该类化合物进行了3D-QSAR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预测模型.其中,CoMFA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cv2)为0.801,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为0.947,标准偏差(s)为0.136,F值为133.371.CoMSIA模型的rcv2为0.744,r2为0.883,s为0.202,F值为56.472.计算结果表明,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化合物与ALS抑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获得的CoMFA和CoMSIA模型,将应用于指导该类化合物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乳酸合成酶 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化合物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抑制活性
下载PDF
吲哚-2-酮类化合物作为PDGF-Rβ酶抑制剂的3D-QSAR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坤 陈声高 +1 位作者 叶礼阁 范波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60,共5页
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FA)研究了一系列取代的吲哚-2-酮类化合物作为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对酪氨酸激酶PDGF-Rβ活性抑制作用的定量构效关系,建立了较好的预测模型,该模型非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R^2)为0.999,F值是1504.715,标准偏差(S)为0... 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FA)研究了一系列取代的吲哚-2-酮类化合物作为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对酪氨酸激酶PDGF-Rβ活性抑制作用的定量构效关系,建立了较好的预测模型,该模型非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R^2)为0.999,F值是1504.715,标准偏差(S)为0.042。根据该模型,设计并预测了数个新的化合物,表明该模型可定量地预测结构相近的类似物活性,为设计合成新的PDGF-Rβ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比较分子场分析法 吲哚-2-酮 生长因子 酪氨酸激酶PDGF-Rβ 抑制剂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的苯丙素甙(PPGs)类化合物的虚拟筛选和合理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海峰 高坤 +7 位作者 范波涛 袁身刚 贾忠建 郑荣梁 PANAYE A DOUCET J.P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860-1866,共7页
采用虚拟化合物生成法对抗肿瘤的苯丙素甙 (PPGs)类化合物进行了配体受体对接研究 .以三种不同的骨架结构为基础分别生成了五十个虚拟苯丙素甙 (PPGs)类化合物 ,并将它们与端粒DNA受体进行分子对接 ,分析已知结构的对接结果 ,通过虚拟... 采用虚拟化合物生成法对抗肿瘤的苯丙素甙 (PPGs)类化合物进行了配体受体对接研究 .以三种不同的骨架结构为基础分别生成了五十个虚拟苯丙素甙 (PPGs)类化合物 ,并将它们与端粒DNA受体进行分子对接 ,分析已知结构的对接结果 ,通过虚拟筛选的方法得到了一批与受体相互作用能较高并且复合物能量较低的新的有潜力的活性化合物 .该方法可以弥补分子对接研究中 ,只能计算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无法有效设计新化合物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筛选 虚拟化合物生成 苯丙素甙 分子对接 抗肿瘤药物 药物设计 药物筛选
下载PDF
新型含七元醚环的脯氨酸衍生物的合成
8
作者 盛钊君 杜志云 +1 位作者 董长治 张焜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7-581,615,共6页
以L-谷氨酸和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7步反应合成了重要中间体(2S,5R)-1-苄基-5-(2-羟乙基)吡咯烷-2-羧酸叔丁酯(1),总产率19%;1经TBDMSCl保护羟基后,用10%Pd/C催化氢解去除苄基制得游离胺(2S,5R)-5-(2-二甲基叔丁基硅氧烷基乙基)吡咯烷-2... 以L-谷氨酸和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7步反应合成了重要中间体(2S,5R)-1-苄基-5-(2-羟乙基)吡咯烷-2-羧酸叔丁酯(1),总产率19%;1经TBDMSCl保护羟基后,用10%Pd/C催化氢解去除苄基制得游离胺(2S,5R)-5-(2-二甲基叔丁基硅氧烷基乙基)吡咯烷-2-羧酸叔丁酯(3);3与Boc-β-Cl-ala,在碱性条件下偶合得氯代烃消去产物(2S,5R)-1-[(2-叔丁氧甲酰胺基)丙烯酰基]-5-(2-二甲基叔丁基硅氧烷基乙基)吡咯烷-2-羧酸叔丁酯(4),或在中性条件下偶合得(2S,5R)-1-[(R)-2-叔丁氧甲酰胺基-3-氯丙酰基]-5-(2-二甲基叔丁基硅氧烷基乙基)吡咯烷-2-羧酸叔丁酯(5);4或5经四丁基氟化铵去除TBDMS保护并发生关环反应合成了新型的七元醚环化合物(4R,7S,9R)-4-甲基-4-叔丁氧甲酰胺基-5-羰基-3-氧杂氮杂卓[1,4]并吡咯[1,2-d]-7-羧基叔丁酯(简称6);6于室温在氯仿中静置2 d^3 d自发转换为其构象异构体(4S,7S,9R)-6(简称6',6/6'=1/9),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2D NMR和HR-ESI-MS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元醚环 非肽药物 构象异构 合成
下载PDF
用概率神经网络对多环芳烃的致癌性分类 被引量:9
9
作者 相玉红 姚小军 +3 位作者 张瑞生 刘满仓 胡之德 范波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60,共6页
通过对多环芳烃的分子表面积、代谢活性区域中心碳原子的离域能、亲电活性区域中心碳原子的离域能以及分子脱毒区的总数的研究发现它们与致癌性有很大关系 .因此利用这四个参数作为网络的输入 ,用已知致癌性的 6 4个样本做训练集建立概... 通过对多环芳烃的分子表面积、代谢活性区域中心碳原子的离域能、亲电活性区域中心碳原子的离域能以及分子脱毒区的总数的研究发现它们与致癌性有很大关系 .因此利用这四个参数作为网络的输入 ,用已知致癌性的 6 4个样本做训练集建立概率神经网络 ,对 13个样本的致癌性进行了预测 ,其结果优于以前工作的自组织网络的分类结果 .致癌性按高 (h)、低 (l)、非 (n)分类时预言准确率达 10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神经网络 多环芳烃 径向基网络 致癌性 分类预测 分子表面积 离域能
下载PDF
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先导筛选规则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斌 俞飞 +2 位作者 姚建华 廖泉 范波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0-228,共9页
为了寻找适合于农药的先导筛选规则,对242个杀菌剂、512个除草剂和399个杀虫剂的5个描述符:疏水常数(LogP)、相对分子质量(MW)、氢键给体数(NHD)、氢键受体数(NHA)、分子极性表面积(PSA)和毒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杀菌剂、除草剂和... 为了寻找适合于农药的先导筛选规则,对242个杀菌剂、512个除草剂和399个杀虫剂的5个描述符:疏水常数(LogP)、相对分子质量(MW)、氢键给体数(NHD)、氢键受体数(NHA)、分子极性表面积(PSA)和毒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先导化合物的筛选规则。测试结果显示: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先导筛选规则总体正确率分别为73.3%、53.3%和6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除草剂 杀虫剂 筛选规则 毒性 先导化合物
下载PDF
烷基苯酚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值与其结构参数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阮晓芳 张瑞生 +2 位作者 姚小军 刘满仓 范波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8-253,共6页
计算了44个烷基苯酚类化合物的组成、拓扑、几何、静电和量子化学等结构参数,运用启发式方法对这些结构参数进行筛选,得到了含3个变量的化合物的定量结构与色谱保留值的线性关系模型,同时以这3个变量作为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 计算了44个烷基苯酚类化合物的组成、拓扑、几何、静电和量子化学等结构参数,运用启发式方法对这些结构参数进行筛选,得到了含3个变量的化合物的定量结构与色谱保留值的线性关系模型,同时以这3个变量作为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和0.92,相应的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99和2.77。通过对两种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的比较,发现线性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烷基苯酚的气相色谱保留值与其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已知烷基苯酚类化合物结构参数的情况下,线性回归模型更有助于它们的色谱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保留值 结构参数 定量关系 烷基苯酚 支持向量机 启发式方法
下载PDF
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 被引量:2
12
作者 祁建华 刘满仓 +1 位作者 胡之德 范波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0-65,共6页
对石脑油各组分在毛细管气相色谱上的保留指数的理论预测 ,可作为色谱分离过程中识别各组分的一种参考方法 .选择了 6个分子结构信息描述符 ,即分子量、三级分子连接性指数、环烷烃的立体异构体参数及密度 ,作为输入参数以提高 BP网络... 对石脑油各组分在毛细管气相色谱上的保留指数的理论预测 ,可作为色谱分离过程中识别各组分的一种参考方法 .选择了 6个分子结构信息描述符 ,即分子量、三级分子连接性指数、环烷烃的立体异构体参数及密度 ,作为输入参数以提高 BP网络的预测能力 .对保留指数的同一数据集用多元线性回归和 BP神经网络同时进行了预测 ,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 1.2 1%和 1.2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石脑油 毛细管气相色谱 多元线性回归 预测
下载PDF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中草药活性组分利尿性的QSAR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文娟 薛春霞 +3 位作者 陈兴国 胡之德 刘满仓 范波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6,共5页
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和概率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中草药有效成分利尿性与其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 QSAR 模型.概率神经网络分类结果好,训练集、交互检验集和测试集的分类正确率均可达到100%.本文所用的概率神经网络结构简单、易于调试,研究... 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和概率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中草药有效成分利尿性与其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 QSAR 模型.概率神经网络分类结果好,训练集、交互检验集和测试集的分类正确率均可达到100%.本文所用的概率神经网络结构简单、易于调试,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分子利尿性与其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利尿药物的选择与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SAR 利球性 中草药 分子结构参数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假说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光银 董长治 +1 位作者 王静 杜志云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11期115-117,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患者认知障碍、失语、执行和记忆力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其致病机理尚未明确。解释该疾病致病机理的假说主要有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患者认知障碍、失语、执行和记忆力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其致病机理尚未明确。解释该疾病致病机理的假说主要有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蛋白假说、Tau蛋白假说、金属离子紊乱假说等。目前已经获得批准上市的药物只有五种,其中的四种是根据胆碱能假说理论开发的,属于胆碱酯酶抑制剂。β-淀粉样蛋白假说和Tau蛋白假说是目前研究AD的重要理论基础。脑内金属离子紊乱假说是近几年新提出的解释,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热点,更是有望达到突破性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致病机理 假说 胆碱能
下载PDF
组织工程皮肤在复方黄芪口服液延缓皮肤衰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博鑫 杜志云 +2 位作者 汤亚东 董长治 郑雅婷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95-99,共5页
为探究复方黄芪口服液对皮肤衰老的延缓功效,将SD大鼠随机分为含药血清组与不含药血清组,分别采用10mL/kg复方黄芪口服液和生理盐水灌胃SD大鼠7 d,每天1次,获取血清后将10%血清分别作用于200 nmol丝裂霉素(MMC)干预的人成纤维细胞衰老模... 为探究复方黄芪口服液对皮肤衰老的延缓功效,将SD大鼠随机分为含药血清组与不含药血清组,分别采用10mL/kg复方黄芪口服液和生理盐水灌胃SD大鼠7 d,每天1次,获取血清后将10%血清分别作用于200 nmol丝裂霉素(MMC)干预的人成纤维细胞衰老模型,验证了含药血清可有效促进细胞增殖.再利用组织工程皮肤Episkin表皮模型和三维真皮衰老模型,分别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Elisa试剂盒评价血清干预后表皮模型丝聚蛋白与三维真皮中人胶原蛋白I、III型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服用复方黄芪口服液有助于表皮层丝聚蛋白与真皮层人胶原蛋白I、III型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皮肤屏障与保水能力,提升皮肤支撑力,减少皱纹生成,达到延缓皮肤衰老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黄芪口服液 血清 组织工程皮肤 抗衰老
下载PDF
基于启发式方法和支持向量机定量研究药物的血脑屏障通透性
16
作者 阮晓芳 张瑞生 +3 位作者 胡荣静 袁永娜 刘满仓 范波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83,共6页
构建55个药物分子与其血脑屏障通透性(log B)之间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模型,探讨影响药物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结构因素.应用CODESSA软件计算55个化合物的组成、拓扑、几何、静电和量子化学等结构参数,通过启发式方法筛选得到最佳的结构参数... 构建55个药物分子与其血脑屏障通透性(log B)之间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模型,探讨影响药物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结构因素.应用CODESSA软件计算55个化合物的组成、拓扑、几何、静电和量子化学等结构参数,通过启发式方法筛选得到最佳的结构参数,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用所选的4个结构参数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建立非线性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性能(R^2=0.89,MSE=0.06)要优于启发式回归模型的性能(R^2=0.82,MSE=0.11).描述符HASA2,NO,FPSA3和E(CH)都是影响log B的主要结构因素.支持向量机模型简单快速,在药物设计中可以用来预测候选药物的log B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启发式方法 支持向量机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下载PDF
Theobroma cacao improves bone growth by modulating defective ciliogenesis in a mouse model of achondroplasia 被引量:1
17
作者 Ludovic Martin Nabil Kaci +14 位作者 Catherine Benoist-Lasselin Marine Mondoloni Suzanne Decaudaveine Valentin Estibals Maxence Cornille Léa Loisay Justine Flipo Benoît Demuynck Maria de la Luz Cádiz-Gurrea Florent Barbault Salvador Fernández-Arroyo Laurent Schibler Antonio Segura-Carretero Emilie Dambroise Laurence Legeai-Mallet 《Bone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37-149,共13页
A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in th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 gene(FGFR3)results in achondroplasia(ACH),the most frequent form of dwarfism.Constitutive activation of FGFR3 impairs bone formation and elongatio... A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in th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 gene(FGFR3)results in achondroplasia(ACH),the most frequent form of dwarfism.Constitutive activation of FGFR3 impairs bone formation and elongation and many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Identification of new and relevant compounds targeting the FGFR3 signaling pathway is of broad import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H,and natural plant compounds are prime drug candidate sources.Here,we found that the phenolic compound(-)-epicatechin,isolated from Theobroma cacao,effectively inhibited FGFR3’s downstream signaling pathways.Transcriptomic analysis in an Fgfr3 mouse model showed that ciliary mRNA expression was modified and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the Indian hedgehog and PKA pathways.(-)-Epicatechin is able to rescue mRNA expression impairments that control both 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primary cilium and ciliogenesis-related genes.In femurs isolated from a mouse model(Fgfr3^(Y367C/+))of ACH,we showed that(-)-epicatechin eliminated bone growth impairment during 6 days of ex vivo culture.In vivo,we confirmed that dai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of(-)-epicatechin to Fgfr3^(Y367C/+) mice increased bone elongation and rescued the primary cilium defects observed in chondrocytes.This modification to the primary cilia promoted the typical columnar arrangement of flat proliferative chondrocytes and thus enhanced bone elongation.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proof-of-principle study support(-)-epicatechin as a potential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hibited arrangement eliminated
下载PDF
Virtual Screening and Structure Generation Applied to Drug Design
18
作者 FAN B.T. A. PANAYE J-P. DOUCET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z1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DRUG design STRUCTURE GENERATION 3D-QSAR DOCKING Virtual SCREENING
下载PDF
Y<sub>3</sub>Fe<sub>5</sub>O<sub>12</sub>Prepared by Mechanosynthesis from Different Iron Sources
19
作者 Claudia A. Cortés-Escobedo Ana M. Bolarín-Miró +4 位作者 Félix Sánchez-De Jesús Raúl Valenzuela Elizabeth P. Juárez-Camacho Iván L. Samperio-Gómez Souad Ammar 《Advances in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13年第1期41-46,共6页
Yttrium iron garnet, Y3Fe5O12 (YIG) powders were synthesized by mechanochemical processing (MCP) from different iron sources (FeO, Fe2O3 and Fe3O4) mixed with Y2O3, followed by a heat treatment. The aim of this work i... Yttrium iron garnet, Y3Fe5O12 (YIG) powders were synthesized by mechanochemical processing (MCP) from different iron sources (FeO, Fe2O3 and Fe3O4) mixed with Y2O3, followed by a heat treatment.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demonstrate that MCP followed by annealing at very low temperatures (as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c solid state reaction) can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nanostructured YIG. The effect of iron source on final structure was also studie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ynthesized powders. The precursors mixed in a stoichiometric ratio to obtain YIG were milled at room temperature in a shaker mixer mill with a ball:powder weight ratio of 10:1. A partial synthesis of YIG was achieved after 9 h of milling time by using the three sources of iron;however,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product was the perovskite YFeO3. The largest yield of YIG was obtained by using FeO. In all cases a single garnet phase could only be completely obtained after an annealing process at 900?C, around 400?C lower than the typical temperatures to prepare the material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n analysis of the microstrain and lattice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peak displacements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OCHEMISTRY YIG Annealing Iron GARNET
下载PDF
Mechano-Synthesized Orthoferrite Starting from Wüstite Assisted by SPS
20
作者 Claudia Alicia Cortés-Escobedo Félix Sánchez-De Jesus +4 位作者 Ana María Bolarín-Miró Sophie Nowak Elizabeth Piazzini Juárez-Camacho Sebastián Díaz de la Torre Raúl Valenzuela 《Advances in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14年第3期43-49,共7页
Stoichiometric mixtures of FeO and Y2O3 were milled and heat treated to obtain yttrium iron garnet, Y3Fe5O12. Two types of heating systems were used: one, a spark plasma sintering machine and the second, an electrical... Stoichiometric mixtures of FeO and Y2O3 were milled and heat treated to obtain yttrium iron garnet, Y3Fe5O12. Two types of heating systems were used: one, a spark plasma sintering machine and the second, an electrical ove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ing specimen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s a function of the grain size and the particles’ morphology. The partial formation of garnet and orthoferrite phases was revealed on the obtained powder through microstructural analyses after 9 h of ball milling. The milled powders were transformed into the orthoferrite phase after the SPS-treatment at 700°C and 900°C. Magnetic-saturation studies revealed magnetic responses up to 12.7 emu/g for specimens SPS-treated at 700°C, whereas 2.1 emu/g for samples SPS-treated at 900°C. Conventionally treated specimens at 700°C developed 0.36 emu/g of magnetization, while 0.93 emu/g was registered for those treated at 900°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üstite Orthoferrite Mechano-Synthesis SPS MAGNETIC Properti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